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加坡的真相:不止有鱼尾狮和CBD

puppy

嘿,准备来新加坡留学的你,是不是也以为这里只有鱼尾狮和高大上的CBD?别被滤镜骗啦!真实的留学生活,远比明信片上的风景复杂又有趣。这篇文章想跟你聊点大实话:比如,如何在“罚款之都”快乐生活,怎么在压力山大的学业中找到平衡,还有那些藏在组屋楼下的地道美食和周末徒步的小众路线。这不只是一份攻略,更像是一位学长学姐的真心话,带你看见一个更接地气、有血有肉的新加坡。

留学新加坡避坑指南(速览版)
租房:小心“二房东”,所有条款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尤其是空调和访客规定。
罚款:地铁上别说喝水,吃糖都不行!乱扔垃圾的罚单够你吃一个月海南鸡饭了(初犯 S$300)。
学业: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是家常便饭,别当独行侠,沟通能力比个人英雄主义重要得多。
饮食:食阁(Hawker Centre)是留学生的生命之光,人均 S$5-8 就能实现味蕾和钱包的双重满足。
交通:一张 EZ-Link 或 NETS FlashPay 卡走天下,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超过90%,准点到让你怀疑人生。
社交:主动点,多参加社团(CCA),别只待在华人圈里,不然你的英语口语可能还停留在出国前。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新加坡“混”了好几年的学长。

我还记得刚落地樟宜机场的那个下午,热浪混着独特的香料味扑面而来,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抬头就能看到市中心那些闪闪发光的高楼。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主角,即将在这个传说中的花园城市开启闪亮的人生。手机里存满了滨海湾金沙和鱼尾狮的照片,心想,这日子得有多酷啊。

结果,第二天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为了办一张电话卡,我按着地图导航,结果迷失在了一片长得一模一样的组屋(HDB)楼下。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我被淋成落汤鸡,最后躲进一个吵吵嚷嚷、风扇呼呼作响的食阁。在那里,我吃到了人生第一盘海南鸡饭,五块钱新币,周围是说着 Singlish 的安哥安娣。也就在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手机里那个滤镜下的新加坡,和我要生活四年的新加坡,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拨开那层滤镜,看看留学新加坡的真实面貌。它不只是攻略,更像是一场坦白局,聊聊那些你在官方宣传册上看不到的“真相”。

“Fine City”的生存法则

新加坡有个外号,叫“Fine City”,一语双关,既是“美好的城市”,也是“罚款之都”。来之前你肯定听过各种传说,什么嚼口香糖犯法、上厕所不冲水要罚款……别慌,没那么夸张,但这里的规矩确实多,而且是动真格的。

刚来的时候,我简直是战战兢兢。坐地铁时渴得要命,掏出水瓶又默默放了回去,生怕被便衣逮住。因为新加坡的《快捷交通系统法令》规定,任何人在地铁站或列车内饮食,一旦被发现,最高可罚款500新币(约合人民币2500元)。我有个同学就因为在站台下意识地喝了一口水,被工作人员警告,吓得他半天没缓过来。

这套规则体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乱扔垃圾,你以为随手扔个烟头、一张纸巾没人管?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可不是吃素的。根据最新规定,初次乱抛垃圾者,会被处以300新币的销案罚款。如果你屡教不改,不仅罚款金额会飙升到2000新币,还可能被判履行“劳改”,穿上亮绿色的背心去扫大街,那可是真正的“社会性死亡”。

还有吸烟。新加坡的禁烟范围大到你无法想象。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一些过街天桥和公交站都不能抽烟。你只能在画着黄线的指定吸烟区解决。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刚来时不了解情况,在公寓楼下的走廊抽烟,被邻居投诉,直接收到了200新币的罚单。

横穿马路(Jaywalking)也是个雷区。虽然不像传说中那么容易被罚,但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乱穿,尤其是在警察眼皮子底下,一张20新币的罚单是跑不掉的。情节严重的,罚款最高可达1000新币或监禁三个月。

听起来是不是很吓人?但说实话,住久了你会爱上这种秩序感。正是因为有这些严格的规定,新加坡的街道才能干净到可以席地而坐,公共交通才能如此高效有序。它不是为了罚你钱,而是为了维护所有人的生活品质。你只需要把这些规则内化成习惯,就会发现,在一个有边界感的社会里生活,其实特别有安全感。

学业压力锅:不只是“卷”,更是游戏规则

聊完生活,我们来谈谈正事——学习。如果你以为来新加坡留学能轻松“水”个文凭,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大学,尤其是国大(NUS)、南大(NTU)这些亚洲顶尖学府,学术压力绝对是世界级的。

首先,你得适应无处不在的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这玩意儿从你入学第一天起就会如影随形,几乎每门课都有。它考验的远不止你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沟通、协作和“向上管理”的能力。你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奇葩队友:永远联系不上的“隐身人”、想法很多但从不动手的“指挥家”、还有最后一秒交给你一堆垃圾内容的“甩锅侠”。

我大二时就经历过一个堪称灾难的小组项目。五人小组,一个本地大神、两个国际学生(包括我)、还有两个“自由散漫”的交换生。开会永远凑不齐人,分工永远有人拖延。最后截止日期的前一晚,我们三个人在图书馆通宵,几乎重做了80%的内容。那次之后我才明白,在新加坡的学术环境里,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你必须学会从一开始就设定明确的规则,用Google Docs、Trello这样的协作工具跟进进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

另一个压力源是课堂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这可不是选修,而是实打实地计入总成绩的,通常占到10%-20%。别以为坐在后排默默听讲就能过关。教授期待的是有质量的互动。这意味着你每节课前都必须认真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刚开始,我这种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的学生非常不适应,看着本地和欧美同学滔滔不绝,自己一句话都插不上。后来我逼着自己,每节课至少提一个问题或者发表一次看法,哪怕很简单。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

学术诚信更是悬在每个留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加坡的大学对抄袭(Plagiarism)是零容忍。所有作业提交前都要通过Turnitin等查重系统,重复率稍高就会触发警报。后果非常严重,轻则课程零分,重则直接开除学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每年都有学生因为引用不规范或者过度参考而受到严厉处分。

最后,你还要面对“拉curve”(Bell Curve)的终极考验。这是一种相对评分系统,意味着你的最终成绩不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而取决于你在所有修这门课的学生中所处的位置。你考了85分,可能只是个B,因为大神们都考了90多分。这种看不见的竞争,会让整个学期都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但这也能激励你不断突破自己,去图书馆占座,去参加教授的答疑时间(Office Hour),用尽一切资源提升自己。

租房大作战:从“踩坑”到“安家”

搞定学业,你还需要一个安身之所。找房子,绝对是每个留学生抵达新加坡后打的第一场硬仗,尤其是在近年来租金飞涨的背景下。

新加坡的住房类型主要有三种:政府组屋(HDB)、私人公寓(Condo)和学生宿舍。学生宿舍床位有限,堪比抢演唱会门票,大部分留学生最终都会走向租房市场。

组屋(HDB)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它们是新加坡政府为国民建造的公共住房,超过80%的本地人生活于此。租金相对便宜,一个普通房(Common Room,需与他人共用卫生间)的月租金,根据地理位置和房况,大约在900到1300新币之间(数据截至2024年初,价格波动较快)。住在组屋能让你真正体验本地生活,楼下就是食阁、超市和邻里中心,非常方便。

私人公寓(Condo)则更像国内的商品房小区,环境好,有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私密性也更强。当然,价格也高出一大截,一个普通房的租金通常在1300到2000新币以上。如果预算充足,是不错的选择。

找房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坑”。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二房东”。有些人从房主那里整租一套房,再分租给学生,但这种行为在新加坡很多情况下是不合法的。签合同前,一定要请房东出示房屋所有权的证明,或者屋主授权他转租的正式文件。我有个朋友就图便宜,租了二房东的房子,结果住了两个月,原房东找上门来,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押金也要不回来,只能吃哑巴亏。

签合同时,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新加坡的租房合同(Tenancy Agreement)非常详细,会把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写进去。比如:

  • 空调使用:很多房东会规定每天使用空调的时间,或者要求每三个月清洗一次空调,费用由租客承担。
  • 访客规定:有些房东不允许外人留宿,甚至白天来访也有限制。
  • 煮食规定:是否可以“大煮”(heavy cooking)还是只能“小煮”(light cooking,比如煮个面)。
  • 押金条款:退房时,房东可能会因为墙上一个钉子眼、地板上一道划痕而扣除部分押金。入住时一定要拍好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建议大家通过PropertyGuru、99.co等正规平台找房,或者联系有执照的中介。虽然要付一笔中介费(通常是一年合约付半个月租金),但能帮你规避很多风险,省心不少。

舌尖上的新加坡:Hawker Centre才是灵魂

说到吃,请暂时忘了社交媒体上那些人均50新币以上的网红餐厅。对于留学生来说,新加坡美食的灵魂,藏在遍布全岛、烟火气十足的食阁(Hawker Centre)里。

食阁是新加坡的国宝级存在,2020年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露天美食广场,汇集了来自中国、马来、印度等不同族裔的美食。最重要的是,它无敌便宜!一顿饭,一份主食加一杯饮料,通常5到8新币就能搞定。在这个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食阁简直是学生党的“续命神仙水”。

刚来的时候,你可能会被菜单上各种奇怪的名字搞得晕头转向。别怕,大胆尝试,这里几乎没有难吃的东西。让我给你推荐几个“入门级”必吃款:

  • 海南鸡饭 (Hainanese Chicken Rice): 国民美食,嫩滑的白斩鸡配上用鸡油烹煮的米饭,再蘸上特制的辣椒酱和姜蓉,简直绝了。名气最大的“天天海南鸡饭”在麦士威熟食中心,但其实每个食阁都有那么一两家不错的鸡饭摊位。
  • 叻沙 (Laksa): 充满椰浆和香料风味的浓郁汤头,配上米粉、虾、豆卜和鱼饼。加东地区的叻沙最为出名,汤底偏甜,不加蛤蜊。
  • 肉骨茶 (Bak Kut Teh): 不是茶,而是用猪骨和各种药材、香料熬成的汤。主要分两种流派:胡椒味浓郁的潮州派和药材味更重的福建派。配上一碗白饭和一碟油条,暖心又暖胃。
  • 炒粿条 (Char Kway Teow): 用黑甜酱油、豆芽、韭菜、鸡蛋和血蛤等一起大火爆炒的粿条(一种米粉)。锅气十足,味道浓郁,是重口味爱好者的福音。

在食阁吃饭,你还要学会一个本地独有的“潜规则”——“Chope”,也就是占座。如果你看到桌上放着一包纸巾、一把雨伞或者一张工牌,千万别动,这说明位子已经有人了。你也完全可以效仿,用不贵重的私人物品先占好座,再去点餐。

现在的食阁,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方便。除了现金,大部分摊位都支持PayNow、GrabPay等电子支付。吃完饭后,记得自己把餐盘和餐具还到指定的回收处,这也是新加坡保持环境整洁的公民习惯之一。

周末去哪儿:告别商场,拥抱自然

很多人对新加坡的印象就是“城市”,觉得这里小到除了逛商场和看电影就没别的事可做。这绝对是最大的误解之一。只要你愿意探索,你会发现这个“小红点”藏着令人惊喜的绿色宝藏。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打造“花园中的城市”,全岛的绿化覆盖率超过50%,拥有超过300公里的公园连道(Park Connector Network)。周末与其去乌节路人挤人,不如换上运动鞋,去拥抱大自然。

  • 麦里芝蓄水库 (MacRitchie Reservoir): 这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自然公园之一。你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徒步路线,从5公里到11公里的环湖路线都有。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树梢吊桥(Treetop Walk),一座长达250米的悬索桥,悬在25米的高空,让你在森林的顶端漫步,感觉超级棒。
  • 南部山脊 (The Southern Ridges): 这是一条长达10公里的步道,连接了花柏山公园、直落布兰雅山公园和肯特岗公园。沿途风景多变,有著名的亨德森波浪桥(Henderson Waves),造型独特,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傍晚时分来这里,还能欣赏到绝美的城市日落。
  • 乌敏岛 (Pulau Ubin): 想体验60年代“甘榜”(乡村)风情的新加坡吗?从樟宜村码头花4新币坐10分钟的驳船,就能到达这个仿佛被时间遗忘的小岛。岛上没有柏油马路,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你可以租一辆车,环岛骑行,去探索仄爪哇湿地(Chek Jawa Wetlands),那里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红树林生态系统。

除了徒步,你还可以去探索那些充满特色的小众街区。比如文艺青年最爱的中峇鲁(Tiong Bahru),那里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老建筑、独立书店和精品咖啡馆。或者去加东(Katong)和如切(Joo Chiat),欣赏五彩斑斓的土生华人店屋,尝一尝正宗的娘惹糕点。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也是它的一大优势。周末或者短假期,买一张廉价航空的机票,一两个小时就能飞到吉隆坡、槟城、曼谷,或者坐个船去印尼的民丹岛、巴淡岛度个假,都非常方便且便宜。


刚来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新加坡是个规矩森严、节奏飞快的城市,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但住久了,你会发现它的可爱之处,恰恰藏在那些不那么光鲜的角落里。

藏在组屋楼下食阁里那碗热气腾腾的鱼圆面里,藏在东海岸公园吹着海风骑行的悠闲里,藏在和不同国家的朋友磕磕绊绊做完一个项目后,一起去吃夜宵的满足感里。

所以,别怕犯错,别怕开口。大胆去问路,跟开出租的安哥、卖杂菜饭的安娣聊聊天,试试菜单上那些你完全看不懂的菜名。留学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把一个陌生的地方,活成自己的日常。

去发现你的新加坡吧,那个不只在明信片上,而是在你的脚步、味蕾和记忆里的,独一无二的新加坡。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6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