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写作的“雷区”,千万别踩! |
|---|
| 别把PS写成简历复述版。招生官已经有你的CV了,他们想看的是CV背后的“你”。 |
| 别空喊口号说你多有热情。用具体的故事和行动来证明,而不是用“passionate”这个词。 |
| 别套用千篇一律的模板。你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你的故事也应该是。 |
| 别忽略对申请院校和专业的具体研究。泛泛而谈的热爱会让招生官觉得你很敷衍。 |
嘿,朋友!
深夜12点,你的屏幕还亮着吗?Word文档里是不是躺着一份改了十几遍,自己都快看不下去的PS初稿?
我猜猜看,你是不是把自己的经历翻了个底朝天:参加过模联,在知名公司实习过,绩点也相当漂亮,活动经历更是能列满一整页A4纸。但把这些“辉煌战绩”拼凑在一起后,读起来却感觉怪怪的,像一份……毫无感情的工作报告?你感觉自己被困在一堆华丽的辞藻里,却唯独忘了告诉招生官,你到底是谁。
如果我猜中了,别慌,这太正常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同学和你一样,把PS(Personal Statement)写成了一份“简历加长版”。但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想在堆积如山的申请材料里脱颖而出,靠的不是罗列你有多牛,而是讲一个只有你能讲的故事。
为什么你的PS看起来像一份无聊的报告?
我们先来看个残酷的现实。根据UCAS(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的官方数据,在2023申请季,有超过76万名申请者,递交了近300万份申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心仪的学校,那位决定你命运的招生官,每天都要阅读成百上千份PS。
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可能花在你PS上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的PS开头是这样的:“我叫XXX,我申请贵校的XXX专业。我对这个专业充满了热情。在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绩点达到了3.8。此外,我还在XXX公司实习,负责了XXX工作……”
是不是感觉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招生官也是人,他们每天看无数份这样的“流水账”,早就审美疲劳了。他们能从你的CV里看到你的绩点和实习经历,他们不需要你在PS里再复述一遍。他们想看的是这些经历背后的东西:你的思考、你的动机、你的成长,以及,你独特的个人特质。
一份只罗列成就的PS,就像一盘没有放盐的菜,虽然原料顶级,但吃起来索然无味。而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撮独一无二的“盐”——那条能把你所有经历串联起来的“黄金线索”。
核心绝招:找到贯穿你人生的“黄金线索”
什么是“黄金线索”?
它不是一个华丽的词,而是驱动你做出所有选择的那个核心动机,是你内心深处真正的好奇心,是你一直想要解答的那个“为什么”。它把你过去做过的事、现在申请的专业、以及未来想走的路,串成一个逻辑通顺、引人入胜的个人故事。
找到了它,你的PS就不再是一堆零散的经历,而是一部关于你探索热情、不断成长的微型电影。
那么,怎么找到这条线索呢?很简单,三步走:
第一步:无差别“地毯式”梳理
拿出一张纸或打开一个新文档,把你所有的经历,无论大小,全都写下来。记住,是“所有”!
大到国际竞赛获奖、知名企业实习,小到你为学校流浪猫社团设计的一张海报,你在B站做的一个冷门科普视频,或者你为了搞懂一个概念在图书馆泡了一整个通宵……任何让你有过思考、有过情绪波动的瞬间,都值得被记录。
第二步: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
看着你列出的清单,对每一项经历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 我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而不是别的?)
- 在这件事里,哪个瞬间让我最兴奋/最有成就感?
-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是怎么解决的?
- 这件事改变了我什么看法?让我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答案不需要多么高大上,关键是要真实。也许你参加商赛的初衷只是为了奖金,但在过程中,你却发现自己对市场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要找的线索。
第三步:连点成线,发现你的“模式”
当你把所有经历都深挖一遍后,试着把它们放在一起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些关键词、一些主题会反复出现。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点,其实可以被一条线连接起来。
也许这条线是“对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沟通障碍的执着”;也许是“对可持续商业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用的好奇”;又或者是“探索数据背后的人类行为模式”。
这条线,就是你的“黄金线索”。它源于你的过去,指向你的未来,而你申请的这个专业,正是这条线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站。
实战演练:看“黄金线索”如何让PS脱胎换骨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来看两个真实的案例,感受一下“黄金线索”的魔力。
案例一:申请LSE市场营销(MSc Marketing)
普通版PS(简历加长版):
“我在大学期间担任了汉服社的宣传部长,将社团的社交媒体粉丝数从500提升到了2000。之后,我在一家独立设计师品牌实习,负责内容创作和活动策划。这些经历让我对市场营销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希望申请LSE的MSc Marketing项目,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招生官视角:嗯,又一个有社团和实习经历的学生。挺好,但记不住。下一个。
“黄金线索”升级版:
这位同学通过“灵魂拷问”发现,她做的所有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她痴迷于小众文化如何通过品牌故事进入主流视野。
她的黄金线索是:探索数字时代下,小众文化如何通过品牌叙事进入主流视野。
于是,她的PS变成了这样:
开头(引入线索):“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品牌’的力量,是在我为学校汉服社策划的一次快闪活动中。当我们穿着汉服走在伦敦街头,一位本地老奶奶好奇地问我衣服上的刺绣图案是什么故事时,我意识到,服装不仅是布料,更是一种文化叙事的载体。”
展开(用经历印证线索):“这份热情驱使我不仅是运营社团的社交媒体,我更痴迷于分析后台数据,想搞清楚是哪种类型的内容(是历史考据还是现代混搭?)更能引发跨文化背景下的用户共鸣。后来,在一家独立设计师品牌实习时,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案撰写。我主动向创始人申请,对品牌的核心粉丝进行深度访谈。我发现,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对‘反主流’身份的认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品牌,是在构建一个有归属感的社群。”
连接未来(为什么是LSE):“然而,我也看到了挑战:小众文化在商业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其独特性而不被过度消费?这正是我渴望在LSE的MSc Marketing项目中深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Simona Botti教授关于消费者心理和品牌文化认同的研究,与我的探索方向高度契合。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我的答案。”
招生官视角:哇哦!这个学生有思考,有洞察,她不是为了营销而营销,她有自己想解决的特定问题。她还研究了我们的教授!这个学生,我要了。
案例二:申请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MSc Business Analytics)
普通版PS(简历加长版):
“我学习了Python和SQL,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并获得二等奖。我用Python做了一个关于共享单车数据分析的课程项目,掌握了数据可视化的技能。我对数据科学充满热情,帝国理工是我的梦想学校。”
招生官视角:技术能力还行,但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比较空洞。待定。
“黄金线索”升级版:
这位同学住在交通拥堵的大城市,每天上学都饱受堵车之苦。他发现自己所有跟数据相关的学习和项目,都隐隐指向一个方向。
他的黄金线索是:利用数据建模预测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于是,他的PS是这样写的:
开头(引入线索):“我的家乡是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每天通勤路上的‘红色拥堵线’是我对‘数据’最初的、也是最切身的体验。我总在想,这些看似混乱的车流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可以被预测的规律?”
展开(用经历印证线索):“带着这个疑问,我在数学建模比赛中,主动请缨负责交通流量预测的部分。我们团队首次尝试用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来分析历史数据,虽然最终模型的精度还有待提高,但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看到了用算法解决现实城市病的巨大潜力。在之后的课程项目中,我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案例,而是主动去伦敦交通局官网下载了公开数据集。通过分析,我发现地铁的拥堵模式与特定事件(如足球赛、音乐会)的关联性极强。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也让我意识到,一个有效的预测系统必须是动态的、多维度的。”
连接未来(为什么是IC):“我渴望构建这样一个更智能的系统,但这需要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更前沿的技术视野。帝国理工的数据科学研究所(Data Science Institute)在城市计算(Urban Computing)领域的研究成果令我向往。特别是MSc Business Analytics项目将数据科学与商业决策紧密结合的课程设置,正是我所需要的——我不仅想建立模型,更想知道如何让我的模型能真正落地,被城市管理者采纳,最终让千万通勤者的路途变得更顺畅。”
招生官视角:目标明确,逻辑清晰!这个学生不仅有技术,更有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强烈动机和独立思考能力。他非常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以及为什么来我们这里学。必须录取!
看到了吗?同样是那些经历,一旦用“黄金线索”串起来,整个故事的立意和说服力就完全不同了。
最后,请记住……
别再对着屏幕发呆,也别再问学长学姐“我这样写行不行”了。
你的PS,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它够不够“你”。招生官每年看那么多份申请,他们早就炼就了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穿你的热情是真是假,你的故事是套用模板还是发自内心。
他们不想招一个背景完美、经历闪亮的机器人,他们想招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好奇心、有失败过但仍在探索、有自己独特故事的未来校友。
所以,现在,关掉所有模板,放下那些教你如何“包装”自己的攻略。去泡杯咖啡,找个安静的角落,好好和自己聊一聊。
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你心动,是什么让你夜不能寐也想搞明白。
找到那条属于你的黄金线索吧。
你的故事,值得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