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北海道大学!申请难度大揭秘

puppy

梦想着去北海道大学看雪、学习,但一听到它的申请难度就心里打鼓?别担心,这篇超详细的攻略就是来给你“排雷”的!我们不跟你说官话,直接上干货:北大真实的录取数据到底怎么样?不同学部的“隐藏难度”在哪?给教授发邮件,怎样才能不石沉大海?还有,文科和理科的申请策略真的完全不同吗?这里整理了前辈们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和独家秘诀,帮你把每一步都走到点子上。看完这篇,你会发现,攻克那个你心心念念的北大,其实真的有路可循!

北海道大学申请速览关键信息
学校定位旧帝国大学之一,日本顶尖研究型综合大学
2025 QS世界大学排名第173位
留学生人数 (截至2023年)约2,000人,来自全球约90个国家和地区
王牌优势学科农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兽医学等
语言要求参考 (研究生)文科:日语N1高分;理科:建议有托福/雅思成绩
核心申请方式联系教授获取内诺,申请“研究生”(预科生)

去年冬天,我的朋友小希,一个标准的“北大”迷,一边在朋友圈转发着札幌冰雪节的美图,一边第N次点开北海道大学的官网,眼神里混杂着向往和焦虑。她喃喃自语:“这么美的学校,肯定很难考吧?我的双非背景,是不是第一轮就被刷掉了?”

我猜,屏幕前的你,可能也和小希一样。你可能已经把北大校园的四季风景图存了个遍,甚至开始幻想在中央食堂吃一碗热腾腾的味增拉面。但一想到“旧帝国大学”这个名号,和网上流传的各种“神仙打架”的申请案例,那股热情瞬间就被浇灭了一半。申请北海道大学,真的像攀登一座遥不可及的雪山吗?

别怕,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登山向导”,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官话,直接带你看看这座“雪山”的真实地貌。这里有前辈们用“血泪”趟出来的路,也有帮你绕开悬崖峭壁的独家秘诀。

北大,真的有那么遥不可及吗?

我们先来看个最直观的问题:北海道大学的录取门槛到底有多高?很多人一听是“帝大”,就自动脑补出“非985/211不要,托福没100+免谈”的恐怖场景。这个想法,对,也不全对。

北海道大学作为日本顶尖学府,对学生的学术背景确实有要求。根据JASSO(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一些统计数据,成功入读顶尖国立大学的学生,平均GPA和语言成绩普遍偏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普通背景的同学完全关上了大门。

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的一位学姐,本科是国内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专业是对外汉语。她申请的时候,日语N1刚过线,也没有英语成绩。但她的优势在于,大学期间参与过一个关于中日跨文化交流的实践项目,并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份非常详实、有深度的研究计划书。她联系了北大国际传媒观光学院的一位教授,第一封邮件就附上了这份计划书。教授对她的研究视角很感兴趣,来回沟通了几次后,竟然爽快地给了内诺。现在,她已经在札幌享受着第二年的留学生活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日本大学的申请,尤其是大学院(研究生院)的申请,是一个非常“教授主导”的游戏。学校的牌子和你的硬性分数是敲门砖,但最终决定你命运的,往往是那个你素未谋面的教授。他看重的,是你未来的研究潜力和与他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所以,别再被“出身论”吓倒了。与其纠结自己的本科学校不够亮眼,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打造一份能让教授眼前一亮的研究计划书上。

小心!这些学部的“隐藏难度”你得知道

很多人选专业,习惯性地去看综合排名。但在北大,不同学部的申请难度和风格,简直是天差地别。有些看起来冷门的专业,可能藏着好几个“大魔王”级别的教授,而一些热门专业,反而可能有“捡漏”的机会。

理科:硬核实力是王道

北大的理科,尤其是农学、化学、工学和生命科学,那绝对是王牌中的王牌。想申请这些领域的同学,你们的战场不在语言,而在实验室。一个去年申请工学研究科的学弟,托福98分,N1有160+,背景相当不错。他信心满满地联系了一位在业界非常有名的教授。结果教授回信非常直接,除了询问他的研究经历,还附上了一篇最新的英文文献,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学弟花了两天时间啃完论文,写了满满三页的读后感发过去,才获得了面试机会。

对理科生来说,你的GPA、英语成绩、日语成绩,都只是基础。教授真正关心的是:你做过什么项目?会用哪些实验设备和分析软件?有没有发表过论文?你的研究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硬核”的学术能力,才是你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文科: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较量

如果说理科是硬碰硬的实力对决,那文科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心理战”。北大的文科,比如法学、经济学、文学研究科,对日语的要求极高。N1满分在这里可能只是平均水平。为什么?因为你需要阅读大量的日文文献,写出逻辑严谨的报告,还要在课堂上和日本同学进行深度讨论。

我认识一个申请教育学的同学,N1成绩很高,自认为日语交流无障碍。但在和教授的第一次线上面试时,被问到“你认为现代日本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以及你的研究能从什么角度提供解决方案?”时,她瞬间就卡壳了。她准备的都是自我介绍和对研究计划的陈述,完全没料到教授会问得如此深刻和宏大。这次面试也就不了了之。

文科的申请,教授不仅在考察你的语言,更在考察你的思维深度和逻辑能力。你的研究计划书不能只是简单地陈述你要研究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研究、前人研究到了哪一步、你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你的学术功底。

当然,也有一些相对“友好”的选择。比如前面提到的国际广报传媒(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和观光学院。这些交叉学科对申请者的背景更多元化,更看重你的综合素质和独特视角,对日语的要求也可能相对灵活一些。

“陶瓷”宝典:发给教授的邮件,如何不石沉大海?

“陶瓷”,也就是联系教授,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最关键也最让人头疼的一步。很多人发了十几封邮件,结果要么是已读不回,要么是收到一封冷冰冰的“今年不收学生”的模板回复。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们来复盘一下失败的邮件长什么样:

主题:Application for Research Student
正文:Dear Professor XX, I am a student from China.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research. I want to be your student. This is my CV. Thank you.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每天收到几十封邮件的大忙人教授,看到这样一封毫无信息量的邮件,你会是什么感觉?大概率是直接拖进垃圾箱吧。

一封高成功率的“陶瓷”邮件,应该像一次精准的“学术搭讪”。

第一步:做好“功课”。在发邮件前,请务必把教授的个人主页、研究室网站、近五年的论文都看一遍。你要了解他现在在研究什么,他的学术观点是什么,他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第二步:标题要一目了然。一个标准的日式标题应该是这样的:`【研究生出願希望】〇〇大学の張三(あなたの名前):〇〇教授の△△研究について`(【希望申请研究生】来自XX大学的张三:关于XX教授的△△研究)。这样教授一眼就能知道你的来意和目的。

第三步:正文要有“干货”。

  • 简单介绍自己(姓名、学校、专业)。

  • 重点来了:说明你为什么联系他,而且必须具体。不要说“我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而要说“我拜读了您2022年发表在《XX期刊》上关于△△的论文,其中您提出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这个观点还可以从▽▽的角度进行延伸……”

  • 简要介绍你的研究计划,并说明你的计划与教授研究方向的契合点。

  • 附上你精心准备的简历(CV)和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文件名请一定规范命名,如`CV_ZhangSan.pdf`。

一位成功申请到生命科学院的学长分享说,他当时把他想跟的教授的一篇关键论文打印了出来,逐字逐句地分析,还在旁边做了笔记。他在第一封邮件里,就这篇论文提出了两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教授很快就回信了,没有谈申请的事,而是直接和他开始讨论起了学术问题。一来二去,教授发现这个学生确实是认真读了他的东西,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自然就对他青睐有加了。

记住,教授想招的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一个能帮他推进研究、能和他进行思想碰撞的“小同事”。

最后,想对你说几句大白话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申请北海道大学,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不是说你GPA够高、语言成绩够好就一定能进,也不是说你背景普通就一定没戏。

这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你在选择一个能让你发光发热的平台,教授也在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申请季会很累,你可能会因为一封拒信而彻夜难眠,也可能会因为教授的久不回复而焦虑不安。但请别忘了,你为之努力的,是未来几年将在那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学习和生活的机会。每一次修改研究计划书,每一次鼓起勇气发出邮件,都是在为你梦想的拼图添上一块瓦片。

与其说我们是在“攻克”北大,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找一个能与自己灵魂契合的学术归宿。所以,放轻松一点,把你的真诚和对学术的热爱展现出来。那个对的教授,一定会在茫茫人海中看到闪闪发光的你。

祝你,也祝当年的小希,都能在札幌的皑皑白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55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