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录取名单曝光,海归成最大赢家

puppy

各位还在海外奋斗的小伙伴们,最近有个消息超提气!“央妈”最新的录用名单出来了,简直是咱们海归的主场!据说总行机关录用的新人里,海归背景的占了快一半,哥大、LSE、芝大这些咱们熟悉的校名前排霸榜。这下谁还敢说留学背景在国内“不香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想知道央行到底偏爱哪些学校和专业吗?这些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们的背景,对你未来的求职规划可是超有参考价值的。快来看看全文分析,没准下一个拿到顶级offer的就是你!

写在前面:给咱们留学党的悄悄话
这篇文章不是来制造焦虑的,恰恰相反,是来给大家打气的!“海归贬值”、“留学不香了”这些话听听就好,别往心里去。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国内顶尖的机构,依然在用最实际的行动告诉我们:优秀的海外人才,我们抢着要!所以,放下疑虑,看看这篇文章里的干货,你的未来,比你想象的更开阔。

央行录取名单曝光,海归成最大赢家

上周和在伦敦读金融的朋友Leo视频,他情绪有点低落。他说最近参加了好几场线上的招聘会,感觉周围的英国同学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他自己,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家里人时不时发来一些文章,标题都是《海归求职碰壁,高薪幻想破灭》、《留学生回国“水土不服”怎么办?》,搞得他特别焦虑,总觉得自己花了大几十万出来,万一回去找不到好工作,怎么跟家里交代。

“你说,咱们这学历,回去真的还‘香’吗?” 他问我。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说些“你很优秀,别想太多”的空话。结果没过两天,一份文件在留学生圈子里炸开了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23年录用人员名单公示了。我第一时间把链接甩给了Leo,然后发了条微信:“兄弟,别慌了,看看这个,咱们海归的主场来了!”

“央妈”的心头好:近半壁江山被海归拿下

咱们先用数据说话,这比任何安慰都管用。根据今年公示的名单,央行总行机关录用的88名应届生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同学,足足有40位!占比接近45.5%。我的天,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国内最顶尖、最难进的金融监管机构里,几乎每两个新同事里,就有一个是咱们海归。

这还只是总行机关的数据。如果算上央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直属单位和清算中心,海归的比例同样非常亮眼。比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录用的新人里,海归比例也超过了40%。像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毕业的硕士,很多都有海外交换或本科背景,他们也构成了名单里的重要一部分。可以说,这份名单就像一个风向标,直接把“海归不香了”的传言给打回了原型。

为什么“央妈”这么偏爱海归?想想央行的职能就明白了。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它需要处理大量与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宏观经济、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流利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咱们留学生在海外课堂和生活中实打实磨练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揭秘录取名单:谁是真正的“Offer收割机”?

光知道海归多还不够,咱们得看看到底是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的学长学姐成功“上岸”了。这对于正在选校、选专业的你,或者正在规划求职路径的你,参考价值简直不要太大!

我花时间把名单仔细扒了一遍,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规律。在学校背景上,英美顶尖名校依然是绝对的主力军。简直就是一场“神仙打架”:

美国梯队:哥伦比亚大学以绝对优势领跑,堪称“央行收割机”,光是名单上出现的就有好几位。紧随其后的是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AIS学院尤其突出)。这些学校的经济学、金融工程、公共政策等专业,在全球都享有盛誉,培养出的人才自然是各大机构争抢的对象。

英国梯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帝国理工学院(IC)是英国方阵的两大王牌。LSE的经济和金融类专业,校友网络遍布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其毕业生在央行名单上占据多个席位,毫不意外。而IC则以其强大的数理和金融工程能力见长,非常符合当前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趋势。

其他地区:除了英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亚洲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也榜上有名。这说明,央行的视野是全球化的,只要你的学校够硬、专业够强,无论在哪里,都会被看到。

更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很多成功录取的同学,都拥有“国内顶尖本科 + 海外顶尖硕士”的黄金背景。比如一位被录取的同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则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这种“强强联合”的教育背景,既保证了他们对国内环境的深刻理解,又赋予了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和方法论,简直是完美的候选人。

专业风向标:学什么才能敲开央行大门?

看完了学校,我们再聊聊专业。很多人以为进央行,就必须是纯经济或者纯金融。但今年的名单告诉我们,央行的用人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元化。

传统王牌专业:经济学和金融学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无论是宏观经济研究、货币政策分析,还是金融市场监管,都需要大量的经济金融专才。哥大的经济学硕士、LSE的金融硕士,这些都是名单上的“常客”。

“新贵”量化专业: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金融工程(MFE)、金融数学、统计学、数据科学这类量化背景的专业越来越受到青睐。比如,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金融数学专业的硕士就成功入选。这背后反映的是全球金融行业的数字化、模型化转型。央行也需要大量懂数据、会建模的人才来做风险控制、市场分析和金融科技的研发。

复合型专业:计算机科学(CS)背景的同学也出现在了名单上,尤其是在数字货币研究所这样的部门。这简直是一个爆炸性信号!说明央行正在大力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的研发和应用,急需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是CS专业的,又对金融感兴趣,不妨考虑辅修一个金融相关的学位,或者多做一些FinTech的项目,你的背景在未来会非常抢手。

公共政策与管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学硕士(M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就是一个典型。这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宏观视野和政策分析能力极强,非常适合央行这种需要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的机构。

所以你看,路径不止一条。无论你是学理论经济的,还是搞量化模型的,甚至是写代码的,都有机会进入顶尖金融机构。关键是,你要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机构的需求结合起来。

学历之外,他们还拥有什么“秘密武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难道只要进了这些名校,读了这些热门专业,就能稳进央行了吗?当然不是。一份光鲜的学历只是敲门砖,门里的世界,还需要更多硬核的实力。

我和一位去年成功入职央行某研究所的学姐聊过,她本科毕业于国内Top 2,硕士在LSE。她告诉我,和她一起入职的同事,履历都非常“恐怖”。几乎每个人都有至少两段高质量的实习经历。

这些实习单位,要么是国际顶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要么是国内头部券商,比如中金(CICC)、中信证券;再或者就是其他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组织,比如证监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这些实习经历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你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第二,它让你提前了解了行业运作的模式,建立了初步的行业人脉。 第三,它帮助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让你在面试时能够言之有物,而不是空谈理论。

那位学姐特别强调,在面试中,面试官非常看重你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理解。他们会问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你对最近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怎么看?”“你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对现有支付体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光靠在国外读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长期关注国内的财经新闻,阅读相关的研究报告,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是一个留学生需要刻意去补的功课。

所以,千万别以为出国了就和国内“脱节”了。恰恰相反,你要比在国内的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国内正在发生什么。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特别是像Leo那样还在迷茫和焦虑的小伙伴们:别再被那些唱衰留学的声音影响了。你们在海外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篇啃下来的论文,都在为你构筑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

路要怎么走?其实也很清晰。如果你还在申请季,那就勇敢地去冲刺那些顶尖的项目,它们是最好的“入场券”。如果你已经在读,那就别只埋头在图书馆,多去参加一些实践项目,拼尽全力去争取一份有含金量的实习。同时,每天花半小时看看国内的金融动态,让自己始终保持与国内的同频共振。

央行的这份名单,就像是隧道尽头的一束光。它告诉我们,凭真本事吃饭的时代,你的海外背景,依然是你最闪亮的勋章之一。所以,挺直腰杆,继续加油吧!下一个拿到顶级Offer的,凭什么不能是你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97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