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全美第一的西北传播学,我卷不动了

puppy

嗨,朋友!顶着全美第一的光环来到西北传播学院,我曾以为自己拿到了爽文剧本。结果发现,身边不是行业大佬就是学术天才,每天光是跟上课程、做好networking就已经耗尽全力。当“卷不动”的焦虑感快要淹没我时,我才开始真正思考: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篇文章不只是吐槽,更多的是想和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场精英的“饥饿游戏”中,从崩溃边缘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重新定义成功,并最终与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解的。希望我的心路历程,能给你带来一点安慰和启发。

阅读前的小小提醒

这篇文章没有逆袭的鸡汤,也没有凡尔赛的炫耀。它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在顶级学府里,从迷失到找回自己的真实记录。如果你也曾在深夜怀疑过自己,或正被“优秀”的同辈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个远程的拥抱。

就读全美第一的西北传播学,我卷不动了

嗨,朋友,我是Lina,www.lxs.net的小编。

还记得那个周三的深夜吗?芝加哥的冬天,窗外是能把骨头冻透的寒风,我坐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三楼的角落里,面前摊着三篇关于“算法偏见与社会公平性”的博士级论文。空气里弥漫着旧书的霉味和咖啡因的焦香,周围是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感觉每个单词都在嘲笑我的智商。邻座的印度小哥已经开始写代码建模了,他下午刚在课堂上挑战了教授的一个观点,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全班为他鼓掌。斜对面的白人女孩正在跟一个看起来像业界大牛的人视频通话,自信地讨论着她的实习项目,流利的术语让我怀疑自己跟她读的不是同一个专业。而我,连明天课堂讨论的reading都还没看完。

那一刻,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把头埋进臂弯里,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问自己:“我真的属于这里吗?”

这大概是每个身在顶尖名校的留学生,都曾有过的“崩溃瞬间”吧。我们怀揣着梦想和家人的期望,顶着名校光环而来,却发现这里不是爽文剧本的开端,而是一场精英云集的“饥饿游戏”。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场游戏中,从“卷不动了”的边缘,慢慢找回自己的呼吸和节奏的。

光环之下:欢迎来到“神仙打架”的现实世界

收到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传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毕竟,这可是常年霸占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传播学与媒体研究领域榜首的地方,是无数传播人心中的“麦加”。我幻想着自己即将在这里接触最前沿的知识,结交最优秀的人脉,毕业后手握金字招牌,走向人生巅峰。

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开学第一周的orientation,我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自己本科毕业,在国内一家公关公司做过一年实习。这在国内同学里已经算不错的背景了。可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Hi, I'm Alex. 我在加入这个项目之前,在谷歌总部做了三年产品营销经理。”

“Hey, I'm Sarah. 我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上个暑假刚在联合国做完一个关于数字鸿沟的独立研究项目。”

“大家好,我是David。我之前是一名记者,写过几篇拿了新闻奖的报道。来这里是想转型做战略传播。”

我坐在下面,手心冒汗,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巨人国的小矮人。这里的同学,平均年龄比我大五岁,工作经验人均三到五年。他们不是带着问题来的学霸,就是带着资源来的行业精英。根据西北大学Medill学院(其整合营销传播IMC项目享誉全球)官方公布的2023届学生画像,IMC全日制硕士项目的学生平均拥有4.5年的全职工作经验。这意味着,你的同学很可能曾经就是你的面试官、你的甲方,或者是你仰望的KOL。

课堂也成了“神仙打架”的现场。我们的课程强度极大,一门课每周的阅读量动辄超过200页,而且都是极其晦涩的学术文献。教授默认你不仅读完,还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课堂讨论不是复述观点,而是观点的交锋。我常常是鼓足了勇气,刚想分享一个自以为不错的想法,就被前排那个在麦肯锡工作过的同学用一个我闻所未闻的商业模型给“降维打击”了。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套拳法,结果人家直接掏出了激光枪。

最让人窒息的是无处不在的Networking。从开学第一天起,“Coffee Chat”这个词就成了我的噩梦。大家都在积极地约教授、约校友、约业界人士喝咖啡,扩充人脉。学校的career fair上,美国同学穿着笔挺的西装,从容地和面试官谈笑风生,而我连挤到展台前递上简历都觉得尴尬。我看着日历上排得满满的社交活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累,我真的“卷不动了”。

“卷不动”背后,是差点压垮我的三重焦虑

当“卷”成为一种日常,焦虑便如影随形。我发现,压在我身上的,远不止学业那么简单。

第一重焦虑,叫“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达70%的成功人士都曾经历过这种感觉,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是个骗子,随时会被人拆穿。在西北这样的环境里,这种感觉被无限放大。我每天都在自我怀疑:“我的托福和GRE是不是考高了?招生官是不是看错了我的材料?我凭什么和这些大神做同学?”这种心态让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不敢参加小组讨论,害怕拖团队后腿。

第二重焦虑,来自“错失恐惧症”(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今天有个高盛的信息分享会,明天有个宝洁的校友见面会,后天有个学生组织的求职工作坊。我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通往成功的信息。结果是,我参加了无数活动,却因为精力分散,收效甚微。身体疲惫不堪,精神也极度内耗。每天躺在床上,刷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晒出的各种实习offer和项目成果,感觉自己又“错过”了一个亿。

第三重焦虑,是留学生特有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挣扎。语言是第一道坎。即使托福考了110+,但在全英文的学术思辨和社交闲聊中,我还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大家在讨论一个美国本土的文化梗或者政治事件时,我只能尴尬地赔笑。更深层次的,是如何在保持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这种“局外人”的感觉,在我最脆弱的时候,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孤独感。

美国心理学会(APA)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是压力水平最高的群体,其中学业和未来规划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对于我们这些背负着高昂学费和家庭期望的留学生来说,这个数据可能还要更加触目惊心。

按下暂停键:我为什么要留学?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那天我刚刚搞砸了一个小组pre,因为紧张,准备好的词全都忘了。组里的美国同学虽然没有责备我,但那种礼貌的疏离感比指责更伤人。我逃也似的离开教学楼,一个人在密歇根湖边漫无目的地走着。

湖水很冷,风也很大。我看着远处的芝加哥天际线,突然觉得这一切都好不真实。我拼尽全力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简历上增加一个“全美第一”的标签吗?是为了找一份年薪六位数的工作,然后在美国买房定居吗?还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我能行”?

这些目标都没错,但它们都指向一个外部的评价体系。我发现,我一直在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我努力学习,是为了得到教授的A;我积极社交,是为了拿到大厂的面试;我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一个“西北大学高材生”的期待。

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来学传播,是因为我真的热爱内容,我着迷于一个好故事如何能够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喜欢分析广告背后的消费者心理,也享受为一个好产品写出动人文案的过程。可现在,我有多久没有纯粹地为了兴趣而阅读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影了?

那一刻,我决定按下暂停键。我需要的不是更努力地去“卷”,而是重新找回留学的初心。

与自己和解:我的“反卷”生存法则

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了一场自救行动。我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学着“聪明地努力”,建立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评价体系。

1. 精准定位,放弃“我全都要”。

我不再强迫自己参加所有Networking活动。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数字营销和品牌故事。然后,我只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活动和资源。我不再泛泛地加LinkedIn好友,而是去深入了解几个心仪公司的校友,认真阅读他们的履历,带着具体问题去进行Coffee Chat。数量少了,质量却高了。我发现,一次有深度的交流,远胜过十次点头之交。

2. 找到同盟,把竞争变成合作。

我开始主动接触班里几个和我一样,感觉有点吃力的国际生。我们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但我们不比谁学得快,而是互相帮助。你听力好,帮我梳理课堂笔记;我阅读速度快,帮你总结reading的重点。我们一起做模拟面试,互相修改简历。在这个小团体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原来,你不必一个人战斗。数据显示,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其学业成功率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显著更高。

3. 定义自己的“成功”,并庆祝每一个小进步。

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成功清单”,但上面写的不是“找到年薪百万的工作”,而是:

  • 今天在课堂上,我完整地表达了一个观点,没有发抖。
  • 这周,我读完了一本与专业相关但非强制的课外书。
  • - 和一位美国同学聊了半小时天,我们聊了各自的家乡。
  • 成功地用学校的career service修改了一版简历。

我不再用别人的终点线来要求自己,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轨迹。每完成一项,我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这种正向反馈,慢慢地帮我重建了自信。

4. 勇敢求助,学校的资源不用就浪费了。

我终于鼓起勇气,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CAPS)。和咨询师的几次谈话,让我明白了我的焦虑和压力是多么普遍。她教了我很多管理情绪和压力的方法。我还去了学校的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那里的老师帮我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也让我对学术写作不再恐惧。记住,学费里包含了这些服务的费用,它们不是为“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而是为所有需要支持的学生准备的。

写到这里,我离毕业已经不远了。我最终没有拿到那些最顶尖公司的offer,但我去了一家我很喜欢的创意机构,做我真正热爱的工作。我的同学们依然星光熠熠,有人去了谷歌,有人去了麦肯锡,还有人拿到了博士全奖。我真心为他们高兴,但我也同样为自己感到骄傲。

因为我在这场精英的“饥饿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我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秀,也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我明白了,留学这场旅程,最重要的不是你最终站在了多高的山顶,而是你沿途看到了怎样的风景,以及你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更了解自己、更接纳自己的大人。

所以朋友,如果你现在也感到“卷不动了”,别害怕,别慌张。

请记得,你的录取通知书,已经证明了你的优秀。你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再次证明你比别人强,而是为了探索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多看看自己。问问自己,抛开排名、薪水和外界的期待,你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什么事能让你感到纯粹的快乐和满足?

然后,就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步,按照你自己的节奏走下去。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

毕竟,人生的剧本,不是只有“爽文”那一种写法。写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278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