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莫大前,你最好知道的几件事 |
|---|
| 学术压力是真的大:口试(устный экзамен)是家常便饭,教授一两个问题就能决定你一学期的死活。别指望划重点,全靠真本事。 |
| 主楼宿舍像“开盲盒”:能住进历史地标是酷,但设施可能比你奶奶家的还老。做好和邻居共用一个世纪厨房的心理准备。 |
| 俄语是生存第一技能:不只是上课,去食堂打饭、和宿管阿姨(комендант)沟通、办银行卡……离开俄语寸步难行。 |
| 预算要算清楚:莫斯科物价不低。除了学费(热门专业约40-50万卢布/年),每月生活费至少要准备3-4万卢布才活得比较体面。 |
| “战斗民族”外冷内热:别被俄罗斯人严肃的表情吓到,一旦你主动求助或展示友好,他们可能会热情得让你受宠若惊。 |
记得那天,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第一次站在莫斯科大学主楼的面前。夕阳给这座斯大林式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宏伟、肃穆,甚至带着一丝压迫感。我掏出手机,拍下了一张和网上流传的明信片一模一样的照片,激动地发了个朋友圈,配文:“你好,莫大!”。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天选之子,即将开启一段金光闪闪的精英留学之旅。
可就在当晚,我被分到了主楼宿舍区,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看到小到只能勉强塞下一张床和一个柜子的房间,以及走廊尽头那个看起来就很有故事感的公共厨房时,我朋友圈里的滤镜,“啪”的一声,碎了。那个瞬间我才明白,所有关于留学的想象,都必须经过现实的检验。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拨开那层“世界顶尖名校”的光环,看看一个真实的、有温度、偶尔还带点心酸的莫大校园生活。
被学神支配的恐惧?莫大学术硬核指数爆表
聊莫大,学习是绕不开的话题。来之前你可能听说过莫大的学术实力有多牛,比如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里,它排到了第87位,是俄罗斯当之无愧的学术殿堂。但这种“牛”转化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是实打实的压力。
莫大的教学体系和国内很不一样,这里是典型的“讲座+研讨”模式(лекция + семинар)。讲座课通常是上百人的大课,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台上滔滔不绝,信息量巨大,而且语速飞快,对听力是极大的考验。我刚来时,上宏观经济学的大课,感觉就像在听一场俄语版的《百家讲坛》,听懂了标题,中间内容全靠猜,下了课只能抱着同学的笔记恶补。
真正的“噩梦”是研讨课和期末考试。研讨课是小班教学,老师会针对讲座内容提问,点到你头上,答不上来会非常尴尬。而期末的口试(устный экзамен),绝对是莫大留学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体验。你会在考前抽到一个“考票”(билет),上面有两三个问题,准备15-20分钟后,就要坐到教授面前,一对一地回答。这不像笔试,没有太多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教授会随时打断你,追问细节,一个眼神就能让你心跳加速。我有个学新闻系的朋友,考俄罗斯文学史,被教授问到普希金某首诗里一个词的具体含义,当场卡壳,那种绝望感,他说他记一辈子。
这里的学术氛围非常严谨,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挂科率是真的高,尤其是在数学力学系(Мехмат)、物理系这些王牌院系,一个学期下来,能全科通过的都是“神人”。不存在所谓的“水课”或者考前划重点。教授认为,教给你知识是他的责任,而学不学得会、考不考得过,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这种模式逼着你必须从开学第一天起就跟上节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泡图书馆是日常。不然,期末火葬场可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这种高压之下,收获也是巨大的。你的知识体系会变得非常扎实,逻辑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当你能用流利的俄语和教授探讨专业问题,并最终通过那场让你心惊胆战的口试时,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主楼宿舍:住在“七姐妹”里是种什么体验?
莫斯科大学主楼,是莫斯科“七姐妹”建筑之一,也是无数留学生的“初恋”。能住进这座宏伟的建筑里,听起来就像电影情节。但现实嘛,总是一半浪漫,一半“骨感”。
主楼的宿舍主要分为不同的区(сектор),条件差异很大。幸运的话,你可能分到一个翻新过的房间,有独立的卫浴。但不幸的话,你就会像我一样,住进那种“原汁原味”的老房间。房间很小,大约8-10平米,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就占满了所有空间。墙壁很厚,隔音不错,但设施真的很旧。更挑战的是,这里的卫浴和厨房都是楼层公用的。每天早上洗漱要排队,晚上想做顿饭,厨房里可能同时挤着四五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大家一边错身一边用蹩脚的俄语说着“извините”(对不起)。
主楼宿舍的“灵魂人物”是每层楼的宿管阿姨(комендант)。她们大多是典型的俄罗斯大妈,表情严肃,原则性极强。比如,晚上11点后禁止访客,进出宿舍楼必须刷卡,忘记带卡?那就等着被她用俄语“教育”一番吧。但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她们其实是“豆腐心”。我曾经半夜发烧,就是宿管阿姨帮我叫了救护车,还给我倒了杯热茶,嘴上说着“молодежь, не следишь за здоровьем”(年轻人,不好好照顾身体),眼神里却满是关心。
当然,莫大不止主楼有宿舍。新的宿舍楼,比如DSV(Дом студента на Вернадского)或者DSL(Дом студента на Ломоносовском),条件就要好很多。通常是套间设计,两三个房间共享一个卫浴和厨房,设施新,空间也大。不过,价格也更贵。主楼宿舍的费用非常低廉,根据房间类型,一个月可能只需要5000-7000卢布(约合人民币400-600元),而新宿舍的价格可能会翻倍,达到每月12000卢布以上。所以,住哪里,既看运气,也看你的预算。
住在主楼,虽然条件艰苦了点,但那种历史的沉淀感是无可替代的。每天穿过长长的、铺着地毯的走廊,看着窗外麻雀山的全景,感觉自己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体验,也算是“痛并快乐着”吧。
红菜汤、黑面包和土豆:我的“俄式”中国胃
“民以食为天”,在哪都一样。刚来莫斯科,对本地食物充满了好奇。学校里有很多食堂(столовая),价格亲民,是解决温饱的好去处。一顿标准的俄式午餐,通常包括一份汤、一份主菜和一杯饮料。这里的“国民美食”你很快就能尝遍:红菜汤(борщ)、土豆泥(пюре)、荞麦饭(гречка)、肉饼(котлеты)还有各种各样的沙拉。
食堂一顿饭下来,大概花费300-500卢布(约合人民币25-45元),性价比很高。味道嘛,说实话,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新奇,但连续吃一个星期,你的中国胃可能就要开始“抗议”了。俄式菜肴普遍偏爱酸、甜和高热量,口味比较单一,烹饪方式也以煮、烤、腌为主,和我们丰富多样的中餐没法比。
所以,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最终都会走上自己做饭的道路。这既是拯救味蕾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附近的“Ашан”或者“Перекрёсток”这样的大型超市采购一番,然后在宿舍小小的公用厨房里,各显神通。一个做麻婆豆腐,一个做可乐鸡翅,再来个西红柿炒蛋,瞬间就能抚慰思乡之情。莫斯科的中国超市虽然不多,但在一些大的市场或者通过微信群,也能买到老干妈、生抽、蚝油这些中餐“灵魂”调料。
自己做饭也能更好地控制生活成本。在莫斯科,如果顿顿下馆子,开销会非常大。但如果以自己做饭为主,偶尔去食堂或咖啡馆改善伙食,一个月在食物上的花费可以控制在20000-25000卢布左右。这对于精打细算的留学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所以,来莫大之前,别忘了在行李箱里塞一包你最爱的火锅底料,再学几道拿手家常菜。相信我,当你在莫斯科寒冷的冬夜里,吃上一口自己做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时,那种幸福感,会让你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麻雀山下的四季,与“战斗民族”的亲密接触
莫大的校园生活,远不止学习和宿舍。它坐落在麻雀山(Воробьёвы горы)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园。这里的四季,美得各有千秋。春天,丁香花开满整个校园,空气里都是甜丝丝的香气;夏天,绿树成荫,学生们躺在草坪上看书、弹吉他;秋天,整个校园被染成一片金黄,落叶铺满小径,随手一拍就是大片;而冬天,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主楼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庄严,滑雪和滑冰成了最受欢迎的运动。
除了自然风光,和“战斗民族”的日常交往也是留学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来之前,我们可能都听过很多关于俄罗斯人的刻板印象:严肃、不爱笑、说话很冲。的确,走在街上,你很少看到他们对陌生人微笑。但在校园里,当你真正和他们成为同学、朋友后,会发现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的俄罗斯同学伊拉,刚开学时总是一副酷酷的表情,上课从不主动和我说话。我一度以为她不喜欢我。直到有一次小组作业,我们被分到了一组。为了完成报告,我们约在图书馆讨论。她不仅逻辑清晰,还非常有耐心,一遍遍地帮我修改俄语语法错误。熟络了之后我才知道,她只是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主动开启话题。后来,她邀请我去她家的别墅(дача)过周末,她的家人用烤肉和自酿的果酒热情地招待我,让我感受到了俄罗斯人家庭文化中那种质朴和温暖。
和俄罗斯人交朋友,语言是第一道坎,真诚是唯一的钥匙。不要害怕自己的俄语有口音、有错误,大胆地去说,去交流。在研讨课上主动发言,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在宿舍厨房里和邻居聊聊天,都是很好的机会。你会发现,大多数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文化非常好奇,也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他们外表的“冷”,更多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内心的“热”,需要你主动去点燃。
当然,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在所难免。比如他们习惯直来直去地表达观点,有时可能会让你觉得不留情面。但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正是留学最有价值的功课之一。
写在最后:给未来的你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劝退你,恰恰相反,是希望你能在出发前,对莫大的生活有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认知。光环很美,但生活是具体的。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张完美的明信片照片了。问问自己,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去拥抱一个不那么完美,但绝对生动有趣的留学生活?
如果非要给点建议,我想说:
第一,脸皮一定要厚。俄语说不好就多说,课听不懂就下课追着老师问,路不认识就抓个路人比划。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犯错而嘲笑你,但会因为你不敢尝试而错过很多。
第二,学会和自己相处。留学的日子,孤独是常态。你要能享受一个人在图书馆啃书的下午,也要能习惯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过节的夜晚。找到自己的兴趣,比如健身、画画、逛博物馆,把生活填满,就不会觉得慌张。
第三,带上一个质量好的电饭煲和一个小号的炒锅。它们不仅能拯救你的胃,还能成为你的社交神器。没有什么比一顿地道的中餐更能拉近你和新朋友的距离了。
最后,请放下对“顶尖名校”的执念,把它当成一所普通的大学,你只是来这里学习和生活的普通学生。你会遇到学业的瓶颈,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会想家想到掉眼泪。这些都是留学最真实的组成部分。正是这些笑与泪,最终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更坚韧、更独立、也更有趣的自己。
莫大就在那里,它宏伟、深沉,也充满了烟火气。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