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克兰大学就读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我们日常就是穿梭在市中心超美的校园里,在风景绝佳的图书馆里“安家”,课余生活也超级丰富。当然,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氛围,也意味着不小的压力,你会学着自己做饭、租房,试着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组队磨合。这篇分享没有官方宣传,只有学长学姐最真实的体验:既有学术的硬核、生活的惬意,也聊聊我们当初踩过的那些坑和总结的实用建议,希望能帮你更快地融入这里!

新生必看:奥克兰大学生存法则速览
学术准备:别以为“水硕”真的水,这里的课业压力不小。提前预习,多去 Office Hour 找老师,别害羞。论文引用格式(比如 APA)一定要搞懂,不然会被判抄袭。
住宿选择:学校宿舍(Hall)社交机会多,但贵且规矩多;校外租房(Flatting)更自由便宜,但要小心“奇葩”室友和不靠谱的房东,合同一定要仔细看。
生活技能:学会做饭!学会做饭!学会做饭!外食一餐至少 15-20 纽币,自己做能省下一大笔钱。Countdown、Pak'nSave 是主流超市,想念家乡味就去太平、大华。
交通出行:办一张 AT HOP 卡,公交、火车、轮渡都能用,比现金买票便宜很多。市中心校区基本靠走就行,但要去远点的地方,Google Maps 是你的好朋友。
心态调整:孤独是常态,想家也正常。主动加入社团、参加活动,逼自己走出舒适圈。遇到困难别硬扛,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嗨,各位 lxs.net 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学长 Leo。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的第一个学期,期末周,我泡在 General Library 五楼,写一篇关于毛利文化变迁的论文。已经是凌晨两点了,咖啡因在血液里横冲直撞,我揉着酸涩的眼睛,一抬头,窗外就是奥克兰的夜景,南半球最高的天空塔(Sky Tower)像一根巨大的荧光棒,安静地戳在城市中央。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孤独和压力,好像都被那片灯火辉煌治愈了。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留学,一半是泡在图书馆里的奋斗,一半是抬头就能看见的风景。

很多人问我,在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UoA)读书到底是什么感觉?官方宣传片里都是阳光、草地和国际化的笑脸,但真实体验远比这复杂得多。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看看滤镜背后,我们在UoA的真实日常。

校园美如画,图书馆就是第二个家

UoA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它的 City Campus(市中心校区)真的太美了。它不是那种用围墙圈起来的大学城,而是完美地融入了奥克兰的市中心。标志性的钟楼(ClockTower)是每个毕业生必打卡的背景板,古老的砂岩建筑和现代化的教学楼交错在一起,走在校园里,感觉就像在穿越时空。

我最喜欢的一条路线,是从法学院穿过阿尔伯特公园(Albert Park)去商学院。阿尔伯特公园简直就是奥克兰的“城市绿肺”,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中午买个三明治,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看当地人遛狗、慢跑,鸽子在你脚边大摇大摆地散步,那种惬意感能瞬间驱散掉上午上课的疲惫。

当然,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焊”在图书馆里。UoA的图书馆系统非常强大,General Library 是最大的一个,藏书量惊人。我特别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就是我开头提到的地方,能俯瞰整个城市。学习累了,就看看窗外的车水马龙和海港,感觉特别解压。除了主图,还有专门的商科、工程、音乐等分馆,每个馆的风格都不同。根据学校最新的年度报告,UoA 图书馆系统拥有超过220万册实体书和海量的电子资源,基本上你能想到的资料都能在这里找到。所以,善用图书馆资源,是你在这里成为“学霸”的第一步。

这里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Kate Edger Information Commons (IC),我们都叫它“IC”,更像一个学生中心。小组讨论、赶 due、或者只是喝杯咖啡聊聊天,这里永远人声鼎沸,充满了年轻的活力。那种感觉就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周围全是和你一样在为未来打拼的同龄人。

学术硬核:世界前100的名校不是跟你开玩笑

聊完成绩单上的“诗和远方”,我们得聊聊现实的“苟且”了。UoA 的学术压力,绝对不容小觑。根据最新的 2025 QS 世界大学排名,奥克兰大学位列全球第 65 位,新西兰第一。这个排名不是白来的,背后是极高的学术标准和不小的课业负担。

这里的课程基本都是 Lecture(大课)+ Tutorial(小课)的模式。Lecture 通常是几百人的大阶梯教室,教授在上面讲理论框架。而 Tutorial 则是十几二十人的小班,由助教(Tutor)带领,讨论上周的作业、解决疑问。千万别小看 Tutorial,这部分通常会算入平时分,而且是真正锻炼你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地方。

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修过一门市场营销的课,其中一项作业是小组完成一个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案。我的组员,一个来自德国,严谨到PPT里的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确认;一个来自印度,想法天马行空,口才极佳但有时会拖延;还有一个是本地的Kiwi(新西兰人),非常注重 work-life balance,一到下午五点就准时“下线”。你可以想象我们当时磨合的痛苦,文化差异、沟通方式、工作习惯,全都是挑战。我们开过无数次会,甚至在咖啡馆里激烈争论过。但最后,当我们把那个近万字的报告和精美的PPT交上去,并且拿到了A+的成绩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你学会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跨文化协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数据显示,奥克兰大学拥有超过46,000名在校生,其中国际生超过9,000人,来自100多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课堂和小组里,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这既是挑战,也是留学生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课余生活:在“千帆之都”解锁N种可能

学习当然是主业,但留学生活绝不是只有图书馆和教室。奥克兰大学的学生社团文化非常发达,AUSA(奥克兰大学学生会)旗下有超过200个注册俱乐部,总有一款适合你。

从各个国家的学生会(比如中国学生会CSSA,经常会组织中秋、春节活动),到各种兴趣小组(徒步社、辩论社、电竞社、甚至还有“哈利波特魁地奇社”),应有尽有。我当时就加入了一个徒步社(Tramping Club),每个月都会组织去奥克兰周边的步道徒步。跟着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爬山、看海、在瀑布下野餐,那种感觉真的太棒了,让我迅速摆脱了初来乍到的孤独感。

每年开学的 O-Week(迎新周),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大型派对。各大社团都会摆出展位“招新”,还有各种免费的食物、小礼品和音乐表演。这是你了解学校、结交新朋友的最好时机,千万别因为害羞就错过了。

除了校内活动,奥克兰这座城市本身也充满了乐趣。作为“千帆之都”,周末去海边散步、坐轮渡去激流岛(Waiheke Island)品酒,或者去西区的黑沙滩Piha感受冲浪文化,都是绝佳的选择。生活在这里,你会发现,大自然离你如此之近。

独立生活: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和攒下的经验

这部分内容,官方宣传里绝对不会告诉你,但却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离开父母的羽翼,你需要自己搞定衣食住行的一切。

关于住:学校宿舍(Hall)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对第一年来的新生。比如 Waipārūrū Hall,设施很新,包餐,能认识很多朋友。缺点就是贵,一年的费用可能在1.8万到2.2万纽币不等,而且有各种规定。大部分同学在熟悉环境后,会选择和朋友一起在校外租房(Flatting)。在市中心附近,一个单间的周租金大约在 250-350 纽币。找房是个技术活,Trade Me 是新西兰最大的租房网站,但也要小心骗子和“照骗”。我当初就踩过坑,看照片以为房间宽敞明亮,实际去看才发现又小又潮湿。所以,一定要实地看房,仔细阅读租赁合同,特别是关于押金(Bond)和退房清洁的部分。

关于吃:如果你有一个“中国胃”,那么学会做饭是你的必修课。奥克兰的外食成本不低,在外面随便吃一顿简餐,比如一碗面或者一份盖饭,基本都要15-20纽币起步。而自己去超市买菜做饭,一周的伙食费可以控制在80-120纽币。主流超市是 Countdown 和 New World,价格稍贵但品质好;Pak'nSave 是仓储式超市,东西最便宜,适合一次性大量采购。想买中国的调料和食材,就去华人超市,比如太平、大华、蔡林南,应有尽有,甚至能买到螺蛳粉和辣条。

关于行:在市中心校区,你的双腿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如果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公交系统很方便。记得一定要办一张 AT HOP 卡,刷卡乘车比付现金便宜很多。奥克兰的公共交通费用不算低,从市中心到东区,单程可能就要4-5纽币。所以规划好出行路线,也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奥克兰大学的体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会逼着你成长,让你在DDL的压迫下学会时间管理,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包容,在独自生活的琐碎里学会精打细算。

所以,别怕。别怕开口说英语,哪怕带着口音,大家都能理解;

也别总待在华人圈子里,勇敢地去加入一个全是外国人的社团,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更别怕求助,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还是心理上的压力,学校都有非常完善的支持系统(Student Hubs, Counselling Services),他们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你将在这里遇到的挑战,远比你想象的要多;但你将收获的,也绝对会超出你的预期。祝你好运,未来的奥大学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33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