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学姐的悄悄话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值得你花10分钟看完。我们不灌鸡汤,只聊现实。这不仅仅是关于伦敦金融城的故事,更是关于你未来职业选择和人生取舍的一次预演。答应我,抛开滤镜,认真读完,再决定那份“梦中情岗”到底值不值得你拼尽全力。 |
揭秘伦敦金融精英的真实生活
去年冬天,我在Canary Wharf的一家酒吧参加了一个校友networking活动。当时,一个在摩根大通工作了刚满一年的学长成了全场焦点。他穿着剪裁得体的Tom Ford西装,手腕上的欧米茄若隐若现,聊起市场趋势和宏观经济,眼睛里闪着光。他轻描淡写地提到自己刚在金丝雀码头买了套公寓,周末会去瑞士滑雪放松一下。我身边一个读金融的学妹眼睛都直了,悄悄跟我说:“天呐,这不就是我想要的dream life吗?”
我笑了笑,没说话。因为我恰好认识他同组的一个analyst,知道他上个季度因为一个deal,连续三周每天只睡3个小时,压力大到需要看心理医生。他没说的是,那块欧米茄是他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为了在见客户时“撑场面”,而那套公寓的首付,几乎掏空了他第一年的全部奖金,剩下的全是贷款。至于去瑞士滑雪,那次是因为他实在扛不住,请了三天病假“逃”出去喘口气。
所以,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那些光鲜履历背后,伦敦金融精英们真实得有点残酷的日常。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帮你拨开《华尔街之狼》和各种爽剧的滤镜,看看这条路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它究竟适不适合你。
凌晨4点的闹钟与“永不关机”的黑莓手机
你以为金融精英的一天是从一杯手冲咖啡和一份《金融时报》开始的?太天真了。对于一个在投行部(IBD)工作的初级分析师(Analyst)来说,一天通常是从恐慌中惊醒开始的。
凌晨4:30,伦敦还在沉睡,但你的闹钟已经响了。不是为了晨跑,而是为了赶在纽约市场收盘前,检查一遍邮箱,看看MD(董事总经理)或者VP(副总裁)有没有半夜发来什么“紧急”修改意见。你必须在亚洲市场开盘前,把昨晚做到半夜的Pitch Book(项目建议书)更新好。根据eFinancialCareers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伦敦的初级投行分析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过85小时,在项目忙季,突破100小时是家常便饭。换算一下,这意味着你每天的工作时间可能长达15-16个小时,而且基本没有周末。
我有个朋友,咱们就叫他Leo吧。他在一家美资投行做Analyst。有一次我们约了周六晚上吃饭,那是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定好的。结果周六下午三点,他老板一个电话打来,说客户临时要一个关于市场并购可能性的数据模型。Leo只能放我鸽子,立马打车回公司。那一整个周末,他都在办公室里度过,靠着外卖和红牛续命。他跟我开玩笑说:“你知道最绝望的是什么吗?是周日晚上11点,我终于把模型做完发出去,想着总算可以回家睡一觉了。结果刚走出办公室,手机就响了,邮件提示‘Re:’,打开一看,VP说有几个地方的假设需要调整,让我‘尽快’更新一下。”
所谓的“尽快”,在金融城里,就意味着“现在,立刻,马上”。你的生活完全是被工作支配的。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洗澡也要把手机放在旁边,生怕错过任何一封邮件。那种对邮件提示音的恐惧,会慢慢变成一种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很多新人入职不到半年,就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或者出现神经衰弱的迹象。
年薪百万?先算算你的时薪再说
聊点实际的,钱。这可能是吸引绝大多数留学生涌入金融城的最大动力。没错,这里的薪水的确很可观。根据Pearse Partners 2024年的薪酬报告,一个刚毕业的投行第一年分析师(Analyst 1),在伦敦的基本工资大概在7万到8.5万英镑之间。加上年终奖金(通常是基本工资的50%-100%),第一年拿到12万到1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0万-135万)的总收入,是完全有可能的。
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但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假设你每周工作90小时,一年工作50周(已经给你算了2周假了),那么你一年的工作总时长是4500小时。用13万英镑的总收入除以4500小时,你的时薪大约是28.8英镑。这个数字当然不低,但对比一下,伦敦一个经验丰富的私人健身教练或者水管工,时薪也能达到40-60英镑,而且他们不用拿命去换。
更重要的是,这份高薪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机会成本。你的社交生活几乎为零,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会因为你一次次的“失约”而变得疏远。你没有时间去健身,没时间去培养兴趣爱好,甚至没时间好好谈一场恋爱。你赚来的钱,很多时候只是一个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因为你根本没空去花。很多人拿到第一笔巨额奖金后,最想做的事情不是去买奢侈品,而是“报复性”地睡上三天三夜。
一个从LSE毕业的学姐,在进入高盛工作两年后,果断辞职去了一家科技初创公司,薪水直接打了六折。她说:“在前司,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赚钱机器上的螺丝钉,每天都在重复做PPT和Excel,看不到尽头。我用健康和生活换来的钱,最后可能都要花在看病上。现在虽然赚得少了,但我每天能准时下班,周末可以去爬山、画画,我感觉自己重新‘活’过来了。”
社交圈的“潜规则”:不是派对,是战场
电影里金融精英的生活总是伴随着香槟、游艇和无尽的派对。现实呢?社交确实是金融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不是享受,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首先,你得“入圈”。这个圈子有很强的同质性。牛津、剑桥、LSE、IC这些G5院校的毕业生拥有天然的校友网络优势。如果你毕业于一个非目标院校(non-target school),你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去证明自己。你的口音、你的穿着、你聊天的谈资,甚至你喝什么酒,都会在无形中被评判。很多时候,大家不是在交朋友,而是在互相筛选和评估“价值”。
其次,社交的目的性极强。周四晚上的行业酒会,大家端着酒杯,看似相谈甚欢,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本本。谁是潜在的客户?谁能提供内部消息?谁未来可能成为我的老板?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信息交换和人脉铺垫。你需要时刻保持微笑,表现得风趣、自信、游刃有余,即使你可能已经连续工作了70个小时,累得只想回家躺着。
这种“表演型社交”的压力是巨大的。一个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最怕的就是和老板一起去参加晚宴。你不仅要注意餐桌礼仪,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说出聪明的话,既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又不能盖过老板的风头。一顿饭吃下来,比做一个复杂的模型还累。他说:“那种感觉就像在演戏,你不是你自己,你只是一个代表公司形象、符合圈子期待的符号。”
心理代价:精英身份下的“隐形”崩溃
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心理健康成本。
金融行业的高压、长工时和激烈竞争,使其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区。根据英国心理健康慈善机构Mind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金融服务业从业者中,有近41%的人表示曾因工作压力而考虑辞职,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但在这个崇尚“强者文化”的环境里,承认自己“不行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每个人都在假装自己刀枪不入、精力无限。凌晨三点,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没有人会抱怨,因为抱怨被视为“软弱”的象征。你身边的人都是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天之骄子,每个人都聪明、勤奋得可怕。这种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会让你不断自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不行?我是不是不够努力?
这种压力会慢慢侵蚀你的内心。失眠、焦虑、饮食失调,甚至抑郁,在初级银行家群体中并不少见。前几年,高盛一名年轻分析师在工作重压下去世的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虽然此后各大投行纷纷出台了“周六保护政策”(Protected Saturday)等措施,规定分析师周六不许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为了不拖慢项目进度,还是会偷偷在家加班。
记住,再多的钱,也买不回你的健康。当你发现工作已经让你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让你每天都活在焦虑和恐惧中时,你真的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一切是否值得。
好了,聊了这么多“阴暗面”,并不是想把你吓跑。伦敦金融城的确是一个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积累财富和人脉的平台。它能带给你的视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抗压性,是很多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但在你一头扎进来之前,我希望你别只盯着那些成功故事和闪亮的薪资包。你不如问自己几个更实在的问题:
第一,你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纯粹的金钱回报,是那种精英身份的认同感,还是你想通过这段经历作为跳板,去实现一个更大的目标?想清楚你的核心驱动力,这能帮你在最难熬的时候撑下去。
第二,你的性格和身体,真的能扛住这种强度的消耗吗?你是一个天生“打鸡血”的人,还是一个需要工作生活平衡的人?诚实地评估自己,这不丢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再努力也只会痛苦。
第三,你有没有和真正的一线初级员工聊过?不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MD,而是那些只比你大一两岁,正在经历这一切的Analyst。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抱怨和感受,而不是只听公司宣讲会上那些经过包装的漂亮话。
伦敦金融城的大门永远为有准备的强者敞开,但钥匙在你自己的手里。在打开这扇门之前,请一定想清楚,门后面那个世界,究竟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