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的音乐城堡里上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在俄罗斯一座真正的百年音乐城堡里读书,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体验。当然啦,这里不全是童话里的浪漫,更有大师课上被严格的教授“虐”到哭的崩溃瞬间,也有在零下三十度的暴雪天,和各国小伙伴抱着乐器去音乐厅的独特温暖。如果你也对音乐留学充满好奇,想知道我们怎么跟“战斗民族”的教授们“斗智斗勇”,如何在这座古典又硬核的城堡里追寻梦想,那就快来看看我的故事吧!

来俄罗斯学音乐,先看懂这三条“潜规则”
1. “玻璃心”请绕行:这里的教授信奉“打击式教育”,把你批得一文不值是常态。他们的逻辑是:只有击碎你脆弱的自尊,才能重塑一个真正强大的演奏家。来之前,请务必把心脏锻炼得像钻石一样坚硬。
2. 语言不是选修,是必修:别指望用英语畅行无阻。从课堂到宿舍,再到街边买面包的大妈,俄语是你的生存工具。至少掌握基础的B1水平,否则你连教授的批评都听不懂,那就太亏了。
3. 别只盯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学费和生活费是现实问题。新西伯利亚、喀山、叶卡捷琳堡等地的音乐学院同样拥有世界级的师资,但成本可能只有首都的一半。根据俄罗斯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非首都地区外国留学生的生活成本平均要低30%-40%。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A。

还记得我上次在琴房崩溃大哭,给你们发私信吐槽吗?那天是凌晨两点,莫斯科的雪大得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埋起来。我抱着我的大提琴,对着谱子上一个怎么也拉不好的乐句,眼泪就那么不争气地掉下来,砸在琴弦上,发出“噗”的一声闷响。

窗外,是格涅辛音乐学院古老的教学楼,灯光下像一座沉睡的城堡。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所有音乐留学生都会经历的瞬间吗?我们怀揣着梦想来到这样一座音乐的殿堂,却发现这里不全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更多的是日复一日,把自己磨练成一名战士的残酷物语。所以今天,我就想跟你们好好聊聊,在俄罗斯的音乐城堡里上学,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欢迎来到百年“音乐城堡”,这里没有魔法只有“磨”法

我所在的格涅辛俄罗斯音乐学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музыки имени Гнесиных),在留学生圈里被亲切地叫做“格涅辛卡”。这座学院始建于1895年,比我们很多人的曾祖父年纪都大。当你第一次走进主楼,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高挑的穹顶,厚重的木门,走廊里挂满了各个时期音乐大师的肖像,他们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岁月,审视着每一个匆匆走过的学子。

空气里永远飘着一股混合着松香、旧乐谱纸张和木地板蜡的味道。你随便推开一扇门,里面可能就是某个未来的帕格尼尼在练习炫技,隔壁则传来瓦格纳歌剧般穿透力极强的女高音。在这里,音乐不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呼吸,一种信仰。

这种“城堡感”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顶级音乐学府里尤其明显。比如大名鼎鼎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你上课的教室,可能就是当年老柴亲自指导学生的地方。这种与历史并肩的感觉,既是巨大的荣耀,也是无形的压力。你会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对得起这片神圣的土地。

但城堡里没有轻松的下午茶,只有无尽的“磨”法。这里的教学楼就像一个巨大的蜂巢,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每个琴房都塞满了人。抢琴房是我们每天都要上演的“速度与激情”。根据我们学生会的非官方统计,学院里大概有1,500名学生,其中像我们这样的国际生就有超过300人,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而琴房数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手慢一步,你今天的练习时间就得缩水。

我有个学钢琴的韩国朋友,为了能用上施坦威三角钢琴,她能早上6点就去琴房门口排队,手里揣着一个冰冷的面包当早餐。她说:“每一次触键,都能感觉到这架钢琴承载的历史,感觉自己的练习都有了灵魂。”你看,这就是这座城堡的魔力,它用最严苛的环境,逼你拿出最虔诚的态度。

与“战斗民族”教授的“爱恨情仇”

聊俄罗斯音乐留学,绕不开的就是他们的教授。网上都说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这一点在音乐教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专业课教授是一位快70岁的老太太,她是苏联时期的功勋艺术家,手上戴着一枚硕大的祖母绿戒指。她从来不笑,上课的口头禅是“Это мусор!”(这是垃圾!)。

有一次我准备了一周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自认为处理得很细腻。结果我只拉了开头四个小节,她就用指挥棒“梆”地一下敲在我的谱架上,整个教室的人都吓了一跳。她凑过来,用那双灰蓝色的眼睛盯着我说:“你的音准像在沼泽里游泳,节奏像喝醉的酒鬼。你是在演奏,还是在侮辱巴赫?”

当时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但我死死忍住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哭了,她会觉得我更“垃圾”。这就是典型的俄罗斯学派教学法——不讲情面,直击要害。他们认为,温和的鼓励是培养不出顶尖艺术家的,只有最严厉的批评,才能把你的潜能逼到极限。

这种教学方式背后,是一套传承了百年的教育体系。俄罗斯音乐教育非常强调基础功,他们称之为“Школа”(学派/体系)。从音阶、琶音到练习曲,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绝对精准。我一个学声乐的同学,一整个学期,教授就让她练一个元音的稳定发声,每天重复上千次。她说自己感觉像个复读机,但期末考试时,她的声音稳定性和穿透力,比学期初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根据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的数据,俄罗斯顶尖艺术院校的师生比通常能达到1:6,甚至更低。这意味着教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雕琢”每一个学生。他们把你当成一块璞玉,用的却是最锋利的刻刀。过程很痛苦,但当你看到自己一点点被打磨成型的样子,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所以,我们跟教授之间,真的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课上被他“虐”得体无完肤,下课后他可能会拍拍你的肩膀,说一句“Молодец”(好样的),然后邀请你去他家的达恰(乡间别墅)过节,亲手给你做红菜汤和烤肉。这种硬核的温柔,你得慢慢体会。

零下三十度的暴雪天,和音乐的“生死之交”

如果说教授的严厉是精神上的“硬核”,那俄罗斯的天气就是物理上的“硬核”了。

莫斯科的冬天,漫长得让人绝望。每年从10月开始飘雪,一直能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零下20度是家常便饭,零下30多度的极端天气也时有发生。2023年12月的寒潮,官方记录的气温就曾达到零下31.3摄氏度。

对于我们这些学音乐的来说,冬天最大的挑战不是自己冷,而是怎么保护好我们吃饭的“家伙”。木制的乐器在极寒和干燥的室内暖气之间,非常容易开裂变形。我的大提琴有一个专用的“羽绒服”——一个厚实的棉琴套,外面还要再套一个防水罩。出门前,我得先把它在相对冷一点的楼道里放几分钟,让它慢慢适应温差。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去参加一场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的演出。那天晚上暴雪,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我和几个朋友,一个拉小提琴的意大利小哥,一个吹长笛的法国姑娘,还有一个弹竖琴的日本姐姐,四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跋涉。竖琴太大了,日本姐姐几乎是把它抱在怀里,用意大利小哥的话说,“像一只抱着金色贝壳的企鹅”。

我们一路走,一路互相打气,聊着天,雪花落在我们的帽子和睫毛上,很快就结了冰。那一刻,周围的世界安静得只剩下风雪声和我们踩雪的“咯吱”声。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乐器护得比自己还严实。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这件乐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在这冰天雪地里,唯一能相依为命的战友。

等我们终于挪进温暖的音乐厅后台,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摘下帽子,头发上冒着白气,脸蛋冻得通红,但眼睛里都闪着光。那种感觉,真的像是打了一场胜仗。这种共同“扛过”严寒的经历,也让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结下了“生死之交”般的友谊。

宿舍厨房里的“联合国”和省钱小妙招

聊完了学习和气候,再来说说生活。大部分留学生都会选择住在学校宿舍,俄语叫“Общага”。这里的宿舍条件可能不如英美国家,通常是两人间或三人间,厨房和卫生间是楼层公用。

但这里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每天晚上,宿舍的公共厨房就是个小型的“联合国”。你会看到中国学生在角落里包饺子,旁边的韩国同学在做泡菜汤,意大利人煮着香气四溢的意面,而俄罗斯本地学生则在熬一大锅浓稠的格瓦斯。大家会互相分享食物,用着蹩脚的俄语夹杂着英语和各种肢体语言聊天。

生活成本方面,俄罗斯留学确实很有优势。以莫斯科为例,虽然是国际大都市,但学生生活的开销相对亲民。宿舍费非常便宜,根据学校和地段,一个月大约在1500到5000卢布(约合人民币120到400元)。一张学生地铁月票,2024年的价格是540卢布,可以无限次乘坐地铁和地面公交,简直是白菜价。

我们平时主要自己做饭,去超市买菜,一个月伙食费控制在15000卢布(约1200人民币)左右完全没问题。而且,作为艺术生,我们还有很多“福利”。各大剧院和音乐厅,比如著名的莫斯科大剧院,都会给学生提供特价票,有时甚至只需要花几十块钱,就能欣赏到世界顶级的芭蕾舞和歌剧表演。这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艺术修养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在这种环境下,你会迅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生活家。学会看懂超市里各种俄语标签,学会在宿舍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家乡的味道,学会和宿管大妈斗智斗勇,也学会在朋友生病时,为她熬一碗热汤。这些在琴房里学不到的技能,同样是留学生活宝贵的一部分。

说了这么多,在俄罗斯的音乐城堡里上学,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它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体验。火焰,是内心的激情,是对音乐的炽爱,是在舞台上燃烧自己的渴望。海水,是教授的冷水,是冬天的严寒,是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压力。

在这里,你不会被温柔地呵护,但你会像一棵在西伯利亚针叶林里生长的松树,被风雪压弯,却也因此变得更加坚韧挺拔。

所以,如果你问我,再选一次,还会来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你来之前,千万别把这里想象得太浪漫。先问问自己,你的心脏够不够强大?能不能忍受得了被彻底否定和从零开始?能不能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里,依然抱着你的乐器,笑着走向那个灯火通明的音乐厅?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欢迎来到这座硬核的音乐城堡。相信我,从这里走出去的你,手里握着的,将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一颗无所畏惧、真正属于艺术家的强大心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01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