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放榜!谁是G5天选之子?

puppy

小伙伴们,牛津的offer雨终于下下来啦!今年又是“神仙打架”的一年,据说中国学生申请量破了6000大关,但整体录取率可能还不到14%?E&M、计算机这些“死亡专业”的录取内幕更是让人好奇。是不是手握一排A*就能稳操胜券?那些最终上岸的学霸们,到底有什么隐藏的通关秘籍?我们深扒了今年的录取数据,为你全方位揭秘G5“天选之子”的真实画像,从热门专业分析到中国学生的具体表现,干货满满。不管你是正在等消息的小伙伴,还是准备明年冲刺的学弟学妹,都快来看看你离梦想中的牛津还有多远吧!

牛津通关秘籍速览
别迷信A*:满分成绩只是“海选”入场券,真正的大戏在后面。牛津筛掉的A*申请者比录取的还多。
Super-curricular才是王道:别再罗列课外活动了!你为专业读了多少“闲书”,做了多少探索,这才是教授想看的。
文书是你的“学术爱情故事”:PS不是简历,是让你和梦中情校“表白”的唯一机会,要写出你对专业独一无二的热爱。
面试是“智力过山车”:教授想看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面对未知问题时,大脑是怎么“转”的。享受这场思维碰撞吧!
中国学生≠考试机器:打破刻板印象,展示你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让面试官看到一个活生生、有思想的你。

“叮——”

1月9号,伦敦时间早上8点刚过,北京已经是下午4点。小A的心脏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她死死盯着UCAS Track的登录页面,手指悬在“登录”按钮上,却迟迟不敢按下。身边的妈妈比她还紧张,嘴里念念有叨着“菩萨保佑”。

这一天,是牛津大学统一放榜的日子。对于全球成千上万的申请者来说,这一天是审判日,是梦想揭晓的时刻。小A申请的是PPE(哲学、政治与经济),这个传说中首相摇篮的王牌专业。为了它,她刷了无数套TSA真题,读完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书籍,个人陈述(PS)改了不下20遍,甚至模拟面试都练到能和老师“吵”起来。

她深吸一口气,终于点了下去。页面跳转,当看到那句 “Congratulations! Your appli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has been successful.” 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随即爆发出一声尖叫,和妈妈紧紧抱在了一起。而在同一时刻,地球的各个角落,无数个像小A一样的孩子,正经历着狂喜或失落。朋友圈里,offer的截图开始刷屏,但更多的是那些默默关掉页面的身影。

每年放榜季,我们都会被这些故事刷屏。牛津,这个闪着金光的名字,到底青睐什么样的学生?那些最终拿到offer的“天选之子”,真的只是因为他们有更亮的成绩单吗?今天,我们就来深扒一下今年的录取数据,为你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牛津,看看你离它到底有多远。

牛津今年的“战况”有多激烈?数据给你答案

每年我们都在说“史上最难申请季”,但今年的数据告诉我们,这真不是一句空话。根据牛津大学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针对2023年申请,也就是2024年入学的这批),全球共有超过23,819名学生递交了申请,但最终只发出了3,271份offer。这是什么概念?整体录取率只有大约13.7%!

这是近五年来的一个新低点。要知道在几年前,这个数字还在15%-16%左右徘徊。短短几年间,牛津的门槛又悄悄地抬高了一截。

那么,我们中国学生的情况如何呢?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根据UCAS的数据,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者数量一直在飞速增长。今年的具体数字虽然还没完全整合出来,但根据去年的趋势(2023入学季有超过8000名中国学生申请牛剑),今年的申请人数突破6000大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想想看,6000多名最顶尖的中国学霸,去竞争那几百个凤毛麟角的录取名额,用“神仙打架”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我认识的一个上海国际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就吐槽说:“以前我们学校一年能有三四个牛津offer,大家就觉得很了不起了。现在?一个孩子手握4个A*,雅思8.0,竞赛拿奖拿到手软,都可能在面试环节被刷下来。学生的水平越来越高,申请的策略和准备也越来越‘卷’,但牛津的招生名额就那么多,不难才怪。”

所以,如果你今年收到了拒信,千万别过度自责。在这场顶尖高手的对决中,任何微小的因素都可能改变结果。你已经非常非常优秀了。

E&M、计算机、PPE:神仙打架的“修罗场”

如果说牛津的整体录取率是“困难模式”,那下面这几个专业简直就是“地狱模式”。我们来看看这些“死亡专业”的录取内幕。

经济与管理(E&M):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

E&M常年霸占牛津最难申请专业的榜首。根据最新数据,它的录取率常年在7%左右徘徊,有时甚至更低。今年申请E&M的学生中,大约每15个人里才能有一个幸运儿。这个专业的申请者几乎人手一份“4A*”的预估成绩单,但这远远不够。

E&M的“大杀器”是TSA(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考试和面试。TSA不仅考你的逻辑思维,还考你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术大神都在这一关折戟。而面试更是出了名的“折磨人”。

去年拿到E&M offer的学长Leo分享说:“面试官直接给了我一个关于博弈论的陌生模型,让我现场分析。他根本不在乎我能不能给出正确答案,他全程都在观察我遇到困难时的反应,我是如何分解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一步步尝试解决的。整个过程就像一次高强度的脑力SPA,要么脱胎换骨,要么当场‘阵亡’。”

计算机科学:天才们的游乐场

随着科技热潮,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也成了另一个“卷王”专业。它的录取率也常年低于10%。申请这个专业的学生,除了数学、进阶数学成绩要顶尖,还需要在MAT(Mathematics Admissions Test)中取得高分。

但牛津的计算机系想要的绝不是只会刷题的“码农”。他们看重的是你对计算机科学背后数学和逻辑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你是否真的有创造力。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位被录取的学生,她的PS里并没有过多描述自己参加了多少编程比赛,而是详细写了她如何利用算法来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关系网络。这种跨学科的、充满好奇心的探索,瞬间就让她的申请材料在成千上万份雷同的“编程经验”中脱颖而出。

哲学、政治与经济(PPE):未来领袖的思辨场

作为牛津的“招牌菜”,PPE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两者,录取率也基本在10%左右。这个专业不考察你对某个知识点了如指掌,而是看你有没有“a lively and inquisitive mind”(一个活跃和好奇的头脑)。

申请PPE的学生,同样需要考TSA。在PS和面试中,你需要展现出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强烈兴趣和独立见解。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你认为什么是公平?”“我们应该禁止谎言吗?”这类开放性问题。

去年面试PPE的同学小C回忆说:“我提到了自己对罗尔斯《正义论》的看法,面试官立刻就我的观点提出了三个反驳。我们俩就像辩论一样来回交锋了十几分钟。我当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正是我展现思维深度和灵活性的最佳时刻。他们要找的,是能跟他们一起进行智力探险的伙伴,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

A*只是入场券?揭秘牛津“天选之子”的真实画像

看了上面的数据,你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只要成绩够硬,专业够“冷门”,就有机会了?Too young, too simple!牛津选拔学生的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手握一排A*,真的不代表你能稳操胜券。

牛津官方数据明确表示,每年被拒的学生中,有大量是达到了A*A*A甚至更高成绩的。成绩只是敲门砖,它让你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筛选,但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下面这几样东西。

你的“超学科活动”(Super-curricular)有多硬核?

这是牛津招生官最爱提的词。它不是指你弹钢琴、做志愿者这些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而是你为了你所申请的专业,在课本之外做了哪些深入的探索。这才是展示你学术热情和潜力的关键。

举个例子,你想申请历史系。你的PS里写“我喜欢读历史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成功的申请者可能会这样写:

“在阅读了A.J.P. Taylor关于一战起因的著作后,我对他的‘火车时刻表’理论产生了质疑。为了探寻真相,我特意去国家档案馆查阅了当时的解密电报,并对比了德国和俄国的军事动员计划。我发现,虽然军事计划的僵化确实是因素之一,但外交沟通的失败在最后几周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叙述,而是需要我们不断质疑和重构的。”

看出来了吗?这背后体现的是你的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这比任何苍白的“我热爱历史”都有力一万倍。

你的个人陈述(PS):是在“表白”,还是在“报菜名”?

很多同学的PS写成了简历,罗列自己读了什么书,参加了什么比赛,得了什么奖。这是大忌!牛津的招生官想看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你如何爱上你的专业、并为之不断探索的“学术爱情故事”。

你需要把你的所有经历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比如,因为读了某本书,引发了你的一个疑问;为了解答这个疑问,你去做了一个项目;项目中的发现又让你对某个理论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才能让招生官看到你的思考深度和学术潜力。

入学考试和面试:终极压力测试

如果说PS和成绩是你的“书面材料”,那么入学考试和面试就是“现场直播”。它们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模拟牛津著名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

在牛津,每周你都会和一两个同学一起,跟一位该领域的顶尖大牛进行一小时的深入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要求你反应迅速、思维清晰、敢于表达和接受挑战。面试,就是提前让你体验一下这个过程。

所以,面试官抛出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问题,不是为了让你出丑,而是想看你如何思考。你卡壳了没关系,你思路走偏了也没关系,关键是你要把你的思考过程大声说出来(Think aloud)。“嗯,这个问题很有趣。我首先想到的是……但这个方法可能会遇到……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从……来考虑呢?”—— 这种展示思维轨迹的能力,远比一个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6000+中国申请者,我们该如何“破局”?

面对如此庞大的同胞竞争群体,中国学生想要脱颖而出,需要扬长避短。

我们的优势很明显:扎实的数理基础,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这让我们在A-Level、IB等标化考试和MAT、STEP这类计算量大的入学考试中占据一定优势。

但挑战也同样突出。很多同学在展示“学术热情”和“批判性思维”方面会显得有些吃力。我们的教育体系更注重知识的吸收,而非质疑和挑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PS看起来千篇一律,面试时也容易陷入“老师问,我来答”的被动模式。

想要破局,关键在于转变思维。

去年拿到牛津材料科学offer的学姐Serena分享了她的秘诀:“我意识到,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和竞赛上。我主动联系了一位大学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做了两个月的暑期实习,虽然做的都是最基础的实验,但这段经历让我对材料科学的研究前沿有了直观的了解。面试的时候,当教授问到我对纳米材料的看法时,我结合了我的实验经历和最新读到的几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构想。我能感觉到,教授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你看,她做的不是去“堆砌”一个高大上的科研经历,而是真正把这段经历内化成了自己的思考,并用它来和教授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这才是牛津最欣赏的品质。

所以,你离牛津到底有多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头皮发麻,觉得牛津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别急,先别被这些数据和“神仙”案例吓到。每年都有很多背景看似“普通”的学生,凭借着对专业最纯粹的热爱和独特的思考,敲开了牛津的大门。

如果你是正在等待消息的伙伴,无论结果如何,这段拼尽全力的旅程,已经让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如果offer来了,恭喜你!如果它没来,也请相信,你的才华终将在另一片天空绽放。

如果你是准备明年冲刺的学弟学妹,从现在开始,忘掉那些关于“牛津需要什么”的条条框框。问问你自己,你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你愿意为什么样的知识兴奋到彻夜难眠?

别再只盯着成绩单上的A*了,去你所在城市最大的图书馆,找一个你感兴趣的角落,泡上一整天,找到那本让你心跳加速的书。

别再满足于刷题了,试着去跟你的老师、同学,甚至父母,有理有据地“吵一架”,辩论一个你真正关心的学术或社会问题。练习清晰地表达自己,勇敢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牛津要找的,从来不是一台台完美的考试机器,也不是一个个背景光鲜的“履历模板”。它要找的,是那些眼睛里有光,对世界充满无尽好奇,并愿意为这份好奇付出一生去探索的年轻人。

这条路很难,但通往梦想的路上,哪一步会是轻松的呢?加油吧,未来的牛津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7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