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意大利,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来意大利前,我曾是个被GPA、实习和未来规划卷到窒息的人,每天都在跟自己较劲。但没想到,这里慢悠悠的生活节奏、街边喝一下午咖啡的人们,甚至连教授半个月才回的邮件,都成了治愈我的良药。我慢慢发现,生活不只有奔跑,停下来看看日落、尝尝gelato也同样重要。在这里,我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存,不再苛求事事完美,反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松弛感。如果你也感到疲惫,想知道我是如何在这片“随缘”的土地上找回快乐的,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

意大利生活“随缘”指南
心态篇:接受不完美,拥抱不确定性,跟“必须如此”说拜拜。
行动篇:邮件半月不回?别干等,直接上门堵教授,效率更高。
生活篇:学会在广场上“无所事事”一整个下午,享受发呆的快乐。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点走心的话题。

还记得我打包行李来意大利的前一晚,凌晨三点,我还在电脑前改简历。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获奖证书,像一张大网,把我牢牢困住。我脑子里有个声音在嘶吼:你还不够好,你得再快一点,再多做一点,不然就会被落下。

那时候的我,就是个标准的“卷王预备役”。每天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 to-do list,吃饭是为了节省时间,睡觉是为了第二天能更高效地“卷”。我以为留学是另一场赛跑的开始,只不过换了个赛道。没想到,意大利这个神奇的国度,用它独有的“不靠谱”和“慢节奏”,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也意外地治好了我多年的精神内耗。

当你的教授,比你还会“放假”

刚到米兰的时候,我差点被这里的“效率”逼疯。给教授发的邮件,石沉大海是常态。两周后收到一个“OK”的回复,都算是惊喜。我选的一门课,因为教授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连续停课三周。我当时真的焦虑到爆炸,感觉自己的学习计划被完全打乱了。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24小时在线的客服,习惯了当日达的快递,习惯了凡事有规划、有反馈。但在这里,你必须学会等待。办理居留卡(Permesso di Soggiorno),预约按手印要等几个月,按完手印再等几个月才能拿到卡,这期间你甚至不能离开申根区。我身边有同学因为等居留卡,错过了回国过年的机票。

一开始,我每天都在刷新警察局的网站,像祥林嫂一样跟每个朋友抱怨。后来我发现,抱怨没用,所有人都这样。本地的意大利同学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他们会摊摊手,说一句“È l'Italia”(这就是意大利),然后约我一起去喝咖啡。渐渐地,我也被“同化”了。与其在家焦虑地刷邮件,不如出门走走。我开始学着不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封邮件上,而是直接在教授的 office hour 跑去办公室“堵”他。我发现,面对面的交流远比冷冰冰的邮件有效得多。这种“原始”的沟通方式,反而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这种“慢”,其实反映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哲学。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美好生活指数”报告,意大利人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上的得分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他们平均每天有16.5个小时用于个人护理和休闲,这个数字听起来是不是很奢侈?商店在下午一点到四点雷打不动地关门午休(Pausa pranzo),八月份整个国家都像进入了休眠状态,因为大家都要去过“八月节”(Ferragosto)。你可能会因为商店关门而买不到东西,但你也会看到,店主在阳光下和家人朋友悠闲地吃着午餐。那一刻你会觉得,或许,生活本该如此。

从“时间管理大师”到“广场发呆冠军”

来意大利之前,我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几点到几点刷GPA,几点到几点做实习,连吃饭的时候都要看行业分析报告。我信奉的法则是“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而意大利人,简直是“浪费时间”的天才。在任何一个城市的广场(Piazza)上,你都能看到人们端着一杯小小的 Espresso,或者一杯 Aperol Spritz,能坐着聊一下午。他们不看手机,不谈工作,就是聊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享受阳光。这种状态,在意大利语里有个美妙的词——“Dolce far niente”,意思是“无所事事的甜美”。

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坐在广场上,我总觉得浑身不自在,感觉自己应该在做点“正事”。但我的意大利朋友拉着我,给我点了杯咖啡,告诉我:“放松,享受这一刻。”我看着身边的人,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有穿着时髦的大学生,他们的脸上没有焦虑,只有松弛和惬意。

你知道吗,意大利是咖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全国有超过15万家Bar(咖啡馆)。但意大利人喝咖啡的方式很特别,尤其是早上的Espresso,他们通常是站在吧台边,花一两分钟“一饮而尽”。这看似高效,但Bar本身却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换信息,和咖啡师聊天,跟邻居问好。这杯咖啡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提神醒脑,它是一种生活仪式,一种与社区的连接。

我慢慢地也爱上了这种感觉。我不再把每个周末都排满学习和活动,而是会留出大块的“空白时间”。我可能会花一个下午在乌菲兹美术馆只看波提切利的《春》,也可能只是在佛罗伦萨的阿诺河边,买一个三块钱的Gelato(意式冰淇淋),看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变幻的日落。是的,说到Gelato,意大利人对它可是真爱。根据意大利冰淇淋制造商协会(SIGEP)的数据,意大利人均每年要吃掉大约6公斤的Gelato。这不仅仅是甜品,更是一种随时可以获得的、简单的快乐。

这些“无用”的时间,反而给了我巨大的精神能量。我不再因为没有完成计划而自我攻击,我开始懂得欣赏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我发现,人生的价值,不全在于你登上了多高的山峰,也在于你沿途看到了多少美丽的风景。

接受“不完美”,考试也一样

如果你在中国是学霸,那意大利的考试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

我第一次准备期末考试时,把教授指定的十几本参考书全都看了个遍,笔记做得密密麻麻,自认为准备得天衣无缝,目标直指最高分“30 e lode”(30分满分加荣誉)。结果,考试那天教授迟到了半小时,考题是书上完全没提过的开放性问题,最后的分数也只是一个不好不坏的“及格”。

我当时特别沮丧,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但我的同学告诉我,在意大利,考试更多的是一场你和教授之间的“对话”。他想看到的不是你背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而且,意大利的大学考试系统非常灵活,一次没考好没关系,每个学年都有好几次考试机会(Appello),你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登记。这给了学生极大的容错空间。

这种对“不完美”的宽容,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罗马的地铁可能因为罢工(Sciopero)说停就停,你预订的火车可能无缘无故晚点一小时,古老的建筑外墙可能看起来斑驳破旧。但罗马人会告诉你,这才是罗马。罢工是为了争取权益,晚点是因为要确保安全,破旧是因为那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

一项针对欧洲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虽然学业压力是普遍问题,但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和宽松文化氛围国家的学生,其心理韧性更强。在意大利,我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氛围。没有人会因为你一次考试失利、或者花了一年时间gap year而对你另眼相看。大家更关心的是:你今天过得开心吗?你吃到好吃的了吗?你看到今天傍晚的火烧云了吗?

我逐渐放下了对“完美”的执念。我不再苛求自己每次考试都拿最高分,不再要求自己说的每一句意大利语都语法正确。我开始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哪怕说得磕磕巴巴,当地人也会耐心地听,并热情地纠正你。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在这里,犯错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完美才是常态。

在“混乱”中,找到最真实的人情味

以前在国内,我能用手机App解决一切问题:点餐、打车、缴费、看病挂号。我几乎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与人“零接触”。

在意大利,这一套完全行不通。很多政府网站的系统设计得极其反人类,办事效率低下。你想办个东西,经常需要在好几个不同的办公室之间跑来跑去,每个办公室的职员给你的说法还可能不一样。刚开始,这让我抓狂。

但奇妙的是,正是在这种“混乱”中,我被迫与人产生了大量的、真实的连接。因为网上搞不定,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学生办公室(Segreteria)。在排长队的过程中,我和前后的同学开始聊天,吐槽学校的系统,分享彼此的经验,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我们建了一个“XX大学新生互助群”,专门分享各种“踩坑”经验,从怎么办理税号,到哪个教授的课比较难,群里的互帮互助成了我留学生活初期的重要支柱。

有一次我在小镇上迷路了,手机也没电了。我只好向路边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奶奶问路。她不仅热情地给我指了路,还拉着我聊了半天家常,问我从哪里来,喜不喜欢意大利。临走时,她还从自家花园里摘了一朵玫瑰花送给我。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我在手机上永远感受不到的。

研究幸福的社会学家们早就发现,紧密的社群关系和人际交往是提升幸福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意大利这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和效率上不尽如人意,但它在构建社会资本方面却非常出色。家庭观念重,邻里关系近,人们愿意花时间在“无用”的社交上。这种文化,像一张温暖的安全网,接住了我这个漂泊在外的异乡人。

写在最后,想对正在屏幕前,可能也感到疲惫和内耗的你说几句:

如果你习惯了凡事都要有最优解,那试试看,下次出门不看地图,随便跳上一辆公交车,看看它会带你去哪里。

如果你总是担心未来,被各种规划压得喘不过气,那就给自己放一个下午的假,什么也别干,就去楼下的咖啡馆坐着,观察来来往往的人。

别再因为邮件没有秒回而焦虑了,你的教授可能正在享受他的午后阳光。放下手机,去尝尝楼下那家你一直没机会去的Gelato店,或许你会发现新的宝藏口味。

留学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一段让你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的旅程。如果你觉得累了,倦了,不妨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意大利教会我最重要的事,就是生活不只有奔跑,还有很多值得驻足的风景。在这片“随缘”的土地上,我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50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