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你将看到 |
|---|
| 1. 如何把身边学霸的“压力”变成“动力”? |
| 2. 从课堂“小透明”到国际赛场“发光体”的真实路径。 |
| 3. 拒绝“无效社交”,打造你的全球朋友圈。 |
| 4. 几个超实用的心态调整小技巧,让你自信爆棚! |
北外不是终点,世界才是我的主场
嘿,兄弟姐妹们!还记得你刚收到北外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拖着行李箱走进东校区大门时的心情吗?我猜,大概是五分激动,三分憧憬,外加两分挥之不去的紧张和迷茫吧。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堂高级汉语精读课。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从《论语》谈到莫言,周围的同学——有来自韩国的“敬语大神”,有精通五国语言的德国小哥,还有从小在北京胡同长大的美国华裔——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抛出的每一个观点都让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个生了锈的齿轮,嘎吱作响,却怎么也跟不上节奏。那一刻,我缩在教室的角落,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学霸环绕”的窒息感。那一瞬间,我真的怀疑,我配得上这里吗?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曾经和我一样,或者正在经历这种“北外震撼”的你说说话。咱别被这象牙塔的“光环”给唬住了。北外不该是限制我们想象力的天花板,它应该是一张门票,一个超级充电站,一个让我们连接世界的发射台。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这两年“瞎折腾”的故事,聊聊我是怎么从一个课堂“小透明”,一步步找到自信,把这颗星球当成自己主场的。
别怕,你的“格格不入”正是你的宝藏
刚开始,我总觉得自己的口音、思维方式和大家不一样,有点格格不入。课堂讨论,我怕说错;小组作业,我怕拖后腿。于是,我成了最沉默的那一个。直到有一天,一位教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教授说:“你们每一个人的‘不同’,才是这间教室里最宝贵的资产。”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醒了我。
我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我的中文口音,不正是讲述我国家故事的独特印记吗?我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不正是源于我与众不同的成长背景吗?我开始逼自己开口。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在小组讨论里,主动承担资料搜集的工作。你知道吗,光是北外图书馆的线上数据库,就接入了像JSTOR、ProQuest等超过100个国际顶级数据库。我利用这个优势,帮小组找到了很多中文世界不太常见的文献和数据,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后来,我鼓起勇气报名了学校的“模拟联合国协会”(BFSU MUN)。说实话,第一次参加活动时,看着周围同学穿着西装,满口专业术语,我紧张到手心全是汗。但准备的过程,强迫我跳出舒适区。我代表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非洲小国,为了写好一份立场文件,我通宵读了上百篇关于这个国家的报告。当我最终在会场上,有理有据地为“我的国家”争取利益时,那种成就感,比考一百分还要强烈。北外的模联协会每年都会承办或参加“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吸引超过5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在这里,你不是在“学”国际关系,你是在“实践”它。
所以,别再为你和别人的“不一样”而焦虑了。北外这个平台最酷的地方,就是它聚集了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你的“不一样”,正是别人渴望了解的“新世界”。把它变成你的武器,而不是你的弱点。
把比赛当“游戏”,把世界当“地图”
在北外待久了,你会发现身边的“大神”们不仅学习好,还手握各种国际竞赛的获奖证书。一开始,我觉得那些比赛离我太遥远了,什么“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霍特奖”(Hult Prize)……听起来就不是我这种凡人该碰的。我怕输,更怕丢脸。
转变发生在大二。我的一个巴西朋友拉我一起参加一个叫“L'Oréal Brandstorm”的比赛。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商业策划挑战,每年的参与者超过6万名,来自65个国家。我们的任务是为欧莱雅旗下的一个品牌设计一个创新的营销方案。刚开始,我们三个人简直是“梦游”状态,对市场分析、财务预算一窍不通。但我们分工合作,我负责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洞察,他负责创意视觉,还有一个美国同学负责商业模型。
那两个月,我们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的研讨间,吵过架,也一起熬过夜。我们虽然最后没有进入全球总决赛,但在中国赛区拿了个优胜奖。那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比赛的意义根本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它像一个“项目加速器”,让你在短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学)全部调动起来,应用到真实世界的问题上。你收获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经验,还有一个可以写进简历的闪光点。
把参加比赛的心态调整一下,别把它当成“考试”,而是当成一场好玩的“通关游戏”。你不是去被评判的,你是去“打怪升级”的。去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看看,那里经常会发布各种比赛信息。或者,直接问问你那些看起来很牛的同学,他们一定知道不少门路。比如,对于语言专业的同学,“汉语桥”比赛就是个绝佳的舞台,每年吸引全球140多个国家的选手参与,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比拼,更是文化交流的盛宴。赢了固然好,但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
打造你的“全球死党圈”,而不只是“微信联系人”
留学生活里,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永远只和自己国家的人待在一起。这样确实舒服,有安全感,但你也失去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绝佳机会。真正的融入,不是加几个微信好友,而是在生活里建立真实的连接。
怎么做?我的方法很简单:主动“组局”,创造共同的经历。我干过最“疯狂”的一件事,是组织了一场“世界厨房”派对。我在留学生宿舍的楼下贴了个海报,邀请大家每人带一道自己国家的拿手菜来参加。结果你猜怎么着?那天晚上,我们小小的公共厨房里,挤满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人。空气里飘着意大利面的番茄香、泰国冬阴功的酸辣味、墨西哥Taco的奔放,当然,还有我做的(有点失败的)糖醋里脊。
我们一边吃,一边聊。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埃及,人们会用一种叫“Molokhia”的蔬菜做汤;也第一次听一个芬兰朋友讲了他们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里蒸桑拿,然后跳进冰湖的奇葩体验。那晚之后,我们这群人就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一起去爬长城,一起在后海滑冰,一起吐槽考试周的压力。根据领英(LinkedIn)的一项全球调查,超过70%的职场人是通过人脉关系找到工作的。你在大学里建立的这些人际网络,十年后,可能会变成你最宝贵的全球资源。
别再宅在宿舍里了。去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吧,去年就有超过50个国家的展台,那是你一天之内“环游世界”的最好机会。去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无论是足球队、街舞社还是书法协会。共同的爱好是打破文化隔阂最快的催化剂。当你和一群不同肤色的人为了同一个进球而欢呼,为了同一个舞台动作而挥洒汗水时,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文化差异”,根本没那么重要。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自己的故事,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一件事:
别再用“我行不行”来问自己了,要用“我想不想要”来驱动自己。
想让自己的简历在毕业时与众不同?那就去找个比赛“折腾”一下。
想在五年后,你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去哪个国家旅行都有人接待?那就从今天开始,主动约你旁边的外国同学吃顿饭。
想让四年后的自己,回头看在北外的日子,觉得热血又值得?那就别怕犯错,别怕被拒绝,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一次探险。
你的口音不是缺点,是你的故事。你的迷茫不是终点,是探索的起点。北外给了我们一张世界地图,但具体要画出什么样的航线,笔,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