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留学血泪史,全是你想知道的干货

puppy

还在对日本留学抱着樱花和动漫的美好幻想吗?先等等!让我这个过来人跟你聊几句真心话。从租房被坑、打工被压榨,到语言不通的孤独感和选课的迷茫,这些坑我都替你踩过了。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全是我的血泪教训和实用技巧,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开留学路上的各种陷阱,省钱省力,少走弯路。想知道真实的日本留学生活究竟是什么样,以及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走下去吗?看这篇就够了。

赴日留学四大“血泪”高发区
租房篇:初期费用“无底洞”,合同陷阱防不胜防,邻里关系“老大难”。
打工篇:时薪看着高,税后到手少,职场霸凌不好说,语言要求比天高。
社交篇:“读空气”技能点不满,融不进的日本人圈子,深夜emo是常态。
学业篇:选课如“赌博”,发表(Presentation)要人命,教授关系“凭缘分”。

嘿,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学长,阿Ken。

还记得我刚落地成田机场的那天,拖着两个28寸的巨大行李箱,心里装满了对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的所有幻想。我以为我的生活会是漫步在樱花树下,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和可爱的日本同学讨论课题,课余在时髦的咖啡店打工,一切都像加了滤镜一样美好。

结果呢?现实第一天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中介给我找的房子,照片里看着窗明几净,实际又小又旧,推开窗就是邻居家的墙,距离车站要暴走15分钟。更要命的是,我为这个“鸽子笼”付了将近40万日元的初期费用。那天晚上,我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吃着便利店的饭团,第一次感觉,这趟留学之路,可能不是我想象中铺满鲜花的红毯,而是一条需要自己披荆斩棘的“血路”。

今天,我不想跟你灌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的鸡汤。我就想把这几年踩过的坑、流过的泪,都变成实打实的干货,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能让你在出发前,把幻想的滤镜调低一点,把求生的技能点加满一点。

租房的坑,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在日本,留学生面临的第一个大BOSS,绝对是租房。国内租房,最多押一付三。但在日本,这套逻辑完全行不通。你将面临一个由各种“金”组成的“金融无底洞”。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你在东京看中了一间月租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500元)的单身公寓,这在23区内算是很正常的价格了。你以为第一个月交7万就行了?天真!你实际要支付的初期费用可能是这样的:

1. 礼金(Reikin):1个月房租,7万日元。这是“感谢”房东把房子租给你的钱,退房时不退还。

2. 敷金(Shikikin):1个月房租,7万日元。相当于押金,退房时会扣除清扫费、修理费后返还一部分,也可能一分不剩。

3. 中介费(Chukai Tesuryo):0.5-1个月房租+消费税,我们按1个月算,就是7.7万日元。

4. 保证公司费(Hosho Gaisha Hiyou):通常是房租的50%-100%,我们按50%算,3.5万日元。因为你是外国人,没有日本人担保,必须用这个。

5. 火灾保险费(Kasai Hokenryo):1.5-2万日元,强制购买。

6. 换锁费(Kagi Kokan Dai):1.5-2.5万日元,为了安全,新租客入住必须换。

7. 首月房租:7万日元。

这么一加,总计是:7 + 7 + 7.7 + 3.5 + 2 + 2 + 7 = 36.2万日元!折合人民币近1.8万元。这还只是房子本身的费用,你还得自己买家具家电,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根据日本不动产流通经营协会(FRK)的数据,东京圈单身公寓的平均初期费用,普遍是月租的5到6倍。

我有个朋友,当时被一个黑心中介忽悠,说有个“留学生特价房”,初期费用只要20万。他高高兴兴地签了合同,搬进去才发现,房子是木造的“アパート”,隔音效果基本为零。隔壁打个喷嚏他都能听见,楼上半夜走路像在蹦迪,他被噪音搞得神经衰弱,住了半年就赔钱搬走了。那个“特价”的代价,就是极差的居住体验。

学长的避坑指南:

找房渠道要靠谱:别轻信网上那些来路不明的“零中介费”广告。优先考虑学校的学生生活课或生协(大学生活协同组合)推荐的房源,他们合作的通常是正规公司,对留学生也比较友好。其次,选择SUUMO、HOMES、at home等大型正规网站,或者去Apaman Shop、Able、Mini Mini这些连锁不动产公司门店咨询。

看房要带“放大镜”:实地看房时,别光看装修。用手机敲敲墙壁,感受一下厚度;打开窗户看看周围环境,有没有铁路、大马路或者居酒屋;检查所有水龙头出水情况和下水道是否通畅;问清楚网络、燃气是哪家公司,是否需要自己签约。白天看一次,最好晚上也去看一次,感受一下周边的安静程度。

合同细节是魔鬼:签约前,务必让不动产公司把《重要事项说明书》给你讲清楚。特别注意“退去時”条款,也就是退房时的清扫费和原状恢复费用是怎么计算的。日本有所谓的“原状回復”义务,但故意损坏和自然老化是两码事。入住时,给房间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已经有瑕疵的地方,拍下清晰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保留,免得退房时被房东乱扣敷金。

打工的苦,只有便利店的饭团知道

很多同学想着靠打工赚生活费,甚至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留学生的打工时间有严格限制:每周不得超过28小时(放长假期间每天可工作8小时)。我们再来算一笔账。

以东京为例,2023年10月起最低时薪上调至1113日元。假设你勤勤恳懇,每周都打满28小时,一个月的收入是:1113日元/小时 * 28小时/周 * 4周 = 124,656日元(约合人民币6200元)。

这个收入在东京是什么水平?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令和3年度私费外国人留学生生活实态调查》,留学生在东京平均每月的生活费(不含学费)是10.8万日元。所以,你拼死拼活打工赚的钱,基本上只够支付你的房租、水电煤、交通和吃饭,想靠这个钱买新款iPhone或者到处旅游,还是有点难度的。

钱是一方面,更折磨人的是过程。我第一份工是在一家连锁居酒屋的后厨洗碗。听起来简单吧?但高峰期堆成山的油腻盘子,让你洗到怀疑人生。厨房里充斥着前辈的吆喝声和各种听不懂的行业黑话,我因为一个盘子没冲干净,被店长用极快的语速当众训斥了五分钟,当时真的想把围裙一摔直接走人。但想到下个月的房租,还是得忍着,赔笑说“すみませんでした”(对不起)。

还有一种坑叫“ブラックバイト”(黑心工),它们会以各种理由让你无偿加班,或者在你生病请假时扣掉高额工资,甚至在排班上故意刁难你。我的一个学妹在一家服装店打工,被要求自己先花钱买下店里的衣服作为“工作服”,卖不出去的商品还被变相强迫购买,这都是违法的,但很多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因为语言不通、不懂法律,就吃了哑巴亏。

学长的避坑指南:

语言是第一生产力:日语越好,你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就越大。便利店、餐厅服务员这类需要直接跟客人打交道的工作,对口语要求很高。如果口语暂时不过关,可以先从工厂流水线、酒店清扫、便当制作这类对语言要求低的工作开始,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慢慢提升。

找工要有“正规军”意识:不要去看来路不明的微信群招聘,风险极高。可以利用学校的学生支援中心、当地的Hello Work(公共职业介绍所),或者在TownWork、Baitoru这些知名招聘网站上找。面试成功后,一定要签《雇佣契约书》,看清楚工作时间、时薪、工资发放日和交通费补贴等条款。

学会保护自己:记住,你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日本有劳动基准法保护所有劳动者,包括留学生。如果遇到工资拖欠、无理克扣等问题,可以向“劳动基准监督署”咨询求助。把你每次的排班表、工资条都拍照保存好,这些都是证据。

心态放平,打工是为了体验生活:别把打工当成唯一的经济来源,它更是一个你接触日本社会、练习口语的窗口。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毕竟你的身份是学生,别本末倒置了。

语言和孤独,是深夜的必修课

你可能在国内考过了N1,觉得在日本交流应该没问题了。但相信我,一张证书和真实的生活是两回事。课本上教的是标准的“共同语”,而生活中充满了方言、缩写、年轻人用语和暧昧不清的“潜台词”。

刚来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小组讨论。日本同学语速飞快,夹杂着各种我闻所未闻的流行语,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我坐在那里像个局外人,想插话又怕说错,只能尴尬地全程点头微笑。那种感觉,就像一个透明人,明明身处人群,却无比孤独。

日本社会非常讲究“读空气”(空気を読む),也就是察言观色、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直来直去文化里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有一次,社团的前辈约大家去喝酒,我因为第二天有考试就直接说“行けません”(我去不了)。后来才知道,更委婉得体的说法是“ちょっとその日は予定があって…”(那天我正好有点安排…),直接拒绝会被认为不合群。

这种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会慢慢累积成巨大的孤独感。根据一项针对在日外国人的调查,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曾感到孤独,其中留学生群体的比例更高。白天在学校和打工的地方强颜欢笑,晚上回到那个只有一张床的小房间,四壁无声,那种思乡和无助的情绪会瞬间将你吞没。我敢说,每个留学生都至少有过一次躲在被子里偷偷哭的经历。

学长的避坑指南:

勇敢地开口,不怕丢脸:语言是在使用中进步的。别怕犯错,日本人对于外国人说日语的宽容度其实很高。多参加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找个语伴(Language Exchange Partner),或者干脆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サークル),无论是运动类还是文化类。在共同的爱好中,语言交流会变得自然很多。

别把自己圈起来:很多留学生来到日本后,还是习惯性地和中国人待在一起,说着中文,吃着中餐。这当然能缓解一时的孤独,但对你的日语和融入过程毫无帮助。要有意识地去结交日本朋友,哪怕只有一个,他也能成为你了解日本文化的一扇窗。

培养一个人的爱好:学会和自己相处,是留学这门课的重要一环。找到一个能让你沉浸其中的爱好,比如去美术馆看展、在周末去探索一条没走过的街道、学一门乐器、或者坚持健身。当你把生活填满时,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感伤了。

寻求帮助不丢人:如果感觉情绪持续低落,超出了自己能调节的范围,一定要向外界求助。日本各大学都设有“学生相谈室”或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老师可以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并且会严格保密。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学习和升学,远不止上课那么简单

你以为日本的大学就是上上课、写写报告那么简单?特别是文科,真正的“战场”在课堂之外。日本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极其重视“ゼミ”(Seminar,研究会)制度。

一个ゼミ通常由一位教授和十几名学生组成,每周固定时间开会,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的发表和讨论。这非常考验你的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日语表达能力。进入一个好的、有名的教授的ゼミ,不仅能学到真东西,对你将来“就活”(找工作)或者继续升学都大有裨益。因此,每年选ゼミ的时候,竞争异常激烈,堪比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需要提交研究计划、参加面试,甚至笔试。

我当时为了进我导师的ゼミ,提前半年就开始读他的所有著作,硬着头皮给他发邮件请教问题,反复修改我的研究计划书,面试时紧张到手心全是汗。可以说,搞定学业,很大程度上是搞定你和指导教授的关系。

另外,日本的课堂文化也和国内不同。很多课程的成绩,发表(Presentation)占了很大比重。你需要一个人或者和小组一起,在全班同学面前就一个课题做15-30分钟的演讲。这对很多习惯了“听讲”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从选题、查资料、做PPT到练习演讲,整个过程非常折磨人。

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在日本工作,那更得提前准备。“就活”有一套非常固定且复杂的流程。大三的夏天就要开始参加实习,10月份开始参加各种企业说明会,大四的春天开始网申、笔试、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整个战线拉得非常长。周围的日本同学从大三开始就集体换上黑色西装,奔波于各种说明会和面试场,那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会让你非常焦虑。

学长的避坑指南:

选课之前先“侦查”:别光看课程名字好听就选。日本大学通常有学生自发整理的课程评价网站,或者可以向同专业的前辈打听,了解这门课的授课风格、考核方式(考试为主还是报告为主)、给分“甜不甜”(容不容易拿高分)。选对课,能让你一学期都心情舒畅。

主动和教授“套近乎”:别害羞。下课后主动去提问,或者利用教授的Office Hour去和他聊聊你的研究兴趣。让教授对你有个好印象,无论是选ゼミ还是将来需要推荐信,都会顺利很多。记住,在日本,直属导师的权力是很大的。

把发表当成锻炼机会:虽然痛苦,但发表是锻炼你综合能力的最好机会。多观摩日本同学是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的逻辑结构和PPT设计。可以对着镜子或者录像反复练习,控制好时间。一次成功的发表,能给你带来巨大的自信心。

“就活”要趁早,信息是关键:如果你有留日工作的打算,尽早开始收集信息。关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讲座和企业说明会信息,利用好各种就活网站(如Rikunabi、Mynavi),积极向已经找到工作的前辈请教经验。提前准备好一套得体的黑色西装,这是日本求职的“标配”。

说了这么多“血泪史”,不是想劝退你,而是想告诉你,真实的留学生活,是一场夹杂着成长阵痛的修行。它没有日剧里那么光鲜亮丽,但它能逼着你一夜长大,让你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和孤独和平共处,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情绪。

别指望来了日本就能自动变成动漫主角,也别想着一切都会有人帮你安排好。你得自己去查水电煤的开通方法,自己去区役所办各种繁琐的手续,自己研究垃圾分类的规则,自己面对每一个崩溃的瞬间。

但请相信,当你熬过这一切,某天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街边的灯火,能用流利的日语和便利店员开个玩笑时,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脆弱、迷茫的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强大又坚韧了。

这条路,不好走,但绝对值得。祝你好运,未来的勇士。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3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