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加拿大才知道的那些事儿

puppy

嘿,准备来加拿大的你,是不是也和我当初一样,对这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以为加拿大人天天说sorry就特好交朋友?以为一件鹅绒服就能横扫整个冬天?这篇文章不跟你讲官方套话,全是学长学姐用“血泪”和钱包换来的真实干货。从超市价签的“秘密”、让人抓狂的小费文化,到为什么加拿大鹅才是真正的校园“扛把子”,再到交友和学习的那些潜规则……这些行前攻略里看不到的细节,才是留学生活的真相。看完这篇,保你少走好多弯路,更快地融入真实的枫叶国生活!

来加拿大前必读“避坑”指南
消费“陷阱”:标价不等于实价,税和小费是永远的“惊喜”。
冬季生存:别以为羽绒服都一样,有些是保命的,有些只是“好看的”。
社交法则:“Sorry”不代表想和你深交,学会small talk才是破冰第一步。
学习模式:告别单打独斗,Group project是家常便饭,学术诚信是高压线。
生活琐事:银行、交通、看病,处处都是新规矩,早知道早省心。

嘿,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刚落地多伦多皮尔逊机场,拖着两个23公斤的行李箱,心里全是《鬼怪》滤镜下的枫叶国美景。第一个周末,我兴冲冲地跑进一家Shoppers Drug Mart,想买点零食和生活用品。看到一包乐事薯片标价$3.99,一瓶可乐$2.49,心里换算了一下,觉得还行,跟国内进口超市差不多嘛。于是,我潇洒地抱了一堆“便宜货”去结账。

收银员小姐姐微笑着扫完码,报出一个数字,我大脑瞬间宕机。怎么比我算的总价多了将近七八刀?我当时英文还磕磕巴巴,指着小票上的“HST”问这是啥。小姐姐耐心解释说,这是安大略省13%的合并销售税。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土包子,在国内习惯了价签所见即所得,没想到在这儿买东西跟开盲盒似的,永远不知道最后那一刀会捅多深。

这件小事,就是我加拿大留学生活的第一课。它告诉我,所有官方攻略里描绘的诗和远方,都建立在这些琐碎、真实、甚至有点让人抓狂的细节之上。今天这篇文章,不跟你扯那些虚的,就想把我们这些过来人用“血泪”和钱包换来的干货分享给你,让你在踏上这片土地时,能少一些我当年的懵圈,多一份从容。

一、钱包“大出血”第一课:税和小费,你躲不过的“甜蜜暴击”

咱们就从钱开始说,毕竟这是留学生活的命脉。

刚刚提到了税,这玩意儿在加拿大无处不在。你看到的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标价,都是税前价格。最终你要付的钱,是标价加上消费税。这个税率每个省还不一样。比如,你在多伦多(安大略省)买东西,要加13%的HST;跑去温哥华(BC省),是7%的PST加上5%的GST,总共12%;最爽的是在卡尔加里(阿尔伯塔省),那里没有省税,只需要付5%的联邦GST。所以同样一件100加币的衣服,在多伦多你要花113刀,在温哥华是112刀,而在卡尔加里只要105刀。这差价,够你吃一顿麦当劳了。

不过也有例外,像牛奶、鸡蛋、面包这些基础食品是免税的。但如果你买的是加工食品,比如熟食沙拉或者一杯咖啡,对不起,请交税。这个规则一开始真的会把人搞晕,我的建议是,初期购物时心里有个数,大概总价比你看到的要高出10%以上,这样结账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落差。

如果说税是“明枪”,那小费就是“暗箭”,尤其对我们这些没有小费文化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型社交考验现场。

在加拿大,去餐厅吃饭(非快餐)、理发、坐出租车、叫外卖,给小费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不是因为加拿大人钱多,而是因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比如餐厅服务员,他们的基本工资非常低。根据2023年的数据,安省带小费服务员的最低时薪标准是$16.55,很多人的收入大头就靠小费。你不给或者给少了,在他们看来,不只是小气,更是对他们服务的一种侮辱。

给多少呢?现在餐厅的POS机(刷卡机)都学“精”了,结账时会直接跳出选项:15%、18%、20%,甚至25%。一般午餐或者服务尚可,给15%是基础线;晚餐或者服务特别好,18%-20%是比较得体的。我有个朋友刚来时不懂,吃完饭刷卡直接按了“No Tip”,服务员的脸当场就拉下来了,追着问是不是服务有哪里不满意。那场面,尴尬到脚趾能抠出一座CN Tower。

所以,记住这个公式:最终花费 = 标价 + 税 + 小费。一顿饭下来,比菜单价格高出30%都是正常操作。这笔预算,你一定要提前算进去,不然月底看着银行账单,真的会怀疑人生。

二、加拿大鹅不是神话,是生存必需品(和社交货币)

来之前,你可能在网上看到段子,说多伦多大学(UofT)的冬天,校园里像是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的养殖场。来了之后你会发现,这真不是段子,是写实纪录片。

一件动辄1500加币(约合人民币8000多)起的羽绒服,为什么这么多人趋之若鹜?仅仅是为了炫耀吗?一部分是,但更多的是为了“活下去”。

加拿大的冬天,尤其是中部和东部地区,真不是开玩笑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的冬天,体感温度降到零下20、30度是家常便饭。这个“体感温度”是关键,它考虑了风寒效应(Wind Chill)。可能实际气温只有零下15度,但一阵妖风刮过来,感觉就像有人在拿冰刀刮你的脸。我亲身经历过在等公交车的10分钟里,冻到手机自动关机,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停止流动了。在这种环境下,一件国内带来的时尚轻薄羽绒服,基本等于“皇帝的新衣”。

而像Canada Goose、Moose Knuckles、Mackage这些本土高端品牌,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在极寒环境下工作的科考队员和护林员。填充的鹅绒、防风防水的面料、巨大的毛领(用来保护脸部),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保命。穿上它,你才能在零下20度的风雪里,有底气从宿舍走到教学楼。

当然,它也有“社交货币”的属性。当校园里大部分人都穿这个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校服”,一种快速融入的标志。这听起来有点肤浅,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渴望归属感的留学生来说,这种心理作用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学长学姐不是让你非买鹅不可。如果你预算有限,完全有替代品。Arc'teryx(始祖鸟)是功能性更强的硬核选择,The North Face、Columbia这些品牌的高端系列也足够保暖,性价比高很多。关键是看清楚充绒量和蓬松度。每年黑五(Black Friday)是入手这些装备的好时机,各大商场和奥特莱斯都会有不错的折扣。记住,在加拿大过冬,投资一件好的冬衣,比什么都重要。这不是消费,是生存投资。

三、交朋友?Sorry,我们不只是说说而已

“加拿大人都特别友好,天天把‘sorry’挂在嘴边。”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加拿大人确实彬彬有礼。你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别人,对方可能比你先说“sorry”。进出大门,前面的人会为你扶着门。问路时,他们也会非常热情地指点。但这种礼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习惯,一种保持人与人之间舒适距离的方式。就像我们见面会问“吃了吗?”,你并不会真的坐下来跟他汇报你中午吃了什么。

所以,别把“How are you doing?”当成开启深度友谊的邀请。大部分时候,对方期待的回答就是一句简单的“Good, how are you?”然后各自走开。如果你真的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对方可能会有点不知所措。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从这种“表面和谐”突破到“真正的朋友”。很多留学生会发现,自己最终还是混在华人圈里。这很正常,文化和语言的亲近感是天生的。但如果你想真正融入当地,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区。

怎么走出去?我的经验是,参加有共同兴趣的活动。大学里的社团是最好的平台。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有超过350个学生俱乐部,从徒步、滑雪、辩论到各种文化社团,总有一个你感兴趣的。在活动中,你们有共同话题,交流起来会自然很多。别怕自己英语不好,大部分本地学生都很有耐心,而且对你的文化背景也很好奇。

另一个好方法是做志愿者或者打一份兼职。在咖啡店、餐厅或者零售店工作,你会被迫和各种各样的本地人交流。这不仅能锻炼口语,还能让你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我第一份兼职是在学校的咖啡馆,一开始连点单都听不明白,闹了不少笑话,但几个月下来,我的听力和口语突飞猛进,还认识了几个本地的好朋友,周末会一起去看冰球比赛。

记住,交朋友需要主动。课堂上多参与讨论,小组项目中多贡献想法,午餐时试着邀请邻座的同学一起,聊聊周末的计划、吐槽一下教授。一开始可能会被拒绝,可能会尴尬,但只要你坚持开放和真诚,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四、学习不是“闷头刷题”,Teamwork和Honesty是天

国内的学霸们请注意,加拿大的大学学习模式,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首先,告别单打独斗。这里的课程,尤其是商科和工程,充斥着大量的Group Project(小组项目)。一门课一个学期可能会有两三个小组作业,分数占比还不低。这意味着,你的成绩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还取决于你和队友的合作能力。你可能会遇到“神队友”,也大概率会遇到“猪队友”——那种开会失踪、分工不做、截止日期前一天才出现的人。

怎么办?首先,在项目开始时就建立清晰的规则,比如用Google Docs共享文档,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ddl(截止日期)。其次,沟通要直接。如果有人拖延,不要不好意思去催促。这不是撕破脸,是在为整个团队的成绩负责。最后,如果真的遇到极品freeloader,保留好你们沟通的证据(邮件、聊天记录),必要时可以向教授报告。大部分教授会公平处理这种情况。

其次,也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学术诚信(Academic Honesty)。这是加拿大大学的绝对高压线,碰都不能碰。

我们理解的“抄袭”,可能就是复制粘贴。但在北美,学术诚信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引用别人的观点没有正确标注来源,是抄袭;把别人的文章改写一下,但思想内核还是别人的,也是抄袭;和同学讨论后,交上去的作业内容高度雷同,也可能被判定为抄袭。学校有非常强大的查重系统,比如Turnitin,你交的每一篇论文都会被扫描,和数据库里海量的文献、网页、甚至以前学生交过的作业进行比对。

后果有多严重?轻则本次作业零分,重则这门课直接挂掉,更严重的会被记录在案,甚至被开除学籍。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就是因为一篇论文引用格式不规范,被教授约谈,最后虽然没被开除,但也拿了课程零分的处分,整个学期的努力都白费了。所以,请务必认真学习学校提供的Citing(引用)指南,搞清楚APA、MLA等不同格式的要求。如果不确定,就去学校的Writing Centre寻求帮助,或者直接去问教授和TA(助教)。这件事上,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最后,善用Office Hour。每个教授每周都会有固定的答疑时间。千万别因为害羞或者觉得自己的问题太“傻”就不去。这不仅是解决学业问题的最好机会,也是和教授建立联系的绝佳途径。一个熟悉你的教授,在你将来申请研究生或者找工作需要推荐信时,能给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生活细节,攻略里没人告诉你的“潜规则”

最后,说一些零散但超级实用的生活小贴士。

银行账户:来了之后尽快办银行卡。通常你会开一个Chequing Account(支票账户,用于日常消费)和一个Savings Account(储蓄账户,利息高一点)。记住,Chequing账户每个月可能有免费交易次数限制,超出要收费。同学之间转账,最方便的是用Interac e-Transfer,通过邮件或手机号就能完成,几乎是秒到账,但要注意每天的转账限额。

交通出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比如多伦多的TTC或温哥华的TransLink,对学生有月票优惠。计算一下自己出行的频率,看看是买月票划算还是用PRESTO/Compass卡充值划算。另外,做好心理准备,加拿大的公交和地铁,尤其在冬天,延误和取消是常态。出门办事,一定要多预留一些时间。

看病就医:作为国际学生,你会被强制购买大学的健康保险计划(UHIP或类似的),这基本可以覆盖你看医生和去医院的费用。但注意,它不包括牙科、眼科和处方药。所以学校还会提供一个补充保险(Supplementary Plan),比如Greenshield,这个是需要你自己去激活和了解报销流程的。看病前,先查查学校保险覆盖哪些诊所,可以省下不少钱。

租房:千万不要在没看到房子的情况下就交押金。签合同前,逐字逐句看清楚条款,尤其是关于租期、租金包含什么、以及退租的规定。了解你所在省份的《住宅租赁法》,知道作为租客的权利,比如房东不能随意涨租或驱赶你。

好了,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感觉像是把这两年的经历又过了一遍。

来加拿大留学,绝对不是一张机票和一份offer那么简单。你会在超市的价签前怀疑数学,会在餐厅的POS机前纠结人性,会在零下30度的寒风中思考生存,也会在无数个小组项目中学习如何与“奇葩”共舞。

这些瞬间,构成了你留学生活的全部真相。它不总是光鲜亮丽,甚至常常伴随着笨拙和无奈。但别怕,这些“坑”你踩过了,就成了你的经验;这些弯路你走过了,就成了你看世界的独特角度。每一个在深夜赶due的你,每一个鼓起勇气跟陌生人say hi的你,都比想象中更强大。

所以,放轻松点。欢迎来到真实的加拿大,祝你在这里,玩得开心。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6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