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生活 | 迷思 vs. 现实 |
---|
迷思 #1: 每天的课都从早排到晚,像高三一样。 |
现实: 课表上可能有巨大的“窟窿”,上午一节课,下午一节课,中间的4个小时全归你自由支配。 |
迷思 #2: 周末是什么?不都是在图书馆里为due和reading奋斗吗? |
现实: 学霸们周六在龙脊山顶看海,周日晚上才出现在图书馆。时间管理大师,从不缺席任何一场狂欢。 |
迷思 #3: 港大学霸都不食人间烟火,只关心GPA。 |
现实: 他们可能是“上莊”的骨干、社团活动的达人,或者是在中环实习的精英预备役。生活远比成绩单丰富。 |
还记得收到港大offer的那天吗?我猜你跟我当时一样,激动地截了个图发朋友圈,然后下一秒,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就涌了上来。我点开学校官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课程介绍,脑子里开始自动播放一个画面:昏暗的图书馆里,一个头发日渐稀疏的“我”正被成堆的reading和无尽的due date追着跑。朋友圈里学长学姐晒的西贡海景、中环brunch,难道都是“幸存者偏差”?
“港大的周末到底长啥样?”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无数遍。现在,作为一名已经在港大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老人”,我想是时候把这份热气腾腾的《港大生存图鉴》交给你了。别慌,今天我们就潜入港大学长学姐的真实课表,一层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课表大揭秘:你的大学一天,可能根本“不连贯”
首先,忘掉你高中那张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排得严丝合缝的课程表。港大的课程安排,突出一个“自由”与“撕裂”。你完全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早上9:30有一节课,上到11:20,然后下一节课是下午2:30。中间这漫长的3个小时,就是传说中的“superpass”或者“free time”。
那么问题来了,这大段的空白时间,大家都在干嘛?睡觉?发呆?当然不是,这正是港大生活丰富性的开始。让我们分学院来看,不同专业的同学是如何利用这些“黄金时间”的。
FBE(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不是在做case,就是在去做case的路上
如果你是BBA(工商管理学士)的同学,你的课表看起来可能“课时不多”,但杀伤力十足。一门叫《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的课,每周可能只有3小时的lecture,但背后是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另一门《Marketing》课,则意味着接踵而至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和presentation。
来看一个典型的FBE大一新生的周二课表:
上午 10:30 - 12:20: ECON1210 - 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 (Lecture)
...长达2小时的Free Time...
下午 14:30 - 15:20: ACCT1101 - Introductory Financial Accounting (Tutorial)
下午 15:30 - 17:20: 一门Common Core课程
那中间两小时的空档,FBE的同学在干嘛?很大概率,他们会在K.K. Leung Building的某个角落,或者干脆杀到星巴克,和groupmate开会讨论。“我们上次那个case的SWOT分析,要不要再改改?”“下周的pre,你负责Part A,我来讲Part B。”在这里,咖啡因和思辨精神同样重要。根据一项非官方的学生调查,商学院学生平均每周花在小组讨论上的时间可能超过10小时。所以,他们的“free time”,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
工程/理学院:不是在码代码,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工程学院和理学院的同学,课表则是另一种画风。他们的lecture可能不多,但各种lab(实验课)和tutorial(导修课)会把时间切得非常零碎。一个CS(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同学,他的课表里一定会有长达3小时的lab session,这是雷打不动的。
比如一个CS大二学生的周三:
上午 9:30 - 11:20: COMP2119 - Introduction to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Lecture)
...午饭+休息时间...
下午 13:30 - 16:20: COMP2119 - Lab Session
...又是近2小时的Free Time...
傍晚 18:30 - 19:20: 一门英语提升课
下午那段漫长的lab,就是传说中“debug”到怀疑人生的时刻。你和你的partner面对着一串串报错的代码,绞尽脑汁。而lab结束后到晚饭前的空档,很多同学会选择直奔位于石塘咀的I.S.F.体育中心,游个泳或者去健身房举个铁,用体力消耗来治愈脑力消耗。港大的健身房设施非常齐全,年费仅需几百港币,对于学生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续命”场所。
文学院/社科学院: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文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同学的课表,从表面上看可能是最“空”的。每周可能只有8-10个小时的课。但这背后,是如山一般高的reading list。一门研究莎士比亚的文学课,教授一周可能会让你读完一整部剧本外加三篇学术论文。一门社会学的课,每周的reading材料动辄超过50页。
一个Sociology(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周四可能长这样:
上午 11:30 - 13:20: SOCI2001 -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Lecture)
...然后,就没课了...
“没课了”不等于“解放了”。这意味着,整个下午,你都需要“献给”图书馆。港大的主图书馆(Main Library)和智华馆(Chi Wah Learning Commons)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你会看到他们戴着降噪耳机,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著作,旁边放着一杯咖啡,一坐就是一下午。根据港大学生事务处2021年的一项调查,学生平均每周的课外学习时间在15-20小时之间,而对于文科生来说,这个数字只会更高。这些看似自由的时间,都被无声的阅读和思考填满了。
所以你看,港大的“忙”与“闲”是相对的。课表上的空白,不代表你可以无所事事。它考验的是你的自律和时间规划能力。你可以用它去gym,可以去“上莊”开会,可以去做兼职,当然,更多时候,你需要用它来完成课业。这种自由度,正是大学和高中的最大区别。
周末图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聊完了工作日,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周末。港大的周末,真的是传说中那样,从周五晚上就开始为下周的due和reading奋斗吗?
答案是:Yes and No. 港大的周末,是一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博弈。
火焰: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先说残酷的“火焰”部分。是的,大部分港大学生的周末,都离不开学习。尤其是期中(mid-term)和期末(final)季,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会瞬间拉满。周日晚上的智华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你甚至能听到周围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的味道。这里24小时开放,是无数“deadline fighter”最后的庇护所。
一个流传在港大学生中的段子是:“你知道从港大B2出口(连接智华馆)走出来的人,为什么表情都那么凝重吗?因为他们要么是刚被due虐完,要么是正准备去被due虐。”
Group project也是周末的一大主题。你们小组可能约了周六下午在学校讨论,结果有人迟到,有人没准备,讨论了三小时毫无进展,最后不欢而散。回到宿舍,你还得独自面对剩下的部分,这种心情,相信我,每个港大学生都体验过。
所以,如果你想象中的周末是完全的放空和娱乐,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在港大,学习是周末的底色,这毋庸置疑。
海水:在香港这座“巨型游乐场”里撒野
但是!如果你的周末只有学习,那你绝对是“白读”了港大。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惊喜的游乐场。当学习的“火焰”暂时熄灭,另一半“海水”般的自由与惬意便会涌来。
路线一:上山下海,拥抱自然
你可能想不到,在香港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70%的土地都是郊野公园。从港大出发,坐半小时巴士,你就能抵达完全不同的世界。
周六的早晨,你可以和朋友约着去爬龙脊(Dragon's Back)。这条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的路线,难度不高,但风景绝美。当你站在山顶,一边是石澳湛蓝的海湾,一边是赤柱的红房子,那种开阔感足以吹散一周学习的疲惫。
或者,去一趟西贡。在这里,你可以坐上小船出海,去桥咀洲看奇特的连岛沙洲,或者干脆在西贡码头吃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那里的海胆炒饭和椒盐濑尿虾,绝对能治愈你被论文折磨的心。
路线二:离岛漫游,寻找慢生活
想暂时逃离都市的快节奏?去离岛吧。
从中环码头出发,半小时的船程就能到南丫岛(Lamma Island)。租一辆自行车,沿着海岸线骑行,路过文艺的小店,在沙滩上发发呆,最后在榕树湾吃一碗著名的“建兴阿婆豆腐花”。
或者去长洲(Cheung Chau),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小岛。这里有平安包,有巨大的鱼蛋,还有可以求姻缘的北帝庙。每年佛诞节的抢包山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路线三:城市探索,文艺与烟火并存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城市里探索。
周末的中环和上环,是brunch和探店的天堂。从嘉咸街的涂鸦墙,到PMQ元创方里的独立设计师店,再到大馆的艺术展,每一步都有惊喜。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中上环地区聚集了超过100家画廊和艺术空间。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西九龙的M+博物馆和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草间弥生的波点南瓜,也可以欣赏到来自北京故宫的珍贵文物。
到了晚上,旺角的街头小吃,庙街的夜市,兰桂坊的音乐和酒,都在召唤着你。学习了一周,适当的放松是完全必要且值得的。
所以,一个典型的港大学霸的周末可能是这样的:周五晚上和朋友在铜锣湾吃火锅看电影;周六花一天时间去大屿山徒步看大佛;周日睡到自然醒,吃个午饭,然后下午2点准时出现在图书馆,开始为新的一周做准备,奋战到深夜。
你看,在港大,“学到头秃”和“玩到起飞”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一道关于如何平衡、如何取舍的综合题。
写在最后:你的课表,由你定义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最想告诉你的是:不要被任何一张“标准”的课表或者一份“完美”的周末计划所吓倒或束缚。
港大给你的,是一个框架,一个平台,但里面具体要填上什么颜色,画上什么风景,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可以在课间的free time里,去旁听一节你感兴趣却没选上的哲学课;你也可以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学会潜水或者冲浪。
这里没有人会像高中老师一样,每天盯着你该做什么。你的大学生活,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是想成为一个GPA 4.0,但对香港一无所知的“书呆子”,还是想成为一个GPA可能只有3.5,但上过山、下过海,交了一群挚友,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的“生活家”?
别怕,大胆去尝试吧。去参加那个你有点好奇的社团,去报名那个看起来很难的比赛,去约那个你想认识的朋友。你的港大生活不是一份预设好的程序,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开源代码库。你,就是那个最重要的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