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C新生必看:神仙课和天坑课全揭秘

puppy

刚拿到UBC offer,面对着密密麻麻的选课列表,是不是有点儿懵圈又焦虑?别怕,这份由无数UBC学长学姐用“血泪经验”汇成的选课指南,就是来拯救你的!我们不仅会手把手教你如何找到那些传说中给分好、任务少、还能学到真东西的“神仙课”,让你轻松拉高GPA,更重要的是,帮你精准识别并绕开那些教授killer、考试巨难、让人学到头秃的“天坑课”!这里没有官方废话,全是来自第一线的真实测评和避坑技巧。想让你的UBC第一年过得轻松又充实,少走弯路,告别通宵赶due的痛苦吗?快点开看看,这篇超强干货绝对能帮你赢在起跑线上!

选课避坑核心提示
选课不仅是选知识,更是选教授、选体验、选GPA。一门“天坑课”足以拉低你整个学期的幸福感和成绩单。在点击“Register”按钮前,请务必花10分钟,使用文中提到的工具(UBC Pair, Rate My Professors, Reddit)交叉验证,这可能是你大学四年里最有价值的10分钟投资!

嘿,UBC的萌新们!

还记得那个凌晨三点的夜晚吗?你,或者说,曾经的我——小A,正襟危坐地守在电脑前,屏幕上是UBC那传说中的SSC(Student Service Centre)选课系统。咖啡因在血管里奔腾,心跳和倒计时同步。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像一串串看不懂的咒语:ECON 101, CPSC 110, WRDS 150, 还有一堆叫不出名字的选修课……

“选哪个?哪个教授好?这门课会不会挂科?我的头发还保得住吗?”

这一连串的灵魂拷问,是不是像极了此刻的你?选课,这个听起来简单,实则关乎你未来一年(甚至四年)GPA、发量和精神状态的头等大事,简直是UBC给每个新生的第一个“下马威”。官方的Course Description写得天花乱坠,但背后是天堂还是地狱,只有真正上过的人才知道。

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今天,作为你们的“活地图”学长,我就是来拯救你们于水火之中的。这篇文章没有半句官方废话,全是我和身边无数朋友用无数个爆肝赶due的夜晚、用血和泪换来的选课经验。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UBC的课堂里,哪些是传说中“躺着拿A+”的神仙课,又有哪些是“进去就出不来”的夺命天坑课!

为什么说“选错一门课,毁掉一学期”?

很多新生可能会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不就是一门课吗?能有多大影响?朋友,你太天真了。在UBC,你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像你的“学术征信报告”,几乎渗透到你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申请Co-op(带薪实习)?很多热门项目,比如Sauder商学院或者Computer Science的Co-op,明确要求GPA达到某个门槛(通常是70%-75%以上),否则你连简历被HR看到的资格都没有。根据UBC官方数据,每年有超过4000名学生通过Co-op项目获得工作经验,而一个拿得出手的GPA是敲开这扇大门的第一块砖。

想转专业?比如从Arts学院转到更热门的Sauder商学院,你的大一GPA是评估你学术能力的最核心指标。我身边就有同学因为大一选了一门巨难的数学课,导致GPA没达到80%的“软门槛”,与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遗憾了很久。

想申请奖学金,或者未来读研深造?那GPA就更是硬通货了。北美顶尖研究生院的申请,GPA 3.7/4.0(在UBC大约是85%)以上才算有竞争力。一两门“天坑课”把你的总平均分从85拉到82,可能就意味着你和梦校的距离又远了一大步。

所以你看,选课,绝不是随手点点鼠标那么简单。它是一场信息战,一场策略博弈。选对了,你就能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轻松保住高GPA,还能有大把时间去参加社团、社交、享受温哥华的阳光。选错了,你可能整个学期都在图书馆通宵,最后成绩单还不忍直视,那种挫败感真的会让人怀疑人生。

传说中的“神仙课”:它们到底长啥样?

在我们开始“排雷”之前,先来点甜头,看看UBC有哪些被学长学姐们口口相传的“神仙课”(Bird Courses)。

请注意,“神仙课”不等于“水课”。一门真正的神仙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教授讲课清晰有趣:能把复杂的概念讲得像听故事一样,让你不知不觉就学进去了。
  2. 任务量合理:没有堆积如山的reading,没有每周都让人头秃的quiz,作业和考试都在可控范围内。
  3. 评分公平友好:评分标准清晰,只要你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没有变态的curve-down(向下调分)。
  4. 能学到真东西:课程内容或技能对你有启发,能拓宽你的视野,而不是考完就忘。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几门经过万千学生认证的“神仙课”,无论你是哪个学院的,总有一款适合你!

文科生/社科生福利区

CRWR 200 - Introduction to Creative Writing (创意写作入门)

如果你心里有个文艺梦,或者单纯想找一门没有期末考试的课,那CRWR 200绝对是你的首选。这门课通常会分不同方向,比如小说、诗歌、剧本等。你整个学期的任务就是阅读一些范文,然后完成自己的创作。课堂氛围超级轻松,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教授和同学会给你非常正向的反馈。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用心写,分数都不会低。很多section的最终成绩是基于你的作品集(Portfolio),意味着你可以不断修改完善,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简直是GPA和兴趣双丰收的典范!

LING 100 -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语言学入门)

千万别被“语言学”这个名字吓到,这门课和学一门新外语完全不是一回事。它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声音和规则,非常有趣。比如,你会学到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口音“性感”,为什么婴儿能那么快学会说话。这门课的知识点非常系统,没有太多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重在理解。尤其推荐跟Dr. Strang Burton的课,他在Rate My Professors上的评分常年高达4.9/5,被学生誉为“神仙教授”,讲课风趣幽默,能把枯燥的音标讲成脱口秀。考试也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只要认真听课,拿A不难。

理科生/工科生调剂品

EOSC 114 - The Catastrophic Earth: Natural Disasters (灾难地球:自然灾害)

这门课是UBC最负盛名的“神仙课”,没有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理科生、工科生甚至商科生慕名而来,给自己的成绩单“补血”。课程内容就是讲各种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火山、海啸。内容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像在看Discovery纪录片。最关键的是,它的考核方式极其友好:通常是几次在线的、开卷的quiz,加一个选择题为主的期末考试。教授会把所有考点都清晰地列出来,几乎是喂到你嘴边。根据UBC Pair(一个可以看到往年课程成绩分布的网站)的数据,这门课的平均分常年稳定在80%以上,堪称GPA的“加油站”。

FNH 200 - Exploring Our Food (探索我们的食物)

吃货请注意!这是一门专门讲食物的科学课,但又不像化学课那么硬核。你会学到食物里的营养成分、食品加工的原理、甚至一些关于健康饮食的知识。这门课的亮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作业可能包括分析你一天吃了什么,或者设计一份健康菜单。往年的考核方式甚至有过take-home(带回家做)的期中考试,还有一个关于你最喜欢的食物的Final Project。既能满足你的味蕾,又能轻松提升GPA,何乐而不为呢?

“天坑课”预警:这些课千万小心!

聊完了开心的,我们得来点严肃的。有些课,就像选课列表里的“百慕大三角”,一旦误入,轻则发量减少,重则GPA跳水。识别并避开它们,是你UBC生涯的第一场生存挑战。

“天坑课”的特点通常是:

  1. 教授是“Killer”:讲课催眠,提问爱理不理,考试出题天马行空,评分标准成谜。
  2. 工作量巨大:每周都有上百页的reading,写不完的lab report,或者难度超纲的problem set。
  3. 考试难度逆天:题目和作业、课堂讲的完全是两个次元,考完怀疑自己上了个假课。
  4. 评分曲线苛刻:不管大家多努力,教授都会强行把平均分压到一个很低(比如65%)的水平。

大一必修课里的“劝退”担当

MATH 100/101 - Differential/Integral Calculus (微积分)

这几乎是所有理科、工科、商科和经济专业新生的必经之痛。高中数学再好,也别掉以轻心。UBC的微积分节奏快、概念抽象,难度远超国内高中。很多同学遇到的第一个坎就是,教授讲得飞快,一节课的内容够消化一个星期。考试是统一出题,难度很大,而且竞争极其激烈。根据UBC Pair的数据,这门课的平均分常年徘徊在65%-70%之间,意味着有一半的同学成绩在C+或以下。Reddit上关于“MATH 100 final”的帖子,每年都哀鸿遍野,堪称大型“比惨”现场。

避坑建议:千万别翘课!积极参加Tutorial(辅导课)和去Office Hour问问题。UBC有免费的Math Learning Centre,一定要利用起来。选课时,优先选择Rate My Professors上评分高的教授,一个好的引路人至关重要。

CHEM 121 - Structural Chemistry (结构化学)

对于很多生命科学方向的同学来说,CHEM 121是另一座大山。这门课内容非常抽象,涉及大量量子力学和分子轨道理论,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极高。每周的Lab实验报告也相当耗时。很多同学反映,花在这门课上的时间是其他课的两倍,但成绩却最不理想。它的平均分也通常不高,想拿A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避坑建议:提前预习,把高中化学的基础打牢。实验课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实验手册,否则在lab里会手忙脚乱。多和同学组队学习,讨论抽象的概念会更容易理解。

警惕!教授比课程代码更重要

有时候,一门课是“神仙”还是“天坑”,完全取决于讲台上的那个人。同一个课程代码,换个教授,体验可能天差地别。

举个真实的例子,ECON 101(经济学原理),是很多人的必修课。有的教授,比如Dr. G. Khan,讲课充满激情,善于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复杂的经济模型,考试重点清晰,学生评价极高。而有的教授(这里就不点名了),讲课照本宣科,口音重,考试题目刁钻,RMP上一片差评,学生纷纷表示“avoid at all costs”(不惜一切代价避开)。

所以,在选课时,你的首要任务不是看课程简介,而是去查这个section的授课教授是谁,然后立刻打开你的“选课三件套”。

你的选课终极武器库:三大神器助你通关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如何科学地选择课程,避免踩坑呢?别急,学长这就把压箱底的“三大神器”传授给你。

1. UBC Pair (UBC Grade Distribution)

网址:直接在Google搜索“UBC Pair”即可找到。

这是UBC官方出品的大数据工具,绝对权威。你可以在上面查询到过去几年里,几乎所有课程、所有教授的成绩分布情况。你会看到一个清晰的图表,显示有多少比例的学生拿了A(80%-100%),多少拿了B(68%-79%),甚至有多少人fail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如果一个教授教的课,常年平均分在80%以上,那基本可以放心选。如果平均分常年低于65%,而且挂科率很高,那你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了。

2. Rate My Professors (RMP)

网址:www.ratemyprofessors.com

这是北美大学生都在用的教授点评网站,相当于教授界的“大众点评”。学生可以匿名给教授打分(1-5分),并写下具体评价。看RMP时,要注意几个技巧:

  • 别只看总分:要看评分人数,一个只有3个人评分的5分教授,参考价值远不如一个有200人评分的4.5分教授。
  • 细读评论:高分教授的好评是“讲课清晰”还是“给分水”?低分教授的差评是“太严格”还是“不负责任”?这些细节能帮你判断教授的风格是否适合你。
  • 关注“Tag”:网站会根据学生评价生成标签,比如“Tough Grader”(给分严),“Gives good feedback”(反馈好),“Lecture heavy”(讲座为主),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3. Reddit (r/UBC)

社区地址:www.reddit.com/r/UBC/

这里是UBC学生最真实、最活跃的线上社区,也是获取小道消息的“情报中心”。在选课季,r/UBC社区里会有大量关于课程和教授的讨论帖。你只需要在社区的搜索框里输入课程代码(例如“CPSC 110 review”),就能看到海量的、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反馈。这些反馈通常非常具体,比如会提到某个教授的考试题型、作业难度,甚至TA(助教)是否给力。你也可以自己发帖提问,热心的学长学姐们通常都会知无不言。

实战演练:

假设你想选一门叫ATSC 113的天气课。你的流程应该是:

第一步:打开UBC Pair,搜索ATSC 113,查看往年这门课的平均分和成绩分布,发现平均分常年在B+左右,不错。

第二步:查看今年教这门课的教授是谁,比如是Dr. Roland Stull。打开Rate My Professors,搜索这位教授,看到他的评分高达4.7,学生普遍评价他“风趣幽-默”“知识渊博”。

第三步:打开Reddit的r/UBC社区,搜索“ATSC 113”,看到有帖子说“这门课很简单,期末考试前刷题库就行”,还有人分享了往年的考试资料链接。

经过这三步交叉验证,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门课,稳了!可以放心大胆地加到你的购物车里。

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帮你驱散一些选课前的迷茫和焦虑。

记住,大学第一年,最重要的不是每门课都拿A+,而是找到学习的节奏,探索自己的兴趣,并且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和头发。别因为一两门课的成败就否定自己。UBC的资源非常丰富,遇到困难,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不要憋着,大胆去寻求帮助。

用好我给你的这些工具,相信自己的判断,你的UBC第一年,一定会是一个超棒的开始。别怕,大胆去选吧,未来的UBCer!欢迎来到这个美丽的“天坑”!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58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