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卷商科了,这才是留学生的高薪密码

puppy

是不是感觉身边的留学生朋友都在卷商科,挤破头想进金融和咨询?但现实是,这些赛道越来越挤,简历投出去常常石沉大海。悄悄告诉你,现在北美就业市场的高薪密码,其实藏在那些懂技术、会分析的“科技+X”复合型人才身上!比如数据科学、商业分析等方向,才是起薪高、前景好的版本答案。这篇文章就用大白话给你扒一扒,哪些专业是真正的“潜力股”,如何结合自己的背景规划一条更光明的求职路,甚至还有学长学姐零基础成功转行的宝贵经验。想换个赛道实现高薪梦?这篇绝对是你的“避坑”和“寻宝”指南!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咱们不谈虚的,只聊实在的求职策略。如果你正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被商科的内卷压得喘不过气,希望这篇“寻宝指南”能给你打开一扇新的窗。花十分钟读完,可能会改变你未来十年的职业轨迹哦!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最近和一位刚从北美Top 30商学院毕业的学弟Leo聊天,听他诉苦,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Leo可以说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GPA 3.8,实习经历填满一页简历,一份在Big Four(四大),一份在一家精品投行。按理说,这样的背景,找工作应该不难吧?可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秋招开始,他海投了超过200份简历,目标是顶尖的金融和咨询公司。结果呢?90%石沉大海,剩下的要么是OA(在线测评)后杳无音信,要么是在第一轮面试就被刷掉。他眼睁睁看着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拿到顶级offer的同学,要么是家里有背景,要么是“技术流”大神。

更让他破防的是,他那位本科学校不如他、GPA也一般的计算机系室友,秋招开始没多久,就轻轻松松拿下了三个offer,其中一个还是某硅谷大厂的数据分析岗,起薪直接飙到12万美元。Leo苦笑着对我说:“我吭哧吭哧学了四年估值模型、市场分析,结果还没人家几行代码值钱。感觉自己选错了赛道,上了一条越来越窄的独木桥。”

Leo的故事,是不是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咱们留学生圈子里,好像有一种无形的“鄙视链”,读商科,进金融、咨询,似乎才是“人上人”的标配。但你有没有想过,当所有人都往这条路上挤的时候,它早已不是康庄大道,而是一片血雨腥风的“红海”。

为什么你卷的商科,越来越不“香”了?

咱们先用数据说话,别光凭感觉。为什么金融、咨询这些传统商科岗位越来越难进?

首先是供需严重失衡。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商科(Business)常年霸占最受欢迎的专业榜首。在2020-2021学年,美国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中,商科占比高达19%。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几十万商科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顶尖的岗位有多少呢?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顶级投行,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收到上万份简历是家常便饭,录取率甚至低于1%。这比考哈佛耶鲁还难。

其次,对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坎——H1B工作签证。传统金融、管理咨询这类岗位,本质上不是“技术驱动型”的。很多公司会觉得,一个本地人也能胜任,为什么要花额外的成本和精力去为一个国际生申请抽签,还面临着抽不中的风险?我们来看看美国移民局公布的官方数据。在2023财年,H1B申请量最大的职位类别是“软件开发人员”、“数据科学家”和各类工程师。而“金融分析师”(Financial Analyst)和“管理分析师”(Management Analyst)虽然也有,但数量和批准率都远远落后于技术岗。

一位在纽约某精品投行工作的学姐就跟我吐槽,她们公司今年招了5个应届分析师,清一色都是美国本地人。倒不是说留学生不优秀,而是HR在筛选简历时,看到需要Sponsor H1B,就会下意识地犹豫。除非你优秀到无可替代,否则公司为什么不选一个没有身份后顾之忧的候选人呢?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高薪密码:“科技+X”到底是什么?

好了,泼了这么多冷水,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想告诉你: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外面有一整片森林等着你!这片森林,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科技+X”复合型赛道。

“科技+X”不是让你转行去当一个纯粹的码农,天天埋头写代码。它的核心是:把你已有的专业知识(也就是X),用科技的手段(数据分析、编程、人工智能等)进行赋能,让你变成一个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超级个体”。

这里的“X”可以是任何领域:

  • 如果你学金融,X就是金融。结合科技,你就能去做量化分析(Quant)、金融科技(FinTech)。

  • 如果你学市场营销,X就是营销。结合科技,你就能做增长黑客(Growth Hacking)、营销数据分析。

  • 如果你学供应链管理,X就是供应链。结合科技,你就能做供应链数据分析,优化物流网络。

  • 甚至你学的是心理学、社会学,结合科技,也能去做用户体验研究(UX Research),分析用户行为数据。

简单来说,就是用数据和技术来解决你专业领域里的实际问题。这个时代,任何不谈数据的商业决策,都是在“耍流氓”。而你,就要成为那个能让数据“开口说话”的人。

真正的版本答案: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

在“科技+X”的广阔天地里,有两个方向是目前对留学生最友好、薪资最高、前景最广阔的——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DS)和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 BA)。

很多人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我用一个大白话给你解释:

商业分析师(BA)更像一个“侦探”。他/她关注的是“过去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发生”。比如,公司上个季度的销售额为什么下降了?是哪个地区、哪个产品的锅?BA会用SQL从数据库里提取数据,用Tableau或Power BI做个酷炫的可视化报告,把问题清晰地呈现给老板看,帮助他们做决策。

数据科学家(DS)则更像一个“预言家”。他/她不仅要知道过去,更要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比如,利用用户的历史购买数据,建立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他/她下个月最有可能买什么,然后精准地推送广告。DS需要更强的编程能力(主要是Python或R)和统计学、机器学习知识。

不管是BA还是DS,它们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这对公司来说太重要了。想象一下,你是老板,一个是凭感觉告诉你“我觉得我们应该降价”的经理,另一个是拿着数据报告,告诉你“数据显示,价格每降低5%,我们的用户转化率能提升15%,并且主要影响的是25-35岁的女性用户群体”的分析师,你更相信谁?

现在我们来看看薪酬。根据求职网站Glassdoor在2024年初的数据,美国金融分析师的平均年薪大约在8万到9.5万美元。而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则高达12.8万美元,商业分析师的平均薪资也普遍在9万美元以上。在顶级科技公司,一个应届的数据科学家拿到15万甚至20万美元以上的总包(薪水+股票+奖金)都非常常见。Levels.fyi网站的数据显示,像Google、Meta这些公司给入门级数据科学家的薪酬包,中位数都在18万美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岗位对H1B非常友好。因为公司很难在美国本地找到足够多既懂业务又懂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他们非常愿意为国际生提供Sponsorship。

我认识一个学姐Anna,她本科是学会计的。大三的时候,她发现会计工作的重复性很高,而且很容易被AI替代。她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于是开始自学Python和SQL。她没有报什么昂贵的课程,就是跟着网上免费的教程一点点啃。她做的第一个项目,是用Python写了个脚本,自动抓取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然后进行简单的财务比率分析。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项目,让她在简历上有了闪光点。后来她申请了一个商业分析的硕士项目,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数据分析比赛(Kaggle),毕业后成功进入了亚马逊,成为一名商业智能工程师(Business Intelligence Engineer),起薪就是六位数。她跟我说:“从会计转到数据,感觉像是从二维世界进入了三维世界,每天都在解决新的问题,非常有成就感。”

不想当纯“数据人”?这些赛道也是金矿

也许你会说,我真的对天天和数据、代码打交道不感兴趣。没关系,“科技+X”的选择远不止DS和BA。

一个同样火热的方向是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PM)。PM常被称为“产品的CEO”,他/她需要协调设计师、工程师、市场等多方团队,决定一个产品要做成什么样、有哪些功能、如何推向市场。这个职位完美地结合了商业洞察、用户同理心和技术理解力。商科背景的学生在理解市场、分析竞品、定义商业模式方面有天然优势,如果能再补上一些技术知识(比如了解API是怎么工作的,知道前后端的基本概念),就能和工程师顺畅沟通,成为非常抢手的PM人才。

PM的薪资水平同样非常可观。在硅谷,一个刚入行的助理产品经理(APM),年薪就能达到15万美元以上。因为这个岗位太重要了,一个好的PM能盘活一个产品,一个差的PM能毁掉一个团队。

另一个方向,是给那些依然对金融有执念的同学准备的——量化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和金融科技(FinTech)。这才是金融行业的未来。传统的交易员靠经验和胆识,而量化交易员(Quant)则靠模型和代码。他们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高速计算机在市场中寻找微小的套利机会。像Jane Street, Citadel, Two Sigma这些顶级的量化对冲基金,给应届毕业生的薪酬包动辄就是30万、40万美元起步,是传统投行的好几倍。当然,门槛也极高,通常要求你有非常强的数学、统计和编程能力。

FinTech则更广泛,比如移动支付(支付宝、PayPal)、智能投顾(Wealthfront)、区块链等,都是把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的领域。这些公司既需要懂金融逻辑的人,也需要懂技术实现的人,而你,如果两者都懂,就是他们最想要的人才。

零基础如何上车?你的转型路线图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心动了,但又有点慌:我一个文科/商科生,代码都没碰过,现在转还来得及吗?

完全来得及!关键在于行动和规划。

如果你还在读本科,那恭喜你,你有大把的时间。不要犹豫,马上去选修一些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或者统计系的课程。比如“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Python)”, “Data Structures”,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s (SQL)”, “Statistics for Data Science”这类课程。这些是你的“内功心法”。同时,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参加一些数据分析相关的社团或者比赛,积累实战经验。

如果你已经快毕业了,或者正在读一个传统商科的硕士,也别怕。你的优势在于对商业逻辑的理解。你需要做的是“速成”技术能力。我给你几条具体建议:

第一,主攻“三件套”:SQL, Python, Tableau。

  • SQL是数据分析的“普通话”,是和数据库沟通的语言,必须滚瓜烂熟。去LeetCode或者HackerRank上刷题,把中等难度的题刷个遍,面试基本就没问题了。

  • Python是数据科学的“瑞士军刀”,功能强大。重点学习Pandas(数据处理)、NumPy(数值计算)、Matplotlib/Seaborn(数据可视化)这几个库。如果想进阶,再学Scikit-learn(机器学习)。

  • Tableau(或微软的Power BI)是数据可视化的工具,能让你把枯燥的数据变成直观的图表。上手很快,但能体现你的商业展示能力。

第二,用项目武装你的简历。光在简历上写“熟悉Python”是没用的,HR根本不信。你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项目不需要多高大上,关键是要能体现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你可以去Kaggle上找公开的数据集,比如分析共享单车的使用规律、预测房价、分析用户评论情感等等。把整个分析过程——从数据清洗、探索性分析、建模到最后得出商业洞见——完整地做一遍,然后把代码和报告放在你的GitHub上。面试的时候,这就是你最好的“武器”。

第三,考虑申请一个“跳板”硕士项目。如果自学让你觉得吃力,或者想系统地转型,申请一个相关的硕士项目是最高效的方式。现在北美有很多专门为转型设计的项目,比如商业分析硕士(MSBA)、信息系统管理硕士(MISM)、数据科学硕士(MSDS)等。这些项目通常为期1-2年,课程设置非常实用,就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企业需要的数据人才。而且,硕士的身份还能给你提供新的CPT/OPT机会,大大增加了找工作的缓冲期。

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学公共关系的朋友,毕业后发现工作非常难找,薪水也低。她心一横,申请了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信息系统管理硕士(MISM)项目。在CMU的一年半里,她疯狂补课,从零开始学编程、学数据库。毕业后,她凭借着自己文科背景的沟通能力和新学到的技术,成功拿到了一家独角兽公司的产品经理offer。

别光埋头学,抬头讲好你的故事

技术能力是“硬件”,但如何把你的经历和能力包装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是你的“软件”。尤其对于转行的同学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面试官问你“为什么从XX专业转到数据分析?”时,你不能说“因为商科不好找工作,数据分析工资高”。这显得你非常功利。

你需要一个能说服人的“转型故事”。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在学习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决策都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缺乏数据支撑。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开始自学SQL和Python,想看看能否用数据来验证和优化营销策略。我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分析一份用户行为数据,结果发现了一个之前从未被注意到的高价值用户群体。这个‘Aha Moment’让我确信,数据分析才是我真正热爱的方向,因为它能将商业和逻辑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看到没?这个故事把你从一个被动的求职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发现热情、并付诸行动的积极分子。你的每一个学习经历、每一个项目,都是为了验证这个故事而存在的。

多去LinkedIn上找目标公司、目标岗位的学长学姐做信息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别一上来就问人家要内推,而是真诚地去请教他们的经验,问问他们一天的工作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技能。这不仅能让你获得宝贵的一手信息,还能建立人脉,机会往往就在这些交流中产生。

我知道,走出舒适区,去学习一门全新的技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可能会遇到无数的bug,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进度比别人慢,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请你回头看看Leo的故事,再想想拥挤不堪的独木桥。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一条路变得异常拥挤时,聪明人会去寻找另一条更宽阔、更有潜力的路。

这个时代不需要只会背诵理论的“金融民工”,而是需要能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武装军师”。你学的商科知识不是白费了,它们是你未来最宝贵的财富,是你的“X”。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为你的“X”插上“科技”的翅膀。

别再犹豫了。打开电脑,从安装第一个Python环境开始,或者从拖拽第一个Tableau图表开始。你今天敲下的每一行代码,整理的每一份数据,都是在为自己编写一个薪水更高、前景更广的未来。这条路,走的人还不多,但风景,绝对值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18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