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
| 我的日语水平真的达到商务级别了吗?课程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
| 我想进的行业和职位,是课程能覆盖的吗?别指望一个课程能帮你进所有类型的公司。 |
| 除了上课,我自己做了哪些求职准备?有没有主动去了解过日本的求职网站和流程? |
| 这笔几十万日元的学费,对我来说是必要的投资,还是沉重的负担?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 Kiko。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像我朋友小A一样,最近有点焦虑。
小A,日语N1高分飘过,语言学校的出勤率100%,眼看着学生签证就要到期,留在日本工作的梦想却八字还没一撇。他打开求职网站,满眼的“エントリーシート(ES)”“SPI試験”“WEBテスト”,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什么“自己分析”,什么“業界研究”,听得他一个头两个大。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卷铺盖回国的时候,语言学校的布告栏上,一张“就职指导特别课程”的海报,像一道圣光照亮了他。海报上写着:“100%内定保证!”“独家企业资源!”“资深HR讲师手把手教学!”。小A感觉自己瞬间抓住了救命稻草,这不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吗?
他激动地跑去咨询,学费30万日元,三个月。他心想,只要能找到工作,这点钱算什么!但就在准备刷卡的那一刻,他犹豫了。这到底是通往理想工作的捷径,还是一个包装精美的“大坑”呢?
相信小A的纠结,也是很多留学生的真实写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语言学校的就职课,到底值不值得你掏空钱包。
听起来很美的“保姆级”服务,到底都有些啥?
咱们先来看看,这些课程通常会给你画一张怎样的大饼。不得不说,听起来确实很诱人。
它们的服务通常打包成一个“求职大礼包”,主要包括这么几样:
第一,修改“求职敲门砖”——ES和履历书。
日本求职的第一关,就是网申时提交的Entry Sheet(ES)。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写个自我介绍就完事儿了。里面的“自己PR”(自我推荐)和“志望動機”(应聘理由)怎么写才能不落俗套,让面试官眼前一亮,非常有讲究。就职课的老师会教你套路,帮你把平平无奇的经历包装得闪闪发光。
第二,攻克“劝退神器”——SPI笔试。
很多日本大公司在面试前都有一轮叫SPI的线上笔试,考的是语言、非语言(数学逻辑)和性格测试。别小看它,每年都有无数英雄好汉倒在这一关。课程会给你划重点,刷题库,让你至少不会在第一轮就被筛掉。
第三,实战演练——模拟面试。
这是课程的重头戏。从怎么敲门、怎么鞠躬、怎么递名片,到回答“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种送命题,老师都会一遍遍陪你练习。对于很多一进面试间就大脑空白的同学来说,这种反复演练确实能建立不少信心。
第四,也是最吸引人的——介绍工作。
这可以说是大部分同学报名的核心动机。很多语言学校会和一些人才中介公司(人材紹介会社)合作,声称手上有不对外公开的“独家岗位”,专门招收留学生。他们会帮你匹配公司,直接安排面试,省去了你自己海投简历的漫长过程。
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从头到尾一条龙服务,感觉只要交了钱,offer就在向你招手。但别急,现实往往比宣传骨感得多。
现实很骨感:那些你没看到的“坑”
任何付费服务,都有它的AB面。就职课这趟“顺风车”,一不小心也可能把你带到沟里去。
坑一: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老师可能比你还“新”
“语言学校”这个招牌下的实力差距,比你想象的要大。一些历史悠久、规模大的学校,比如东京的ISI语言学校或者大阪的JCLI日本语学校,它们的商务日语或就职支援课程通常有比较成熟的体系,讲师也可能有企业HR背景。但更多的小型语言学校,所谓的“就职课”可能就是临时外聘一个讲师,或者干脆就是教日常会话的老师兼职。他们可能只是照着市面上的就职指导书念PPT,对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一知半解。
我认识一个朋友小C,花了25万日元报了个课,结果发现所谓的“资深讲师”连IT行业最基础的岗位区别都分不清,修改的ES也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语言。最后小C还是靠自己在网上找信息、找前辈帮忙,才拿到了一家IT公司的内定。那25万日元,算是结结实实地交了智商税。
坑二:介绍的企业,可能不是你想要去的“远方”
这是最大的一个信息差。学校宣传的“企业资源”,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2021年度外国人留学生在籍状況調査》,留学生毕业后就职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其次是“情报通信业”(IT)。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介绍的都是这些行业的优质岗位。
很多和语言学校合作的人才中介,他们手里的岗位资源往往集中在几个特定领域:
- 服务业:酒店前台、机场地勤、免税店销售、连锁餐饮店储备干部。这类工作对日语口语要求高,但技术含量和薪资水平相对不高,人员流动性也大。
- 特定技能领域:比如介护(护工)、建筑、农业等。这些是日本劳动力缺口极大的行业,确实很容易找到工作并拿到签证,但工作环境和内容比较辛苦,不一定是所有人的理想选择。
- IT行业的“派遣”岗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包”。你签约的是人才派遣公司,然后被派到其他公司去工作。这种岗位虽然能进大公司接触项目,但稳定性和福利待遇通常不如正式员工(正社員)。
简单来说,学校介绍的工作,大概率能帮你解决签证问题,让你“留下来”,但离“留得好”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如果你梦想的是进入索尼、丰田、乐天这种大手企业,或者想做金融、咨询、市场等专业性强的工作,指望就职课给你推荐,那基本是想多了。
坑三:价格不菲,性价比存疑
就职课程的费用,通常在20万到50万日元不等,甚至更高。这笔钱对于还在打工赚生活费的留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在投入之前,你得想清楚,你花钱买到的服务,是否值这个价?
要知道,日本有很多免费的求职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每个城市都有政府设立的“ハローワーク”(Hello Work,公共职业介绍所),里面有专门的“外国人雇用服务中心”,提供免费的求职咨询和岗位介绍。像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还有专门的“外国人就业支援中心”,会定期举办免费的面试会和就职讲座。
另外,各大求职网站(リクナビ、マイナビ)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行业的合同说明会(合説)也都是免费参加的。只要你肯花时间,有足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行动力,完全可以自己搞定求职这件事。
冷静一下: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它?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要把就职课一棒子打死。对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同学来说,它确实能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
第一类:求职小白,急需快速入门
如果你的日语能力不错(至少N2以上),但对日本独特的“就活文化”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那么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可以帮你快速搭建起知识框架,了解整个流程,避免走很多弯路。它就像一个新手村的向导,带你快速熟悉游戏规则。
第二类:信息渠道窄,不擅长自己找资源
有些同学可能不爱社交,也不太会用网络搜集信息,觉得一个人单打独斗太难了。这时候,学校提供的打包服务和人脉资源,就成了他们最直接、最省力的选择。虽然选择范围可能有限,但至少提供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径。
第三类:目标明确,就想进特定行业
有些学校的就职课是和特定行业深度绑定的。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介护就职班”或“IT工程师养成班”,课程内容和实习机会都和这个行业紧密相关,毕业后直接推荐到合作的企业。如果你一开始就想进入这些领域,那么这种“订单式”的课程会非常对口,效率极高。
掏钱之前,怎么选一门靠谱的课?
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是上面提到的那几类人,决定要花钱报个班,那怎么才能避免踩坑呢?记住下面几个要点,帮你擦亮眼睛。
第一,看“就职实绩”,而且要看细节。
别光看学校宣传的“就职率98%”这种数字游戏。你要问得更具体: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包括打工和派遣吗?往届的毕业生都去了哪些公司?担任什么职位?一家靠谱的学校,会很乐意向你展示他们的“卒業生の就職先一覧”(毕业生就业单位列表)。如果他们对此遮遮掩掩,含糊其辞,那你就要小心了。
第二,了解师资,和“前辈”聊一聊。
打听一下授课的老师是什么背景。他们是只有语言教学经验,还是真的在企业里做过人事,或者在人才行业有丰富经验?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想办法联系上上过这个课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的“吐槽”和“推荐”,比任何广告都真实。
第三,弄清楚“工作介绍”的模式。
要问清楚,学校是和哪些企业或人才中介合作的?介绍工作的流程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把你的简历丢过去,还是会提供后续的面试辅导和追踪?如果学校能提供几家合作公司的名字,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这些公司的规模、口碑和主要业务,心里就有底了。
说到底,语言学校的就职课,它不是一张通往内定的万能门票,它更像是一个你花钱购买的“求职辅助工具包”。
这个工具包里有地图(求职流程指导),有武器(修改好的ES),还有陪练(模拟面试),甚至可能附赠一个新手村任务(介绍保底工作)。它能帮你节省时间,提升信心,尤其是在你感到迷茫无助的时候。
但是,真正开车上路的司机,永远是你自己。你的日语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还有你那颗想要留下来为之奋斗的决心,这些才是决定你求职成败的核心引擎。
别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课程上。上课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参加各种说明会,去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去不断完善自己的履历。把课程当成一个加速器,而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最终,那个披荆斩棘,帮你拿到心仪公司内定的人,不是那个课程,而是那个为了梦想,一步一个脚印,拼命努力的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