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到英国,这些文化“雷区”要先知道 |
|---|
| 社交问候:“You alright?” 不等于 “你还好吗?”,它只是 “你好”。简单回答 “Good, thanks, you?” 就行。 |
| 排队文化:万物皆可排队,上公交、进商店、等厕所,千万别插队,这是大忌。 |
| 礼貌用语:“Sorry”, “Thank you”, “Excuse me” 挂嘴边。哪怕不是你的错,一句 “Sorry” 也能化解尴尬。 |
| 酒吧点单:不要在吧台等服务员过来,主动去吧台点单和付款。给小费不是必须的。 |
| 垃圾分类:每个地区的规定都不同,搞清楚哪个颜色的桶放什么垃圾,不然可能会被邻居“友好”提醒。 |
嘿,准备飞往英国的你,是不是正揣着offer,一边兴奋一边又有点小紧张?别担心,这感觉我们都懂!
我到现在还记得刚到曼城的第一天,冲进一家咖啡店想买杯续命拿铁。店员小哥笑眯眯地看着我问:“You alright?”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立马开始反思:我看起来很憔悴吗?脸色很差?还是我一脸迷茫,像个需要帮助的无助小可怜?我支支吾吾地回答:“Yes, I'm... I'm fine, thank you.” 结果小哥愣了一下,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后来我才知道,这句“You alright?” 在英国,根本不是关心你状态好不好,它就相当于我们的“吃了没?”或者“你好呀”,是一种再日常不过的打招呼方式。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其实都藏在这些课本上永远不会教的日常细节里。学术上的困难可以靠努力克服,但生活里的文化冲击,却可能让你在不经意间闹笑话,甚至感到格格不入。这篇文章就像你的本地朋友,提前带你摸清这些生活里的“潜规则”,帮你轻松避开各种文化小尴尬,让你从第一天起就玩得转,快速融入地道的英伦生活!
打招呼的艺术:“天气”和“Alright?”的正确打开方式
咱们就从最基础的打招呼说起。英国人真的很爱聊天气,这绝对不是刻板印象。天气是他们开启任何对话的万能钥匙,安全、中立,绝不会出错。无论是和超市收银员、邻居还是课堂上邻座的同学,一句“Lovely day, isn't it?”(今天天气真好,不是吗?)或者“Can't believe this rain again!”(真不敢相信又下雨了!),瞬间就能拉近距离。
这背后其实有个文化原因。英国天气变幻莫测,前一秒晴空万里,后一秒可能就倾盆大雨,这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题。根据一项调查,超过90%的英国人承认他们在过去6小时内聊过天气。所以,别觉得尬聊,大胆地加入他们吧!你甚至可以下载一个天气App,随时掌握最新动态,让自己聊起来更有底气。
然后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You alright?”。记住,它99%的情况下就是“Hello”。最地道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你的心情,而是简单的一句:“Yeah, good, you?” 或者 “Not bad, yourself?” 就可以了。把它当成一个乒乓球,对方打过来,你轻松地回过去,对话就算完成了。
万物皆可排队:英国人的“队列”执念
如果说有什么事是英国人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那一定是排队(Queuing)。无论是等公交车、在超市结账、进银行、甚至是在Pub里等酒保点单,你都会看到一条安静而有序的队伍。对他们来说,排队是体现公平和国民素质的最高准则。
千万不要试图插队,这在英国被视为极度无礼的行为。你可能会收获无数白眼,甚至被人直接指责。我有个朋友刚来时,看到公交车站大家站得比较分散,以为不用排队,就直接走到了最前面。结果,全场瞬间安静,一位老奶奶用非常“英式礼貌”的语气对他说:“Excuse me, the queue starts from back there.”(不好意思,队尾在那边。)那场面,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所以,无论看到什么样的人群,你的第一反应都应该是:找到队尾,然后站过去。即使队伍看起来很随意,大家也都在心里默默记着先后顺序。这不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习惯。
租房大作战:避开那些看不见的坑
住宿是留学生活最大的一笔开销,也是坑最多的地方。很多同学为了省事,会选择学校宿舍(Halls),这确实是第一年最安全的选择,方便社交,水电网全包。但价格也相对较高。根据Save the Student 2023年的调查,英国学生平均每周的住宿花费约为148英镑,而在伦敦,这个数字会飙升到180英镑以上。
如果你选择校外租房,那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首先,一定要通过正规中介或信誉良好的租房网站,比如Rightmove、Zoopla。警惕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要求提前支付大笔定金的“私人房东”,诈骗案例屡见不鲜。
看房时,除了检查基本设施,还要问清楚几个关键问题:
1. 押金保护(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律规定房东必须将你的押金存放在政府批准的三个押金保护机构之一。这样可以确保在租约结束后,房东不能无理克扣你的押金。一定要拿到押金保护的证明文件。
2. Council Tax(市政税):作为全日制学生,你是可以免交市政税的。但你需要主动去当地Council网站申请豁免,并提供学校开具的学生证明信。如果你和非学生合租,情况会变得复杂,那栋房子可能需要缴纳市政税,这点一定要在租房前和室友、房东确认清楚。
3. 账单(Bills):问清楚房租是否包含水电网、燃气等账单(Bills included?)。如果不包,你和室友需要自己联系能源公司开通账户,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根据Ofgem(英国能源监管机构)的数据,2024年一个普通家庭的年均能源账单大约在1690英镑左右,虽然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但依然需要做好预算。
签合同前,逐字逐句地阅读,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英国的租房合同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一旦签了字,想提前解约会非常麻烦,甚至需要支付高额违约金。
看病不求人:GP注册与NHS使用指南
说到在英国看病,就不得不提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所有支付了IHS(Immigration Health Surcharge)费用的留学生,都可以享受NHS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注意,这个“免费”指的是看病、住院本身不花钱,但开处方药在英格兰是需要付费的,每样约9.65英镑(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是免费的)。
从2024年2月6日起,学生签证的IHS费用已经上涨到每年776英镑,虽然价格不菲,但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医疗保障。想要使用NHS,你抵达英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注册一个GP(General Practitioner),也就是社区全科医生。
你可以在NHS官网上根据你的邮政编码,找到覆盖你住址区域的GP诊所。带上你的护照、BRP卡和地址证明(如租房合同或银行账单),去诊所前台填写一张注册表即可。注册成功后,你会有自己的NHS号码,以后看病就都找这个GP了。
记住,英国看病是预约制。感觉不舒服,先给你的GP诊所打电话预约。一般的小病,比如感冒发烧、过敏,GP都能处理。如果GP觉得你的情况比较严重,他会把你转诊(refer)到专科医院。除非是紧急情况,比如严重受伤、呼吸困难、疑似心脏病发作,才可以拨打999叫救护车或直接去医院的A&E(Accident & Emergency)急诊部。
千万别因为一点小感冒就跑去A&E,那里是处理危重病人的地方,你可能会等上好几个小时,还会被认为滥用医疗资源。如果只是小毛病,你也可以去当地的药店(Pharmacy),比如Boots或Superdrug,咨询药剂师,他们能为你推荐合适的非处方药。
银行开户那些事:别让“地址证明”难倒你
抵达英国后,尽快办理一张本地银行卡非常重要,无论是交学费、房租,还是日常消费,都会方便很多。英国主流银行有HSBC, Barclays, Lloyds, NatWest等传统银行,也有Monzo, Starling这些方便快捷的手机银行(Digital Bank)。
传统银行通常需要你提前预约,并带齐文件去线下网点办理。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地址证明”(Proof of Address)。刚到英国,你可能还没有任何印有你名字和住址的官方信件。怎么办?
别慌,有几个办法可以解决:
1. 学校开具的信件:大部分学校的Student Service都可以为你开具一封证明信,上面有你的姓名和在英国的住址,可以作为有效的地址证明。
2. 租房合同:正式的租房合同也可以作为地址证明。
3. 手机银行:Monzo和Starling这类手机银行,开户流程简单得多,通常只需要在App上上传你的BRP卡和自拍视频,对地址证明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几分钟就能申请下来,实体卡几天后会寄到你家。对于刚落地的留学生来说,这绝对是首选。
开户后,你会收到一张Debit Card(借记卡),英国的非接触式支付(Contactless)非常普及,小额消费“滴”一下就好,非常方便。记得把银行的App下载到手机上,随时可以查账转账。
Pub文化入门:不止是喝酒那么简单
Pub(Public House的简称)是英国人社交生活的灵魂。它不是国内那种吵闹的酒吧,而更像一个社区客厅。人们在这里看球、聊天、玩问答游戏(Pub Quiz),甚至只是安靜地看报纸。想了解英国文化,去Pub坐坐是最好的方式。
第一次进Pub,有几个小规则你得知道:
1. 自己去吧台点单:Pub里没有服务员会来你的桌子为你点单。你需要自己去吧台,告诉酒保你要什么,然后当场付款。拿到酒水后,自己找个位子坐下。
2. 点单用语:可以说 “Can I get a pint of [啤酒名], please?” (我能要一品脱的XX啤酒吗?)。Pint(品脱)是标准容量,约568毫升。如果你酒量不好,可以要“a half pint”(半品脱)。
3. “Rounds”文化:如果和一群英国朋友去Pub,他们很可能会实行“轮流请客”(Buying rounds)的制度。比如,第一轮A买单,第二轮B买单,以此类推。这是一种社交礼仪,如果你加入了这个群体,轮到你的时候记得主动去买单。当然,如果你不想参与,也可以直接说你只想买自己的那杯(“I'll just get my own, thanks.”),大家都能理解。
4. 价格差异:英国不同地区的酒水价格差异很大。根据统计,在伦敦,一品脱啤酒的平均价格可能超过6英镑,而在兰开夏郡等北部地区,可能还不到4英镑。所以别为了一杯酒的价格感到惊讶。
社交礼仪小贴士:Sorry, Cheers, Thank you不离口
英国人以礼貌著称,这体现在他们日常对话的方方面面。有几个词,你很快就会发现它们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
“Sorry”:这可能是英国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它不仅表示道歉。在人群中想穿过去,说“Sorry”;想引起别人注意,说“Sorry”;甚至别人撞了你,你也可能会下意识地说“Sorry”。它更像是一个口头禅,用来表示“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是开启任何请求或避免尴尬的润滑剂。
“Thank you”:感谢要常挂嘴边。下公交车时,对司机说一句“Thank you”;超市收银员把小票给你,说“Thank you”;有人为你开门,说“Thank you”。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Cheers”:这个词的用法非常广泛。它除了可以表示“干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用来替代“Thank you”或者“Bye”。比如,朋友帮你递了东西,你可以说“Cheers, mate!”;下车时对司机也可以说“Cheers!”。它比“Thank you”更随意、更友好。
学会熟练使用这些词,能让你在日常交流中显得更地道、更有礼貌,也会让英国人觉得你更容易亲近。
留学英国,不仅仅是换个地方上学,更是沉浸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中。这些所谓的“潜规则”,其实就是当地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甚至会觉得有点奇怪,但别怕。
多观察,多模仿,大胆地去尝试。犯了错,笑一笑,说句“Sorry”,没人会真的介意。脸皮厚一点,主动跟人聊聊天气,你会发现,那个礼貌而疏离的英国,其实藏着一颗温暖又友善的心。真正的融入,就是从这些磕磕绊绊、充满新鲜感的小事开始的。
加油,你的英伦冒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