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划重点:心态 & 避坑 |
---|
别自闭!多和本地同学、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交流,信息差是求职最大的敌人。 别眼高手低!第一份实习/工作是敲门砖,平台和学习机会比薪水更重要。 别死磕粤语!英语和普通话是你的王牌,大胆展示。但学几句日常用语绝对加分。 别忘了IANG!这是你的“合法外挂”,一定要在简历和面试中主动亮出来。 |
学长亲测!香港留学生求职上岸指南
嘿,同学!还记得刚来香港,在开学典礼上听到校长用“两文三语”欢迎我们时的那种新奇和一点点慌张吗?我太记得了。当时我坐在台下,旁边坐着一个local同学,他叫阿Kit。典礼还没结束,他就已经在用手机LinkedIn加了好几个演讲嘉宾,还跟我小声讨论一会儿要去哪个社团的招新摊位“上庄”。
而我呢?我还在琢磨着怎么去办八达通,以及晚餐是吃食堂还是出去“扫街”。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信息差”和“节奏差”。我们还在适应新环境,人家已经把未来几年的规划排得明明白白了。这种感觉,在后来的求职季,被放大了无数倍。
看着阿Kit他们从大二就开始泡各种career talk,简历改了十几版,暑假不是在中环的写字楼里做实习,就是在去面试的路上。而我,对着招聘网站上“需流利粤语”和那些陌生的公司名,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好在,经过一路的摸爬滚滚打,踩了无数的坑,也请教了无数的前辈,我总算是成功“上岸”,拿到了一家心仪公司的Offer。所以今天,我想把这条路上的“导航地图”给你,不绕弯,不鸡汤,全是实战经验,希望能让你少一点迷茫,多一点底气。
你的求职时间线:从容不迫,才能步步为营
在香港求职,绝对不是大四毕业前几个月才需要紧张的事。它是一场需要提前规划的“持久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搞错了节奏,后面就会很被动。
大一:适应与探索,打好地基是关键
大一的主旋律不是找工作,而是“扎根”。首要任务是把GPA搞上去!香港的公司,尤其是那些知名的大公司,非常看重学术成绩。一个漂亮的GPA是简历筛选时的“硬通货”。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的数据,超过70%的雇主在招聘毕业生时,会把学业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别信什么“大学不挂科就不完整”的鬼话,绩点3.0以上是基础,3.5以上才能让你更有竞争力。
其次,是语言。别怕,不是让你马上精通粤语。但至少要能听懂基本的日常对话,比如去餐厅点餐、问路。这不仅是为了生活方便,更是融入环境的信号。你可以多看看TVB的剧,或者参加学校的粤语学习班。更重要的是,把你的英语练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英语是职场的官方语言。面试、邮件、报告,全是英文。你的普通话是优势,但流利的英语才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利器。
案例:我的同学小A,大一就加入了港大的一个舞蹈社团,里面本地生居多。刚开始他确实听不太懂大家聊天,但硬着头皮参加每一次活动,一年下来,粤语听力突飞猛进,还认识了一帮local朋友,后来他找实习的信息很多都来自这些朋友的分享。
大二:初尝实习,明确方向
大二是“试错”的黄金时期。这时候你要开始寻找你的第一份实习了。别嫌弃公司小,别在乎薪水低,甚至无薪的实习(在香港很常见),只要能让你接触到真实的职场环境,都是宝贵的经历。这份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你的简历上不再是空白,并且帮助你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怎么找?学校的Career Centre(就业指导中心)是你的第一站!像港大CEDARS、中大CPDC,他们的网站上常年都有大量的实习信息,而且很多是专门面向本校学生的,竞争压力相对小。我第一份在一家本地NGO的实习,就是通过学校网站找到的。那份经历虽然和后来的求职方向不完全一致,但它让我学会了写正式的商务邮件,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香港的职场文化。
数据说话:根据JobsDB在2023年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超过60%的受访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至少有过一次实习经历,而拥有两次或以上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获得心仪Offer的成功率要高出近30%。
大三:关键之战,争取“金字招牌”实习
如果说大二是热身,大三的暑期实习就是决定性的“预赛”。所有的大公司,特别是投行、咨询、快消(FMCG)等领域的“巨头”,都会在这一年开放他们的Summer Internship Program。这个实习含金量极高,因为它直接和毕业后的正式Offer(也就是Return Offer)挂钩。很多公司超过一半的管理培训生(Graduate Trainee)名额,都是从暑期实习生里直接选拔的。
这类实习的申请通常在前一年的9月到12月就开始了,也就是你大三上学期。所以,你必须提前准备!这意味着你大二暑假结束时,简历就要准备好,并且开始关注各大公司的招聘官网。这个过程包括网申(Online Application)、笔试(Aptitude Test,常见的有SHL、Cut-e)、电话面试、小组面试(Assessment Centre)和终面(Final Interview),战线非常长。
案例:我认识一个读金融的学妹,她从大三一开学就每周花至少10个小时在求职上。海投了近50家公司,做了几十套笔试题,经历了无数次面试。最终拿到了摩根士丹利的暑期实习,实习期间她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最终成功拿到了Return Offer,毕业就实现了“上岸”。她的经验就是:早准备,不放弃。
大四/研究生:全面出击,收获Offer
对于没有拿到Return Offer的同学,大四(或研究生)的秋招(9-11月)和春招(次年2-4月)是最后的机会。这时候,你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全职工作。你需要把之前所有的积累都用上:优异的GPA、几份有分量的实习经历、一份完美的简历、以及身经百战的面试技巧。
香港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多少?根据UGC最新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统计,八大院校学士学位毕业生的平均年薪约为30.3万港币,月薪大概在2.5万港币左右。当然,不同行业差距很大,金融、法律、医学等专业会高很多。了解这个数据,能帮助你在谈薪时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你的简历:不是流水账,而是精准打击的“广告”
香港HR看一份简历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0秒。你的简历必须像一个设计精良的广告,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他的眼球,告诉他“我就是你要找的人”。
格式简洁,一页为王
除非你是博士或者有超过10年工作经验的大神,否则请一定把简历控制在一页A4纸以内。香港的简历风格偏向简洁、专业,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设计和个人照片(除非是申请航空、酒店等对形象有要求的行业)。用清晰的字体(如Calibri, Times New Roman),设置好页边距,让整个页面看起来干净利落。
内容为王,用STAR法则量化你的成就
描述经历时,千万不要只写“我负责了XX活动”。HR想看的是你做了什么,以及你做得怎么样。这里强烈推荐STAR法则:
- S (Situation): 简单描述背景。
- T (Task): 你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 A (Action): 你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
- R (Result): 行动带来了什么可量化的结果。
改造前:
- 在市场部实习,负责社交媒体运营。
改造后(使用STAR法则):
- 独立运营公司Facebook专页,通过策划“#HKFoodieChallenge”线上活动 (Action),在两个月内 (Situation & Task) 吸引了超过500名用户参与,专页粉丝增长了15%,互动率提升了25% (Result)。
看到了吗?后者具体、量化,立马让你的能力显得有说服力多了。
关键词匹配,让AI先“爱”上你
现在很多大公司都用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系统来筛选简历。这个系统会根据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中的关键词来打分。所以,写简历前,请仔细阅读JD,把里面的关键词,比如“Data Analysis”, “Project Management”, “Client Servicing”, “Python”等,巧妙地融入到你的简历描述中。这样,你的简历才能顺利通过机筛,到达HR手中。
语言和签证,亮出你的“王牌”
在技能栏(Skills)里,一定要清晰地标明你的语言能力。比如:
Languages: Mandarin (Native), English (Fluent, IELTS 7.5), Cantonese (Conversational)
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在简历最上方或者个人信息栏里,加上一句:“Eligible to work in Hong Kong (IANG holder)”。 这句话是“定心丸”,直接告诉HR,他们不需要为你操心工作签证的问题,你的录用成本和本地生是一样的。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求职渠道:别只盯着JobsDB,宝藏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很多人找工作,就是在JobsDB、CTgoodjobs上搜一搜,海投一圈就完事了。这样效率很低,而且会错过很多好机会。
1. 学校就业中心(Career Centre):再说一遍,这是你的大本营!除了招聘信息,他们还提供一对一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服务,这些资源全是免费的,不用白不用!
2. LinkedIn:这绝对是香港求职的“神器”。把你的Profile打理得专业一点,然后主动出击。你可以搜索你心仪公司的HR或校友,发一封简短礼貌的私信,介绍自己,询问是否有机会。成功率不一定100%,但只要有回复,就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我当时就通过LinkedIn联系上了一位在目标公司工作的学姐,她不仅给了我很多内部信息,还帮我内推了简历。
3. 专业招聘网站:除了综合性的网站,还有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平台。比如想去初创公司,可以看看WHub、AngelList;想找金融科技类的工作,可以关注eFinancialCareers。
4. 公司官网:直接去你喜欢的公司的官网,找到“Careers”或“Join Us”页面。这里的信息是最准确、最及时的,很多初级岗位可能只在这里发布。
5. 内推(Internal Referral):这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之一!多参加校友活动,多和你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联系,让他们帮你递简历。一份被内部员工推荐的简历,被HR看到的几率会高出数倍。
面试技巧:粤语不灵光?别怕,用真诚和专业征服面试官
面试是临门一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粤语困难户”来说,可能会有点紧张。
如何应对“粤语关”?
首先,大部分跨国公司(MNC)和金融机构的面试都是全英文的,所以你的英语口语能力远比粤语重要。如果面试官用粤语开场,你可以礼貌地用粤语问好,然后用英语或普通话解释:
“你好,面试官。我嘅广东话仲喺学习紧,日常沟通冇问题。不过为咗可以更清晰、准确咁表达我对呢个职位嘅理解,可唔可以用普通话或者英文继续呢?” (你好,面试官。我的广东话还在学习中,日常沟通没问题。不过为了可以更清晰、准确地表达我对这个职位的理解,可不可以用普通话或者英文继续呢?)
这种处理方式,既显示了你的礼貌和学习态度,又巧妙地把面试引导到你擅长的语言频道。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或者支支吾吾,那样会显得很不专业。
准备,准备,再准备
香港的面试非常注重你对公司和职位的理解。面试前,一定要把公司官网、近期新闻、财报(如果是上市公司)都看一遍。准备好回答几个经典问题:
- “Tell me about yourself.” (一分钟版本,突出你和这个职位最匹配的三个特质/经历)
- “Why our company?” (结合你对公司的研究,说出具体的原因,比如公司文化、某个项目或者发展前景)
- “Why this role?” (说明你的技能和兴趣如何与职位要求匹配)
-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faced a challenge.” (准备好你的STAR故事)
最后,一定要准备2-3个有深度的问题问面试官。这表明你真的对这个机会很感兴趣。比如可以问:“What would a typical day in this role look like?” 或者 “What are the biggest challenges the team is currently facing?”
IANG签证:你的“超级外挂”,一定要用好!
IANG(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签证,简直是港府送给我们留学生的一份大礼。简单来说,只要你在香港获得了学士或以上学位,毕业后的6个月内,你都可以无条件申请IANG签证,获得24个月(目前政策)的留港时间,期间可以自由工作,不需要雇主担保。
这意味着什么?你找工作时和本地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很多公司不愿意招聘海外员工,就是因为办理工作签证流程繁琐、成本高。而你,直接免去了这个麻烦。
怎么用好它?
1. 简历上写明:前面已经强调了,这是必须的。
2. 面试时主动提:在面试最后,如果HR问到签证问题,你可以自信地告诉他:“我持有IANG签证,可以在香港合法工作,公司不需要为我提供任何签证担保。” 这会打消他们最后的顾虑。
3. 把握好时间:毕业后尽快申请,不要拖。拿到IANG后,你就有两年的时间去寻找、甚至更换工作,灵活性非常高。
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每年都有上万名非本地毕业生成功申请IANG留港工作,他们已经成为香港人才市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写在最后,我想说,在香港找工作,对我们留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场硬仗。你可能会因为语言障碍而碰壁,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孤独,可能会因为收不到面试通知而自我怀疑。
但请你千万别忘了,你也有独特的优势。你的普通话能力,让你能无缝对接内地市场,这是许多本地同事不具备的。你的跨文化背景,让你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你敢于跳出舒适圈,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求学,这本身就证明了你的勇气和独立。
把求职看作是你在香港上的最后一门课吧,这门课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只有一次次的尝试和反思。别怕犯错,也别怕被拒绝。每一次投递,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面试,都是一次成长。这条路,学长我走过来了,你,也一定可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