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BS 申请速查表 |
|---|
| 文书:别写流水账,讲一个“有冲突、有成长”的故事。招生官每天看几百份简历,他们想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KPI机器。 |
| 全球视野:不只等于“我去过多少国家”。它藏在你如何理解和融入多元文化的细节里,比如你如何说服一个固执的德国同事,或者怎么跟日本客户建立信任。 |
| 面试:把它当成一次真实的商业对话,不是审问。对面坐的是你的潜在校友,他们想找的是未来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只会背标准答案的考生。 |
| Why LBS:回答这个问题时,请具体到某个课程、某位教授、某个学生社团。证明你真的花时间了解了它,而不只是因为它的排名。 |
深夜十二点,Leo还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LBS申请页面。光标在文书的输入框里孤独地闪烁,像极了他此刻焦虑的心跳。
Leo的背景,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顶配”:国内顶尖大学毕业,手握一份740+的GMAT成绩,在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工作了四年,项目经验横跨东南亚和欧洲。这样的履历,放在任何地方都闪闪发光。可偏偏在回答“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LBS如何帮你实现”这个问题时,他卡住了。
他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感觉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从模板里抄出来的。“我想转型做科技投资,因为我看到了行业的巨大潜力,LBS强大的校友网络和金融课程可以帮我……” 这些话没错,但空洞得像AI生成的一样。他知道,每年有成千上万个像他一样背景优秀的人在申请,如果他的故事不能让人眼前一亮,那份闪亮的简历不过是一张废纸。
Leo的困境,是不是像极了正在屏幕前的你?心心念念的LBS,感觉申请起来就像在闯关打怪,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别慌,这篇攻略就是来给你送装备的。我们不聊虚的,只给你最实在的建议,帮你把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清清楚楚地展现给招生官看。
你的文书,不只是一份“工作总结”
我们先来看一个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错误:把文书写成了简历的扩写版。很多人会这么写:“我曾在A项目中,通过优化流程,将效率提升了20%,展现了我的领导力。之后在B项目中,我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最终拿下了百万美元的订单,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的写法,招生官看完只会觉得“哦,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什么?因为它缺少了故事的灵魂——冲突、情感和成长。
LBS的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从不犯错的“工作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遇到困难、会反思、会成长的真实的人。你的成就很重要,但比成就更重要的是,你达成这个成就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我们来看LBS最新的MBA 2025届学生数据:平均GMAT分数708,平均工作经验5.5年,来自全球74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竞争者们,几乎每个人都手握漂亮的成绩单和工作履历。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和成就本身已经无法让你脱颖而出,能让你跳出来的,只有你的故事。
怎么讲好一个故事?试着用这个思路来重构你的文书:
1. 设定一个有挑战的情境(Situation):别只说项目背景,要说这个项目“难”在哪里。是时间紧任务重?是团队成员互不信任?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2. 描述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Task):在这么难的情况下,你的角色是什么?你需要达成什么目标?
3. 突出你的关键行动(Action):这是故事的核心。你具体做了什么来解决难题?重点不是罗列你的所有工作,而是挑出1-2个最能体现你特质的关键行动。比如,你是不是那个唯一站出来质疑权威意见的人?你是不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了团队的矛盾?
4. 展示结果,并加上你的反思(Result & Reflection):结果不只是“效率提升20%”。更重要的是,你从这件事里学到了什么?你对领导力的理解有何不同?这次经历如何改变了你的职业规划?这个“反思”的部分,才是真正让你的故事闪光的地方。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个申请者叫Sarah,她不是来自金融或咨询行业,而是在一家NGO做项目经理,负责在非洲农村推广清洁能源。如果按照传统写法,她会说:“我成功地为一个有5000人的村庄引入了太阳能设备。”
但她没有这么写。她的故事是这样的:
她写到,项目初期,村民们对这些“亮闪闪的板子”充满了怀疑和抵触,认为这会破坏风水。她的团队和村民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冲突。这是她的“情境”和“挑战”。她的“行动”不是开大会、做宣传,而是搬去村里住了一个月。她跟着村里的妇女一起去打水,听她们抱怨每天要走多远的路;她和村里的长者聊天,了解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后来,她没有再提“太阳能”这个词,而是组织了一场“故事会”,邀请村里年纪最大的人讲故事。在故事的最后,她巧妙地把太阳能比作“天神赐予的、不会熄灭的篝火”,能守护孩子们的夜晚。这个比喻瞬间打动了长者。最终,项目成功了。在“反思”部分,Sarah写道:“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不是我说服你,而是我真正理解你。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要回归到对人性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去LBS学习,我希望系统地学习商业知识,将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更广阔的商业世界中去。”
你看,这个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数据,但它展现了Sarah的同理心、创造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深刻的个人成长。这比“效率提升20%”要动人得多。LBS的文书题目,比如“What are your post-MBA goals and how will your past experience and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programme contribute towards these?”,正是在邀请你讲述这样一个能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全球视野”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
“Global Mindset”(全球视野)是LBS最看重的特质之一,几乎被写在了学校的DNA里。看看这组官方数据:LBS的MBA 2025届学生中,国际学生比例高达91%。走在校园里,你随时可能听到十几种不同的语言。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全球视野,是很难融入的。
但问题是,很多申请者对“全球视野”的理解太表面了。他们以为,在简历里列出自己去过10个国家出差,或者在一个跨国公司工作,就等于拥有了全球视野。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的护照上有多少个戳,而是你如何思考和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复杂问题。他们想知道,你是否真的理解,同一个“Yes”,在东京、柏林和圣保罗,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意思。
如何展现你深刻的全球视野?你需要跳出“我去过哪里”的清单式描述,转而分享一个具体的、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故事。
我认识的一位成功申请者Alex,他在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工作,被派到印度班加罗尔管理一个本地研发团队。他在文书中没有吹嘘自己领导了一个多大的国际团队,而是讲了一个“失败”的故事。
刚到印度时,他沿用了在美国的管理方式,开会直接、目标明确,强调个人责任。但他发现,印度的团队成员在会上从不反驳他,总是点头说“Yes, sir”,但项目进度却一再拖延。他一度非常沮丧,认为是团队执行力有问题。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他偶然被邀请参加团队的下午茶(Chai time),在轻松的氛围里,一位资深工程师才小心翼翼地告诉他,在印度的文化里,直接在会议上反驳上司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且,他们更习惯于集体决策,而不是由某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Alex在文书中写道:“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一直在用我的‘尺子’去量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的失败,不是管理能力的失败,而是文化理解力的失败。” 之后,他调整了管理方式,增加了更多的非正式沟通,鼓励团队在决策前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团队的效率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个故事有力地证明了他的全球视野。因为它包含了几个关键要素:
- 文化冲突的意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且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他人。
- 谦逊和反思:他承认了自己的局限性,并愿意为此做出改变。
- 学习和适应能力:他主动学习和适应当地文化,并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LBS想看到的“全球视野”。它不是一种履历上的标签,而是一种内化的能力,一种在多元环境中保持谦逊、好奇和高效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准备申请材料时,好好挖掘一下你的经历。有没有一次因为文化误解导致的尴尬?有没有一次你成功说服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把这些小故事讲出来,远比说一万句“I have a global mindset”要管用。
校友面试,一场关于“匹配度”的聊天
如果你顺利通过了材料审核,恭喜你,你离Offer又近了一大步。接下来,你将面对LBS申请中最具特色也最关键的一环——校友面试。
LBS非常看重校友面试,因为学校相信,最了解LBS文化和精神的人,就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面试官不是HR,他们是你的学长学姐,可能是某个基金的合伙人,也可能是某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他们面试你的目的,不是要刁难你,而是要判断一件事:你是不是“我们这样的人”(one of us)?你和LBS的社区“匹配”(fit)吗?
因此,千万不要把这场面试当成一场压力测试或知识问答。它更像是一场平等的、真实的商业对话。你需要做的,是展现出你的专业、热情和真诚。
常见的面试问题,比如“Walk me through your resume”, “Why MBA, Why LBS, Why now?” 是一定要准备的。但仅仅准备好标准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校友面试官更想看到的是答案背后的你。
1. “Why LBS”必须具体到毛细血管。
当面试官问你为什么选择LBS时,如果你回答“因为LBS排名高,在伦敦,校友网络强大”,那你基本已经半只脚踏出了门外。这些都是谁都知道的废话。你的答案必须极度个人化和具体化。
一个好的答案是这样的:“我对影响力投资特别感兴趣,专门研究了LBS的课程。我发现Alex Edmans教授的‘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这门课,和他书中提到的‘Grow the Pie’的理念,和我之前在NGO工作的经历不谋而合。我还联系了在校生,了解到Impact Investing Club去年组织了一次去肯尼亚的实地考察,这正是我希望参与的。我希望能加入这个社团,把我之前在非洲的经验带进来,同时向其他同学学习如何用金融工具解决社会问题。”
看到区别了吗?这个答案说明你做了大量的功课,你不是“慕名而来”,而是“为你而来”。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从LBS得到什么,以及你能为LBS贡献什么。
2. 把面试官当成你的潜在合作伙伴。
面试前,一定要花时间去LinkedIn上研究一下你的面试官。他的背景是什么?在哪个行业?和你的经历有没有交集?这能帮你找到共同话题,迅速拉近距离。
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你的好奇心。当他分享自己的LBS经历时,认真倾听,并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您当时在LBS上过的最有挑战性的一门课是什么?为什么?” 或者 “您作为校友,觉得LBS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不仅能让对话更顺畅,也向他展示了你是一个善于沟通和学习的人。记住,商学院的经历很大一部分是和同学的互动。面试官也在评估,未来两年,你是不是一个他愿意一起做小组作业、一起喝酒聊天的同学。
3. 准备好你自己的问题。
面试的最后,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 这是你反败为胜或者锁定胜局的绝佳机会。千万不要说“我没有问题了”。这会显得你对LBS缺乏真正的好奇心。
准备2-3个有思考的、无法通过官网找到答案的问题。比如:
- “您毕业多年,回头看在LBS的经历,您觉得哪一部分对您职业生涯的长期影响最大?是知识、人脉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 “LBS非常强调伦敦的地理优势(London advantage),从您的亲身经历来看,这个优势是如何具体体现在学习和求职过程中的?”
这些问题表明,你把这次面试看作是一次双向选择,你也在认真地评估LBS是否真的适合你。这种自信和真诚,往往会给面试官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申请LBS的路,就像一场漫长而精密的战役。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智商和履历,更是你的情商、你的思考深度,以及你对自己未来的清晰认知。
别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等待被挑选的商品,罗列着自己的卖点。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一个问题的解决者,一个未来的创造者。
申请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你会被迫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LBS这艘船,为什么是我必须登上的?
当你能清晰、真诚地回答这些问题时,你会发现,那个让你心动的Offer,其实离你并不遥远。因为LBS等的,就是那个找到了自己故事,并准备好在伦敦这个世界舞台上,书写下一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