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读传媒,我看到了行业的未来

puppy

还在纠结来美国读传媒,是不是毕业就等于失业?我当初也这么想,但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学习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们早就不是只学写稿子、拍片子了,而是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内容,用数据分析来驱动选题,甚至已经开始探讨AIGC会如何重塑整个行业。这趟留学经历,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对未来的清晰预判。如果你也对传媒的未来感到迷茫,又或者好奇在美国读传媒的真实体验,那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来美国读传媒,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思维转变:从“内容创作者”转变为“内容产品经理”,关注用户、数据和商业模式。
技能升级:传统采写编评是基础,数据分析、用户研究、A/B测试、SEO/SEM成为核心技能。
拥抱技术:AIGC不是敌人,而是效率工具。学习如何与AI协作,将是未来传媒人的必备能力。
就业方向:不再局限于记者、编辑。数字策略师、内容产品经理、用户增长经理、数据分析师等岗位需求旺盛。

留美读传媒,我看到了行业的未来

还记得我当初拿到美国传媒专业offer时,家里那场“鸿门宴”。七大姑八大姨围坐一桌,我那个在银行工作的表舅语重心长地拍着我的肩膀:“学传媒?那不就是当记者写稿子嘛?现在谁还看报纸啊?这专业毕业可不好找工作,还不如学会计,到哪儿都吃香。”

我当时嘴上犟着,心里却虚得不行。 “毕业即失业”这五个字,像个魔咒一样在我脑子里盘旋。国内的媒体环境确实不容乐观,来美国读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文科专业,真的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吗?我揣着这份巨大的不确定性,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然而,仅仅是开学第一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Columbia Journalism School)一位教授的开场白,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没讲新闻理想,也没谈特稿写作,他上来就问了我们一个问题:“Who is your user, not your reader?” (你的用户是谁,而不仅仅是你的读者是谁?)

他接着说:“从今天起,你们要忘记自己只是一个‘内容创作者’,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内容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 我当时就懵了,这跟我想象中的传媒学习也差太远了吧!但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明白,我来美国学的,根本不是那个停留在报纸、电视时代的“新闻传播”,而是一个全新的、被技术和数据彻底重塑的数字内容产业。

我们不只“写故事”,我们在“设计产品”

在国内,我们提到传媒,想到的可能是《南方周末》那样有情怀的深度报道,是电视台里光鲜亮丽的主持人。这些当然是传媒的一部分,但在这里,我学到的第一课是,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触达用户、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并最终形成商业闭环,那它就是失败的。

这听起来很功利,但却无比真实。我的“内容策略”课上,教授直接把《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作为了贯穿整个学期的案例。我们研究的不是它的普利策获奖报道写得有多好,而是它如何从一个传统的报业集团,转型为一个拥有超过1000万数字订阅用户的科技媒体公司。

你知道吗?《纽约时报》内部有一个叫“NYT Beta”的团队,这个团队里有记者、编辑,但更多的是产品经理、UX设计师和数据科学家。他们会不断推出各种实验性的内容产品。比如,他们推出的填字游戏(Crossword)和菜谱(Cooking)App,已经成为两个巨大的收入来源。根据其2023年财报,仅“其他”数字订阅(包括游戏、烹饪和体育内容The Athletic)就贡献了超过1亿美元的年收入。这些内容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关系不大,但它们精准地抓住了用户的特定需求——娱乐、生活方式指导——并成功地让用户为此付费。

我们的期末作业,就是模拟NYT Beta团队,为《纽约时报》设计一款新的数字内容产品。我们小组设计的不是一篇报道,而是一个叫“Urban Explorer”的交互式城市探索地图。它结合了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和短视频故事,用户走到一个特定的街区,就可以解锁关于这个地方的历史故事、美食推荐和人物采访。我们不仅要写出内容方案,还要画出产品原型图(Wireframe),设计用户增长策略(A/B测试标题、社交媒体推广),甚至要做出一个初步的盈利模式分析(基础功能免费,深度内容订阅)。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在做内容,真的像做App一样,需要用户调研、产品设计、数据迭代。那些只会“写稿子”的传统媒体人,正在被这些懂用户、懂产品、懂技术的“内容产品经理”所取代。

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的“导航仪”

如果说“产品经理思维”是方向盘,那数据分析就是导航仪。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可能更多是凭感觉,或者看阅读量、转发量。但在美国的课堂上,我学到的是一套远比这复杂和精准的数据驱动决策体系。

在“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tics)这门课上,我们人手一个Google Analytics的账号,对着一个真实的网站后台数据,分析得头昏脑胀。教授会教我们怎么看用户画像(Demographics),他们从哪里来(Acquisition),在我们网站上做了什么(Behavior),以及我们如何让他们留下来(Retention)。

举个例子,我们发现网站的跳出率(Bounce Rate)特别高,很多用户看了一篇文章就走了。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路径,我们发现大部分流失都发生在了文章末尾。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是不是因为文章结尾没有提供下一步的指引?

接下来,我们做了一个A/B测试。A版本是原来的文章,结尾什么都没有。B版本在结尾处增加了一个“相关阅读”模块,推荐了3篇主题相关的文章。一周后,数据显示,B版本的用户平均页面停留时间增加了35%,跳出率降低了15%。

这个小小的实验,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原来内容的优化,不是靠编辑“我觉得”,而是靠数据“告诉我”。

这种数据思维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媒体的毛细血管里。像BuzzFeed,它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制造机”,背后就是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他们会分析数百万篇文章的标题、格式、图片、发布时间,来总结什么样的内容最容易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比如,他们发现“列表式文章”(Listicles)和“测试题”(Quizzes)的分享率极高,于是就大力生产这类内容,创造了无数现象级的传播案例。根据Chartbeat的数据,一篇优质的文章,其读者的平均阅读时长(Engaged Time)可以达到40-60秒,而BuzzFeed的很多爆款内容远超这个数字,因为其形式本身就鼓励用户深度参与和互动。

现在,我写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先用Google Trends看看相关话题的热度趋势,用SEMrush分析一下核心关键词的搜索量和竞争度。数据不会取代好的创意,但它能让你的好创意,被更多对的人看到。

AIGC:不是“终结者”,而是“新引擎”

来美国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AIGC(AI生成内容)充满了焦虑,觉得它会抢走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的饭碗。但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的学术界和业界,早已越过了“要不要用”的争论,进入了“怎么用好”的阶段。

我的“计算传播学”教授,第一节课就让我们用ChatGPT-4来辅助完成一篇关于社交媒体虚假信息传播的文献综述。他的要求不是让我们直接抄,而是要我们学会如何提出精准的Prompt(指令),如何辨别AI生成信息的真伪,以及如何利用AI来快速搭建文章框架、润色语言。

他说:“AI在未来,就像今天的计算器和搜索引擎一样,是你必须掌握的工具。你的价值,不在于重复AI能做的事,而在于提出它无法提出的洞见,进行它无法进行的深度思考和原创性工作。”

我们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研讨会,探讨AIGC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和伦理。我们了解到,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从2014年就开始使用AI自动撰写上市公司的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数千篇报道,这大大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让他们可以去做更具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根据美联社自己的说法,AI系统将他们的财报报道覆盖量扩大了10倍以上,同时保持了极低的错误率。

我们还接触到了一些前沿的AI工具。比如用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来生成新闻配图和创意海报,用Descript来编辑播客音频(它能直接编辑音频对应的文字,像修改Word文档一样方便),用Synthesia来快速生成AI数字人播报的短视频。

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传媒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将是“人+AI”的协作能力。纯粹的人力会被AI的效率打败,而没有人类智慧和价值观引导的AI,也只能生产出平庸、甚至有害的内容。那些既懂内容创作规律,又善于利用AI工具来放大自己创造力的人,才是未来最抢手的人才。

写在最后

所以,如果你还在纠结来美国读传媒,是不是毕业就等于失业?

我想说,如果你想象中的传媒,还只是那个写稿子、拍片子的手工作坊,那这个“魔咒”可能真的会应验。因为那个时代,确实正在过去。

但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我看到的传媒,早已是一个与科技、商业、数据紧密结合的交叉领域。在这里的学习,不是让你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是把你培养成一个能洞察全局、整合资源、驱动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些学校的综合排名了。去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吧,有没有教你Python和R语言的“数据新闻”课?有没有让你做用户研究和产品设计的“数字媒体策略”课?有没有探讨AIGC和元宇宙的“前沿科技”研讨会?

也别再空想了,现在就动手做起来。去申请一个Google Analytics的免费演示账号,自己摸索一下;去Coursera上找一门产品经理的入门课,听听看;去用ChatGPT帮你策划一个选题,感受一下人机协作的魅力。

对传媒未来的恐惧,往往源于对未知的迷茫。而留学的意义,就是让你亲手拨开迷雾,看到那条通往未来的、清晰可见的路。那条路,比你想象的要宽阔得多,也精彩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76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