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划重点 |
---|
作品集比语言成绩更重要,但别忽略基础。它要展现的是你的“想法”,而不是技术。 |
韩国影像教育极度重实践,做好通宵爆肝的准备,这里没有“水课”。 |
人脉是王道!课堂内外都要主动交流,你未来的剧组班底可能就是身边的同学。 |
别光看学校排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业界资源,比冷冰冰的榜单更关键。 |
还记得那个晚上,我窝在宿舍里刷着韩剧《我的大叔》,看到李至安独自走在深夜的街道上,一束冷冷的街灯打在她脸上,镜头缓慢地推近,没有一句台词,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却瞬间击中了我。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啊,这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光影、构图、情绪……一切都恰到好处。就是那个瞬间,一个疯狂的想法在我心里扎了根——我要去韩国,去学怎么用镜头讲故事。
相信我,如果你也曾被韩剧或韩国电影的某个画面深深打动,动过一丝来韩国学影像的念头,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这里没有官网那种客套的介绍,全是我作为一个亲历者,用无数个通宵剪片夜和数不清的速食拉面换来的“血泪经验”。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申请这道坎:作品集才是真正的“敲门砖”
聊到申请,大家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语言成绩、绩点。但在韩国的影像专业,这些真的只是“门槛”,你能不能推开那扇门,关键还得看你的作品集(Portfolio)。
我申请那会儿,TOPIK(韩国语能力考试)成绩刚过4级,说实话,心里挺虚的。但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精心打磨了一本作品集。里面没有那种技术特别炫酷的大制作,只有一个5分钟的短片,讲的是我家楼下那个总是独自发呆的看门大爷的故事,另外还有一组关于城市“缝隙”的摄影系列。面试的时候,教授几乎没怎么问我的韩语,而是拿着我的作品集,饶有兴致地问:“你为什么会对这位老人感兴趣?”“这组照片里,你最想表达的情绪是什么?”
那一刻我明白了,韩国的教授,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他们看的不是你现在的技术有多牛,而是你作为创作者的“潜力”和“视角”。他们想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对生活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欲的人。技术可以学,但发现故事的眼睛,是教不出来的。这可以说是申请中最大的“潜规则”。
所以,给准备申请的你说句大白话:别花钱去做一个看起来很“工业化”但毫无灵魂的片子。不如拿起手机,拍下你身边最打动你的东西。它可以是一段记录,一个观察,甚至是一个抽象的情绪表达。重点是,你要能清晰地说明白“我为什么拍这个”以及“我想通过它说什么”。
当然,学校的选择也很有讲究。韩国有几所大学在影像领域是绝对的“顶流”。比如“导演的摇篮”——韩国艺术综合大学(K-Arts),奉俊昊、罗泓轸这些怪物级导演都出自这里,它的风格偏向精英艺术教育,录取率极低,据说2023年电影系的录取比例接近60:1,竞争异常激烈。还有历史悠久的中央大学(Chung-Ang University)和东国大学(Dongguk University),它们更像是韩国影视圈的“黄埔军校”,培养了无数活跃在商业电影一线的演员和导演,校友资源极其丰富。比如中央大学的校友网络遍布影视制作公司,而东国大学在忠武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申请这些学校的研究生院,除了作品集,你的“研究计划书”也至关重要。你需要非常具体地阐述你未来的创作方向,甚至要对你想师从的教授的研究领域有深入了解。我当时申请中央大学,就把意向导师拍的所有片子都看了一遍,还在计划书里分析了他的镜头语言如何影响了我的创作,这在面试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结一下申请阶段的干货:一个能体现你独特视角的作品集 + 一份真诚且有深度的研究计划书 > 漂亮的语言成绩。记住,你是来学创作的,让他们看到你那颗创作者的心。
课堂如战场:没有纸上谈兵,只有真枪实弹
如果你以为韩国大学的课堂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影像专业的课堂,用“战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合评课(Critique Class)。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节导演课。教授是位刚拍完一部热门网剧的在职导演,气场超强。我们那周的作业是拍一个1分钟的短片。一位同学放了他的片子,画面很美,运镜也流畅。放完后,他期待地看着教授。结果教授沉默了十秒,开口第一句就是:“所以呢?你想表达什么?我只看到了一个很会用稳定器的摄影师,没看到导演。”
那位同学的脸瞬间就红了。接下来,教授开始逐帧分析,从构图的意图到演员调度的逻辑,再到剪辑节奏的问题,批评得体无完肤。当时整个教室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我坐在下面手心直冒汗。轮到我的时候,我的片子被指出的问题是“情绪不连贯”。教授直接在白板上帮我重新画了分镜,调整了几个镜头的顺序。虽然被批得很惨,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自己埋头琢磨一个月还有用。
这就是韩国影像教育的核心:极度的实践主义和业界接轨。这里的教授绝大多数都是“双栖身份”,他们既是学者,也是活跃在产业一线的创作者。他们带来的不是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片场最新的经验和炮火。他们会告诉你,某个场景用Arri Alexa Mini拍和用RED拍,在后期调色上会有什么天壤之别;他们会分享在有限预算内,如何说服制片人保留一个关键镜头的经验。
学校的设备资源也相当惊人。以我所在的中央大学为例,学生只要通过设备安全课程,就可以预约使用从索尼A7系列到RED、ARRI等专业级电影摄影机,还有全套的灯光、收音设备。我记得为了拍一个毕业作品,我们小组借到了一台价值超过40万人民币的ARRI AMIRA摄影机。当你的手触摸到这些冰冷的机器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是在把你当作一个准电影人来培养的。
但这种“实战”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每学期,你可能同时要进行2-3个拍摄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一整套流程。期末季,连续72小时不睡觉是家常便饭。学校的剪辑室到了晚上10点后,会变成一个“拉面馆”,每个人桌上都摆着泡面和咖啡,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爆肝”的味道。很苦,但也真的很燃。
不眠的剪辑室:我的“革命战友”们
在韩国学电影,你很快会明白一个道理:这永远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部影片的诞生,需要导演、摄影、灯光、美术、录音、剪辑……每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你最初的、最可信赖的剧组班底,就是你身边的韩国同学。
和韩国同学合作,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挑战的事。他们的优点是执行力超强,而且有种近乎偏执的敬业精神。我们有一次拍外景,需要一个清晨日出的镜头。拍摄计划是早上5点集合。结果我4点半到现场时,发现灯光组的韩国同学已经把所有灯都架好了,正在一遍遍地测试光位。这种专业度,真的会让你肃然起敬。
韩国社会浓厚的“团队文化”和“前辈后辈(선배-후배)”文化,在影视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会自发地形成一种叫做“품앗이(Pumasi)”的互助传统。意思就是,这次我来你的剧组当摄影助理,下次你来我的剧组当录音师,大家互相帮忙,不计报酬。通过这种方式,每个人都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也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我刚入学时,什么都不懂,是我的一个摄影系前辈,手把手教我怎么使用测光表,怎么根据剧本设计灯光。期末拍摄时,他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系的两个后辈来我的剧组帮忙,连续拍了两个大夜。杀青宴上,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有需要,随时开口。”那种温暖和归属感,是留学生活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当然,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也无法避免。比如韩国人开会,非常注重形式和流程,有时一个简单的勘景会,他们能开3个小时,把所有细节都确认一遍。而我可能更习惯于边做边调整。一开始我很不适应,觉得效率低。但后来我发现,正是这种前期的精细准备,才保证了拍摄现场的高效。还有语言问题,在分秒必争的片场,有时一个术语的理解偏差,就可能导致整个镜头报废。这就逼着你不仅要学好日常韩语,更要拼命学习各种专业术语。
最难忘的,还是那些一起在剪辑室通宵的日子。空间不大,七八台电脑并排着。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饿了就一起点一份炸鸡外卖。我们会为了一个剪辑点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因为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背景音乐而一起欢呼。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感觉,超越了国籍和语言。杀青那天,大家一起看着成片,虽然作品还很稚嫩,但当片尾字幕滚动,出现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走出校园:在忠武路的空气里呼吸
在韩国学影像,你的学习空间绝不仅仅是校园。整个首尔,甚至整个韩国,都是你的实践课堂。忠武路,这个韩国电影的圣地,虽然实体街区已经不复往日辉煌,但它的精神渗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学校会极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电影节。每年10月的釜山国际电影节(BIFF),学校甚至会组织大巴车,带我们去釜山观摩。在那里,你有机会看到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听到顶级导演的大师课,甚至在某个街角偶遇你崇拜的演员。我大二那年,在釜山的海边,听是枝裕和导演分享他如何指导儿童演员,那种感觉,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主角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除了釜山,全州国际电影节(JIFF)则更关注独立和实验电影,是学生作品崭露头角的好地方。每年都有很多学长学姐的作品入围竞赛单元,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激励。看到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大银幕上,你会觉得,那个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在首尔生活,意味着你离产业的中心非常近。你可以在光化门的独立电影院看一场小众艺术片,也可以在弘大的Livehouse感受最新的潮流音乐,这些都是你创作的灵感来源。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2023年的报告,韩国的流媒体(OTT)市场规模已超过3万亿韩元,Netflix、Disney+等平台对原创内容的需求极大,这也给年轻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对于留学生来说,利用课余时间去片场实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D-2学生签证对打工有时间限制(每周不超过20小时,且需获得学校和出入境的许可),但参与项目制的短期实习是可行的。我的一个朋友,因为韩语和英语都很好,就找到了在一部Netflix韩剧剧组担任海外团队沟通助理的实习,那段经历让她对商业剧集的制作流程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不过,现实问题也得考虑。在首尔学电影,开销不菲。除了每年约800万-1200万韩元(约合4-6万人民币)的学费,生活费也是一笔大头。学校周边的“One Room”(单间公寓)月租普遍在60万韩元以上。而最大的开销,其实是你的“拍片经费”。虽然学校提供设备,但场地租赁、演员费用、美术道具等都需要自己承担。一个15分钟的短片,花费几百万韩元是常事。所以,学会如何写策划案拉赞助,如何精打细算控制成本,也是这门专业的必修课。
所以,来韩国学电影到底值不值?
如果你只是羡慕韩剧里光鲜亮丽的男女主角,想体验一下浪漫的留学生活,那我劝你三思。这条路,远比你想象的要苦,要累,要熬。
但如果你是那种,看到一个好故事就兴奋得睡不着觉,愿意为了一个完美的镜头反复琢磨几十遍,并且坚信影像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人……那么,别犹豫了。
来吧,来这里感受最纯粹的创作热情,结识一群和你一样“疯”的伙伴,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亲手把你脑海中的光影,变成现实。你的剧本,正等待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