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澳前“超车”准备清单 |
|---|
| LinkedIn 优化:换上专业头像,把国内的实习、项目经历(哪怕是课程项目)都写上去,用关键词(Keywords)描述技能,提前关注目标公司和校友。 |
| 行业调研:别只看学校排名,去看看 Seek、LinkedIn 上的招聘信息,了解你专业在澳洲的就业市场、薪资水平和技能要求。比如学 IT 的,提前看看现在流行用什么编程语言和框架。 |
| 模拟面试:找英语好的朋友或者用 AI 工具,练习一下常见的面试问题,尤其是“Tell me about yourself”这种开放性问题,练出肌肉记忆。 |
| 信息搜集:提前加入学校的官方新生群、专业群、华人学生会(CSSA)的群,里面有大量关于选课、租房、二手交易的第一手信息,能帮你省下不少钱和时间。 |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 Alex。还记得我刚拿到悉尼大学 offer 的那个夏天,整个人就像踩在云端,一边疯狂幻想在邦迪海滩晒太阳的场景,一边又焦虑得天天刷各种留学论坛,生怕自己落地就抓瞎。
当时和我一起入学的有个同学,叫小明。我俩背景差不多,都是国内普通一本,雅思分数也差不多。开学第一周,我还在忙着熟悉校园,搞清楚教学楼在哪,参加各种新生欢迎会蹭吃蹭喝。而小明呢?他已经通过开学前就联系好的一个校友学长,拿到了一个本地社团的志愿者机会,并且正在修改简历,准备投递学校 Career Hub 上一个学期中的实习项目。
一个学期后,我还在为期末考试焦头烂额,小明已经在那家本地公司实习,每周工作两天,不仅赚了点生活费,更重要的是,他的名字和一段澳洲本地工作经验,已经写进了简历里。毕业时,我海投了上百份简历,收到的面试寥寥无几,而小明凭借着那段实习经历和实习期间积累的人脉,顺利拿到了四大之一 PWC 的 Graduate Program offer。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我们总以为留学是场公平的考试,大家从落地那一刻才开始计时。但实际上,真正的比赛,在你拿到 offer 的那一刻,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如何从起跑线就开始“超车”,让你的澳洲留学之路,走得比别人更快、更稳。
还没落地,求职战争就已打响
很多同学觉得,找工作是毕业前一学期的事,太天真了!澳洲的雇主,尤其是那些顶尖公司,非常看重你的“准备度”(preparedness)和“主动性”(proactiveness)。这些品质,完全可以在你人还没到澳洲时就展现出来。
第一件事,就是把你的 LinkedIn 当成你的“第二张脸”来经营。别再用卡通头像或者游客照了,找个光线好的地方,穿件得体的衣服,拍一张清晰、自信的职业照。然后,把你的教育背景、国内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志愿者活动,哪怕是课程里做过的大作业,都仔仔细-细-地写上去。记住,多用量化词。比如,“负责公众号运营”就不如“通过内容策划和用户互动,在3个月内将公众号粉丝数从500提升至2000,文章平均阅读量提升150%”来得有冲击力。
我有个学会计的学妹 Sarah,她来澳洲读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之前,就把自己的 LinkedIn 完善得非常漂亮。她不仅列出了自己的实习经历,还把自己考过的 ACCA 科目、熟练使用的 Excel 函数、会用的财务软件都写了上去。更绝的是,她通过校友录功能,找到了十几个在悉尼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学长学姐,挨个发私信请教。大部分人都很友好地回复了她。其中一位在 Deloitte 工作的学姐,被她的诚意和提前准备打动,在她落地后,帮她内推了一份寒假的实习。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差”和“人脉差”。
第二件事,做行业研究。你得知道你学的专业在澳洲到底需不需要人。澳洲政府的 Jobs and Skills Australia 网站会定期发布技能优先清单(Skills Priority List),上面清楚地列出了哪些职业是紧缺的。比如,根据最新的数据,护士、软件开发工程师、幼教、土木工程师等职业一直榜上有名。2023 年的澳洲毕业生结果调查(Graduate Outcomes Survey)显示,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四个月内的全职就业率高达 78.5%。但不同专业的差距很大,比如工程专业的就业率能达到 90% 以上,而创意艺术专业的可能就没那么乐观。提前了解这些,能让你在选课、规划实习方向时更有针对性。
别光看宏观数据,要去 Seek(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上搜一搜你的目标岗位。看看这些公司都在要求什么技能?是不是要求会用某个特定的软件?是不是对某些证书有偏好?这些信息,就是你选课和自我提升的“路线图”。
学校不是象牙塔,是你的资源库
到了澳洲,千万别只把学校当成一个上课的地方。澳洲大学的资源之丰富,超乎你的想象,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但这些资源不会主动来找你,需要你自己去挖掘。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叫 Career Service 或者 Career Hub 的部门,这绝对是你最应该去的“宝藏地点”。他们提供的服务远不止帮你改简历那么简单。我当年在学校的 Career Hub,参加了免费的面试技巧 Workshop,老师会教你如何回答“STAR 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组织你的回答,非常有帮助。他们还会定期举办招聘会(Career Fair),像 Google、Microsoft、四大、各大银行这些大公司都会来现场摆摊,这是你跟 HR 面对面交流、递简历的绝佳机会。
根据澳洲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Australia)的数据,超过 60% 的学生通过实习或工作整合学习项目(Work-Integrated Learning)找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而这些项目信息,大部分都由学校的 Career Hub 发布。墨尔本大学就有一个叫 “Melbourne Careers & Employability” 的服务,他们甚至提供 “Job Application Drop-In” 服务,你可以随时带着你的简历和求职信过去,让专业的顾问给你15分钟的快速反馈。
除了职业中心,你的教授和 Tutor 也是巨大的人脉资源。澳洲的教授很多都有业界背景,或者跟业界有很紧密的联系。上课多发言,下课多去 Office Hour 问问题,混个脸熟。我认识一个学 IT 的朋友 Leo,他就是因为经常在课后跟教授讨论一个关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问题,教授觉得他很有想法,就推荐他去了自己朋友开的一家初创公司实习。这份实习经历,让他毕业后轻松拿到了一家科技大厂的 offer。
别害羞,大胆去链接。你交的那么贵的学费,这些服务和资源都是包含在内的,不用白不用!
避坑指南:租房和社交的“潜规则”
学习和求职是主线任务,但生活中的“坑”要是踩多了,同样会让你心态爆炸,影响主线任务的进度。
先说租房。这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遇到的头等大事。坑真的太多了!最常见的就是“假房东”骗局,让你人没到就交押金,等你到了发现根本没这个房子。所以,记住一条铁律:没亲眼看到房子、没拿到钥匙之前,绝对不转大额的钱!
找房子的渠道很重要。像 Domain 和 Realestate.com.au 是澳洲最正规的两个租房网站,上面大部分是中介发布的整租房源,虽然流程复杂一点,但有保障。对于学生来说,更常用的是 Flatmates.com.au 或者学校周边的学生公寓官网。在社交媒体群里找房要特别小心,擦亮眼睛。根据最新的租金报告,悉尼市中心一间合租房的单间,周租金普遍在 350-500 澳元之间,墨尔本稍低,大概在 300-450 澳元。如果看到远低于这个价格的“好房”,多半是骗局。
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条款。澳洲的押金(Bond)是需要上交给政府专门机构保管的,比如新南威尔士州是 Fair Trading,维多利亚州是 RTBA。如果房东让你把押金直接转给他个人,那你就要警惕了。退房时,这个机构会保证你的押金能被公平处理。
再聊聊社交。很多同学来了之后,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习惯性地只跟中国学生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舒适圈”。这当然无可厚厚非,但如果你想真正融入澳洲,锻炼英语,拓展视野,就必须勇敢地跳出来。
最好的方式就是参加社团(Club & Society)。澳洲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从徒步、冲浪、辩论到电竞、烘焙,总有一款适合你。参加社团是认识本地学生和其他国家留学生最自然的方式。我当时加入了一个徒步社团,每个月跟着一群local去爬山、露营,口语就是在篝火旁跟他们聊天时练出来的。而且,这些经历写在简历的“志愿者与课外活动”一栏,也能向雇主展示你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融入的态度。
打一份兼职也是个好办法。别总盯着华人餐厅和奶茶店,试着去申请一些本地的咖啡馆、零售店的工作。根据澳洲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Fair Work Ombudsman)的规定,目前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是税前 23.23 澳元。在本地环境下工作,不仅能让你赚到生活费,更能让你在真实的语境中,地地道道地练习英语,了解澳洲人的工作文化。
留学这场马拉松,从来都不是从你踏上澳洲土地的那一刻才开始的。它是一场关于信息、规划、主动性和勇气的全方位竞赛。
别再只当一个埋头苦读,只关心 GPA 的“好学生”了。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在你还在为雅思考试挣扎的时候,就已经在 LinkedIn 上规划好了自己的职业路径。
从今天起,就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你的澳洲故事才刚刚开始,是想按部就班地走,还是想“开挂超车”,选择权就在你手里。
去吧,别等了,现在就去更新你的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