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选课血泪史,学姐带你一次选对!

puppy

是不是一打开选课系统就头大,看着天书一样的Handbook和满屏的课程代码眼花缭乱?别慌!学姐把当年踩过的坑、熬过的夜,都给你总结成了这份保姆级攻略。这里没有官方套话,全是大白话干货:怎么扒拉出传说中的“宝藏神课”和能平衡GPA的“水课”,如何精准避雷那些“挂科率奇高”的教授,还有怎样搭配课程才能兼顾学习和生活,避免“due week火葬场”。这篇血泪史就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从选课小白秒变大神,轻松搞定新学期的完美课表!

学姐的选课血泪史,就浓缩在这几个忠告里了
Plan B 比 Plan A 更重要: 你心仪的神课,别人也盯着呢!热门课的 tutorial 位置是按秒没的。永远准备好备选方案,不然就只能捡别人剩下的了。
别完全信官方课程介绍: 听起来高大上的课,可能无比枯燥。写着“入门”的课,可能比专业课还难。学生的口碑才是最真实的避雷针。
Census Date 是你的“后悔药”: 开学前两周是试听黄金期。觉得不对劲?果断在 census date(通常是第四周左右)之前 drop 掉,不扣钱,不留记录,对你的签证和成绩单毫无影响!
教授比课程本身更重要: 一个好的教授能把天书讲成故事,一个“杀手”教授能让你怀疑人生。选课,某种程度上就是选老师。

嘿,小学弟小学妹们,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常驻学姐。还记得我刚来澳洲的那个夏天吗?悉尼的阳光正好,我却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感到了人生第一次的绝望。

那是我第一次选课。我天真地以为,这不就跟咱们高考完填志愿差不多嘛,选自己喜欢的就行。结果,我点开学校那个号称“用户友好”的选课系统,眼前一黑。什么叫“Corequisite”?“Prerequisite”又是啥?为什么这门课有十几个 Tutorial 时间,但每个都跟我的另一门必修课冲突?那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 Handbook,里面的官方描述写得天花乱坠,什么“批判性思维框架”、“跨文化交际实践”,我一个字都看不懂。

手忙脚乱之下,我凭着课程名字的“眼缘”,胡乱选了四门课。开学第一周,我就傻眼了。我选的一门叫“当代澳洲社会研究”的课,本以为是了解土澳风土人情的轻松课,结果第一节课老师就甩出来一个长达20页的 reading list,全是学术论文,还说期末要交一篇 5000 字的 essay。而另一门课的教授,口音重到我以为在上外星语听力课。那一整个学期,我几乎是在图书馆和咖啡因的陪伴下,熬着最深的夜,写着最烧脑的 paper,GPA 也是惨不忍睹。这就是我的“选课血泪史”的开端。

我发誓,我踩过的坑,绝不能让你们再踩一遍!所以,学姐今天就把压箱底的干货全掏出来,手把手教你们,如何从一个选课小白,秒变大神,轻松搞定新学期的完美课表!

第一步:别怕!先搞懂那本天书叫Handbook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叫 Course Handbook 或者 University Handbook 的东西,这就是你的“留学圣经”。虽然它看起来复杂,但只要你搞懂了几个关键词,它就是你的寻宝图。

Core Units (必修课): 这是你没得选的,是你这个专业毕业必须修完的课程。比如你在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读 Bachelor of Commerce,那像 ACCT1501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1A 这种课就是地基,你必须得上。别想着跳过,系统都不让你毕业。

Major/Specialisation Units (专业核心课): 这就是决定你专业方向的课程。比如你主修市场营销,那所有 MKTG 开头的核心课程,比如 MKTG2002 Marketing Research,就是你的“天命”。这些课通常难度会逐级递增,也是你专业知识的核心。

Electives (选修课): 恭喜你,这里是你的自由发挥区!你可以选择任何学院、任何专业的课程,只要你满足了它的先修要求。想学点日语?没问题!对天文学感兴趣?去选!这里就是用来满足你的好奇心、平衡 GPA 的地方。很多大学比如 UNSW 还有 General Education (Gen Ed) 的要求,就是强制你必须选两个非本学院的课,目的就是让你别学成书呆子,拓宽一下知识面。

Prerequisites & Corequisites (先修和并修课程): 这两个词一定要看仔细!“Prerequisite”就是“先修课程”,意思是你必须先修完 A 课程,并且成绩合格,才能选 B 课程。比如,你想学高级编程 COMP2511,你就必须先通过入门的 COMP1511。这是知识阶梯,跳过会摔得很惨。“Corequisite”是“并修课程”,意思是 B 课程必须和 A 课程在同一个学期上,或者在之前已经上过 A 课程。

Credit Points (学分): 澳洲大学通常一门课是 6 个 credit points,一个学期全职学生需要修 24 个 credit points,也就是 4 门课。三年本科毕业通常需要 144 个 credit points。算清楚这个账,你就知道自己离毕业还有多远了。

看懂了这些,Handbook 在你眼里就不再是天书,而是一个清晰的升级打怪地图。你知道了哪里是必经之路,哪里是可以刷经验的副本。

第二步:大海捞针?教你精准定位“宝藏神课”和“GPA救星”

好了,搞懂了规则,现在我们来点刺激的——寻宝!所谓的“宝藏神课”,就是那种老师讲得好、内容有趣、作业不奇葩、给分还不错的神仙课程。而“GPA救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课”),可能内容没那么硬核,但评估方式简单,很容易拿高分,是用来平衡那些硬核专业课的最佳伴侣。

那这些宝贝藏在哪呢?官方介绍可不会告诉你。你需要深入“民间”,去这些地方挖料:

1. 学生论坛和课程点评网站:

这绝对是你的第一情报来源!澳洲学生最常用的网站是 Student VIP。这个网站简直是神仙一样的存在。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几乎所有课程的评价,学生会给课程打分,评论老师的讲课风格、作业难度、考试形式。比如,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评论:“MKTG1001 at USYD is a classic WAM booster! The lecturer is super engaging and the final exam is all multiple choice based on lecture notes. Easy HD if you put in a little effort.”(悉尼大学的MKTG1001是典型的刷分课!老师讲课超有意思,期末全是选择题,内容都在笔记里。稍微用点功就能拿高分。)

除了课程评价,Student VIP 还有学长学姐上传的课程笔记、往年考卷(Past Papers),甚至还有二手教科书卖。在选课前,花一个下午泡在这个网站上,把所有你感兴趣的课都搜一遍,做的笔记比你看一百遍官方介绍都有用。

2. 社交媒体和学生社群:

Facebook 的学生群组和 Reddit 论坛是另一个信息宝库。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非官方学生讨论组,比如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著名的 “Monash StalkerSpace”,或者墨尔本大学的 “Unimelb Love Letters”。这些地方的讨论非常真实,甚至有点“生猛”。

你经常能看到新生在里面提问:“求问FINC2011这门课怎么样?听说挂科率很高?”底下马上就会有几十条回复,有劝退的,有分享高分经验的,有吐槽教授的。比如去年,我就在 UNSW 的一个群里看到有人吐槽某门 IT 课的 Project 要求朝令夕改,导致很多同学期末前集体崩溃。这种第一手“灾情”预警,官方渠道是绝对看不到的。

3. 小红书和微信群:

咱们华人留学生自己的圈子,信息流通速度超快。在小红书上搜“悉尼大学 选课”,你能看到无数篇保姆级攻略,详细到每个老师的给分习惯。每个学校的 CSSA(中国学联)和各种新生群,更是你必须加入的组织。在群里喊一嗓子,总有热心的学长学姐出来解答。他们会告诉你:“千万别选 Dr. X 的课,他给分超级严!”或者“想刷分就去选 ARTS1030,每周看个电影写个观后感就行。”这些都是用血泪和GPA换来的宝贵经验。

通过这些渠道,你可以给你的备选课程画一个像。这门课是需要疯狂肝的硬核课,还是气氛轻松的宝藏课,心里基本就有数了。

第三步:排雷!如何一眼识破“挂科天坑”和“夺命教授”

选课就像扫雷,选对了GPA起飞,选错了整个学期都在渡劫。有些课程和教授,是留学生圈子里公认的“天坑”,我们必须精准避开。

识别“天坑”课程的几个信号:

1. 惊人的挂科率: 有些课程因为难度过高或者设计不合理,常年保持着超高的挂科率。虽然学校不一定会公开发布每门课的具体数据,但这类“挂科之王”的名声通常早已在外。比如,澳洲一些顶尖大学的工程或者商科院系,总有那么一两门基础课,扮演着“新生劝退”的角色。我记得前几年有新闻报道,某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 university)的一门大一工程数学课,期中考试后挂科率一度超过40%,在学生论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你从多个渠道都听说某门课“很难过”,那就要慎重了,特别是第一学期,先求稳。

2. 100% Final Exam: 课程评估方式如果显示“Final Exam: 100%”,请你立刻、马上,把这门课从你的备选清单里划掉,除非你对自己的心脏和抗压能力有绝对的自信。这意味着你一整个学期的努力,都压在最后那2-3个小时的考试上。一旦那天你状态不好,或者题目风格突变,整个学期的学费和努力就可能打水漂。最健康的评估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Tutorial Participation 10% + Mid-term Quiz 20% + Group Project 30% + Final Exam 40%。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就算一次没考好,后面还有机会弥补。

3. 模糊的评分标准(Vague Assessment Criteria): 在课程大纲(Course Outline/Unit Guide)里,如果对于作业的要求写得非常模糊,比如“一篇关于XX主题的批判性分析文章,占总成绩60%”,但完全没有详细的评分标准(Marking Rubric),这也是一个危险信号。这可能意味着评分的主观性非常强,完全取决于教授或助教(Tutor)的个人喜好,你的分数会很没有保障。

识别“夺命教授”的几个特征:

一个教授的风格,直接决定了你这门课的体验。在选课前,一定要去查查教这门课的老师是谁。可以去学校官网的教职工页面,也可以用 Rate My Professors 这样的网站(虽然澳洲教授信息不全,但可以碰碰运气)。

1. “研究大神,教学小白”型: 很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会教课。他们可能会在课上讲一些非常深奥前沿的研究,但完全忽略了基础概念。你听得云里雾里,他却默认你全都懂。这种课上起来会非常痛苦。

2. “邮件失踪,人间蒸发”型: 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给教授发邮件求助,结果石沉大海,一周了无音讯。这种不负责任的教授,会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让你感到孤立无援。好的教授通常会在48小时内回复邮件,并且有固定的Office Hour可以当面提问。

3. “口音奇特,自带催眠”型: 这点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有些教授口音真的很重,或者讲课语调平淡得像在念经。开学第一周试听的时候,如果你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或者听了五分钟就开始犯困,赶紧跑!这门课你后面只会越学越吃力。

避开这些天坑,你的留学生活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四步:排兵布阵!打造你的“学霸又快活”神仙课表

选好了课,最后一步就是把它们组合成一张完美的课表。这不仅仅是填满时间格子,更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课程搭配的“二加二”原则:

千万不要一个学期选四门硬核专业课!那种日子我试过,结果就是 Due Week(期末周)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同时有三个 Project 要做,四门 final 要考,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是在修仙渡劫。学姐推荐“二加二”原则:两门硬核专业课 + 一门中等难度的专业课/必修课 + 一门轻松的选修课。

这样的搭配,既能保证你的学习进度,又能让你有喘息的空间。比如,一个悉尼大学的金融专业学生,可以这样安排:一门是计算量巨大的 FINC3017 Investment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另一门是理论性很强的 ECON2002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再搭配一门相对轻松的必修商法 CLAW1001,最后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日语入门 JPNS1611。这样,你的大脑可以在数字、理论、法律条文和语言学习之间切换,避免了单一的疲劳轰炸。

时间安排的“魔鬼”与“天使”:

1. 远离周一和周五的早八(8 AM): 除非你是打了鸡血的晨型人,否则不要轻易挑战早八的课。澳洲大学的夜生活和社团活动很丰富,经历了一个周末的狂欢,周一早上能爬起来就不错了。而周五的早八更是“反人类”,上完课感觉整个周末的快乐都提前打了折扣。把课尽量安排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个黄金时段。

2. 课间转场,算好“跑图”时间: 选 back-to-back(一节接一节)的课之前,务必打开你的校园地图!如果你在墨尔本大学,一节课在 Parkville 校区的 Redmond Barry Building,下一节课紧接着在 15 分钟步行距离之外的 a Law Building,那你这 10 分钟的课间,基本上就是在上演校园版的速度与激情。最好留出至少半小时的空隙,可以让你从容地走过去,顺便买杯咖啡。

3. 创造一个“Day Off”: 试着把所有课都集中在四天里,给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星期三休息日”或者“星期五休息日”。这一天可以用来打工、去图书馆专心赶 due、或者干脆出门放松。有一个这样的缓冲日,能极大地提高你整个学期的幸福感和学习效率。

4. 检查 Due Dates,错开“火葬场”: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最终确认选课前,去每门课的课程网站上下载课程大纲(Course Outline),把所有作业、Quiz、Presentation 和考试的截止日期都在日历上标出来。如果你发现三门课的期末论文都挤在第 12 周的周五,那这就是一个“死亡课表”。赶紧换掉其中一门,选择一个评估时间线更分散的课程。错开 Due Dates,你才能优雅地度过每一个学期末,而不是在图书馆通宵哭泣。

选课日当天,你需要做的就这几件事

准备了这么多,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选课日。这一天,网速、手速和心态缺一不可。

提前准备 Plan A, B, C: 把你想选的课,包括课程代码、名称、心仪的 Lecture 和 Tutorial 时间,都列在一个 Excel 表格里。Plan A 是你的完美组合,Plan B 是备选,Plan C 是万一前两个都选不上,你也能接受的组合。热门课的 Tutorial 位置真的是秒没,有备无患。

定好闹钟,准时开抢: 查清楚你所在年级的具体选课开始时间,精确到分钟。提前10分钟登录系统,保持登录状态,时间一到,立刻刷新!

手要快,心要稳: 系统在刚开放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访问量太大而崩溃或卡顿,别慌,这是正常操作。深呼吸,刷新页面。如果你的第一志愿(比如周三下午的 tutorial)满了,不要犹豫,立刻根据你的 Plan B 选择第二志愿。犹豫一秒钟,可能第二个位置也没了。

善用“后悔药”: 选完课不代表尘埃落定。开学后的前两周是你的“试听期”。去听听你选的课,也去旁听一下你备选清单里的课。感觉老师讲课风格不适合你?感觉课程内容和你想的不一样?没关系,只要在 Census Date 之前,你都可以随时进入系统 Add/Drop 课程,不会有任何学术和金钱上的损失。大胆去“试吃”,找到最对你胃口的课程!

好了,学姐的血泪史和干货就分享到这里。是不是感觉选课这事,突然变得清晰明了,没那么可怕了?

记住,这趟留学旅程是你自己的。选课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塑造你未来几年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别只盯着那些所谓的“水课”,也别害怕挑战那些有难度的课程。去选一门你真正好奇的哲学课,或者报名一个你毫无基础的设计课,这些经历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别怕选错,大胆去选吧!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在 Census Date 之前换掉一门课而已。祝你的新学期,课表完美,GPA 起飞,due week 也能睡个好觉!有任何问题,随时来 lxs.net 找学姐聊天哈!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69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