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怀卡托,我后悔了

puppy

看到《留学怀卡托,我后悔了》这个标题,你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别慌!这篇“后悔文”可不是劝退帖。它更像一份超真实的留学生活白皮书,跟你聊聊真心话:从对“诗与远方”的憧憬,到直面“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现实,这中间的挣扎和收获,远比想象中复杂。作者后悔的,可能不是选择了这里,而是后悔没早点知道如何在这份宁静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圈子。如果你也担心留学生活不如预期,或者正在怀卡托经历着迷茫,那这篇文章就像一位跟你深夜聊天的学长学姐,把踩过的坑和挖到的宝都摊开给你看。

阅读前,请先放下你的“滤镜”
这篇文章不是劝退信,也不是无脑吹。它是关于期望与现实的碰撞,是关于如何在宁静中找到喧嚣,在孤独中找到力量的真实故事。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后悔”一下。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周五的晚上。那是我抵达汉密尔顿(Hamilton)的第二周,怀卡托大学的迎新活动刚刚结束,新鲜感像退潮一样迅速消失。我躺在宿舍床上,百无聊赖地刷着朋友圈。定位在悉尼的朋友正在歌剧院下参加露天音乐节,灯火辉煌;在墨尔本的同学分享着巷弄里人声鼎沸的咖啡馆和涂鸦墙;就连在奥克兰的朋友,也晒出了在Queen Street逛街到深夜的战利品。

而我呢?我拉开窗帘,窗外是沉静的夜色,除了偶尔驶过的车灯,几乎看不到行人。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一刻,一个巨大的念头砸向我:“我后悔了。我为什么要来这么个‘村里’留学?”

这个念头,像一根小小的刺,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时不时地冒出来扎我一下。如果你也曾有过,或正在经历这种感觉,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这篇“后悔文”,就是想跟你聊聊,我们到底在“后悔”什么,以及如何把这份“后悔”,变成未来最庆幸的财富。

后悔之一:我把“诗与远方”活成了“好山好水好寂寞”

来新西兰之前,我们对它的想象,大多来自《指环王》和各种旅行博主。连绵的绿色丘陵,纯净的湖泊,悠闲的牛羊,简直就是梦想中的“诗与远方”。怀卡托地区,作为新西兰的心脏地带,更是将这种田园风光发挥到了极致。

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诗与远方,当你身处其中365天时,它就变成了日常。而日常,往往伴随着单调和寂寞。汉密尔顿,作为怀卡托大学的所在地,是新西兰第四大城市。听起来不错?但我们得看看数据。根据新西兰统计局2023年的估算,汉密尔顿的人口大约在18万左右。作为对比,奥克兰的人口超过170万。这是十倍的差距。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晚上七点以后,市中心的大部分商店就关门了。意味着你心心念念的网红餐厅、买手店、大型演唱会,在这里几乎是奢望。意味着当你想找点“乐子”时,除了去朋友家坐坐,或者去仅有的几家酒吧,选择真的不多。那种在国内习惯了的、随时随地可以“下楼吃个烧烤唱个K”的便利生活,在这里被一键清零。

我有个朋友,刚来的时候极度不适应。她是个社交达人,在国内每周都要组好几个局。到了汉密尔ton,她感觉自己被“流放”了。她曾开玩笑说:“我感觉我社交能力的90%都被这里的安静封印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后悔”情绪最主要的来源。根据2019年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超过40%的国际学生在新西兰感到孤独或社会孤立,这个比例在中小城市可能更高。我们后悔的,其实是低估了这份宁静背后可能隐藏的孤单。

后悔之二:交朋友这件事,原来不是“有朋自远方来”

出国前,我以为交朋友会是件很自然的事。课堂上、社团里,大家都是年轻人,总能聊到一块儿去吧?尤其是和本地的Kiwi学生,我幻想着能迅速融入他们,练一口地道的口语,感受最纯正的文化。

现实是,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像一堵看不见的墙。Kiwi们友好(friendly),但不一定热情(warm)。他们会礼貌地跟你打招呼,在小组讨论时认真听你发言,但下课后,他们往往会迅速回到自己从小到大的朋友圈子里。他们的俚语、他们讨论的橄榄球赛、他们周末的家庭BBQ,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努力去理解和适应的“知识点”。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参加一个学生社团的派对,结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听懂他们在笑什么”和“如何优雅地假装自己很融入”上。那种感觉,就像一部电影里,你是唯一一个需要看字幕的观众。很挫败,也很心累。

怀卡托大学有超过13,000名学生,其中国际学生占比约17%,来自80多个国家。这意味着校园里并不缺少多元文化。但要把这些“数字”变成真实的“朋友”,需要你主动出击,而且要用对方法。光是参加迎新派对、在课堂上认识同学是远远不够的。你得找到那个能让你和别人产生深度链接的“点”。

我认识的一个学长,他在这里三年,最好的Kiwi朋友是在“怀卡托大学徒步俱乐部”(Waikato University Tramping Club)认识的。他们一起在泥泞的山路上摔过跤,一起在山顶看过日出,这种“过命”的交情,远比在派对上聊两句天气要牢固得多。另一个朋友,通过“Volunteering Waikato”这个组织,每周去做义工,不仅认识了本地人,还对这个社区产生了真正的归属感。

所以,我后悔没有早点明白,交朋友不是“等待”,而是“寻找”。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别人的圈子,而是找到一个能让你发光的兴趣点,让志同道合的人被你吸引过来。你的“圈子”可能不会像在国内那么大,但它完全可以更深入、更真诚。

后悔之三:搞事业?我差点在“慢生活”里被温水煮青蛙

新西兰的“慢生活”节奏是出了名的。这既是优点,也是一个巨大的“坑”。尤其是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上,如果你不自己绷紧一根弦,很容易就在这种悠闲的氛围里“躺平”了。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还早。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总觉得时间还长,未来可期。和国内“内卷”到窒息的同学相比,我甚至还有点优越感。直到大三,当身边的本地同学开始讨论实习、准备简历,国内的朋友开始考研、拿offer时,我才猛然惊醒。

在汉密尔ton找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兼职或实习,比在奥克兰、惠灵顿要难得多。这里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乳制品、生物科技和健康为主。怀卡托地区贡献了新西兰GDP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在农牧业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引擎。但对于学商科、IT、文科的很多留学生来说,对口的机会相对有限。你打开Seek或者Student Job Search (SJS)这些求职网站,会发现大量的岗位集中在零售、餐饮、农场帮工等领域。

我当时海投了几十份简历,大部分石沉大海。那种挫败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来这里的决定是否正确。我后悔没有早点去了解本地的产业优势,没有早点去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Services)寻求帮助。

其实,怀卡托大学的职业支持系统相当完善。他们有专门的UniRecruit服务,帮助学生对接雇主;有定期的CV修改讲座和模拟面试;还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我后悔的是,我把这些宝贵的资源当成了“应急工具”,而不是从大一就开始利用的“导航系统”。

后来,我调整了策略。我不再好高骛远地只想找“大公司实习”,而是开始关注本地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行业交流会,硬着头皮去跟企业家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最终,我在一家本地的健康食品出口公司找到了实习机会。虽然公司不大,但我几乎参与了从市场调研到物流对接的全部流程。这段经历,比任何一份“大厂”的螺丝钉工作,都让我学到了更多。

所以,如果你也在这里,千万别被“慢生活”麻痹。这里的机会不是没有,只是它们更“隐蔽”,需要你更主动地去挖掘。把你的专业和本地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你的求职之路会清晰很多。

所以,我到底在“后悔”什么?

写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我后悔的,从来不是选择了怀卡托。我后悔的是,我用一种不切实际的“游客心态”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我后悔没有早点认清现实,没有早点调整自己,没有早点去拥抱这里真实的一切。

当我不再把汉密尔顿和上海、悉尼比较时,我才发现它的好。

这里的“静”,让我可以沉下心来做学问。没有那么多诱惑和干扰,我的GPA比我预想的要高得多。图书馆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教授们耐心的指导,这些都是在浮躁的大城市里很难得的奢侈品。

这里的“小”,让我和朋友的关系更紧密。我们没有太多娱乐项目,于是我们开始一起做饭、一起徒步、一起窝在家里看电影。我们成了彼此在这里的“家人”。这种深度连接,是我那些在大城市里“周周有局”的朋友们所羡慕的。

这里的“村”,让我真正领略了新西兰的自然之美。汉密尔顿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完美的“大本营”。开车45分钟到冲浪胜地Raglan,1小时到Waitomo看萤火虫洞,1个半小时到Tauranga享受阳光沙滩。周末的一个小决定,就能让你瞬间从学术生活中抽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种生活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是堵车两小时起步的大城市无法比拟的。

更实在一点,这里的性价比真的很高。根据经济研究机构Infometrics的数据,汉密尔顿的平均房租比奥克兰低了近30-40%。这意味着同样的生活费,在这里你可以过得更从容,有更多的钱花在旅行和健身上,而不是全交给房东。

我不再后悔了。因为我终于明白,留学,从来不是选择一个“完美”的地方,而是学会在一个“不完美”的地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完美生活。

如果你也正在“后悔”,不妨试试这几件事

别急着否定你的选择,也别急着打包行李。在你下任何结论之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去试试下面这些“土办法”,它们曾经把我从“后悔”的泥潭里拉了出来。

第一,买辆车,或者办张公交卡,把Google Maps玩儿透。别再把自己限制在校园和宿舍的“一亩三分地”里。去探索周边的小镇,去爬一次Hakarimata步道,去Hamilton Gardens的每个角落都待上半天。当你开始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它才会真正接纳你。

第二,把找乐子的精力,分一半给你的兴趣。别总想着去哪儿嗨,想想你到底喜欢什么。喜欢桌游?学校有Board Games Club。喜欢运动?UniRec的健身房和球场永远开放。喜欢音乐?去市中心的Nivara Lounge看看本地乐队的演出。当你有了真正的热爱,你就不会再害怕独处。

第三,别把Kiwi当成一个“整体”。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形形色色的人。别因为一两次不成功的交流就给所有人贴上“冷漠”的标签。试着从你身边的Tutor、小组的同学开始,聊一些具体的话题,比如课程的难点、某个电影的观后感,而不是泛泛地问“你周末过得怎么样”。真诚的交流,永远是打破隔阂的最好方式。

最后,请允许自己有“后悔”和迷茫的时刻。这太正常了。留学本就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修行,它会打碎你过去的舒适圈,逼着你重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但请相信,当你熬过这段时间,回头再看,你会感谢当初那个虽然有点后悔、但依然选择坚持下去的自己。因为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是一个更强大、更独立、也更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40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