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阅读指南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满满的“避雷帖”。我们会聊到: 1. 哪些英国大学和专业,中国学生比例高到让你怀疑人生。 2.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反向留学”的局面? 3. 这种环境对你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4. 最重要的,到底该怎么选校,才能不花冤枉钱? 想看结论的同学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实用建议,但中间的瓜,我劝你别错过! |
英国留学真相:哪些大学被中国学生承包了?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扒开留学滤镜、看清真相的小编。
先给你们讲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个学弟,叫 Leo,去年兴高采烈地飞去了曼彻斯特,读市场营销硕士。出发前,他朋友圈里发的都是对英伦生活的憧憬:在图书馆通宵,在pub里和各国同学聊人生,练就一口流利的伦敦腔……结果开学第一天,他给我发了条语音,语气那叫一个复杂:“姐,我走进我们专业的大教室,一百多号人,我扫了一眼,感觉自己不是来了英国,而是来了趟国内某985高校的交换项目。老师点名,念出来的全是 Li, Wang, Zhang……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懵。”
Leo的经历,绝不是个例。花了大几十万,背井离乡,结果发现只是换了个地方和同一群人上课,这种“反向留学”的尴尬,相信是每个准留学生都偷偷担心过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彻底聊透。到底哪些英国大学被咱们中国学生“承包”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以及,身处这样的环境,对我们来说究竟是福是祸?
第一梯队:“承包大户”,这些学校你肯定听过
咱们开门见山,直接上“榜单”。有些大学因为综合排名、商科实力以及对国际学生的友好(招生)政策,常年稳坐中国学生数量的头把交椅。它们不是不好,只是在某些专业,你真的会体验到“家”的感觉。
1.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一提到中国学生多,曼大总是第一个被拉出来“批斗”的。这真不怪大家有刻板印象。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曼大拥有惊人的17,980名非欧盟国际学生,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英国大学里中国学生绝对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在某些学院,这个比例更是夸张。
重灾区在哪?当属曼彻斯特商学院(AMBS)。像市场营销(MSc Marketing)、管理学(MSc Management)、会计与金融(MSc Accounting and Finance)这些专业,课堂里的中国面孔占比达到60%-70%甚至更高,早已不是新闻。有同学开玩笑说,在AMBS上课,小组讨论根本不需要用英语,因为大概率你的组员都来自中国不同的省份,简直是“中国各地区代表团友好交流会”。连去学校旁边的中超,老板都能跟你唠半天嗑,问你是哪个专业的。
2. 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
格拉斯哥大学这几年简直是留学圈的“新晋顶流”,QS排名一路飙升,申请量也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学生数量的激增。同样是HESA的数据,格拉斯哥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在全英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授课型硕士项目中。
它的亚当·斯密商学院(Adam Smith Business School)是绝对的“主力军”。管理学、国际商务、金融管理等专业,放眼望去,几乎清一色的亚洲面孔,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我认识一个在格大读传媒的朋友,她说她们班还好,大概一半一半。但她隔壁商学院的朋友就惨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大课,能找出十个非中国人就算“国际化”了。去年甚至有传闻说,因为申请人数太多,格大商学院不得不紧急租用校外的电影院来当阶梯教室上课,场面一度非常壮观。
3. 利物浦大学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作为老牌红砖大学,利物浦大学的名气和实力一直在线,也是中国学生非常青睐的院校。利物浦的管理学院(Management School)同样是中国学生聚集地。特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课程。
有个在利物浦读项目管理的朋友吐槽,说他们的group project,五个人的小组,能凑齐“东北F4”外加一个南方代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下面坐着的同学和老师,一半以上都能无障碍听懂你的Chinglish,因为大家口音都差不多。这种环境的好处是,你永远不用担心点外卖或者找人拼单,坏处是,想练口语?你可能得去隔壁物理系或者哲学系“蹭课”了。
4. 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把这两所约克郡的兄弟院校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世界排名前一百的优秀大学,工科和商科都非常强,自然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学生。谢大的管理学院和利兹的商学院(LUBS)都是大热门。
根据2022年的数据,利兹大学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是最大的群体。而在谢菲尔德,这种情况同样普遍。特别是传媒专业,谢大的新闻系和利兹的传播与媒体学院,都是中国学子的心头好。一个在利兹读传媒的学妹告诉我,她们的课程设置非常实践,但问题是,当老师让大家去采访“本地人”时,满大街都是说普通话的同学,找个纯正的“local”做采访,比赶due还难。
为什么会这样?“承包”背后的秘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学校?难道英国大学就指着我们中国学生“创收”吗?你别说,还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这只是其中之一。
原因一:大学的“生意经”
这事儿得从钱说起。英国大学的运营,很大一部分依赖学费收入。本土和欧盟学生的学费有上限,但国际学生的学费则可以“自由定价”,通常是本土学生的三到四倍。根据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的数据,2023年,中国大陆是英国本科最大的国际生源地。而硕士阶段,这个数字更为庞大。中国学生庞大、稳定,且付费意愿强,对于任何一所追求发展的英国大学来说,这都是一块无法拒绝的“蛋糕”。
因此,大学会非常有针对性地在中国进行市场推广,与留学中介深度合作,并开设一些高度迎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专业,比如为期一年的授课型商科和传媒硕士。这些课程周期短、见效快,完美匹配了国内学生和家长“短平快”拿文凭的需求,所以招生规模自然就大。
原因二:我们的“名校情结”和“排名依赖”
我们自己也得“背锅”。很多同学和家长在选校时,几乎把QS、THE等世界大学排名奉为圭臬。排名在100名左右的大学,成了最大众、最“稳妥”的选择。这直接导致申请者高度集中于排名区段内的几十所学校,比如上面提到的曼大、格拉、利兹等。
大家觉得,这些学校“牌子亮”,回国认可度高,申请难度又不像G5那么高不可攀,性价比最高。当中介给你推荐这些学校时,你一查排名,确实不错,于是就愉快地递交了申请。成千上万个你和我都是这么想的,结果就是,大家最终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胜利会师了。
原因三:热门专业的“扎堆效应”
商科、传媒、计算机,这老三样,是留学生申请的三大巨头。为什么?因为它们看起来“钱景”好,回国就业面广。特别是商科,门槛相对较低,对本科背景要求不那么苛刻,很多转专业的同学也把它作为首选。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扎堆效应”。一个大学可能整体的国际生比例很健康,但只要你点开商学院的页面,画风就瞬间突变。比如爱丁堡大学,整体环境非常国际化,但它的商学院,特别是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等专业,中国学生的比例同样非常高。这就像一个漏斗,把有相似背景和目标的学生,都筛到了同一个地方。
“反向留学”: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学校和专业容易“中招”,以及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身处一个被同胞包围的环境,到底好不好?这事儿得分两面看。
先说说坏处,也就是大家最担心的:
语言环境打折扣: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当你身边全是说中文的同学,从上课讨论到下课吃饭,你使用英语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很多人读完一年硕士,感觉英语水平还停留在雅思备考阶段,口语和听力没得到本质提升。这几十万的学费,在“沉浸式语言环境”这一项上,可以说是打了水漂。
文化体验感缺失:留学的意义,除了学习知识,更在于体验异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如果你的社交圈固化在华人圈里,每天接触的还是国内的思维方式和社交习惯,那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最后,你对英国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旅游景点和中餐馆。
学术上的“舒适区”:在小组作业中,如果组员都是中国人,沟通起来确实高效,大家可以迅速用中文敲定分工和思路。但这也让你失去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碰撞思想、学习不同工作方式的机会。这种跨文化协作能力,恰恰是海外留学经历中最宝贵、最被未来雇主看重的软实力之一。
但是,凡事都有另一面。这种环境也并非一无是处:
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对于第一次出国的同学来说,一个庞大的华人圈能提供巨大的安全感。从接机、租房,到办银行卡、分享学习资料,有同胞在,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当你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一句“有事随时说话”的中文,比任何生硬的英文安慰都来得温暖。
无缝对接的国内人脉资源:别小看你身边的这些中国同学。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未来可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英国建立的这份“战友情”,回国后会转化为非常宝贵的人脉资源。大家有相似的留学背景,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无论是在求职还是创业上,都能互相拉一把。
学习上的便利性:说实话,和中国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效率真的高。大家都有相似的“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的觉悟,执行力强,沟通成本低。在理解一些复杂的学术概念时,可以用中文互相解释,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这对于应付紧张的硕士课程来说,不失为一个优点。
干货来了!如何选择,才能不踩坑?
聊了这么多,我知道你最关心的还是:我到底该怎么办?别急,这里给你几条掏心窝子的大白话建议。
第一,别只看综合排名,多查查“课程国际化”程度。
在选校时,不要只盯着QS前100。你可以多花点时间,去学校官网看你心仪课程的“Student Profile”或者“Class Profile”。有些学院会公布上一届学生的国籍分布数据。如果没有,就去LinkedIn上找这个专业的学长学姐,看看他们的背景,甚至可以直接发信息问一下课堂的国籍构成。这些一手信息,比任何中介的推荐都靠谱。
第二,考虑一下“非主流”的城市和大学。
除了伦敦、曼城、格拉这些大城市,英国还有很多宝藏大学坐落在一些环境优美、语言环境更纯粹的中小城市。比如杜伦大学(Durham)、圣安德鲁斯大学(St Andrews)、巴斯大学(Bath)、埃克塞特大学(Exeter)等。这些学校排名和声誉都非常好,但因为地理位置或城市规模,中国学生相对没有那么集中。在这些地方,你会被迫更多地使用英语,与本地人交流。
第三,如果非要去热门学校,那就选“冷门”一点的专业。
如果你有非去曼大、UCL不可的执念,那不妨在专业选择上动动脑筋。避开那些人满为患的商科和传媒,考虑一些更具专业性、对背景要求更高的课程,比如社会学、公共政策、历史、人类学,或者一些交叉学科。这些专业的课堂会小得多,学生背景也更加多元化,你能获得更深度的学习体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留学体验。
就算你真的去了一个被同胞“承包”的专业,也别灰心。环境是外因,你自己的选择才是内因。你可以强制自己:小组作业一定要找一个外国同学组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没几个中国人的社团,比如橄榄球、莎士比亚戏剧社);多去学生会的活动,主动和别人聊天;在宿舍里,和国际室友多交流,而不是整天待在自己房间。甚至,你可以去找一份兼职工作,在咖啡馆或者商店里,那是练习口语、了解当地社会的绝佳机会。
说到底,留学从来都不是一张通往成功的门票,而是一个提供无限可能的平台。你能从这个平台上收获什么,不取决于你身边有多少中国人,而取决于你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区多远。
别让对“反向留学”的恐惧,束缚了你的选择。看清真相,然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并且无论身处何地,都保持一颗开放和勇敢的心。这,可能比选对一所学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