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嘿,未来的留学生!选校这件事,除了看排名、看专业,还有一个隐藏指标你肯定偷偷想过——那就是中国学生多不多。别害羞,这事儿关乎你未来几年的幸福指数。这篇文章不劝你“逃离”或“融入”任何圈子,只是想跟你聊聊心里话,把这些“热门校”的真实面貌和你将面临的选择,摊开来给你看。希望你看完,心里能更有谱! |
还记得大三那年暑假,我窝在家里吹着空调,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美国大学列表,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在玩一场大型连连看,要把专业排名、地理位置、学费这些点全都连上线,才能找到那个“The One”。
就在我为选校头秃的时候,我妈推门进来,递给我一盘切好的西瓜,顺口问了句:“儿子,你那个学姐去的伊利诺伊大学怎么样?我听她说,那里中国学生可多了,出门买菜都能碰到好几个老乡,完全不用担心不适应。”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一方面,觉得我妈说得有道理,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能有一群说着同样语言、吃着同样口味的朋友,简直是救命稻草。但另一方面,一个声音又在脑子里盘旋:“我花这么多钱和精力出国,不就是为了体验纯正的异国文化吗?如果天天还跟在国内上大学一样,那留学的意义何在?”
这个纠结,我相信绝对不是我一个人才有。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留学圈观察员”,好好扒一扒那些中国学生最扎堆的美国名校,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也聊聊身处其中,究竟是“蜜糖”还是“枷锁”。
玉米地里的“宇宙中心”: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UIUC)
聊到中国学生聚集地,UIUC 如果说自己是第二,恐怕没几所学校敢称第一。它在留学圈有个响当当的外号——“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til Chinese”(直到中国人来的伊利诺伊大学)。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学生在这里的庞大数量。
根据伊利诺伊大学系统2023年秋季的官方数据,UIUC校区有超过10,000名国际学生,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常年占据半壁江山,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随便走进一节工程学院或者计算机科学(CS)的研究生课程,放眼望去,亲切的东方面孔比比皆是,教授点名可能都像在念中文拼音。
我有个学长,当年拿到了UIUC的CS硕士offer,激动地发了个朋友圈。底下评论清一色都是:“哇,恭喜去UIUC深造!”、“欢迎来到玉米地!”、“来了带你去吃学校旁边那家超正宗的川菜!”。他后来告诉我,还没落地美国,他就已经被拉进了十几个UIUC的新生群、租房群、二手群,感觉像是无缝衔接到了另一个中文社区。
为什么UIUC能有这么大的魅力?
首先当然是学术硬实力。UIUC的工科和CS专业,那可是全美顶尖的存在。Grainger工程学院是无数工科生的梦想殿堂,很多专业的排名都在全美前十。对于我们这些务实的中国学生来说,能用公立大学相对亲民的学费,享受到顶级的教育资源,毕业后还能顶着名校光环找工作,这性价比简直无敌了。
其次,别看它地处一片广袤的玉米地,好像很“村”,但正是因为娱乐活动相对匮乏,学习氛围才异常浓厚。在这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一种节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末图书馆里人满为患,大家一起刷题、赶due、讨论项目,这种集体奋斗的感觉,能瞬间治好你的拖延症和孤独感。
而且,庞大的中国学生群体也催生了极其便利的生活圈。在UIUC,你想找到一家能吃到麻辣香锅、烤鱼、甚至螺蛳粉的中餐厅,简直不要太容易。亚洲超市里的老干妈、康师傅方便面、维他柠檬茶一应俱全。你甚至可以用微信支付。这种“家门口”式的便利,对于初来乍到、还不太适应西餐和全英文环境的同学来说,是巨大的安慰。
“名流”与学霸的聚集地:南加州大学 (USC)
如果说UIUC是中西部大农村的学术圣地,那USC就是加州阳光下的“明星工厂”。坐落在洛杉矶市中心,毗邻好莱坞,USC自带一种纸醉金迷的光环。它也是全美国际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根据最新的《Open Doors》报告,USC常年霸占国际生人数榜前三甲,而中国学生是其中最庞大的力量。
我认识一个在USC读电影制作的女孩,她形容自己的学校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开学典礼上,校长骄傲地宣布学生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但她私下告诉我,在她们Annenberg传播学院和电影艺术学院,中国学生的面孔多到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分校。
USC吸引我们的点,和UIUC截然不同。地理位置是王牌。洛杉矶,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对于学商科、传媒、电影、艺术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天堂。你能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有无数的实习和工作机会。你的教授可能就是某个著名电影的制片人,你的同学可能家里就是开娱乐公司的。这种人脉资源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强大的“特洛伊家族(Trojan Family)”校友网络也是一块金字招牌。USC的校友出了名的团结,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这个网络的力量非常强大。无论你是在上海、北京还是深圳,想找一个USC的校友前辈寻求职业建议或者内推机会,都不是难事。这种归属感和实际的帮助,让很多家庭在选择时,把USC放在了很高的位置。
当然,USC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也相对高昂,这也让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富二代”的标签聚集地。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豪车,同学间讨论的假期去哪儿滑雪、去哪儿冲浪,可能会让一些家境普通的孩子感到压力。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USC同样有无数靠着奖学金和自身努力奋斗的优秀学子,他们在这里,利用着洛杉矶的资源,书写着自己的精彩故事。
不夜城里的奋斗者:纽约大学 (NYU) &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把这两所学校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共享着一个巨大的光环——纽约市。作为世界金融、时尚、艺术和媒体的中心,纽约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是致命的。NYU和哥大,一个是坐落在格林威治村、没有围墙的潮流大学,一个是常春藤联盟里、自带学术光环的殿堂,它们共同吸纳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2022-2023学年数据,该校有超过17,000名国际学生和学者,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数量位居第一。而NYU,作为全美国际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学,其中国学生的规模更是惊人。走进NYU的Stern商学院或者Tandon工程学院,你会被浓厚的“中文氛围”包围。
在纽约读书是什么体验?我一个在哥大读统计学硕士的朋友说,就是“极致的自由和极致的压力并存”。你可以上一秒还在图书馆里为代码焦头烂额,下一秒就坐上地铁去百老汇看一场最新的音乐剧。这里的机会俯拾皆是,华尔街的投行、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公司、联合国总部……都在向你招手。
对于商科、金融、数据科学、时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纽约就是最好的教室。很多课程的客座讲师就是业界大佬,实习机会多到让你眼花缭乱。庞大的中国校友圈和金融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网络,大家通过各种微信群分享实习信息、面试经验,甚至合租信息。
但纽约的另一面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竞争。在曼哈顿,一个狭小的房间月租可能就要超过2000美金。而在这里,每个人似乎都打了鸡血,步履匆匆。你的同学可能人手好几份实习,履历光鲜得让你怀疑人生。这种环境下,一个稳固的中国朋友圈子,就成了很多人对抗孤独和压力的港湾。大家一起在周末包饺子、吃火锅,吐槽实习遇到的奇葩老板,分享彼此的焦虑,这种抱团取暖,是支撑很多人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扎堆”上学,到底是利是弊?
好了,盘点了这么多“热门校”,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选择一所中国学生多的学校,到底是好是坏?这其实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踏上异国的土地,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听着不太懂的口音、吃着不习惯的食物,那种孤独和无助感是真实存在的。这时候,如果有个学长学姐来机场接你,带你去办电话卡、银行卡,告诉你哪个超市的亚洲调料最全,你会瞬间感觉心里踏实了很多。
在学业上,大家可以一起组队学习,用中文讨论复杂的学术概念,效率瞬间翻倍。在生活上,可以一起过春节、中秋节,缓解思乡之情。这个熟悉的圈子,就像一个柔软的缓冲垫,让你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不至于摔得太疼。
我有个朋友在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也是一个工程强校和中国学生聚集地)读博士,他说,如果没有中国学长学姐们一代代传下来的“生存手册”(从租房攻略到选课指南,再到考资格证的笔记),他可能第一年都撑不下来。这个圈子,提供的是最实际、最有效的信息和支持。
但坏处也同样突出:可能会让你待在“舒适圈”里,不愿走出去。
这可能是“扎堆”最大的风险。当你身边所有的问题都能用中文解决,所有的朋友都来自同一个文化背景,你练习英语、了解美国文化的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
你可能会发现,四年大学读下来,除了课堂上和教授、TA的交流,你几乎没怎么和美国人说过话。你的口语可能还停留在“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的水平。你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可能更多来自于美剧和新闻,而不是亲身的体验和交流。
更深层次的是,这种“圈子化”可能会限制你的视野。留学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就是接触和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学会用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如果你始终只和自己人玩,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有趣的思想碰撞,也错过了锻炼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这种能力,在未来全球化的职场中,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在求职时,当一个公司面对几十份来自同一所中国学生“热门校”的相似背景的简历时,你的独特性在哪里?如何在激烈的同胞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所以,到底该怎么选?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更纠结了。别急,其实关键不在于你选的学校中国人多还是少,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留学,以及你希望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社交技能满点的“社牛”,那去一所“村里”的、国际生相对较少的文理学院,可能更能逼你快速融入,获得最沉浸式的体验。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点恋家,有点慢热,那么选择一所中国学生较多的学校,也完全不是坏事。它能为你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让你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慢慢向外探索。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意识地去“破圈”。
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周主动和一个非中国同学吃饭聊天;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际学生多的社团,无论是徒步俱乐部、戏剧社还是志愿者组织;尝试在校内找一份兼职,比如在咖啡厅、图书馆打工,这会强迫你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
别把你的中国朋友圈和外国朋友圈对立起来。你完全可以拥有一个温暖的中文核心圈,同时,也积极地去认识新的朋友。你可以邀请你的美国朋友来参加你们的火锅派对,也可以跟着他们去体验一次真正的美式橄榄球赛(Tailgate)。
说到底,留学这场修行,终究是个人的旅程。学校只是一个平台,上面的资源你需要自己去挖掘。圈子也只是一个起点,最终能走多远,看到多大的世界,取决于你迈出去的每一步。
所以,别再为“扎堆”这件事过分焦虑了。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勇敢地做出选择。无论你降落在繁华的纽约,还是宁静的玉米地,记住,你的留学生活,最终是由你自己来定义的。那个圈子,可大可小,精彩与否,全看你自己怎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