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内耗”自查清单 |
|---|
| 你是不是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停下来就有负罪感? |
| 你是不是习惯性拿自己和朋友圈里的“大神”比较,然后陷入深深的焦虑? |
| 你是不是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脑子里演练过一万种可能,却迟迟迈不出第一步? |
| 你是不是很久没有发自内心地笑过了,觉得快乐变成了一件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 |
如果上面几条你中了一半以上,那么,朋友,我想跟你聊聊。
我记得出国前最后一晚,我没睡。我窝在房间里,一遍遍地刷着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焦虑的脸。我看到学长的Offer,看到同学的GMAT高分截图,看到朋友圈里谁又去了一家头部大厂实习。我就像一只被困在透明容器里的仓鼠,拼命地跑,却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四周全是别人的影子,压得我喘不过气。
那时候的我,对“精神内耗”这个词感同身受。它不是什么大事,但就像一件湿透的棉袄,沉重地裹在身上,耗尽你所有的能量和热情。我以为,换个环境,来到南半球的澳洲,一切就会自动变好。但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新的焦虑又来了:找房子、选课、融入新环境、担心未来的就业……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然而,就在这种手忙脚乱的日常里,一些微小的变化,像阳光穿透乌云一样,慢慢发生了。今天这篇文章,不讲什么逆袭的鸡汤故事,就想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澳洲这片“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土地,是怎么一步步把我从内耗的泥潭里拉出来的。
不用追赶的时间:原来五点下班是真的
在国内的时候,“996”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好像不拼命加班,就是不求上进。我们习惯了晚上十点还在回工作消息,习惯了周末被临时会议占据。这种“时刻待命”的状态,让我们的大脑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来澳洲找的第一份兼职是在一家咖啡店。上班第一天,我卯足了劲,想给老板留个好印象。到了下午4点50分,我正准备把手头的活干完再擦一遍桌子,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Mate, time to clean up and go home. See ya tomorrow.” (兄弟,收拾一下准备回家了,明天见。)
我愣住了。才4点50,离5点下班还有10分钟呢。在国内,这叫“早退”。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事,我做完这点……”他笑着打断我:“No, no, your shift is over. Go enjoy the sunshine.” (不不,你的班次结束了。去享受阳光吧。)
走出店门,夕阳正好,街上的人们拎着刚买的菜,或者抱着冲浪板,悠闲地往海边走。那一刻,我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原来,准时下班,理直气壮地拥有自己的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常态,一种被尊重的权利。
这不只是我个人的经历。澳洲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澳大利亚在这一项上的得分远高于平均水平。官方数据显示,澳洲全职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长是每周38小时,而且只有不到13%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超长,这个比例远低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
在这里,下午五点以后,你会发现办公室的灯一盏盏熄灭。周末,除非是服务行业,否则你很难通过工作邮件联系到一个人。他们去哪了?可能在后院BBQ,可能在海里冲浪,也可能开着车去某个国家公园徒步了。生活和工作的边界被划分得清清楚楚。这种强制性的“断电”,让你不得不把注意力从工作和学业中抽离出来,去关心晚饭吃什么,去看看天边的晚霞是什么颜色。
精神内耗的一大来源,就是感觉自己永远在追赶,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而澳洲的这种“到点下班”文化,像一个温柔的暂停键,它告诉你:嘿,今天辛苦了,剩下的时间,属于你自己。这种感觉,真的会上瘾。
够用的钱:从生存焦虑到生活体验
聊钱可能有点俗,但它真的很重要。出国前,我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钱。学费、生活费像两座大山,让我觉得自己必须找到一份时薪高、又能锻炼人的“好实习”,才不算浪费时间,才能在未来的简历上添上漂亮的一笔。
这种想法,让我找兼职时也充满了功利心和比较心。我看到同学在CBD的金融公司实习,就会觉得自己端盘子是不是很“low”。
直到我领到了第一笔工资。当时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已经超过了23澳元(请注意,这个数字每年都可能调整,目前是全球最高的之一)。我每周在咖啡店工作两天,大概15个小时,一周就能拿到三百多澳元。这笔钱,付完我一周的房租和伙食费后,居然还有结余。
我用自己赚的第一个月工资,给自己报了一个冲浪体验课。当我抱着冲浪板,第一次被海浪推着冲向沙滩时,那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我之前刷再多实习信息、看再多成功学文章都无法体会的。
我开始明白,在这里,打工的意义变了。它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根据澳洲政府对留学生工作时长的规定(目前是每两周不超过48小时),一份合法的兼职工作,完全可以覆盖一个普通留学生的基本开销,甚至还能让你去探索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爱好。
我身边有朋友用打工的钱去学了潜水,拿到了PADI证书;有朋友买了一辆二手车,每个周末都开去不同的国家公园露营;还有朋友迷上了做咖啡,现在已经是半个专业的咖啡师了。我们不再把钱仅仅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工具,而是把它看作是体验世界、丰富自己的门票。
当你不必再为“生存”而过度焦虑时,你才有心力去思考“生活”。你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我怎样才能比别人赚得多”,而是“我怎样才能用这些钱,让自己更开心”。这种心态的转变,是治愈内耗的一剂猛药。因为它让你把价值判断的权力,从外界收回到了自己手里。
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在国内,我们的生活半径常常被限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周末的放松方式,可能是看电影、逛商场、或者宅在家里刷剧。我们离大自然很远。
澳洲彻底颠覆了这一点。这里的人们,像是长在沙滩和阳光里的。超过85%的澳洲人都居住在离海岸线50公里以内的区域。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来说,大海就是家门口的后花园。
刚来的时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澳洲同学可以花一整个下午,就只是躺在沙滩上,什么也不干。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他们充电的方式。阳光、海浪、沙滩,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把脑子里的各种杂念和焦虑都冲刷干净。
除了大海,澳洲还有超过600个国家公园。在这里,“徒步”(Hiking)不是什么需要精心策划的极限运动,而是一种日常。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开一两个小时车,就能置身于完全没有信号的原始森林里。你只能听到风吹过桉树林的声音,和脚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
有一次,我们在蓝山徒步,走到一个观景台,眼前是望不到边的蓝色山谷。那一刻,你觉得自己的那些烦恼,什么论文的due date,什么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渺小得不值一提。大自然用它的壮阔告诉你:世界很大,你的烦恼很小。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无数研究表明,接触自然环境(所谓的“绿色疗法”)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水平、改善情绪、提升专注力。在澳洲,这种疗法是免费的,而且随处可得。
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内心那个狭小的、充满斗争的自我世界。而大自然的作用,就是把你从那个牛角尖里拽出来,让你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当你开始期待下一次徒步的目的地,开始研究哪片海域的浪更适合初学者,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胡思乱想了。
“差不多就行”:在多元文化里与自己和解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争第一”,要“出人头地”。我们习惯了用一套非常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成功:好学校、好工作、高收入。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是造成集体焦虑和内耗的根源。因为“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失败者”。
澳洲的社会氛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Egalitarianism”,也就是一种追求平等的精神,大家相信“a fair go”(人人都有公平的机会)。这里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一个修水管的工匠(tradie)和一个坐办公室的白领,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可能没有天差地别,他们都同样受到尊重。
我的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本地大叔,他是个电工,每天开着一辆工具车去工作。但他热爱航海,自己有一艘小帆船,每个周末都会出海。他跟我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退休后环游世界。他的生活状态让我看到,人生的脚本可以有很多种写法,并不是只有考上名校、进入大厂那一种才叫“成功”。
同时,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性是写在基因里的。根据澳洲统计局(ABS)的数据,近30%的澳洲居民出生在海外,几乎一半的澳洲人有一个或两个海外出生的父母。走在悉尼或墨尔本的街头,你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你会发现“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
你的同学可能三十多岁才回来读本科,也可能一边读书一边组建自己的乐队。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节奏,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人会来评判你是不是“走了弯路”,是不是“不够努力”。这种宽容和多元的氛围,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压力。
我开始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慢慢来”。我不再因为一门课的成绩不如别人而苛责自己,也不再因为没找到一份光鲜的实习而否定自己。我学会了欣赏自己的节奏,去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认为我应该热爱的事情。
和自己和解,是治愈内耗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澳洲这片土地,用它的包容和多元,给了我完成这一步的勇气。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澳洲是一个没有烦恼的天堂。留学的孤独、学业的压力、文化的冲击,这些都真实存在。但是,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哲学,一种“解药”。
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觉得被内耗掏空了,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小事:
放下手机,别再刷那些让你焦虑的朋友圈了,去楼下的公园走走,哪怕只有十分钟。
下次去超市结账,试着跟店员笑着说一声“Have a good one!”,看看会发生什么。
给自己列一个“想做”清单,而不是“必须做”清单。这周想去哪个海滩?想尝试哪家新开的餐厅?
找一个纯粹的、不为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好,无论是弹尤克里里,还是学做蛋糕。
最重要的是,请一定一定记住:你的价值,不由你的绩点、你的实习、或者别人羡慕的眼光来定义。你本身,就很好。
别怕慢下来。在澳洲,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徒步。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走得多快,而是你有没有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希望你也能在这片阳光灿烂的土地上,找到和自己和解的方式,找回那份久违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