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傻:中国学生GRE数学又封神了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觉得GRE数学的知识点明明不难,但想冲刺满分170却总是差那么一口气?每次看到中国同学晒出近乎满分的成绩单,是不是又羡慕又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背后可不全是靠“题海战术”,更多的是一套咱们从小就浸润其中的数学思维和高效备考策略。这篇文章就来给你扒一扒,那些让老外同学“看傻”的备考秘诀到底是什么,从独特的审题技巧到如何避开官方出题陷阱,全是干货,帮你轻松捅破数学分数的天花板!

GRE数学冲刺170,你可能卡在了这几点
1. 知识点都会,但总有那么一两道题做错,完美错过170。
2. 以为是数学能力问题,疯狂刷题,结果正确率忽高忽低。
3. 英语长难句看懂了,但总get不到数学题干里的“弦外之音”。
4. 时间总是不够用,尤其是在需要反复检查的时候。

嘿,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兄弟姐妹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L。今天想跟大家聊个特有意思的话题。

上周我跟我们新生群里一个叫Leo的学弟聊天,他最近正在被GRE折磨得死去活来。Leo是个典型的学霸,国内985毕业,GPA高得吓人,专业课知识扎实得不行。他跟我吐槽,说Verbal部分他认了,毕竟不是母语,背单词、练逻辑,一步一个脚印。但数学,他想不通。

“L哥,我好歹也是理科生,初中高中数学竞赛也拿过奖。GRE数学这点东西,什么质数、标准差、多边形内角和,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我刷了官方所有的题,每次模考都是167、168,就是上不了170!结果我那个美国室友,天天看我刷题,觉得我跟疯了一样。前两天他考完了,数学162,还跑来跟我炫耀说‘It was tricky but I nailed it!’,我当时真想把手里的《数学宝典》砸他脸上。你说,咱们中国学生,数学怎么还能被卡住呢?”

我听完就笑了。Leo的困惑,简直是每个中国留学生的“月经帖”。我们从小在数学的“熏陶”中长大,九九乘法表倒背如流,解个鸡兔同笼都是基本操作。到了国外,看到老外同学为个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掏出计算器,心里那点优越感简直爆棚。可一到GRE考场,这优越感就变成了扎扎实实的“为什么又是168?”的怨念。

每次出分季,朋友圈里晒出170的总是那么几个“大神”,引来一堆“学神求带”的评论。老外同学更是看得目瞪口呆,觉得我们是不是有什么神秘的东方力量加持。其实啊,哪有什么神秘力量,不过是我们从小被训练出的一套独特的“解题操作系统”,在GRE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陷阱的考场里,意外地好用罢了。今天,我就带大家把这套“操作系统”拆解一下,看看那些让老外看傻的满分秘诀,到底是什么。准备好,干货来了!

秘诀一:我们不是在做数学,是在做“翻译”

你有没有发现,GRE数学题干越来越长了?有时候一道题读下来,感觉比Verbal的阅读理解还费劲。ETS那帮出题老头子坏得很,他们早就知道中国学生计算能力强,所以考核的重点根本不在于你会不会算,而在于你能不能把一大段英文描述,精准地“翻译”成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

咱们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从小我们的数学应用题就是这么训练的:“小明家有一个水池,一个水龙头进水,一个水龙头出水……”,这种题目本质上就是语言信息到数学模型的转换。我们对这种转换的敏感度,是刻在骨子里的。

举个例子,看下面这道题:

The price of a certain stock increased by 20 percent, and then the new price decreased by 25 percent. The final price was what percent of the original price?

很多同学,尤其是非母语背景的同学,看到这种题会开始设变量,比如设原始价格是x,然后一步步算:x * (1 + 20%) = 1.2x,然后再算 1.2x * (1 - 25%) = 1.2x * 0.75 = 0.9x。最后得出结论,是原始价格的90%。

但一个熟练的中国考生,大脑里的“翻译器”是自动运行的。看到 “increased by 20 percent”,直接翻译成“乘以1.2”;看到“decreased by 25 percent”,直接翻译成“乘以0.75”。整个问题瞬间被翻译成一个算式:1.2 * 0.75 = ? 算出来是0.9,答案就是90%。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几乎不占用大脑内存。

这种“翻译”能力,就是我们能快速破题的关键。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堆单词,而是一个个指向特定运算的“指令”。这种思维捷径,能帮我们在考场上节省大量时间,把精力留给那些真正有难度的“陷阱题”。

秘诀二:刻在DNA里的“防坑意识”

如果说“翻译能力”是我们的进攻利器,那“防坑意识”就是我们的顶级防御。GRE数学的坑,多到让你怀疑人生。ETS不考你复杂的微积分,但它会想尽办法在小学和初中的知识点上给你挖坑。

根据ETS官方发布的《2023年全球GRE考生数据报告》,全球考生的数学(Quantitative Reasoning)平均分是155.8分,而来自中国大陆的考生,平均分高达166.5分。这接近11分的差距,绝不仅仅是计算能力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细心”和“防坑意识”的差异。

我们来看看ETS最喜欢挖的几种坑,以及中国学生的“肌肉记忆”是如何应对的:

1. 单位换算坑: 题目里给了inch(英寸),选项里问你feet(英尺)。这种坑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送分题,因为从小老师就念叨:“同学们,做题前先看单位!单位不一样要先换算!” 这句话听了不下八百遍,已经成了条件反射。

真实案例: 一道几何题,告诉你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2英寸、24英寸、36英寸,问你体积是多少立方英尺(cubic feet)。没经验的同学可能直接12*24*36算出一个巨大无比的数,然后在选项里找,发现根本没有。而我们呢?看到英寸和英尺,警报立刻拉响,自动先把所有单位换算成英尺(1英尺=12英寸),变成1ft * 2ft * 3ft = 6 cubic feet。问题瞬间简化。

2. 整数限制坑: 题干里轻描淡写地加一个词“integer”(整数),无数英雄好汉就折在这里。比如一个不等式 x < 3,如果x是实数,那它有无数个解;但如果告诉你x是“positive integer”(正整数),那x只能是1和2。

真实案例: Quantity A: The number of distinct prime factors of 100. Quantity B: 3. 这道题,很多同学看到100,就开始想它的因子,1, 2, 4, 5, 10... 哎呀好多。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要“分解质因数”。100 = 2^2 * 5^2。它的质因数(prime factors)只有2和5这两个。所以Quantity A的值是2。答案就是B更大。这个“prime factor”的概念,我们初中就学得滚瓜烂熟了。

3. 脑筋急转弯坑: 题目问的不是x,而是2x+1。你辛辛苦苦解了半天方程,算出x=5,激动地选了A选项“5”,结果正确答案是D选项“11”。这种痛,谁懂?我们懂。因为我们的老师从小就教我们:“解完题,回过头去再读一遍题目问的是什么!” 这种“验算”和“复核”的习惯,在GRE考场上是救命稻草。

这种深入骨髓的“防坑意识”,让我们在做题时会自动开启“扫雷模式”,看到关键词就亮红灯,从而避开了ETS精心布置的每一个陷阱。

秘诀三:不讲武德的“特殊值法”

GRE数学里有一类题型叫“比较大小”(Quantitative Comparison),让你比较Quantity A和Quantity B。这类题,用常规的代数方法解通常又慢又复杂,还容易出错。而中国学生有个“大杀器”,叫做“特殊值法”。

说白了,就是代入一些特殊的数字进去试。这招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里被用得炉火纯青。哪些是特殊值?0,1,-1,分数(比如1/2),有时候还有一些边界值。我们的目标不是“证明”它,而是“推翻”它。只要能找到一个反例,就能快速确定答案。

经典案例:

If x > 1,

Quantity A: x^2

Quantity B: 2x

看到这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解不等式 x^2 > 2x。但用特殊值法呢?

第一步:代一个简单的、符合x > 1的整数。比如,x = 2。 Quantity A = 2^2 = 4。 Quantity B = 2 * 2 = 4。 这时候A=B。

第二步:再代一个不一样的数。比如,x = 3。 Quantity A = 3^2 = 9。 Quantity B = 2 * 3 = 6。 这时候A > B。

你看,我们找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A=B 和 A>B)。这意味着A和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所以答案直接选D (The relationship cannot be determined from the information given)。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15秒,而且心算就能搞定。根本不需要去解什么复杂的二次不等式。

这种“走捷径”的思维,在老外看来可能有点“不严谨”,但对于GRE这种争分夺秒的考试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数学家,而是用最快最准的方法拿到170分。从这个角度看,“特殊值法”就是最高效的屠龙技。

秘诀四:心态上的“降维打击”

最后这一点,可能有点玄学,但却至关重要——心态。

很多西方国家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数学是少数天才的游戏”,很多人有“数学恐惧症”(Math Anxiety)。根据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高达20%的美国成年人患有高度数学焦虑。对他们来说,GRE数学是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

而我们呢?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好,是“聪明”的代名词。这种文化背景,让我们在面对GRE数学时,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势。我们不害怕它,甚至有点“瞧不起”它。我们会觉得:“就这点初中知识,我怎么可能做不出来?”

这种自信,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你越自信,就越不容易在考场上紧张;越不紧张,就越不容易犯低级错误;低级错误越少,分数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你的自信。

所以,当你看到中国同学轻描淡写地说“数学还行吧,随便考考”时,他可能不是在凡尔赛,而是真心觉得这东西的难度上限,就在那里了。这种藐视困难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武器。

好了,扒了这么多“秘诀”,你是不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GRE数学想冲170,真的不是靠你多会几个公式,或者多刷几千道题。它更像是一场你和出题人之间的心理博弈。你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破解他留在题干里的“密码”,避开他设置的“陷阱”,然后用最不讲理、最直接的方式,直捣黄龙。

老铁们,下次备考数学的时候,别再傻傻地埋头刷题了。拿起你的错题本,别只记“这道题怎么解”,而是去分析“ETS这老头子是怎么坑我的?” 把你掉进去的每一个坑都标出来,给它命名,比如“单位换算坑”、“整数陷阱”、“忘了读问题坑”。当你把所有的坑都见过一遍,你在考场上就能百毒不侵了。

记住,GRE数学满分,考的不是你的数学知识深度,而是你的思维严谨度和那份“老子就是来拿满分”的底气。祝大家早日屠G成功,拿到那张闪闪发光的170成绩单!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23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