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过N1还不够?EJU日语才是真挑战

puppy

先别高兴得太早!对于想冲刺好大学的我们来说,EJU日语才是真正的“大boss”。它和N1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N1更像是“知识库”,考你懂不懂;而EJU是“应用场”,考的是你能不能在大学里活下来——超快的读解速度、复杂的学术逻辑、快速提炼作者观点的能力,这些才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想知道N1大神为何会在EJU考场上“翻车”,以及我们到底该如何从“背日语”切换到“用日语”的备考模式吗?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给N1刚上岸的你,泼一盆“清醒”冷水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有点“不舒服”,特别是如果你刚查完成绩,正为自己180分满分的N1证书沾沾自喜。但相信我,今天这盆冷水,是为了让你在半年后的EJU考场上不至于“透心凉”。N1高分≠EJU高分,这几乎是每个前辈都会告诉你的血泪教训。这篇文章不谈虚的,只用数据和案例,告诉你从N1到EJU,中间隔着多宽的一道“马里亚纳海沟”。

去年七月,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小林,在朋友圈晒出了他N1满分的成绩单。评论区一片“大神”“学霸”的赞美,他也雄心勃勃地把目标定在了早稻田大学。他觉得,日语已经登峰造极,剩下的就是把数学和综合科目刷一刷,顶尖学府不是梦。

然而,五个月后的EJU成绩,给了他沉重一击。他的日语分数只有310分(满分450,含记述)。这个分数,别说早稻田了,就连一些中坚私立大学都有些危险。他在微信上找我,语音里满是迷茫和不解:“姐,我N1满分啊!那些EJU的单词和语法我全都认识,文章也看懂了,怎么分数就是上不去?感觉就像会打篮球的人,突然被拉去踢足球,规则全变了!”

小林的经历,不是个例。每年,都有无数像他一样在N1考场上游刃有余的“大神”,在EJU考场上栽了跟头。为什么?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N1和EJU,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N1:你的日语“知识库”有多大?

我们先来聊聊大家最熟悉的N1。JLPT(日本语能力测试)的设计初衷,是对全球日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标尺,衡量的是你的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和泛读能力。说白了,它考的是你“知不知道”这个语言点。

N1的阅读题,文章类型多样,有随笔、社论、小说节选,话题也天马行空。它的考察重点在于,你是否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能否get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时间相对宽裕,110分钟里包含了文字、词汇、语法和阅读,你可以精读,可以反复琢磨。它更像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库”测试——只要你背的单词够多,刷的语法够熟,做题有技巧,拿到高分并非难事。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JLPT官网的数据,每年全球有超过100万人参加JLPT考试,而N1的通过率通常在30%-40%之间。这意味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拿到N1证书。对于日本的大学来说,N1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它证明了你具备了基础的日语能力,仅此而已。在一个所有申请者都手持N1证书的赛道上,它很难成为你脱颖而出的利器。

打个比方,N1考试就像是驾校的理论考。你熟背了交通规则,认识了所有交通标志,但这并不代表你就能立刻上高速飙到120码。而EJU,就是那场真实的高速公路实战。

EJU日语:你能用日语在大学“活下来”吗?

EJU(日本留学生试验)的全称就暴露了它的本质。它的目的只有一个:评估你是否具备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所需的日语能力。它不关心你懂多少生僻的敬语,也不在乎你是否能读懂川端康成的小说。它只关心一件事:把你直接扔进东京大学的课堂里,你能否听懂教授的讲课,看懂学术论文,并写出一篇有理有据的小报告?

EJU日语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对你学术生存能力的残酷考验:

第一关:読解(阅读)—— 速度与逻辑的极限挑战

这是最让N1大神们“翻车”的地方。40分钟,25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只有不到1分36秒的作答时间!这还包括了你阅读文章本身的时间。N1那种悠闲地划线、分析长难句的模式在这里完全行不通。

更要命的是文章的内容。EJU的阅读材料,几乎都是从真实的学术论文、评论文、科普读物中节选的。话题高度集中在社会学、哲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文化比较等领域。你会看到大量在N1里闻所未闻的学术术语,比如「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拡散」「パラダイムシフト」「二元論的思考」。它考的不是“读懂”,而是“筛选”。你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跳过不影响主干的细节,迅速抓住作者的核心论点、论据以及文章的逻辑链条(是并列、转折、对比还是因果?)。

举个真实的例子,早稻田大学商学部对EJU日语成绩的要求是“必须参加”,虽然没有明确分数线,但根据历年合格者数据,日语(不含记述)分数至少要达到340分以上才具备竞争力。而根据JASSO公布的2023年11月EJU考试数据,日语(读解、听解·听读解)的平均分只有138.8分(满分400)。可见,想达到顶尖大学的要求,你需要超越绝大多数的考生。

第二关:聴読解 & 聴解(听读解 & 听力)—— 模拟真实课堂

如果说N1的听力像是在听生活广播剧,那EJU的听力就是大学课堂的现场直播。特别是“听读解”部分,你需要一边听着教授的讲义,一边看着PPT上的图表,然后回答问题。这完全模拟了你在大学上课时的场景。

听力材料语速快,信息量极大,而且逻辑性非常强。它不会给你太多寒暄和废话,开门见山就是学术概念的解释、实验过程的描述、两种观点的对比。很多时候,答案就隐藏在那些表示逻辑关系的接续词(例えば、つまり、しかし、それに対して)背后。你不仅要听懂,还要边听边思考,边做笔记。这种一心多用的能力,是纯粹靠刷N1听力题无法培养的。

第三关:記述(写作)—— 输出能力的终极拷问

这是N1完全没有的部分,也是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弱项。30分钟内,你需要阅读一篇200-300字的短文,总结其要点,然后结合要点,阐述你自己的观点,写一篇400-500字的小论文。

这道题的“杀伤力”在于,它同时考察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它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证。你的文章必须结构完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很多同学要么时间来不及,要么写出来的东西逻辑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像是在写个人感想,而不是一篇小论文。记述题的50分虽然不计入总分,但很多顶尖大学,比如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都明确要求提交记述成绩,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N1大神们为什么会在EJU考场“翻车”?

搞清楚了两者的区别,我们再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那些手握N1高分证书的同学,到了EJU考场上会水土不服。

第一,思维惯性:从“精耕细作”到“快速收割”的切换失败

N1的备考模式,让我们习惯了“精读”。一篇文章可以花十几分钟去分析,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慢慢推导。这种“精耕细作”的模式在EJU的“速度与激情”面前,不堪一击。EJU要求的是“扫读”和“跳读”能力,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策略。很多同学就是因为无法切换这种思维,导致前面的题目花费太多时间,后面的题目根本没时间看,最后只能连蒙好几道,分数自然惨不忍睹。

第二,知识壁垒:从“生活日语”到“学术日语”的鸿沟难越

我们的日语学习,大多是从动漫、日剧、日常会话开始的,备考N1也更侧重于通用性的话题。这就导致我们的知识体系里,严重缺乏“学术日语”的储备。当EJU阅读中出现「グローバル化に伴う文化の均質化と多様性の維持」这类话题时,我们可能连题目本身在说什么都反应不过来,更别提理解文章中复杂的论证了。

这不仅仅是词汇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学术文章讲究严谨的逻辑,作者的观点往往是 nuanced(微妙的、有细微差别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可能会先提出一个普遍观点,然后进行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修正性看法。如果不能跟上这种“一波三折”的论证节奏,就很容易误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第三,能力缺陷:从“纯输入”到“输入+输出”的次元壁

N1是一个纯粹的“输入型”考试。你只需要被动地接收信息(读和听),然后从ABCD中选出正确答案。这导致我们大多数的备考精力都放在了“看懂”和“听懂”上,而严重忽略了“说”和“写”的“输出”能力。

EJU的记述题,恰恰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它逼着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输入的信息(阅读材料)进行处理,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有条理地输出成文。这个过程,对逻辑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很多同学脑子里有想法,但就是无法用准确、通顺的日语表达出来,或者写出来的句子是中国式日语(Chinglish),这都是长期“重输入、轻输出”的后遗症。

如何从“背日语”切换到“用日语”模式?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希望大家能认清现实,尽早调整备考策略。从N1的“知识积累”模式,切换到EJU的“能力应用”模式,你需要这样做:

1. 扔掉N1单词书,拥抱“主题式阅读”

请停止孤立地、毫无关联地背诵N1词汇表。EJU的备考,应该围绕“主题”进行。你可以每周给自己设定一到两个学术主题,比如“环境问题”“情报社会”“异文化理解”“少子高龄化”等。然后,去找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文章来读。

从哪里找?初期可以从NHK NEWS WEB EASY开始,熟悉话题背景。然后进阶到普通的NHK新闻、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专栏。如果你想挑战更高难度,可以去大学的官网上找一些教授写的专栏文章,或者使用CiNii(日本的学术论文数据库)搜索一些简单的综述性文章。在阅读中学习词汇,在上下文中理解逻辑,这才是最高效的方式。你会发现,很多学术核心词汇会在不同主题的文章中反复出现,见得多了,自然就内化了。

2. 像“上课”一样去听,像“辩论”一样去想

听力练习也需要升级。不要再满足于听懂N1那种家长里短的对话了。你需要去听真正的“讲座”。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很多日本大学都有自己的公开课(OpenCourseWare),比如东京大学的UTokyo OCW,内容包罗万象。你也可以在YouTube上搜索“〇〇大学 公開講座”。

练习的关键,不是“听懂了就行”,而是要主动地进行信息处理。准备一个笔记本,边听边记下关键词和逻辑框架。听完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讲座的主要内容复述一遍。甚至可以尝试站在反方的立场,思考一下可以从哪些角度反驳讲座的观点。这种练习,不仅能提升你的听力,更能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这对将来的大学学习至关重要。

3. 写作:不是“写作文”,而是“搭积木”

EJU的记述题,本质上是一个逻辑清晰的“八股文”,是有固定套路的。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它不是让你展示文采,而是让你展示逻辑。你可以搭建一个万能的“积木框架”:

  • 第一段(序论):一句话概括原文作者的观点。然后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筆者の意見に賛成だ/反対だ/一部賛成だ」)。
  • 第二段(本论1):提出你的第一个理由。句式可以是:「第一の理由は、〇〇だからである。」然后,必须跟上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理由。「例えば、~」
  • 第三段(本论2):提出你的第二个理由。结构同上:「第二の理由は、~」+ 具体例子。
  • 第四段(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以上の理由から、私は〇〇と考える。」

刚开始练习时,不要追求速度,先追求把这个框架搭好。找历年的真题,每周练习一到两篇,写完后可以找语言学校的老师或者日本人朋友帮你修改。重点是看逻辑是否通顺,论据是否有说服力。熟练之后,再开始计时练习,你会发现30分钟其实是够用的。

4. 刷真题的正确姿势:分析远比做题重要

EJU的真题非常宝贵,不要轻易浪费。做一套题的价值,不在于你对了多少,而在于你从错题中学到了多少。每做完一套阅读题,请务必进行“复盘”:

  • 这道题为什么错?是单词不认识?句子结构没看懂?还是作者的逻辑没跟上?
  • 正确选项为什么对?它对应了原文的哪句话?是如何转述或概括的?
  • 错误选项的陷阱在哪里?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还是无中生有?

把每一篇阅读文章的逻辑结构画一个思维导图。作者先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据?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当你能清晰地画出这个图谱时,才算真正吃透了这篇文章。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做一套题的效果,比你稀里糊涂地做十套题要好得多。

考过N1,确实值得庆祝,它为你打开了来日留学的第一扇门。但请记住,EJU才是通往你梦想大学校园的那条主路。这条路不好走,它充满了挑战,但它也无比值得。

因为你在备考EJU时磨练出的快速阅读、逻辑思辨和书面表达能力,正是未来几年你在日本的大学里,写报告、做发表、和教授讨论课题时最需要的核心技能。

所以,别再把EJU当成一个烦人的考试了。把它当成你大学生活的第一堂预备课吧。这堂课,虽然有点难,但不上,真的不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082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