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留学只是我的新手任务

puppy

嘿,刚拿到offer准备来香港,或者已经拖着行李箱降落在这座城市的朋友,是不是觉得留学本身就是个终极目标了?但说真的,搞定学业、适应校园生活,这些顶多算是“新手任务”。真正的“主线剧情”在你走出校门那一刻才刚刚开始。这篇文章不只是聊GPA和校园活动,更是想和你分享,如何把留学当成一个起点,去解锁香港这座城市的隐藏地图:怎么跳出游客视角,真正钻进地道的街巷;怎么在快节奏的职场里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实习,体验一把“港漂”的真实日常;又怎么在迷茫和孤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伙伴。这不只是一份留学攻略,更像是一个已经通关了“新手村”的学长/学姐,想拉着你一起看看后面更精彩的世界。

通关“新手村”心态调整指南
别把GPA当成唯一KPI:成绩很重要,但它只是入场券。真正让你在香港立足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网络和对这座城市的理解。
把“犯错”当成收集经验值:无论是粤语说得磕磕巴巴,还是面试搞砸了,这些都不是失败,而是升级路上的“经验值”。大胆去试,别怕出糗。
你的身份不只是“学生”:走出校园,你还是一个探险家、一个实习生、一个未来的“港漂”。别让“学生”这个标签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主动,主动,再主动:香港的机会不会主动敲门。无论是交朋友、找实习还是探索城市,你必须是那个主动出击的人。等待,是留学生生活里最奢侈的浪费。

我还记得两年前的那个九月,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从港铁大学站出来,浑身的汗水把T恤浸得透湿。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校园,和迎新帐篷下学长学姐们热情的笑脸,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到了,我的留学生活,我的终极目标,达成了。

那时候的我,像所有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新生一样,把“留学”本身看作一场盛大的胜利。我的世界被清晰地划分为几个模块:上课,泡图书馆,赶due,参加O-Camp(迎新营),拿个好看的GPA。我以为,只要把这些都做得漂漂亮亮,这份留学答卷就算是满分了。

直到一次期中考后,我和一个已经在中环一家投行实习的学长约饭。他比我大两届,聊起天来却完全没有“前辈”的架子。我兴致勃勃地跟他分享我如何在一周内读完五篇paper,如何在小组pre里carry全场。他静静地听着,然后问了我一个问题:“那你这学期,去过深水埗的鸭寮街吗?知道香港的年轻人在用什么App找实习吗?有没有试过,在面试的时候用三句蹩脚的广东话做自我介绍?”

我愣住了。深水埗?那不是卖二手电器的地方吗?找实习的App?我只知道学校career center的网站。说广东话?我的“雷猴”和“唔该”还停留在游客水平。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的世界只有从宿舍到教学楼那几百米,而他的世界,是整个香港。我的目标是完成“留学”这个任务,而他,早已经把留学当成一个起点,开始解锁后面更广阔的地图。

那顿饭改变了我。我意识到,拿到offer,适应校园,这些不过是游戏开局的“新手任务”。真正的“主线剧情”,在你走出校门,真正开始呼吸这座城市的空气时,才缓缓展开。所以,这篇文章不想跟你卷GPA,也不想教你怎么选课。我想以一个已经“出村”的玩家身份,和你聊聊,如何在完成新手任务后,去探索香港这个巨大而复杂的真实世界。

第一章:解锁城市隐藏地图,别只做游客

我们来做个小测试:提到香港,你脑海里最先跳出的地名是哪些?中环?尖沙咀?旺角?铜锣湾?如果你的答案不出这几个,那么恭喜你,你还停留在“游客模式”。

刚来香港的第一个学期,我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被港铁东铁线串起来的“大学-沙田-旺角”三点一线。沙田的新城市广场满足了我所有的购物需求,旺角的商业街让我感受到了港片的烟火气。我以为这就是香港了。直到有一天,我被一个本地朋友拉着,坐上了去西贡的红色小巴。

那是一种完全颠覆的体验。当小巴在盘山公路上摇摇晃晃,窗外的景色从密集的楼宇变成蔚蓝的大海和翠绿的山峦时,我才第一次知道,香港居然有这样的一面。我们在西贡码头吃了现捞的海鲜,下午坐船去一个叫“桥咀洲”的小岛,走了那条退潮时才会出现的连岛沙洲。那天没有paper,没有due,只有海风和浪声。我手机里拍下的照片,第一次不是维港的夜景,而是礁石上的小螃蟹和玻璃般清澈的海水。

从那以后,我开始疯狂地“解锁地图”。我不再满足于大众点评和旅游攻略上的推荐。我会去B站、小红书上搜“香港本地人 주말(周末)去哪”,看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到底在玩什么。

我发现,真正的香港,藏在那些游客罕至的角落里:

如果你是吃货:别只知道添好运和一兰拉面。去深水埗的“公和荳品厂”,花十块钱港币吃一碗滑到嗓子眼的豆腐花,那种豆子的清香是连锁店给不了的。或者去九龙城,那里是“小泰国”,随便走进一家小店,冬阴功汤的味道都正宗到让你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曼谷。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香港有超过1.7万家餐厅,其中不乏获得米其林推荐的街头小食,而这些宝藏很多都藏在油尖旺、深水埗这些老区里。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M+博物馆和故宫文化博物馆当然要去,但别忘了PMQ元创方和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PMQ由前已婚警察宿舍改造,里面全是本地设计师的小店和工作室,每一间都独一无二。而JCCAC则是由旧工厂大厦活化而成,你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甚至和他们聊上几句。这些地方让你看到的,是香港充满活力的创意B面。

如果你热爱大自然:香港超过7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一点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别再只去维多利亚港了。去走一次“麦理浩径”的精华段,或者挑战一下被《时代杂志》评为“亚洲最佳市区远足径”的龙脊。站在山顶,一边是繁华的都市天际线,一边是无垠的南中国海,你会瞬间理解这座城市的矛盾与魅力。香港远足团(Hong Kong Hiking Meetup)在Meetup网站上有超过2.4万名成员,每周都有各种难度和路线的活动,是结交新朋友和探索自然的绝佳平台。

跳出游客视角,意味着你开始用双脚去丈量这座城市,用味蕾去品尝它的地道,用心去感受它的脉搏。当你能熟练地告诉出租车司机去大坑某个糖水铺,而不是去兰桂坊时,你就已经不是一个过客了。

第二章:开启职场副本,第一份实习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搞定了学习和生活,真正的“大Boss”就要登场了——找实习。在香港,实习的意义远不止是为简历镀金。它是一个让你提前体验“港漂”真实日常的窗口,是决定你毕业后能否顺利留下的关键一步。

我的第一份实习面试,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那是一家本地的公关公司,面试官用粤语和英文夹杂着问我问题,我一半靠猜一半靠蒙,回答得磕磕巴巴。最后,他笑着问我:“你对我们最近服务的客户‘ViuTV’有什么看法?”我脑子一片空白,我连ViuTV是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

那次失败让我明白,光有学校的光环和不错的GPA是远远不够的。香港的职场,看重的是你的即战力、商业触觉和本地化的理解。于是,我开始像做研究一样去“研究”找实习这件事。

首先,你得知道去哪里找。学校的Career Center是你的大本营,他们会定期发布独家招聘信息,还会帮你修改简历。但仅仅依赖学校是不够的。LinkedIn是你必须玩转的工具,把你的Profile认真写好,主动去Connect你想进入行业的HR和校友。JobsDB、CTgoodjobs、Moovup(专注前线职位)是香港本地最主流的招聘网站。对于想进初创公司的同学,Wanted和AngelList是你的宝库。

其次,要搞懂规则。作为留学生,你在香港实习需要向学校申请一份“No-Objection Letter”(NOL,无异议书)。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是你的“合法打工许可证”。申请流程通常不复杂,学校网站上都有指引,但一定要提前准备,别等到公司催你要了才手忙脚乱。

再来聊聊最实际的,薪水。别对实习薪水有太高期望。根据香港劳工处的《2023年收入及工时按年统计调查》初步结果,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实习生的统计,但参考就业及空缺统计,很多实习岗位的月薪在中位数以下。一般来说,金融、IT行业的实习薪资会高一些,普遍在HK$12,000-20,000之间。而文科、市场类的实习,可能在HK$8,000-12,000左右,有些甚至更低。但请记住,第一份实习,经验的价值远远大于薪水。我认识一个学传媒的同学,第一份实习在一家小小的本地杂志社,月薪只有6000港币,但三个月下来,她不仅积累了作品,还认识了半个香港媒体圈的人,为她后来进入大公司铺平了路。

找实习的过程,就是一场信息战和心态战。我的建议是:

海投,但更要精投。不要像撒网一样,看到招聘就投。花时间去研究你心仪的公司,了解它的文化和业务。在你的Cover Letter里,提到你对他们某个具体项目的看法,或者你为什么认同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定制化”的申请,远比100封模板邮件有效。

Networking,脸皮要厚。香港是一个非常讲究“圈子”和“人脉”的社会。多参加学校的招聘会、行业分享会。我一个朋友就是在一个FinTech讲座后,鼓起勇气加了主讲人的LinkedIn,后来通过这位大佬的内推,拿到了香港科学园一家AI公司的实习offer。记住,你遇到的每一个校友、每一个行业前辈,都可能是你的潜在机会。

放低姿态,从小做起。第一份实习,不要过分纠结公司是不是500强,title是不是光鲜。很多时候,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你能学到的东西、承担的责任,远比在大公司当一颗螺丝钉要多。2023年香港的初创公司生态系统持续增长,拥有近4300家初创企业,这些都是实习机会的沃土。

当你第一次穿着正装挤上早高峰的港铁,第一次在会议上做presentation,第一次拿到自己赚来的薪水去交房租时,你会发现,你对香港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的范畴。这份真实感,是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

第三章:建立你的支援网络,孤独是常态但不是全部

香港是一座高效、专业但同时也有些疏离的城市。在这里,每个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忙。留学的孤独感,往往不是在热闹的迎新活动中,而是在某个周五的晚上,你一个人吃着外卖,看着窗外万家灯火,却不知道该找谁说说话。

香港青年协会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受访青年感到高度孤独。作为留学生,我们面临着语言、文化和社交圈的多重障碍,这种感觉可能更加强烈。

刚开始,我的社交圈很窄,基本就是同专业的内地同学。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吐槽,一起吃火锅。这当然很好,给了我巨大的安全感。但慢慢地,我发现我们聊的话题永远是相似的,我们的视角也越来越趋同。我来香港,难道只是为了换个地方过一种和内地差不多的生活吗?

我开始有意识地“破圈”。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有点刻意,但回报是巨大的。

从兴趣出发,是最自然的方式。我喜欢爬山,就在Meetup上加入了一个远足小组。这个小组里有本地人,有来自欧美的交换生,有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外籍人士。第一次活动,我的粤语和英语都说得结结巴巴,但当我们一起在山顶分享食物,看着日落时,语言的障碍似乎消失了。后来,通过这个小组,我认识了现在最好的朋友之一,一个在港工作的法国工程师。他带我去了很多地道的法式小馆,而我教他用筷子吃点心。

利用好学校的资源。香港的大学有上百个学生社团,从传统的龙舟队、国辩队,到冷门的剑道社、天文学会,总有一个适合你。参加社团,不是为了在履历上多加一笔,而是为了找到和你“同频”的人。我加入了学校的学生电视台,和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拍片子、做采访,为了一个镜头熬到凌晨三四点。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感觉,是建立深度友谊最好的催化剂。

尝试做一份兼职或志愿者。这不仅能帮你赚点零花钱,更是融入本地社会的捷径。我在一家咖啡店打过工,我的同事有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刚毕业的学生,有家庭主妇。通过和他们聊天,我学到了最地道的粤语俚语,了解了香港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你在课堂上和学术论坛里永远接触不到的鲜活香港。

建立社交网络,不是要去成为一个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而是为你自己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支持系统。当你遇到困难时,有内地同学可以无障碍地倾诉;当你对未来职业迷茫时,有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可以指点迷津;当你想换个心情时,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带你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这个过程需要你主动,甚至需要你脸皮厚一点。主动跟邻座的外国同学打招呼,主动报名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活动,主动在小组讨论中发表你的看法。每一次小小的尝试,都是在为你在这个陌生城市的生活,编织一张更结实的网。

第四章:远眺IANG,为未来多留一个选项

IANG(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这个词你可能刚入学就听说了。简单来说,这是香港政府送给非本地毕业生的一份“大礼包”:毕业后可以无条件获得24个月(没错,前几年已经从12个月延长到了24个月)的签证,让你留下来找工作。

很多同学,包括曾经的我,都觉得这是毕业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IANG不是一张毕业时才领取的彩票,它更像一个需要你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规划的“长期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IANG给你的只是时间,但找到一份能让你留下来的理想工作,靠的是你在这几年的积累。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数据,2022年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平均年薪约为30.3万港元(月薪约2.5万港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要在香港这个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生活,并非易事。更何况,这只是平均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薪资差距巨大。

我身边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

学姐A,读的是商科。她从研一上学期就开始规划。她明确知道自己想进金融行业,于是积极参加各种招聘讲座,和来校宣讲的银行家们交换名片。她利用寒暑假做了两份实习,一份在券商,一份在银行。毕业前,她已经手握三家公司的return offer,IANG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流程。

同学B,读的是社科。他整个硕士期间都专注于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直到毕业前两个月,他才开始海投简历。由于缺乏本地实习经验,对香港的就业市场也不了解,他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毕业后,他拿着IANG签证,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继续找工作。大半年过去了,最终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上生活压力巨大,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内地。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IANG这张“入场券”,能不能换成“长饭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提前准备。你的实习经历、你建立的人脉网络、你对香港社会的了解程度,这些才是你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毕业后,想留在香港吗?为什么?

  • 如果想留,我想进入哪个行业?这个行业在香港的发展前景如何?需要哪些技能?

  • 为了获得这些技能,我需要在课程之外做些什么?是去实习,去考证,还是去学习一门新的软件?

思考这些问题,不是要给你制造焦虑,而是让你把“未来”这个模糊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小目标。把找工作这条线,和你探索城市、建立社交这两条线,并行推进。

把留学当成一场大型的RPG游戏吧。你的主线任务,绝对不只是“完成学业”。探索地图、打怪升级(实习)、组队社交、规划长期发展,每一个环节都同样重要。

别等到“新手村”的保护期结束,才发现自己对着外面的世界一脸茫然。从今天起,就推开宿舍的门,去搭一趟你从未坐过的巴士,去申请一个你觉得“够不着”的实习,去跟一个看起来很酷的陌生人说声“Hello”。

你的香港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它有多精彩,取决于你有多勇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091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