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理大:在花园里上大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说到在香港上大学,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高楼林立、节奏飞快的画面?但如果我告诉你,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上学的感觉就像在逛一个巨大的花园,你会不会觉得超惊喜?这里不光有标志性的红砖建筑群,还有随处可见的绿植、幽静的庭院和让你随时能放空的小角落。这篇文章就像一个学长/学姐的校园Vlog,会带你“云逛”理大,聊聊在赛马会创新楼下晒太阳是什么感觉,分享我们私藏的最佳拍照机位和自习宝地。想知道这份城市中心的宁静和惬意有多香吗?快来看看吧!

理大校园“寻宝”速览
必打卡地标?
赛马会创新楼(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未来的形状,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校园灵魂色?
当然是“理大红”!但别忘了,还有大片大片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
最佳发呆地点?
图书馆旁的平台、李嘉诚楼下的水景,或者任何一个你偶然发现的平台花园。

嘿,各位 lxs.net 的小伙伴们!

还记得你第一次对香港的想象吗?我刚拿到理大 offer 的时候,脑子里全是TVB里的画面:中环的摩天大楼、旺角的霓虹灯牌、还有永远行色匆匆的人群。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有点打鼓,一个习惯了慢生活的人,真的能在这种“高压锅”一样的城市里好好学习吗?

直到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第一次穿过红磡火车站旁边的天桥,踏进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门。那一瞬间,我所有的焦虑都烟消云散了。眼前不是冰冷的玻璃幕墙,而是一片连绵不绝的暖色红砖建筑,被浓得化不开的绿色植物紧紧包裹着。空气里没有了汽车尾气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泥土和青草的芬芳。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在香港的心脏地带,藏着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这个“老学长”带你云逛一下我们的花园大学,聊聊那些只有PolyU人才懂的惬意瞬间。

初见理大:红砖围城里的“桃花源”

理大的第一印象,绝对是红砖。这些标志性的红砖建筑群,像乐高积木一样,构成了整个校园的主体。它们不是那种呆板的火柴盒,而是通过无数的连廊、平台和阶梯,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复杂又充满探索乐趣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校园占地约9.46公顷,几乎完全由这些独特的红砖建筑覆盖。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传承。

我最喜欢在下雨天走在连接各大楼的“天桥”上。这些有遮挡的连廊系统,让你即使不带伞也能轻松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听着雨滴敲打在顶棚上,看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愈发鲜亮的绿叶和红墙,感觉整个世界的节奏都慢了下来。很多同学会靠在连廊的栏杆上,跟朋友聊天,或者只是静静地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人。这种感觉,特别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充满了生活气息。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红砖建筑会不会让人感觉压抑?恰恰相反。设计师巧妙地在建筑群中穿插了大量的庭院和开放空间。比如在A Core和B Core之间,就有一个小小的下沉式庭院,种着几棵大树,摆着几张长椅。课间,这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或者干脆躺在椅子上小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光影斑驳,安静又美好。这些“呼吸空间”让厚重的红砖变得轻盈起来,也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惊喜。

不只有红砖:当扎哈的未来感撞上校园

如果说红砖是理大的历史底色,那赛马会创新楼(Jockey Club Innovation Tower)绝对是校园里最亮眼的未来之笔。这座由已故的传奇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教学楼,完全颠覆了你对大学建筑的想象。

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我真的惊呆了。它就像一艘即将启航的星际飞船,以一种极具流动感的姿态“停靠”在校园的一角。整座建筑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柔和、交错的曲线,充满了动感和张力。这座楼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于2014年正式启用,现在是理大设计学院和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的所在地。光是站在楼下,你都能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创意气息。

而创新楼最“香”的地方,我认为是它楼下的那片大草坪和长长的台阶。天气好的下午,这里绝对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地方之一。你会看到各种肤色的同学,或坐或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看书、听音乐,或者分享彼此带来的午餐。我曾经无数次在赶完due之后,来这里“充电”。什么都不用做,只是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从创新楼不规则的窗户上划过,就能感觉所有的疲惫都被治愈了。这里不只是一个地标,更是我们学生放松和社交的公共客厅。

拍照爱好者听好了!这里的每一个角度都是绝佳的拍照机位。无论是用广角镜头拍下整座建筑的雄姿,还是利用它流线型的墙体作为背景拍人像,都超级出片。我私藏的一个机位是在创新楼对面的平台上,可以同时把红砖建筑和这座白色“飞船”框进同一个画面里,古典与未来的碰撞,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寻宝游戏”开始:发掘你的专属自习角落

在理大上学,找个地方学习或者发呆,就像一场有趣的“寻宝游戏”。除了常规的图书馆和自习室,校园里遍布着各种让你意想不到的“秘密基地”。

理大的绿化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垂直绿化”和“平台花园”的概念被运用到了极致。很多教学楼的顶层或中间层,都藏着空中花园。比如,Z座教学楼就曾因其卓越的绿色建筑设计,获得了2019年香港绿色建筑奖的大奖。它的楼顶不仅有太阳能电池板,还有大片的绿植覆盖,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在城市中央。

我最爱的自习宝地之一,是包玉刚图书馆旁边的户外平台。这里有舒适的桌椅,视野开阔,能看到校园中心的水景和来往的人群。但因为它在一个小角落里,所以又不会很吵。带上电脑,泡杯咖啡,在这里写论文,效率出奇地高。微风拂过,还能听到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钟声,学习也变成了一种享受。

另一个宝藏地点是李嘉诚楼下的庭院。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水景,周围种满了竹子和各种蕨类植物,环境非常清幽。几张木质长椅就藏在绿植深处。我有很多需要深度思考的pre或者报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你会感觉自己被绿色完全包围,外界的喧嚣都被隔绝了。有时候,甚至能看到小鸟在这里喝水嬉戏,那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所以,千万别只知道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多在校园里走走,拐个弯,上个楼梯,你总能发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能让你静下心来的小天地。

流动的风景:不只是风景,更是生活

理大的美,不在于它是一个静止的公园,而在于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的生态系统。这里有超过26,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其中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片“花园”里的一部分。

这些美好的环境,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方式。你很少看到大家步履匆匆地只顾赶路。更多的时候,你会看到学生们坐在平台的台阶上,围成一圈开group meeting;或者在VA楼下的草坪上,社团在举办露天音乐会;还有人在喂校园里那几只“神出鬼没”的猫咪。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为了一个项目熬了好几个通宵。报告提交后的那个下午,我们谁也没说回宿舍补觉,而是不约而同地买了一堆零食,跑到了创新楼下的草坪上。我们什么都没聊,就是静静地躺着,看着天,偶尔分享一口薯片。那一刻,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都消失了,只有一种共同的、叫做“松弛感”的东西把我们连接在一起。我想,这就是理大“花园”的魔力,它提供了一个场域,让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焦点,生活和交流变得同样重要。

这种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在香港这样一个快节奏、高密度的城市里,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在所难免。但每当我感到焦虑时,我就会选择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走一圈。看看红墙上的爬山虎,摸摸平台花园里不知名的小花,或者只是坐在长椅上看来来往往的笑脸。这些简单的举动,总能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所以,如果你还在担心无法适应香港的快节奏,理大或许会给你一个完美的缓冲地带。

下次你来香港,无论是来面试,还是单纯路过红磡,不妨花一个小时,来我们的校园里走一走。不用刻意去找什么景点,就随心所欲地逛。当你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开始留意一朵花、一片叶子的时候,你大概就能明白,我们这些理大学生口中“在花园里上大学”的幸福感,到底是什么了。

毕竟,在这座钢铁森林里,能拥有一片可以随时让你大口呼吸、肆意发呆的绿洲,本身就是一件顶奢侈、顶幸运的事儿了,不是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48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