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er集合!你的美高学霸校友已上线

puppy

Hey,各位天津的“留子”们!一个人在国外刷GPA、搞活动,是不是偶尔也会怀念讲天津话的亲切感?好消息来了!我们帮你“摇”来了一群超赞的美高学霸校友!他们不仅会分享当年申请季的独家心得、硬核的选课备考干货,还会聊聊怎么融入当地文化、规划未来的那些事儿。这可都是过来人的宝贵经验,能帮你少走超多弯路。快来认领你的直系学长学姐,听听咱天津老乡是怎么闯出一片天的,绝对干货满满,不听可亏大了!

本期天津老乡茶话会,学长学姐给你划重点!
✔️ 申请季GPA和活动打架了怎么办?听听南开学姐的“人设”打造法。
✔️ AP/IB选课像“押宝”?一中学长教你如何精准布局,不走弯路。
✔️ 10个社团的“幽灵成员” vs 1个社团的核心领袖,招生官pick谁?
✔️ 如何摆脱“中式小圈子”,和老外同学聊到一块儿去?

Hey,各位天津的“留子”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小津。

还记得刚到美国那会儿吗?夜里十二点,你一个人在图书馆刷着明天要交的paper,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看得眼花。手机一亮,是家里发来的微信:“儿砸/闺女,在那边还习惯不?别太累了啊。” 鼻子一酸,突然就特想念楼下那套刚出锅的煎饼馃子,想念和发小们在海河边上遛弯扯淡的日子。那种感觉,叫“想家”,也叫“孤独”。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打拼,学习、社交、未来规划,每一件事都像在打怪升级,而且还没个攻略。你可能会想,要是这时候有个懂我的、经历过这一切的直系学长学姐能聊上几句,给点建议,那该多好?最好还是咱天津老乡,一张嘴就是那熟悉的“嘛”“干嘛去”,那感觉,倍儿亲切!

别说,这事儿我们还真给你办了!我们“摇”来了一群已经从美高毕业,正在美国顶尖大学深造的天津学霸校友。他们当年也是和你我一样,揣着梦想和一点点不安,从天津走向了世界。今天,他们要把压箱底的干货都掏出来,跟你聊聊那些年他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来,搬好小板凳,咱天津老乡的私房分享会,现在开始!

申请季不是“刷分游戏”,是拍一部关于“你”的电影

“我刚去美高那会儿,就觉得GPA和标化分数是天。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跟打了鸡血似的。” 毕业于麻省某顶尖寄宿高中、现在就读于藤校的王学姐笑着说。她来自天津南开中学,当年也是妥妥的学霸。

“可我很快发现,周围的美国同学,人家不光成绩好,玩得还特“野”。有的是校橄榄球队主力,有的是戏剧社台柱子,还有一个同学竟然自己攒了台无人机去参加全美比赛。”

这个发现让王学姐开始焦虑。她意识到,在申请这场“战役”里,光有漂亮的成绩单,就像一部只有特效没有剧情的电影,看着炫,但打动不了人。招生官想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故事、有热情的你。

咱们来看个数据。就拿哈佛大学来说,2024年公布的2028届新生录取率只有3.59%。在五万多名申请者中,GPA满分、SAT接近满分的学生一抓一大把。凭什么录取你?答案就在你的“独特性”上。

王学姐的“觉醒”来得很及时。她从小就喜欢天津的五大道,对那些老建筑背后的历史特感兴趣。于是,她利用暑假回国的机会,做了一个关于“五大道建筑变迁与城市记忆”的独立研究项目。她采访了老居民,查阅了历史资料,还自己动手建了一个网站,用中英双语展示她的研究成果和拍摄的照片。这个项目没让她在任何竞赛中获奖,但它百分之百是属于“王学姐”的独家故事。

在她的申请文书里,她没有空谈对历史的热爱,而是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在闷热的夏天,敲开一扇扇斑驳的木门,听老爷爷老奶奶用天津话讲述往事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学术能力,又对家乡文化有深刻洞察力的立体形象。这比“我参加了十个社团,担任了五个主席”的简历要动人得多。

所以,哥们儿姐们儿,别再只埋头刷分了。抬起头看看,你的热情在哪?是你对街头篮球的痴迷?是你对天津快板的喜爱?还是你对编程改变世界的渴望?找到它,然后像王学姐一样,为它做点什么。这件事,就是你这部申请“大片”里最闪光的剧情。

选课的艺术:在“挑战”与“热爱”之间走钢丝

“AP选课,简直就是一场赌博!” 提到当年的选课经历,毕业于加州一所知名高中、如今在MIT读计算机的张学长直摇头。他当年是从天津一中出去的,理科基础非常扎实。

很多同学觉得,AP课选得越多、越难,就越能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于是,不管自己是否感兴趣,一窝蜂地去选AP物理C、AP微积分BC、AP化学这些“五星难度”的课程。结果呢?学得痛苦不堪,GPA还可能被拉低,得不偿失。

College Board在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20万高中生参加了AP考试。在这些考生中,AP微积分BC的平均分是3.76,而AP物理C力学的平均分是3.35。这说明,即便对于全球的尖子生来说,这些课程也是实打实的挑战。

张学长的建议是:选课要有策略,得“品效合一”。

他的策略分两步走。第一步,围绕你的“主线”。他从高一就明确了自己要申请计算机科学(CS)专业。所以,他的选课路径非常清晰:AP计算机科学A、AP微积分BC、AP物理C,这些都是CS专业的“敲门砖”,必须拿下,而且要力争高分。这向大学展示了他在核心领域的学术准备度。

第二步,拓展你的“支线”,展示你的好奇心。除了硬核的理科课程,张学长还选了AP心理学和AP艺术史。“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学CS的去学艺术史干嘛?” 他解释道,“一方面,这能调剂我的学习节奏,让我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这也向招生官说明,我不是一个只会写代码的‘书呆子’,我对人文社科同样抱有热情和探索欲。”

这种“T”字形的知识结构——在专业领域有深度,在其他领域有广度——非常受顶尖大学的青睐。他们要找的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未来能够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领导者。

所以,在选课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门课和我未来的专业方向匹配吗?
  2. 我真的对它感兴趣,并且有能力学好吗?
  3. 它能否展示我不同于专业领域的另一面?

想清楚这三点,你的课程表就不会是一张杂乱无章的“彩票”,而是一张精心设计的、通往梦校的“蓝图”。

社团活动的“潜规则”:深度远比广度重要

“我见过一个学生的活动列表,密密麻麻写了15个社团,从模拟联合国到摄影俱乐部,看着特别‘厉害’。但你仔细一问,他在每个社团里都干了什么?基本就是‘开会、签到、偶尔参与’。” 如今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的李学姐分享道,她来自天津耀华中学,高中时是学校辩论队的王牌。

这种“集邮式”参加活动的方法,在招生官眼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一眼就能看穿,这背后是“功利性”的堆砌,而不是真正的热情和投入。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你在一个或两个领域里,持续、深入的探索和贡献。

这就好比挖井。挖十个一米深的坑,你还是找不到水。但如果你认准一个地方,深挖十米,你就能挖出清泉来。

李学姐的“井”就是辩论。她从高一加入辩论队开始,就一头扎了进去。她不仅自己打比赛,还主动承担了新队员的培训工作。到了高三,她已经成为了辩论队的队长。在她任期内,她做了一件“大事”:她发现学校的辩论资源主要集中在本地比赛,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于是,她主动联系了周边几所高中的辩论队,一手策划并组织了一场跨校的辩论邀请赛。

从拉赞助、定赛制、邀请评委到现场协调,她和她的团队把这场比赛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学校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这件事,完美地展现了她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申请材料中,这一个“浓墨重彩”的活动,比十个“轻描淡写”的参与要有力一万倍。

你的“井”可以是什么?它可以是你热爱的任何事。如果你喜欢画画,那能不能组织一场慈善画展,为社区的流浪动物筹款?如果你是编程高手,那能不能开发一个小程序,解决同学们在选课或食堂点餐时遇到的不便?

记住,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名字听起来多“高大上”,而在于你真正在其中付出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找到你的那口“井”,然后,用力挖下去。

融入不是“变身”,而是带着你的天津DNA去交朋友

最后,聊个最实际也最头疼的话题:社交和文化融入。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2023年的报告,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接近29万。数字很庞大,但落到每个人身上,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却是真实的。很多同学到了国外,还是习惯性地待在“中国学生圈”里,午饭一起吃,作业一起做,周末一起逛中超。这很舒服,很安全,但却失去了留学的另一半意义——文化体验和交流。

“刚开始我也怕,怕自己英语有口音,怕聊不到一块儿去,怕他们笑话我。” 几位学长学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但他们给出的建议惊人地一致:主动,再主动一点。

张学长选择的方式是加入学校的机器人俱乐部。一开始,他听不太懂那些专业术语和美国同学的俚语,只能在旁边默默地拧螺丝。但他没有放弃,每次活动都去,遇到不懂的就主动问。后来,他凭借扎实的编程能力,解决了团队一个困扰已久的技术难题,一下子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大家开始主动找他讨论问题,邀请他参加周末的派对。

李学姐的方式更“天津”。她发现美国同学对中国文化特别好奇,于是她在学校的国际文化节上,摆了个小摊,教大家用黏土捏“泥人张”,还带去了天津大麻花给大家品尝。同学们对这个来自遥远东方、风趣幽默的天津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并没有刻意去模仿美国人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而是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文化背景,反而成了她独特的魅力。

融入,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假美国人”,而是让你作为一个“有趣的天津人”,去和一群“有趣的美国人”交朋友。你可以和他们聊NBA,也可以教他们说几句天津话;你可以跟他们一起过感恩节,也可以邀请他们尝尝你包的饺子。

别怕犯错,别怕被拒绝。你骨子里的幽默、局气和那份天津人特有的松弛感,就是你最好的社交名片。大胆地走出去,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友好得多。

好了,今天天津老乡的分享就到这儿。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找到你自己,然后把它做到最好。

留学这条路,没人能替你走。但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你身后,有家人的支持,也有无数像王学姐、张学长、李学姐这样的天津校友,他们已经帮你探过路了。所以,别慌,也别怕。饿了就去中餐馆点盘锅塌里脊,累了就听段马三立的相声,想家了就给爸妈打个视频。

大胆去闯吧,天津的“留子”们!未来是你们的,必须倍儿牛!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259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