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尽头”留学,行前灵魂拷问 |
|---|
| 你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吗? 这里没有灯红酒绿,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徒步、看海、喂海鸥。朋友圈深夜放毒,你这里可能刚看完一场壮丽的日落。 |
| 你享受“慢生活”吗? 快递按“周”甚至“月”算,外卖选择少得可怜。所有事情的节奏都会慢下来,包括你自己。 |
| 你对大自然有近乎狂热的爱吗? 如果雪山、冰川、极光、星空、野生动物能让你肾上腺素飙升,那恭喜你,这里就是你的天堂。 |
| 你的动手能力怎么样? 从换灯泡到做一桌菜,从规划一场野外露营到独自面对漫长冬夜,你最好是个生活上的“多面手”。 |
上周五晚上,我正窝在沙发里刷着剧,上海的朋友发来一张照片,一杯刚点的奶茶,附言:“15分钟送到,这速度绝了。” 我看了看窗外,南半球深邃的星空下,海风正呼呼地刮着。我默默打开购物APP,看了一眼我三周前下单、至今仍在“国际物流中转”的包裹,笑了。
没法比,真的。但就在那天早上,我沿着海边晨跑,一只胖乎乎的海狮懒洋洋地从我面前的海滩蠕动下水,那憨态可掬的样子,让我乐了一整天。你说,这两种生活,到底哪个更“绝”?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特酷的话题:在世界的尽头念大学,是种什么体验?
你是不是也曾在无数个内卷的深夜幻想过,逃离996,逃离KPI,逃离无休止的社交和deadline,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涯海角”?比如新西兰南岛的但尼丁,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塔斯马尼亚,或是挪威北极圈里的特罗姆瑟。那里没有钢铁森林,只有连绵的雪山和无垠的旷野;没有拥挤的地铁,只有随时可能在路上偶遇的企鹅、袋鼠和驯鹿。
听起来像不像《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但说真的,当这种生活变成日复一日的留学日常时,那种感觉,可就复杂多了。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世界的尽头”?
先说说我们为啥会想不开,跑到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来读书。除了被中介发的那些风光大片“骗”来,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我认识的学姐Sarah,在国内读的是金融,每天看着K线图,混迹于各种高端论坛,用她的话说,“感觉自己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停下来就感觉会被甩出去”。后来她申请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海洋与南极科学专业。我问她为什么跨度这么大,她说:“就是想换个活法,想研究点‘大’的东西,宇宙、海洋、冰川,在这些东西面前,人类的焦虑显得特别渺小。”
如今,她的日常就是跟着教授出海采集样本,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周末去摇篮山国家公园徒步,或者去布鲁尼岛看全世界最小的企鹅归巢。她朋友圈的画风,从陆家嘴的下午茶,变成了南大洋的冰山和塔州特有的野生动物——袋獾(Tasmanian Devil)。她说,她找到了内心的秩序。
很多人和Sarah一样,我们选择这里,就是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排序。在这里,学术和自然紧密相连。比如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它的地质学、海洋学专业常年霸榜全球前50。为什么?因为整个新西兰南岛就是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地质公园。教授们讲冰川地貌,可以直接拉着学生去库克山脚下实地考察;讲板块运动,开车几小时就能看到壮观的峡湾。根据2023年的数据,奥塔哥大学有超过3000名国际学生,很多人就是冲着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来的。
同样,在挪威的特罗姆瑟大学(UiT 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这里是研究极地科学的圣地。你能想象吗?你的研究课题可能就是“北极光形成机制”或者“全球变暖对驯鹿迁徙的影响”。冬天,零下20度的天气里,你可能正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在野外观测站收集数据。这种学习经历,是任何一个大都市的顶级名校都无法给予的。
“好山好水好寂寞”:真实的留学生活暴击
好了,滤镜时间结束,咱们聊点实在的。风景再美,也抵不过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所谓的“世界尽头”,在字典里的另一个解释,可能叫“好山好水好寂寞,好山好水好无聊”。
第一个暴击,就是“慢”。所有的一切,都慢得让你怀疑人生。我刚来但尼丁的时候,想在网上买个路由器,本地电商网站显示“预计5-7个工作日送达”。一周后,我终于收到了包裹,感觉自己像过年一样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这算快的。要是从国内淘宝转运点东西,一个月能到你手上,都得感谢海关和物流公司手下留情。想喝国内那种半小时送上门的奶茶?别做梦了,自己学会煮珍珠才是王道。
第二个暴击,是“少”。这里的“少”是全方位的。但尼丁全市人口大约13万,其中学生就有2万多,算是个大学城了。但即便如此,全市最大的购物中心,可能还没国内三线城市的一个万达广场大。餐馆的选择也有限,中餐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家,想吃顿正宗的火锅、烤串,基本得靠中国留学生自己开的“家庭厨房”。至于夜生活,对不起,这里大部分店铺下午5点就关门了。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可能就是学生酒吧的“Quiz Night”(知识竞猜之夜)。
在北极圈里的特罗姆瑟,这种感觉会更极致。朋友跟我吐槽,那里从11月底到次年1月底是“永夜”(Polar Night),一天24小时都是黑的。最初觉得看极光很酷,但连着一个月不见太阳,真的会让人情绪低落。而且物价奇高,挪威是全球物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特罗姆瑟的酒吧里,一杯最普通的啤酒,换算成人民币可能要七八十块。这种环境下,想“浪”起来的成本太高了。
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有时候真的会让人崩溃。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看着国内的朋友们聚会、K歌、吃大餐,而你这边,可能大年三十晚上还在赶due,唯一的年味是自己煮的一碗速冻水饺。那种孤独感,是真实而尖锐的。
意外的收获:我们成了“村里人”,也成了更强的自己
但奇怪的是,就在这种“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环境里,我们反而收获了一些在大城市里遍寻不到的东西。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村里人”般的亲近感。因为娱乐活动少,社交圈子小,大家的关系反而变得更紧密。我们的快乐很简单,可能就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凑钱租一辆车,开到几十公里外的海滩,生一堆篝火,弹着吉他唱着歌,烤着棉花糖看星星。这种不花什么钱,但快乐浓度极高的体验,成了我们留学生活的主旋律。
在这里,几乎每个留学生都成了“中华小当家”。因为外卖不给力,餐馆又贵又少,大家都被逼着磨炼厨艺。每周一次的“Potluck”(百家饭),你带个可乐鸡翅,我带个麻婆豆腐,他再烤个蛋糕,几十号人聚在最大的那间客厅里,吃吃喝喝聊聊天,比去任何高级餐厅都开心。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彼此的乡愁和温暖。
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近。在奥塔哥大学,很多系的师生比都相当高,比如人类学系,一个教授可能就带几个学生。你完全可以在课后跟头发花白的系主任聊上半小时,甚至在校园咖啡馆偶遇诺贝尔奖提名者,和他坐下来喝杯咖啡。这种亦师亦友的互动,在大规模的大学里是难以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和自己相处。当外界的喧嚣和诱惑都消失了,你只剩下自己和眼前这片广阔的天地。你开始有大把的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好。
我的朋友Leo,一个曾经的“社交达人”,到了塔斯马尼亚后,爱上了钓鱼。他可以一个人开一个多小时车,到一个无人的海湾,甩一下午的鱼竿,即使一条鱼也钓不上来,也觉得内心无比平静。他说:“在国内,我总觉得不说话手机不在手就恐慌。在这里,我享受这种独处的安静,感觉像在给自己的精神做按摩。”
我们开始把对消费的欲望,转化成对体验的渴望。买一个名牌包的快乐,或许持续不了一周,但在冰川上徒步、在午夜的阳光下划皮划艇、第一次亲眼看到绚烂的极光在头顶爆发,那种震撼和感动,会刻在你的记忆里一辈子。根据新西兰旅游局的一项调查,超过85%的国际留学生认为,在新西兰的户外活动经历是他们留学期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们不再需要用外界的标签来定义自己。你不是哪个大厂的实习生,也不是哪个社团的主席。你就是你,一个能独立更换汽车轮胎,能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徒步路线,能在一个人的夜晚坦然面对孤独,也能在一群人的篝火前放声大笑的,鲜活的个体。这种由内而外生发出的力量感,是“世界尽头”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那么,这样的留学生活,到底适合你吗?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想问,那我到底该不该选择去这样的地方留学?
这真的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帮你判断一下:
第一,你得是个能“自嗨”的人。如果你的人生信条是“生命在于折腾”,喜欢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享受都市的快节奏和便利性,那“世界尽头”的慢生活可能会让你抓狂。
第二,学着点“硬技能”。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开车。在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车基本等于你的腿。公共交通?在某些地区,可能一天就那么几班。学会开车,意味着你拥有了探索这个国家的自由。另外,厨艺、基础的维修技能,都能极大地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
第三,别对“便利”抱有幻想。做好心理准备,你将告别次日达的快递,告别琳琅满目的外卖,告别24小时不打烊的便利店。但你将拥抱壮丽的自然,纯净的空气,和一种简单到极致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选择来“世界尽头”留学,更像是一场自我发现的冒险。它或许没有伦敦、纽约那么光鲜亮丽,没有那么多实习机会和人脉资源。但它会剥离掉你身上所有虚华的装饰,让你直面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会在这里经历最刺骨的孤独,也可能会在这里收获最滚烫的友谊。你可能会觉得无聊到发疯,也可能会在某一刻,被眼前的星空或冰川感动到热泪盈眶,觉得人间值得。
这趟旅程的目的,也许从来就不是为了到达某个地理上的“尽头”,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开端”。一个更勇敢、更独立、更平静,也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的开端。
那么,你准备好,来这场又酷又野的冒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