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浸会,我的梦想不止一种颜色

puppy

当初来浸会,我抱着一个挺明确的目标,以为未来的路早就画好了。但这里最奇妙的是,它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可能是一门跨学科的选修课,或是一次社团的头脑风暴,甚至只是和教授的一次咖啡闲聊,都悄悄为你点燃了新的火花,让你发现“原来我的未来还有这么多打开方式!”。在这里,梦想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片可以任你涂抹色彩的画布。如果你也一样,不甘于被单一的标签定义,那浸会的故事,也许就是为你而写的。

这篇文章的正确打开方式
嘿,朋友!在开始之前,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这篇文章不算是官方指南,更像是一场隔着屏幕的下午茶聊天。里面没有枯燥的流程,只有一些可能让你“哇哦”一下的故事和发现。希望它能帮你看到一个标签之外的浸会,也看到一个标签之外的自己。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在浸会,我的梦想不止一种颜色

还记得大一刚开学那会儿,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的门口,心里既兴奋又忐忑。那时的我,像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目标明确得吓人:读商科,刷高GPA,进“四大”,然后一路晋升,走上人生巅峰。我甚至已经把未来五年的Excel规划表都做好了,精确到每个学期要修什么课,要参加哪个实习。

开学典礼上,校长讲了很多关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当时我听得云里雾里,心里还默默吐槽:“不就是让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嘛,这些口号听得太多了。”我满脑子想的还是怎么在第一堂课就给教授留下好印象。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星期二下午。我为了凑学分,随便选了一门叫《电影与香港社会》的通识课。上课的教授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类型,他会放王家卫的电影,然后让我们讨论《重庆森林》里的凤梨罐头到底象征着什么。有一次,小组作业要求我们拍一个五分钟的短片。我们组的几个同学,一个学物理的,一个学中医的,加上我这个学商科的,还有一个来自传理学院的大神,就这样拿着手机在九龙塘的大街小巷乱窜。那个下午,我们为了一个镜头的光线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剪辑时的一秒钟反复拉扯。最后片子交上去,成绩平平,但那个瞬间,我忽然发现,原来创造一个东西,远比在Excel表里填数字要快乐得多。

那个小小的火花,让我开始怀疑自己那份“完美”的五年计划。我的人生,真的只能是黑白分明的资产负债表吗?还是可以像王家卫的电影一样,拥有模糊、暧昧又充满魅力的色彩?这件事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背井离乡,扛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野心,很容易就把自己圈在一个狭窄的赛道里,忘了抬头看看周围的风景。而浸会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总是在不经意间,递给你一盒新的画笔。

当你的专业,不再是你的全世界

我们很多人选专业时,可能都带着一些功利的想法。哪个好找工作?哪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在浸会,你会慢慢发现,专业只是你探索世界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浸会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它不是让你随便上上水课,而是真正地在打破学科壁垒。根据学校最新的课程设计,通识课程被分成了四个范畴,涵盖个人、社会、自然、文化等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即使你是学计算机的,也完全有机会去上一门关于“幸福心理学”的课;你是学历史的,也可以去了解“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前沿动态。

我认识一个读会计的朋友,叫Leo。他当初就是冲着ACCA免考几门课的优势来的。结果,他选了一门视觉艺术院的《公共艺术与社区》的课。课上,教授带着他们去石硖尾的旧屋邨做项目,和当地的居民聊天,把他们的故事做成装置艺术。Leo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不只是挂在美术馆里的画,它是有温度的,可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个项目结束后,他不仅对社区营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辅修了“文化研究”的Minor。现在他毕业后没有去会计师事务所,反而加入了一个关注城市空间改造的NGO,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他说:“会计教我如何衡量价值,但那门艺术课教我如何创造价值。”

这种跨界的可能性在浸会越来越多。近年来,学校推出了很多前沿的跨学科专业。比如,备受瞩目的“文理及科技学士学位课程”(ARTS-TECH),直接把艺术创意和前沿科技捏合在了一起。你能想象吗?学艺术的学生在写代码,学计算机的学生在设计交互艺术装置。根据学校官网的数据,这个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专门的实验室,使用动作捕捉、VR/AR等设备进行创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文理结合”,而是真正培养能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斜杠青年”。

所以,别再把你的时间表只用专业课填满了。去课程目录里“探险”吧,那些看起来和你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说不定就藏着你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浸会给了你一张自助餐券,别只盯着自己盘子里那一块牛排。

社团不是“过家家”,是你的“创业”练兵场

说到大学生活,怎么能不提社团?在国内,我们对社团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吉他社”“动漫社”这种兴趣小组。但在浸会,社团的玩法可野多了。它更像一个微型的社会或创业公司,给你一个真刀真枪实践想法的平台。

浸会有超过100个学生组织,从学术性的商业学会,到服务性的AIESEC,再到各种文化艺术团体,总有一款适合你。重点是,这些社团的自主性极高。从拉赞助、做宣传,到组织一场几百人的活动,所有环节都由学生自己主导。

就拿浸会的“创行”(Enactus)团队来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是真的在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我记得有一年,他们的一个项目是帮助香港的少数族裔女性(比如南亚裔妈妈)利用她们的烹饪手艺,制作家乡风味的酱料,然后通过线上平台和市集销售,帮她们实现经济独立。这个项目从市场调研、产品包装、营销推广到财务管理,完全就是一个真实的创业流程。听说这个项目后来还拿了区域比赛的大奖。参与其中的同学,简历上写的就不是“参加社团活动”,而是“主导一个社会企业项目,实现XX的营收增长,为XX个家庭创造收入”。这含金量,比你上十节市场营销课都管用。

学校对学生的“折腾”也是鼎力支持。浸会的知识转移处(KTO)就像一个校园版的“创业孵化器”。他们有一个叫“TSSSU@HKBU”的计划,是香港政府资助的,专门给有潜力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种子基金。根据KTO公布的数据,这个计划自推行以来,已经资助了超过80家由浸会师生创立的初创公司,总资助金额高达数千万港币。这些公司涵盖了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比如,有一个由中医药学院学生创立的品牌,利用AI技术进行个人化的中草药配方推荐,已经成功拿到了天使轮投资。

这意味着,如果你在浸会有一个绝妙的点子,你缺的可能不是钱,而是把它付诸实践的勇气。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可以申请学校的基金,可以使用校园的共享工作空间,还会有专业的导师给你指导。在这里,你的奇思妙想不会被嘲笑为“异想天开”,而是会被认真对待,并被看作是改变世界的可能。

教授不只在讲台上,也在你的咖啡桌旁

在来香港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学教授都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大牛,不食人间烟火。但浸会的氛围有点不一样,这里的师生关系更亲近,更像“导师”和“朋友”。因为浸会的班级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专业课都是几十人的小班教学,这给了我们更多和教授直接交流的机会。

我说的交流,不是指下课后怯生生地去问一个公式怎么推导。而是你可以随时给教授发邮件,约一个“Office Hour”,聊聊你对课程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甚至是你最近在读的一本小说。我记得我大三的时候,对“行为金融学”特别感兴趣,就鼓起勇气约了教这门课的教授喝咖啡。我们从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聊到近期股市的非理性波动,聊了整整一个小时。那次聊天结束后,教授推荐我去做他的研究助理,参与一个关于“投资者情绪对市场影响”的课题。

那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学习”的认知。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参与知识的创造。我学着读文献、处理数据、写研究报告,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篇学术论文的致谢部分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高分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机会在浸会并不少见。学校有一个叫做“本科生研究与创新计划”(URIS)的项目,每年都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申请经费。根据学校官网的信息,每个成功申请的项目最高可以获得5万港币的资助。这不是让学生们闹着玩,而是真正的科研实践。我见过有传理学院的同学申请这个计划去拍摄一部关于香港独立乐队的纪录片,也见过理学院的同学用这笔钱去研究一种新型环保材料。这些经历,不仅让你的大学生活变得酷炫,更是你申请研究生或者未来求职时,简历上最闪亮的一笔。

在浸会,教授们就像一本本行走的宝藏图书,而“Office Hour”就是借书证。别让这张证积灰,主动去“借阅”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能为你点亮很多盏意想不到的灯。

你的世界地图,从这里开始

作为留学生,我们本身就是一群勇敢的探索者。而浸会,会把你的探索半径,从香港延伸到全世界。

交换学习几乎是每个浸会学生的“必修课”。学校的国际事务处非常给力,根据他们公布的数据,浸会与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你可以选择去美国的常春藤盟校感受精英氛围,可以去英国的老牌名校体验古典学术,也可以去北欧的设计学院学习极简主义,甚至可以去拉丁美洲感受奔放的文化。

我的室友Sarah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主修的是翻译,大三时申请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交换了半年。去之前,她只是想把西班牙语练好。但到了那里,她被高迪的建筑和当地的艺术氛围深深吸引。她在那里上了一门关于“策展”的课程,发现自己对如何用空间和展品讲故事有着极大的热情。交换回来后,她立刻申请了艺术馆的实习,毕业后成功申请到了伦敦艺术大学的策展专业研究生。如果没有那半年的交换经历,她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自己身体里还藏着一个“策展人”。

除了长期的交换,学校还有各种短期的海外实习和服务学习项目。比如,商学院有一个叫“Metropolitan Attachment Programme (MAP)”的项目,每年会选派学生去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的顶尖公司实习。传理学院的学生则有机会去戛纳电影节、普利策新闻中心做志愿者。这些经历不仅仅是为你的简历镀金,更重要的是,它让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协作。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你的能力也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

这些“走出去”的机会,就像是给你的梦想装上了一个全球定位系统。它让你跳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子,用一个更宏大、更多元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你会明白,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人生的道路也不止一条。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像当初的我一样,紧紧攥着一张自认为完美的地图,不妨先松开手。浸会这片画布足够大,色彩也足够多。别急着画下那条通往终点的直线,试试看,用不同的颜色,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形状。

去上一门八竿子打不着的课吧,说不定你会爱上它。

去参加一个看起来很“不务正业”的社团吧,也许那里藏着你的终身事业。

去敲开一位教授的门吧,他的一句话可能就改变了你的方向。

大胆地把你的下一站设在地球的另一端吧,风景远比攻略上写的更精彩。

别怕把你的画布涂得乱七八糟,因为最杰出的作品,往往诞生于最自由的笔触。在浸会,你的梦想,本就不止一种颜色。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4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