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商学院就业揭秘:毕业都去哪了?

puppy

哈喽,正在考虑港大商学院或是已经拿到offer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超好奇,从这里毕业的学长学姐们,最后都去哪儿“上岸”了?都说港大商科title响亮,那求职是真的像传说中那么顺利,人均投行咨询吗?这篇文章就来给你交个底!我们不只扒了官方就业数据,告诉你进金融圈、回内地大厂、留港发展的真实比例,还采访了好多校友,分享他们第一手的求职故事和心路历程。想知道港大这张“船票”到底香不香,能带你驶向何方?快来一探究竟,绝对全是干货!

阅读前,先看懂这些“潜台词”
“港大商科”是个大概念:本科、金融硕士(MFin)、普通商科硕士,就业去向差别巨大,别一概而论哦。
人均投行咨询?想多啦!官方数据显示,会计/审计才是本科生第一大去向,金融紧随其后。精英项目是另一回事。
留港还是回内地?这不是选择题,是规划题。留港有IANG签证优势,内地有广阔市场,得提前想清楚。
学校Title是“敲门砖”,不是“万能卡”:实习经历、绩点、人脉、面试表现,每一环都决定了你最后能拿到什么样的offer。

“所以……我们花这么多钱和精力,卷绩点、卷实习,最后真的能像传说中那样,人均高盛、麦肯锡吗?”

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香港夏夜,在宿舍楼下的7-11,我和几个同是港大商学院大一的新生,手里捏着冰汽水,脸上却写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我们每个人都是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进来的,但“港大商学院”这块金字招牌,究竟能兑换成什么样的未来,谁心里都没底。

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屏幕前你最关心的。无论是手握offer准备启程的你,还是正在疯狂刷申请材料的你,一定都无数次幻想过毕业后的光鲜生活。那么今天,作为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几年、踩过坑也见过风景的学姐,就来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港大商学院的毕业证,到底是一张通往哪里的“船票”?

扒一扒官方数据:数字不会说谎

咱们先不谈个例,直接上官方数据,这是最客观的参照。以港大商学院公布的《2022年本科生就业报告》为例, картина(picture)是这样的:

就业率高达98.7%,这数字看着确实安心。但大家最关心的流向呢?

排在第一位的,你可能想不到,是会计与审计行业,占了29.2%。没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PwC, Deloitte, EY, KPMG)是吸纳港大商科毕业生的绝对主力。这可能和很多同学“人均金融”的想象有点出入,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的首选——一个稳定、能解决香港工作签证(IANG)、职业路径清晰的起点。

紧随其后的是金融服务与银行业,占比28.4%。这里面就包罗万象了,从大家梦寐以求的投资银行(前台IBD),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培训生(MT),再到私人银行、风险控制等中后台岗位。可以说,金融圈的大门确实为港大毕业生敞开着,但门里的世界远比想象的要广阔和复杂。

咨询行业排在第三,占了9.8%。这其中既有MBB(麦肯锡、波士顿、贝恩)这样的顶级战略咨询,也有很多同学会进入的四大咨询部门、人力资源咨询或市场咨询公司。

从薪资来看,2022届本科生的月薪中位数是25,000港币。当然,这只是中位数,金融前台岗位的薪资会远高于这个数字,但这也提醒我们,要对薪酬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疑惑:说好的“投行精英”呢?别急,这就要提到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了。如果你读的是港大商学院的王牌项目,比如金融硕士(Master of Finance, MFin),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根据MFin项目2022年的就业报告,毕业生去向主要是投行、资产管理、证券和咨询,雇主名单上闪耀着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黑石等一众顶级机构的名字。所以,你的专业和项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起跑线”和求职圈子。

金融圈的“入场券”:是标配还是少数派的游戏?

聊港大商科,绕不开金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里的机会确实得天独厚。

我的朋友Leo,本科就是港大会计金融系的“学霸”,大二暑假就进了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之一做暑期实习,毕业后顺理成章拿到了Return Offer,成为了一名IBD Analyst。

他的故事听起来很丝滑,但背后的付出是惊人的。从大一开始,他就明确目标,疯狂networking,参加各种公司举办的info session,和校友、HR混脸熟。为了准备面试,他把经典的“小黄书”(Vault Guide)翻烂了,对着镜子练习了上百遍“tell me about yourself”。他坦言:“港大的平台给了我接触这些顶级公司的机会,校友网络也非常给力,很多面试机会都是学长学姐内推的。但最终能不能抓住,全看你自己。我们那一届,真正能进顶尖投行前台的,一个专业也就那么几个人,绝对是少数派。”

Leo的故事告诉我们,港大商学院的Title是一张含金量很高的“面试券”,尤其是在香港本地。当你的简历和清北复交、海外名校的申请者放在一起时,你不会处于劣势。但面试之后,比拼的就是你的实习经历、对市场的理解、沟通能力和那么一点点运气了。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进入金融圈的路径可能不是那么“性感”。更多的人会选择银行的管培生项目,比如汇丰、中银香港、恒生等。这些项目虽然前期薪资不如投行,但胜在稳定,能让你轮岗体验不同部门,职业发展也很有前景。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基金公司、券商、保险公司做研究、销售或者中后台支持,同样是金融行业里非常不错的选择。

“北上”还是“留港”?一个灵魂拷问

毕业后去哪里,是每个港漂学生都要面临的抉择。留在这座繁华的东方之珠,还是回到机会无限的内地?

选择“北上”,当个“湾区弄潮儿”

越来越多的港大毕业生选择回到内地,尤其是深圳、上海、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互联网大厂、快速发展的消费品公司、本土的金融机构都充满了吸引力。

我的学妹小王,硕士读的是市场营销,毕业后就加入了深圳的腾讯。她觉得,内地的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和规模是香港无法比拟的。“在香港,市场体量有限,很多项目做起来束手束脚。但在腾讯,我接触到的是上亿用户的产品,那种成就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回内地求职,港校的背景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HR们对“港硕”的印象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学校的国际化视野和学生的英语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担心一年制硕士的学业深度,以及对内地职场文化是否适应。

小王给的建议是:“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内地实习经历!这是证明你接地气、了解国内市场的最好方式。不要等到毕业前才开始找,寒暑假一定要利用起来。另外,要主动破除信息差,多用实习僧、牛客网这些内地学生常用的求职平台,关注‘秋招’‘春招’的时间线,千万别用香港的节奏去套内地的招聘。”

选择“留港”,做个地道“港漂”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留在香港依然是首选。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IANG签证政策,它允许非本地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两年找工作。这个政策的友好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数一数二。

除了金融,香港还有很多优质的雇主。比如,太古、怡和、新鸿基这些英资或本地财团的管理培训生项目,都是出了名的“黃埔軍校”,能让你快速成长为综合性管理人才。我的同学Jessica就加入了其中一家,她说:“虽然起薪没有进投行的同学高,但公司提供的培训体系非常完善,而且工作生活平衡做得很好,很少需要加班到深夜。我更看重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此外,香港的公务员、公营机构(如香港金管局、贸发局),以及近年来兴起的FinTech、虚拟银行等,也为商科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留在香港,意味着一个更国际化的工作环境、更简单的税制,以及触手可及的全球资讯。

港大Title,到底给我们加了多少分?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港大商学院这张“船票”,到底香不香?

答案是:它很香,但它不是一张能自动带你到达目的地的“无人驾驶船票”。

它最大的价值,是为你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平台和视野。在这里,你身边都是优秀又努力的同龄人,你们一起在图书馆刷夜,一起讨论案例,这种氛围会推着你不断向前。学校会吸引全世界顶级的公司来开宣讲会,让你有机会和行业大佬面对面交流。强大的校友网络遍布全球各行各业,一封邮件或许就能为你打开一扇机会之门。

但这张船票能带你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你这个“舵手”。

你的GPA决定了你能否通过简历筛选的第一关。你的实习经历,尤其是高质量的实习,是你向面试官展示你能力的最佳证据。你的语言能力(流利的英语、普通话和加分的粤语),决定了你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环境里能走多顺。你的每一次networking,每一次面试准备,都在为你未来的航程积蓄能量。

别再傻傻地问“读这个专业能不能进投行”了。你应该问自己:“为了进投行,我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我准备好了吗?”

港大给你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海洋,有去往华尔街的豪华邮轮,有驶向陆家嘴的快速渡轮,也有在维多利亚港内稳健航行的本地驳船。航线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你想看的风景是什么?

别让别人的“上岸”标准,定义你的航向。找到那条让你心潮澎湃的航线,然后,加足马力,全速前进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06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