你的高考终点,是我南半球的起点

puppy

是不是刚刚考完高考,感觉人生一个篇章终于翻过去了?当你在庆祝解放、跟同学拥抱告别时,我正在南半球面对我的“新高考”。从熟悉的教室到陌生的国度,这条路远不止是换个地方上学那么简单。这里有自己租房的崩溃,有深夜赶due的孤独,但也有看到南十字星的惊喜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这篇文章就像一个过来人的悄悄话,想和你聊聊那些书本上没有的留学真相,分享我们如何在这场“人生新开局”里,把迷茫和挑战都变成闪闪发光的勋章,找到一个更酷的自己。

留学前,请把这些悄悄话放进心里
1. 你的新生活 = 70%的日常琐碎 + 20%的赶due + 10%的诗和远方。 先学会处理琐碎,才能享受那10%的闪光。
2. 独立生活能力比雅思分数更重要。 知道怎么修马桶、看懂电费单、做一顿热乎的饭,这些才是你在异国的超能力。
3. 别怕“麻烦”别人,也别怕被“麻烦”。 问路、问问题、找人帮忙,人与人的连接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4. 心态开放是第一生存法则。 接受文化差异,拥抱不确定性,你会发现世界比想象中大得多,也可爱得多。

六月的风吹过,你是不是刚刚和全班同学拍完毕业照,把三年的试卷和笔记一股脑地塞进箱底,感觉人生一座大山终于被移开了?我记得我高考完的那个晚上,和朋友在烧烤摊喝着汽水,畅想着大学,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闪闪发光。

三年后的现在,南半球的冬天,墨尔本凌晨两点。我坐在图书馆冰冷的椅子上,对着屏幕上关于“后殖民主义文学”的论文题目发呆,感觉脑子像一团被猫玩过的毛线。窗外,零星的灯光和偶尔驶过的电车(Tram)提醒我,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城市。朋友圈里,国内的同学正在分享毕业旅行的九宫格,庆祝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我,正迎来一场全新的、没有范围、不划重点的“高考”。

嘿,你好呀。我是www.lxs.net的小编,也是一个正在南半球“渡劫”的普通留学生。当你的高考终点线渐渐模糊,我的南半球起点才刚刚鸣枪。这篇文章,不想跟你讲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片,只想跟你聊聊,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我们都要经历的那些真实、琐碎,甚至有点狼狈,但最终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事。

第一关:当“学霸”光环失灵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只要最后那场大考发挥出色,一切就尘埃落定。我们是刷题的高手,是背诵的王者。但到了澳洲、新西兰,你会发现游戏规则完全变了。

这里的“高考”是持续一整个学期的马拉松。你的一门课成绩,可能由好几个部分构成。比如我上学期的一门商科课,最终成绩是这样组成的:10%的出勤和课堂发言(是的,连沉默的权利都没有了),20%的个人小论文(Essay),30%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加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最后才是40%的期末考试(Final Exam)。

这意味着,你没有喘息的机会。我身边一个叫Leo的男生,在国内是标准学霸,雅思也考了7.5。他以为凭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轻松应对。结果第一个小组项目就给了他当头一棒。他的三个组员,一个来自印度,一个来自越南,还有一个本地的澳洲小哥。大家讨论时,因为口音和文化背景不同,常常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Leo习惯了单打独斗,觉得沟通太浪费时间,自己熬夜把所有活都干了。结果呢?展示的时候,组员们对内容一知半解,回答不了教授的提问,最后整个小组只拿了个及格分“Pass”。

Leo特别沮丧,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明明付出了最多,结果却这么差。后来我们一起复盘才明白,这里的学习,考察的远不止是知识本身。它考验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还有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授不想听你复述书本上的观点,他想知道“你”怎么想,你的论据是什么,你如何挑战权威。这套玩法,我们从没练过。

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协会(IEAA)的一项调查,超过40%的国际学生认为,“适应新的学术文化和期望”是他们在第一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所以,忘掉“临时抱佛脚”吧。在这里,每一次课堂讨论,每一篇几百字的小作业,都是你“新高考”的一部分。光环会失灵,但不断试错和学习的过程,会让你长出新的铠甲。

第二关:找个“窝”比解函数题难多了

出国前,我们想象的留学生活可能是住在干净明亮的公寓里,窗外是海景或城市夜景。现实是,找个能遮风挡雨的“窝”,可能比你申请学校还要费劲。

尤其是在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租房市场简直是“饥饿游戏”真人版。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悉尼的房屋空置率低至1.1%,墨尔本也只有1.2%。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套房子挂出来,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排队申请。房东和中介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他们会像面试一样审核你的背景。

我的朋友小雅,刚到悉尼时就体验了一把“租房历险记”。她拖着两个大箱子,临时住在价格高昂的短租房里,每天睁开眼就是刷租房APP。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合适的,立马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去看房。到了现场,发现小小的客厅里挤了二三十个同样来看房的人,大家都在填写申请表,像极了高考考场。中介扫了她一眼,问:“你有本地收入证明吗?有本地租房记录吗?”小雅刚来,哪有这些东西。她连续被拒了七八次,心态都快崩了。有一次甚至遇到了骗子,让她先交定金再看房,幸好她多问了一句才没上当。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她说:“我以前觉得世界上最难的是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现在才知道,是中介那句‘我们决定把房子租给别人了’。”

这不只是小雅一个人的经历。自己看房、和中介斗智斗勇、研究复杂的租房合同、处理和室友的矛盾、第一次自己交水电网费……这些事情,书本上从来没教过。但正是这些经历,逼着我们快速成长。当你成功签下第一份租房合同,用刚买的工具套装拧好一个松动的柜门,在宜家吭哧吭哧搬回一个书架并成功组装起来时,那种成就感,比拿A+还要实在。你不再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你成了自己的英雄。

第三关:孤独是深夜的必修课

我们都曾在出国前想象过和各国朋友开派对、环游世界的场景。但现实往往是,新鲜感褪去后,巨大的孤独感会像海啸一样袭来。

你会在某个周五的晚上,完成了一周的学习,想找个人出去吃饭,翻遍了手机通讯录,却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的安排。你会看到国内的朋友们在KTV彻夜狂欢,在大学宿舍里开卧谈会,而你只能一个人,就着速食意面看一部已经看过三遍的电影。

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是真实存在的。在课堂上,你或许能流利地讨论学术问题,但在课下的闲聊中,本地同学聊的橄ăpadă(澳洲俚语)、Footy(澳式足球)或者最新的政治梗,你一个也听不懂。那种融不进去的局促感,会让你越来越倾向于待在华人圈里,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根据澳大利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Orygen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有将近一半的国际学生表示经历过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困扰,其中孤独感是主要因素之一。这种感觉是真实而普遍的,所以,如果你也感到孤独,请不要自责,你不是一个人。

但孤独也是一所大学,它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曾经因为害怕孤独,强迫自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果发现身心俱疲。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融入不是假装和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社群。

我开始尝试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加入了学校的徒步社团,在周末和一群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去探索国家公园。虽然刚开始交流不多,但当我们一起爬上山顶,分享彼此带来的零食时,那种连接是真实而自然的。我还去社区做志愿者,教当地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那个过程中,我听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慢慢地,我的生活不再只有图书馆和公寓,我的朋友也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战友”。

但别怕,这些才是留学的“隐藏宝藏”

说了这么多挑战,你可能会觉得留学也太苦了吧?没错,它确实不容易。但就像硬币的两面,所有的崩溃和迷茫,背后都藏着意想不到的礼物。

正是因为学术上的挑战,你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这种能力,无论你将来在哪里工作,都会让你受益终身。

正是因为租房的折腾,你学会了理财,学会了看合同,学会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甚至还点亮了厨艺和维修技能。你从一个被照顾的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正是因为经历过孤独,你才更懂得珍惜每一份善意和连接,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也拥有了更强大的内心。你会发现,交朋友的意义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留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它是在无数个深夜赶due后,看到南十字星从天边升起时的惊喜;是在超市里对着陌生的蔬菜名查了半天字典,终于做出一道家乡菜时的满足;是和一个来自肯尼亚的同学聊起彼此的童年,发现原来快乐的内核如此相似时的感动。它把世界地图在你面前展开,告诉你,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多种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踏上这条路,我想对你说:

别把留学当成一次简单的“升学”,把它看作一场人生的“开局”。你手里的牌有好有坏,但怎么打,完全取决于你。

别总想着去“融入”谁的圈子,先试着去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舒服的小世界。可以是一个温馨的小窝,可以是一个有趣的爱好,也可以是三两个能陪你吃火锅的朋友。

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迷茫,允许自己偶尔想家想到哭。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跌倒后,记得拍拍身上的土,然后告诉自己:“嘿,你看,我又学会了一样新东西。”

高考结束了,恭喜你。但人生的考试,才刚刚开始。欢迎来到南半球,这场新的“开卷考”,没有标准答案,但足够精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