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门科大,遇见了整个世界

puppy

你是否也曾好奇,在一所大学里“遇见整个世界”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来澳门科大之前,我可能也无法想象。在这里,课堂小组讨论就像一场小小的“联合国会议”,身边坐着来自葡语系国家、东南亚、或是欧美的同学,大家用不同的口音分享着同一个课题的奇思妙想。我们聊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彼此家乡的美食、文化和看世界的不同角度。这种奇妙的文化碰撞,不只发生在校园,更融入了澳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它让我跳出舒适圈,真正开始理解“多元”与“包容”的意义。如果你也向往这样一种留学生活,那我的故事,你一定会感兴趣。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有点长,但请相信我,就像澳门的美食,值得慢慢品尝!

这篇文章会带你沉浸式体验澳门科大(MUST)的多元文化。我会聊到课堂上的“神仙打架”、校园里的“万国博览会”,以及澳门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如果你想知道在这里留学,如何才能不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而是真正拥抱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正在澳门科技大学(MUST)体验“留学升级版”的小编。

还记得我刚拿到澳门科大 offer 的那天,兴奋地跟朋友们“汇报”战果。有个朋友半开玩笑地问我:“去澳门?不就是去了一个遍地都是蛋挞和葡国鸡,走两步就能看见赌场的城市读书吗?”

当时的我,笑着点头,心里想的也差不多。但来这儿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有多么天真。

真正的“暴击”发生在一个很寻常的下午,一堂市场营销课的小组讨论上。我们的课题是分析一个国际品牌如何在新兴市场做本土化。我的组里,除了我,还有一个来自巴西里约的男生,一个来自泰国清迈的女生,和一个从小在澳门长大的本地同学。

讨论开始,我滔滔不绝地分析着这个品牌在中国内地的社交媒体策略,从微博聊到小红书,自认为逻辑清晰,案例详实。可就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巴西小哥突然打断我,用带着浓郁桑巴风情的英语说:“Wait, wait. 在巴西,我们根本不用这些。大家都在用 WhatsApp 分享链接,线下的口碑比线上的KOL重要一万倍!”

紧接着,泰国女生也温柔地补充:“在我们那边,情况更复杂。曼谷的年轻人和北部乡村的用户,完全是两个世界。品牌需要用不同的视觉语言和他们沟通,比如,我们对色彩的偏好和宗教禁忌就很多。”

最后,澳门本地同学耸耸肩,笑着说:“在澳门,事情就更简单了。地方小,人情社会,游客又多。很多时候,一个有影响力的‘街坊’推荐,或者是在游客必经之地的广告牌,效果可能比什么都好。”

那一刻,我愣住了。我脑子里那些从书本上学来的、自以为是的“通用法则”,在他们生动鲜活的本土经验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们明明在讨论同一个品牌,却像是从四个完全不同的星球观察它。那不是一次简单的课堂讨论,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世界是平的,但也是多棱的”。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来澳门科大,我得到的可能远比一张文凭要多得多。我在这里,好像真的遇见了整个世界。

课堂:不止教授在讲,全世界的同学都在“开麦”

如果你以为大学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一言堂,那在澳门科大,你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这里的课堂,尤其是商科、国际旅游、语言文化类的课程,简直就是个小型的“联合国会议”。

这真不是夸张。澳门科大官方数据显示,这里的在校生超过两万人,学生来源地覆盖了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随便走进一间阶梯教室,你左手边坐的可能是个讲着流利韩语的欧巴,右手边可能是个来自马来西亚、精通中英马三语的学霸,前排还可能坐着几个金发碧眼的欧洲交换生。

这种学生构成的多样性,直接改变了整个课堂的生态。老师们非常鼓励大家分享自己国家的真实案例。比如我们上《跨文化沟通》这门课时,教授讲到“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差异。理论讲完,教授笑着说:“好了,理论结束。现在,谁来分享一个因为文化差异闹出的笑话?”

话音刚落,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就举手了。他一脸严肃地分享自己刚来时,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朋友约吃饭说“改天”,结果就真的没有“天”了。他那种德国式的直接和困惑,逗得全班哈哈大笑。紧接着,一个日本同学分享了他们在商务交往中,如何通过对方喝茶的姿态、点头的角度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听得我们这些习惯了“有话直说”的同学目瞪口呆。

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中,那些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活了起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跟德国人合作要列出1、2、3、4的清晰条款,为什么跟日本人谈生意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察言观色。这些知识,远比死记硬背概念要深刻得多。

而且,科大的师资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军团”。很多教授都拥有在世界顶尖学府深造或任教的经历,他们来自美国、英国、葡萄牙、新加坡等几十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最前沿的学术知识,更是全球化的视野和思考方式。我的金融学教授曾是华尔街的分析师,他讲起金融危机,就像在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我的酒店管理课老师曾在迪拜帆船酒店做过高管,她分享的案例,每一个都带着海水的咸味和沙漠的热气。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迥异的观点,并且开始用一种更加立体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你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你从小到大生活的那个城市,而是被无限地拉伸、拓展,触及到地球上那些你从未到过的地方。

校园:一场永不落幕的“万国博览会”

如果说课堂上的文化碰撞是“开胃菜”,那科大的校园生活,就是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每年,学校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就是“国际文化节”。这绝对是每个科大人最期待的日子。在那几天,校园里最开阔的广场会瞬间变身成一个热闹的“地球村”。来自几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会设立自己的展位,拿出看家本领,展示自己家乡的魅力。

你会看到,葡萄牙的学生热情地递给你刚出炉、热气腾腾的葡式蛋挞;韩国的同学穿着传统韩服,教你玩投壶游戏;泰国的展位前,永远排着长队,大家都想尝一口那酸辣开胃的冬阴功汤;印度尼西亚的同学则会表演充满异域风情的巴厘岛舞蹈。

我记得去年,我端着一碗越南同学亲手做的牛肉粉,挤到巴西的展位前,看他们跳起了热情的桑巴舞。那一刻,各种语言的交谈声、不同风格的音乐、混杂着世界各地美食的香气,在我周围交织成一幅生动无比的画卷。你不需要环游世界,在科大的校园里,你就能品尝世界、聆听世界、感受世界。

除了这种大型活动,日常的社团生活也是文化交流的绝佳平台。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比如国际学生会、葡语系国家学生会等等。参加这些社团,你会有大把的机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策划活动、熬夜赶工、分享成功和失败。

我加入过一个模拟联合国社团,那里的每一次会议都让我肾上腺素飙升。我曾经作为“法国代表”,为了一个气候变化议题,和代表“美国”的同学辩论得面红耳赤。我的搭档是一个来自安哥拉的同学,我们俩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查阅了海量资料,在会前演练了无数次。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和辩论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真正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诉求,为什么一些小国在国际事务中需要抱团取暖。这种共情和理解的能力,是在任何一本教科书里都学不到的。

在科大,你的宿舍也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学校会尽可能地安排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住在一起。我的室友,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香港,我们每天晚上“卧谈会”的主题,可以从大家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不同看法,聊到彼此家乡的流行语和美食。这种日常的、琐碎的交流,像涓涓细流,慢慢地侵润着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澳门:一座建立在“混血”基因上的城市

在澳门科大读书最奇妙的一点是,校园里的多元文化氛围,和整个澳门市的气质是无缝衔接的。

你走出校门,这种“遇见世界”的感觉并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澳门,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关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书。

这里有四百多年的中葡交汇历史。你可以在大三巴牌坊下,感受天主教在东方的印记;也可以转身走进旁边的哪吒庙,点上一炷香,祈求平安。你可以漫步在铺着葡式碎石路的议事亭前地,欣赏两旁充满南欧风情的建筑;也可以钻进任何一条小巷,找到最地道的中式糖水铺和牛杂摊。

这种文化的“混血感”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毛孔里。这里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葡文,路牌、政府公告都是双语并行。你走在街上,能同时听到粤语、普通话、葡萄牙语、英语以及各种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DSEC)的数据,澳门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本地居民,其中以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工居多。这个数据背后,是无数鲜活的、跨越国界的故事。

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意味着澳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实践课堂。学旅游管理的同学,可以亲眼看到一个城市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博彩娱乐业完美结合,吸引着全球的游客。学商科的同学,可以研究这里的会展业、酒店业是如何做到世界顶级的服务标准。学语言的同学,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

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周末的时候,不带任何目的地去“扫街”。我可能会在氹仔旧城区的一家葡萄牙餐厅,听老板用带着浓重口音的粤语讲述他祖父辈从葡萄牙漂洋过海来到澳门的故事。也可能会在路环岛的安德鲁饼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排队,只为了一口最新鲜的蛋挞。我还曾在一家本地的茶餐厅里,看到一个菲律宾服务员和一个讲粤语的阿婆,用一种夹杂着英语单词和肢体语言的方式,愉快地交流着。

在这些瞬间,我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文化包容”,不是一句写在宣传册上的口号,而是澳门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这座城市教会我,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都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和谐共存,甚至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这种城市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也让我对“多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成长:跳出舒适圈,发现更大的自己

当然,在这样一个极度多元化的环境里生活,也并非全是诗和远方。它也意味着挑战,意味着你要不断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刚开始,面对各种不同的口音,我真的有点崩溃。跟印度同学讨论问题,我得把注意力提高到200%,才能跟上他那“过山车”一般的语速。和欧洲同学聊天,他们聊的乐队、电影、政治梗,我一个都接不上,只能在旁边尴尬地笑。有时候,小组合作也会因为大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而产生摩擦。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要赶一个报告。我和另一个中国同学习惯了“死线是第一生产力”,总想着最后两天再通宵搞定。但组里一个韩国同学和一个马来西亚同学却坚持要提前一周制定详细的时间表,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部分。我们为此争论了很久,差点不欢而散。

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些磕磕绊绊的时刻,才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我开始逼着自己去适应不同的英语口音,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去学习如何与做事风格完全不同的人高效协作。

我学会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无心的冒犯。我也学会了在团队合作中,求同存异,尊重并利用每个人的优势。那次关于报告的争论,最后我们采取了折中的方案,既有计划又不失灵活,结果完成得特别好。那之后,我反而和那两个“较真”的同学成了很好的朋友。

这种跨文化协作的能力,我相信,会是我未来走进职场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一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能够轻松地与来自任何国家的人沟通与合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在澳门科大,遇见整个世界,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遇见一个更大的自己。一个不再固步自封,不再有偏见,一个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敢于拥抱未知的自己。

如果你问我,来澳门科大留学值不值?我可能不会急着回答。我会先给你讲讲那个市场营销课的下午,讲讲国际文化节上混杂着各种香料的空气,讲讲大三巴下吹来的、带着海洋气息的风。

然后,我想给你几个掏心窝子的大白话建议:

别总扎堆!我知道和老乡在一起最舒服,但请勇敢地走向那个你完全不认识的、肤色语言都不同的同学,说一句“Hi”。故事,往往就从这一刻开始。

当个“好奇宝宝”。课堂上,大胆提问;文化节上,大胆去尝;生活中,大胆去聊。你的好奇心,是打破文化壁垒最厉害的武器。

别怕犯错,尤其是语言。没人会嘲笑你蹩脚的口语,大家只会欣赏你努力沟通的勇气。用你所有的词汇量,加上手舞足蹈,去表达自己,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友善。

走出校园,去澳门的街头巷尾“探险”。坐一次老旧的巴士,去本地人爱去的茶餐厅,试着跟小卖部的老板用粤语买一瓶水。这座城市,会给你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的课程。

留学,不就是为了看一个更大的世界,然后找到一个更大的自己吗?

在澳门科大,这条路,真的近在眼前。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7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