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上岸首选?在美中厂薪资揭秘

puppy

最近几年,在美中厂好像成了留学生“上岸”的热门选择,传说中不仅package给得大方,对身份也更友好。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这篇文章就带你来一探究竟!我们深扒了字节、拼多多等大厂给new grad和社招岗位的真实薪资数据,从基本工资到股票期权,给你一份实在的参考。当然,除了薪水,大家关心的工作文化和WLB我们也会聊到。到底香不香,值不值得去?看完这篇你就心里有数啦!

小编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里的薪资数据都是我们从公开渠道(比如Levels.fyi、一亩三分地等社区)扒下来并结合近期案例整理的,力求真实。但每个人的package都是case by case,会因为你的面试表现、经验背景和谈判能力有很大差别。所以,把它当成一个参考坐标,具体数字还是要以你拿到的offer为准哦!

留学生上岸首选?在美中厂薪资揭秘

“兄弟,我拿到亚麻的offer了!SDE 1,总包接近18万,终于可以上岸了!” 电话那头,室友David的声音里透着藏不住的兴奋。毕业季的焦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我真心为他高兴,可挂了电话,心里却有点五味杂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两个offer:一个是Google的,package和David的差不多;另一个是TikTok的,base比Google还高了2万,签字费和股票加起来,第一年总包直接冲破了22万美金。更重要的是,TikTok的HR在电话里说得斩钉截铁:“身份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们有非常成熟的律师团队,入职就给你办H1B,抽不中就送你去海外办公室,第二年继续抽,直到抽中为止。”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最近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留学生朋友面临着类似的选择。曾经,我们削尖了脑袋都想挤进FLAG(现在叫MANGA了)这样的美国大厂,觉得那才是“上岸”的终极形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TikTok、Temu为代表的在美中厂,像一匹匹黑马,用“简单粗暴”的高薪和“诚意满满”的身份支持,闯进了我们的视野,甚至成了很多人的Plan A。

传说中,它们给钱大方,不跟你玩虚的;传说中,它们对留学生身份极度友好,H1B、绿卡政策给力。但事实真的这么“香”吗?高薪的背后,是不是要用“肝”来换?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薪资侦探”,好好扒一扒这些在美中厂的真实薪资水平和工作体验,看看这艘船,到底值不值得上。

真金白银,Package到底有多大?

不谈钱的求职攻略都是耍流氓。我们直接上数据,看看在美中厂给应届生(New Grad)和社招(Experienced Hire)开出的价码到底有多诱人。这里我们主要以风头最劲的字节跳动(TikTok)和拼多多(Temu)为例。

校招 New Grad:出道即巅峰?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留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的起薪往往决定了未来几年职业发展的起点。在这一点上,中厂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钞能力”。

咱们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TikTok给软件工程师(SDE)应届生的package。根据2023年底到2024年初的数据,一个硕士毕业生拿到的标准包大概是这样构成的:

  • 基本工资 (Base Salary): $140,000 - $165,000 /年
  • 签字费 (Sign-on Bonus): $20,000 - $30,000 (分两年发放)
  • 股票 (RSUs): $100,000 - $150,000 (分四年vest,每年25%)
  • 年终奖 (Annual Bonus): 目标是基本工资的15% - 20% (根据绩效浮动)

我们来算一笔账。取个中间值,假设你拿到了$150k的base, $20k的签字费, $120k的股票。那你第一年的总收入(Total Compensation, TC)就是:$150,000 (base) + $10,000 (第一年签字费) + $30,000 (第一年股票) + $22,500 (15%目标奖金) = $212,500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已经超过了相当一部分美国本土大厂给应届生的标准包。比如亚麻的SDE 1,总包通常在$170k-$190k的范围。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生活、还学贷的留学生来说,这多出来的几万美金,诱惑力不言而喻。

而Temu,作为新晋“卷王”,更是把“壕”字写在了脸上。虽然Temu在美国的招聘规模和数据透明度不如TikTok,但从零星的爆料来看,他们为了抢人,开出的包裹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去年上岸的朋友分享,Temu给应届算法岗开出的总包甚至能摸到$250k的门槛,直接对标Google L4的水平。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让很多还在犹豫的同学瞬间下定了决心。

社招岗:跳槽就为发家致富?

如果说给应届生的包裹只是“开胃菜”,那么中厂给有经验的工程师开出的价码,才真正称得上是“王炸”。它们非常渴求有经验、能直接上手干活的工程师,因此在社招上挥金如土。

我们还是看字节跳动。字节在北美的技术职级分为 1-2, 2-1, 2-2, 3-1... 往上。一个有2-3年工作经验,能对标到字节2-1级的工程师,能拿到什么样的包裹呢?

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在亚麻工作了两年多的SDE II,跳槽去了TikTok,职级2-1。他的package是:

  • Base Salary: $220,000
  • RSUs: $300,000 (分四年)
  • Annual Bonus: 目标20%

第一年的TC算下来就是:$220,000 + $75,000 (股票) + $44,000 (奖金) = $339,000。这个包裹,比他在亚麻时高出了将近40%。

如果你是更资深的工程师,比如Senior级别(对标字节2-2),那总包冲上$400k甚至$500k都不是天方夜谭。一位在Meta工作五年的朋友,跳去TikTok拿到了Senior岗,总包接近$480k,他说“感觉人生开启了hard模式,但账户余额也开启了easy模式”。

至于Temu,更是社招市场上的“神秘玩家”。他们的薪资结构据说更加激进,Base给得非常高,甚至高于市场水平30%-50%,股票部分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毕竟母公司拼多多的股价波动较大),但现金部分给得足,让很多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打工人”无法拒绝。

除了这两家,像SHEIN、Weee!、小红书等在美扩张的中厂,虽然体量和名气稍逊一筹,但在招聘核心岗位时,同样舍得下本钱。可以说,用高薪吸引人才是这些公司在北美市场站稳脚跟的核心战略之一。

高薪背后,你得知道这些

钱给的确实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薪的背后,往往是高强度的工作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你被这些诱人的数字冲昏头脑之前,我们必须冷静下来,聊聊硬币的另一面。

工作文化:“快”与“卷”的交响曲

“快”,是几乎所有在中厂工作过的人都会提到的第一个词。一个在TikTok做产品的学姐跟我吐槽:“我们这里没有roadmap,只有‘火线图’。老板昨天有个想法,今天就要看到demo,下周就要上线测试。感觉自己不是在做产品,是在打仗。”

这种“火箭般”的速度,源于国内互联网行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打法。好处是,你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项目,个人成长速度极快,非常有成就感。坏处是,项目可能缺乏长期规划,技术债累积严重,而且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另一个关键词是“卷”(内卷)。中厂的绩效考核压力普遍较大,比如字节著名的“OKR”制度和“360环评”,意味着你的工作成果不仅要自己说,还要同事、老板全方位评价。为了在绩效評定中拿到好成绩(这直接关系到你的年终奖和股票refresh),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自愿”加班,展现出更积极的工作态度。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晚上9点,我们组的群里还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讨论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对齐’。有时候真分不清是在美国西海岸,还是在北京中关村。”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WLB):一个奢侈的梦想?

说到WLB,这可能是中厂和美国本土大厂区别最大的地方。如果你向往的是下午5点准时下班,周末完全不看工作消息的“养老”生活,那中厂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由于业务横跨中美,跨时区会议是家常便饭。晚上八九点,甚至深夜,开个会同步一下国内的进展,是很多团队的日常。一位在Temu的朋友说,他的日历上经常有晚上10点的会,因为那时候国内的同事刚上班不久。“有时候刚准备休息,一个群聊电话就打过来了,说线上出了个紧急bug需要处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在中厂就完全没有个人生活。具体情况也因团队和项目而异。一些做基础架构或者工具类的团队,WLB会相对好一些。但在核心业务线,尤其是在产品快速扩张的阶段,加班和on-call是常态。这是一种选择,你用一部分个人时间,换取了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报酬和飞速的职业成长。

你,适合去中厂吗?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那我到底该不该去?其实,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我们可以把求职者简单分为几类,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身份刚需型:如果你OPT时间紧迫,急需一个能稳定支持你抽H1B、办绿卡的公司,那中厂绝对是你的首选之一。它们对国际人才的渴求和在身份支持上的“不计代价”,能为你解决最大的后顾之忧。先“上岸”,再谈别的。

快速攒钱型:如果你没有太多家庭负担,目标明确,就是想在年轻时快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那么中厂的高薪包裹能帮你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目标。用三五年的高强度工作,换来未来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这笔账很多人觉得划算。

事业奋斗型:你是一个“工作狂”,享受快节奏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希望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平台上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视野。那么中厂提供的复杂业务场景和核心项目,绝对能让你“打怪升级”打到爽。

WLB至上型:如果你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放在第一位,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个人爱好,那么在接受中厂的offer前,真的需要三思。或许,薪水稍低一些,但工作更稳定的美国本土公司会是更舒适的选择。

说到底,找工作就像找对象,钱、身份、文化、WLB,这些都是你需要权衡的因素。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关键在于你想清楚自己现阶段最看重的是什么。

别被外界的声音和他人的选择所裹挟。有人在Google朝九晚五,享受着加州阳光和免费午餐,觉得岁月静好;也有人在TikTok通宵达旦,为了一个项目上线而肾上腺素飙升,觉得热血沸腾。这两种生活,没有高下之分。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花点时间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的是什么?是眼前的真金白银,是未来的身份保障,还是那份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无论你最终选择哪条路,都能走得更坚定,更从容。

祝大家都能在这个毕业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艘船,顺利上岸!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43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