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伯利亚音乐殿堂,俄乌白艺术生有多强?

puppy

嘿,正在考虑艺术留学的小伙伴们!你是不是也总听说俄乌白的音乐教育是天花板级别的,但他们到底有多强,学习氛围又有多“卷”?我们这次就带你潜入西伯利亚的一所顶级音乐学府,给你揭秘一下。在这里,每天练琴10小时只是入门,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技术大神,连期末考试都堪比国际大赛现场。想知道这些“卷王”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超强的专业能力是如何炼成的吗?这篇文章全是干货,绝对让你大开眼界,也能帮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之路!

本文速览:前方高能预警!
? 超长待机练习模式: 每天10小时只是起步价,琴房24小时灯火通明,不是传说。
? 神仙打架的日常: 你的同学不是国际大奖得主,就是在去拿奖的路上。
? 考试 = 国际比赛现场: 教授委员会全体出动,评判标准堪比“柴赛”初赛。
? 给你的真心话: 艺术留学不只有光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远比盲目跟风重要。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专注分享留学圈里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今天我们聊个硬核话题。

还记得我刚到西伯利亚那会儿,倒时差折腾得够呛。有天晚上快11点了,我寻思着去琴房熟悉下环境,想着这大半夜的,零下二十多度的天,音乐学院里应该早就人去楼空了吧。结果,我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门,直接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整栋楼灯火通明,每个琴房里都传出排山倒海般的音乐声。从巴赫的赋格,到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再到帕格尼尼的随想曲,那动静,简直像把几十场音乐会压缩在了一栋楼里同时播放。我随便扒着一个门缝看,里面一个金发小哥正以一种“要把琴键弹飞”的架势练习着李斯特的《钟》。那一刻我才明白,网上说的那些关于俄乌白音乐教育的“恐怖传说”,可能……全是真的。

所以,俄乌白的艺术生到底有多强?他们的学习氛围究竟有多“卷”?今天,咱们就一起潜入西伯利亚的心脏地带,以新西伯利亚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Novosibirsk State Glinka Conservatory)为例,带你看看这片冰天雪地里,是如何锻造出世界顶级的音乐家的。

每天10小时?那是“最低消费”

在国内,我们总觉得每天能坚持练琴三四个小时,已经算是勤奋的好学生了。到了这里,你会发现自己对“勤奋”的定义可能需要重写。每天练琴10个小时,在这里真的只是“入门级”操作。

我认识一个学钢琴的学姐,乌克兰人,叫奥克萨娜。她的作息表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早上8点到琴房,除了吃饭和上课,她会一直待到晚上10点关门。这还不够,她会把最难的、需要高度集中的技术性练习放在早上,把需要情感投入的乐曲放在下午和晚上。她告诉我,她的导师,一位在苏联时期就赫赫有名的老教授,每周只会给她上一次课,但要求她每次课都必须带来“肉眼可见的进步”。什么叫“肉眼可见”?就是上周弹得磕磕绊绊的段落,这周必须像唱片里一样流畅;上周还被批评“没有灵魂”的乐句,这周必须弹出让教授点头的“俄罗斯式忧郁”。

这种压力下,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这里的琴房几乎是24小时开放的,而且永远供不应求。很多学生为了抢到一架施坦威三角钢琴,会凌晨四五点就去排队。根据一项非官方的学生调查,在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超过70%的学生平均每日练习时间超过8小时,其中近30%的学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12小时。他们就像音乐世界里的苦行僧,用近乎自虐的方式,追求着技艺的完美。这种氛围极具感染力,或者说,极具压迫感。当你看到身边每个人都在拼命时,你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

同学不是“凡人”,全是行走的“获奖证书”

如果你觉得长时间练习已经够可怕了,那更可怕的是,你身边这些跟你一样拼命的同学,个个都天赋异禀。

俄乌白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金字塔。能在顶尖音乐学院就读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四五岁就开始接受极其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大多毕业于附属于各大音乐学院的天才儿童音乐学校,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身经百战。你隔壁寝室那个看起来安安静静拉小提琴的哥们,可能就是某某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金奖得主。跟你一起上视唱练耳课的那个女生,可能15岁就已经跟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

就拿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来说,这里简直是小提琴家的摇篮。为什么?因为这里曾走出过一位大神级人物——瓦季姆·列宾(Vadim Repin)。他17岁时就拿下了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的冠军,成为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他的成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西伯利亚的学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他的那位传奇教授——扎哈尔·布朗(Zakhar Bron),也曾在这里执教多年。布朗教授的门下,除了列宾,还有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这样的顶尖大师。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所学校里,你的学长是列宾和文格洛夫,你的老师是培养出这两位大师的“扫地僧”,这是什么样的压力和动力?

在这里,同学之间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每年的优秀学生音乐会,谁能获得独奏机会,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为了争夺这些机会,大家都会拿出看家本领。这种良性(或者说残酷)的竞争,逼着每个人都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你会发现,你的技术可能还不如低你两届的学弟,你的音乐表现力可能被同班同学甩开一大截。这种“被碾压”的感觉,既能摧毁一个人的自信,也能激发一个人无穷的斗志。

期末考试?不,是国际比赛现场

在国内,我们的期末考试可能是在一个小教室里,面对一两位老师弹奏一两首曲子。但在俄乌白的音乐学院,期末考试是一场极具仪式感的“审判”。

考试地点通常是在学院的大音乐厅里,舞台上灯火通明,台下坐着一整排表情严肃的教授,他们被称为“委员会”(комиссия)。这个委员会由你所在专业的所有教授组成,从德高望重的老系主任,到最年轻的讲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评分表。你需要在这样的“注目礼”下,完整地演奏一套分量极重的曲目。

以钢琴系大三的期末考试为例,一套典型的曲目单可能包括:一首完整的巴赫平均律(前奏曲与赋格);一首完整的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如贝多芬或莫扎特);一首炫技练习曲(如肖邦、李斯特或拉赫玛尼诺夫);再加上一首大型的浪漫派或二十世纪作品。整套曲目演奏下来,时长接近一个小时,其难度和体力消耗,不亚于一场小型的个人独奏音乐会。

评分标准更是严苛到极致。任何技术上的失误,比如错音、节奏不稳,都会被无限放大。但这仅仅是基础。教授们更看重的是你的音乐处理。你的音色变化是否丰富?你对作品的结构理解是否清晰?你的演绎是否具有说服力和个人风格?在俄罗斯学派的传统里,音乐不只是好听的声音,它是一种语言,一种哲学,一种情感的宣泄。他们要求你的演奏“会讲故事”。

我亲眼见过一个学生,因为在演奏柴可夫斯基作品时,情感处理被教授们认为“过于肤浅,没有理解俄罗斯的灵魂”,而只得到了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尽管他的技术毫无瑕疵。在这里,考试不仅是对你一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你作为一名“艺术家”潜质的拷问。这种高压的考试模式,也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培养出的音乐家,往往都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舞台表现力——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了国际比赛的决赛现场。

写在最后:光环之下,你准备好了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窒息?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别急,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俄乌白艺术留学。

这里的确是培养大师的摇篮,这里的学术氛围纯粹而浓厚,这里的老师会倾其所有把“独门绝技”传授给你。如果你是一个对艺术爱到痴狂,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并且享受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的“战斗型”选手,那么,这里绝对是你的天堂。你会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养分,你的专业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但在这之前,你真的需要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真的热爱音乐到可以忍受每天十几个小时孤独的练习吗?

当身边全是“天才”时,你有没有足够强大的心脏去面对一次次的挫败和自我怀疑?

你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成为下一个郎朗、下一个列宾,还是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者,或者只是想体验一种不同的文化?

想清楚这些问题,比你现在就去背几百个俄语单词重要得多。艺术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轻松的路,留学更不是。俄乌白的这条路,铺满了荆棘,但也通向了最绚烂的殿堂。它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那些真正做好了准备、心怀火焰的人来说,这片冰天雪地,或许就是你淬炼成钢的最佳熔炉。

路要怎么走,最终还是看你自己。加油吧,未来的艺术家们!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69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