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上课听不懂?快收下这份自救指南

puppy

刚来英国,坐在教室里是不是感觉像在听“天书”?教授独特的口音、飞快的语速,再加上各种专业名词,真的让人头大。别慌,这篇指南就是你的救星!这里没有空话,全是超实用的干货:从课前怎么预习才能抓住重点,到课上如何边听边高效记笔记;从怎样巧妙利用录音,到课后如何鼓起勇气找教授“开小灶”。我们把压箱底的技巧都给你整理好了,快点开看看,让你告别“我是谁我在哪”的迷茫,真正跟上课堂节奏,做个自信的留学生!

心态自检:别让这些想法“绊倒”你
错误想法:我必须听懂教授的每一个词,不然就是失败。
正确心态:没人能听懂100%。抓住核心概念、主要论点和关键案例,你就成功了80%。剩下20%可以课后补。
错误想法:只有我一个人听不懂,大家看起来都好轻松。
正确心态:这绝对是错觉!根据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调查,超过60%的国际学生认为适应学术语言和课堂节奏是他们初期的主要挑战之一。你身边的本地同学可能也只是“看起来”轻松。
错误想法:问问题、找教授会显得我很笨,打扰到别人。
正确心态:在英国的学术文化里,提问和讨论是“积极参与”的证明。教授的Office Hour就是为你准备的,你不去,这个资源就浪费了。

哈喽,各位在英国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我刚到曼彻斯特读硕士的第一堂课吗?那是一个周二的下午,阳光透过哥特式建筑的窗户洒进来,一切都像电影里一样美好。我的导师是一位顶着浓密白发、说话带着浓郁苏格兰口音的老教授。他激情澎湃地讲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我攥着笔,坐在教室里,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霍格沃茨的麻瓜。

开头的十分钟,我还能靠着预习时记下的几个名词,用力点点头,假装自己跟上了节奏。但当他语速越来越快,从鲍德里亚讲到福柯,再夹杂着几个我闻所未闻的社会学案例时,我的大脑彻底“罢工”了。耳边全是“咕噜咕噜”的苏格兰风情英语,笔记本上只留下几个孤零零的单词和一堆问号。我环顾四周,旁边的德国小哥奋笔疾书,前排的英国本地同学时不时还和教授互动一下。那一刻,巨大的孤独感和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涌来,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可能毕不了业了。”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别怕,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几乎每个留学生,都经历过这段从“信心满满”到“我是谁我在哪”的迷茫期。教授的口音(要知道,根据格拉斯哥大学2019年的一项研究,光是英国就有超过40种不同的地方口音)、飞快的语速、庞大的信息量,再加上一堆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这“四座大山”压下来,谁都得懵圈。

但今天,我不是来贩卖焦虑的。我是来把我当年“死磕”出来、后来又从无数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那里偷师来的经验,打包成一份超实用的“自救指南”送给你。这里没有鸡汤,全是能直接上手操作的干货。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课前预习:别再只划线了,当个“情报侦察兵”

说到预习,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把reading list上的文章读一遍,划划线”。如果你真这么干,那效果可能微乎其微。高效的预习,不是让你变成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是要你主动出击,像一个“情报侦察兵”,提前摸清这节课的“战场地形”。

第一步:扫描“战场地图”——PPT课件。

大部分老师会提前把PPT上传到Blackboard或者Moodle这样的教学系统上。这玩意儿就是你最重要的“地图”。别傻乎乎地去读几万字的reading,先花15分钟把PPT从头到尾过一遍。你要找的不是细节,而是结构!这节课分几个部分?核心概念是哪几个?有没有出现你完全不认识的“黑话”(专业术语)?把这些记下来,你的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框架。

我的同学Sarah,在利兹大学读传媒,她有个绝招。每次预习,她会把PPT的每一页标题抄在一个新的Word文档里,形成一个大纲。她说:“这样一来,上课时我就知道教授讲到哪了,下一个话题是什么,思路永远不会断。”

第二步:精准“定点爆破”——带着问题去阅读。

有了框架,你再去看那些长篇大论的reading,目标就明确多了。别想着全文通读、每个词都搞懂,那不现实。你要做的,是根据PPT里的核心概念和你不懂的“黑话”,去文章里找答案。

比如,你在社会学的PPT里看到了“Gentrification”(士绅化)这个词,但完全不理解。这时候,你的阅读任务就不是读完整篇关于城市变迁的论文,而是:

  1. 找到文章里对“Gentrification”的定义。
  2. 找到作者用了什么例子来解释它(比如伦敦东区的改造)。
  3. 作者对这个现象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批判?

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你的效率会提升好几倍。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学习方法叫“SQ3R法”(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核心就是强调“提问”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使用这种主动提问式阅读法的学生,在知识点记忆和理解深度上,比传统划线式阅读的学生平均高出30%以上。

第三步:利用“外援”——善用谷歌和YouTube。

有些理论,光看文字真的太抽象了。这时候,别死磕。打开YouTube,搜索那个关键词,比如“Foucault's Panopticon”,你会发现一堆用动画或真人讲解的短视频,三五分钟就能把一个让你看论文看一小时还云里雾里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别觉得这是“投机取巧”,这叫“多媒体辅助学习”。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图像和声音的刺激,远比干巴巴的文字更容易被大脑接受。

课堂上:从“速记员”转变为“抓重点的猎人”

好,预习做足了,你信心满满地走进了教室。但当教授开口,你可能发现,挑战才刚刚开始。这时候,你的目标不是记下所有内容,而是成为一个高效的“猎人”,精准捕捉最有价值的“猎物”。

放弃完美主义,拥抱“关键词笔记法”。

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喜欢把笔记做得像印刷品一样工整漂亮。但在语速飞快的英国课堂上,这是个“致命伤”。你越是纠结于拼写、语法和排版,就越容易错过教授接下来讲的重点。记住,课堂笔记是给自己看的,不是要出版的。乱一点没关系,核心是快和有效。

我强烈推荐你试试“康奈尔笔记法”(Cornell Method)。这个方法由康奈尔大学的教授Walter Pauk发明,被全球无数学生验证为高效。具体操作是:

  • 把一页纸分为三部分:右边最大的区域是“主笔记区”,中间左边是“线索区”,最下面是“总结区”。
  • 上课时:你只在右边的“主笔记区”记录。别写完整的句子!大量使用缩写(比如用"w/"代替"with","dev"代替"development"),用符号(箭头表示因果,五角星表示重点),只记录核心观点、案例、数据和教授特别强调的话。
  • 课后马上做:花几分钟,看着右边的笔记,在左边的“线索区”提炼出关键词或问题。比如右边记了“Adam Smith, invisible hand, free market”,左边就可以写“Who is Adam Smith?”“What is invisible hand?”。
  • 当天晚上:不看上面,只用一两句话在最下面的“总结区”概括这页笔记的核心内容。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它强迫你上课时抓重点,课后又进行了两次“主动回忆”,极大地加深了记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手写笔记(尤其是采用结构化方法的)的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概念性问题上,表现显著优于那些用电脑打字的同学。因为打字快,容易变成无脑的“搬运工”,而手写慢,逼着你的大脑去处理和筛选信息。

学会听“路标词”,跟上教授的思路。

英国教授讲课,逻辑性很强,他们会用很多“路标词”(Signposting Language)来提示你。听懂了这些词,就像开车看到了路牌,永远不会迷路。比如:

  • 引出要点:"The first point I want to make is...", "Let's move on to the next topic which is..."
  • 表示转折:"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this..." (听到这些词,赶紧竖起耳朵,后面往往是考点!)
  • 举例说明:"For example...",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is is...", "To give you a case in point..."
  • 总结归纳:"So,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The key takeaway here is..." (听到这些,笔下一定要画个大大的五角星!)

刻意去听这些词,你会发现教授的讲课思路像一条清晰的线,你能轻松地跟着走。

录音笔:用好是“神器”,用不好是“毒药”

几乎所有留学生都会带录音笔或用手机录音。这确实是我们的“救命稻草”,但它也可能是“拖延症”的温床。你是不是也这样:课堂上想着“没事,录下来了”,于是就放松了警惕;课后看着好几个G的录音文件,想着“有空再听”,结果越堆越多,直到考试前都没碰过。

录音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外科手术式”复习。

记住一个原则:录音是用来“补”的,不是用来“学”的。不要想着把一两个小时的录音从头到尾再听一遍,那太浪费时间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4小时内复习是最高效的。你应该这样做:

下课后,尽快(最好是当天)拿出你的康奈尔笔记。快速浏览一遍,在你听得模糊、没记全、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比如,在某个概念旁边画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你打开录音,直接拖动进度条,找到对应的那个时间点,只听那三五分钟,把笔记补全,把疑问搞懂。

我认识一个学霸,他在华威大学读金融数学。他的方法更绝:上课时如果听到一个地方没懂,他会看一眼录音APP上的时间,比如“25:30”,然后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时间码。课后,他直接根据这些时间码去听录音,精准定位,效率奇高。这才是把录音当成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第二课堂”。

现在很多学校的课堂录播系统(如Panopto)甚至提供了倍速播放和关键词检索功能,一定要利用起来。有些工具如Otter.ai还能将语音转为文字,虽然准确率不是100%,但对于快速定位信息非常有帮助。

Office Hour:是你最值得去薅的“学术羊毛”

这可能是中国学生最容易忽视,也最害怕的一个环节——找教授。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敬师长”,不要“麻烦”老师。但在英国,教授每周专门留出2-3个小时的Office Hour,就是“法定”的被你麻烦的时间。你不去,就是浪费了你高昂学费里包含的这项服务。

别怕,教授真的不“吃人”。

很多同学担心:“我的问题是不是太傻了?”“我的口语不好,说不清楚怎么办?”“教授会不会觉得我上课没好好听?”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你想多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学术指导手册里明确写道:“Office Hour是学生与导师进行非正式、一对一学术交流的重要机会,我们强烈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个时间。” 教授们把学生是否来Office Hour,视为其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经常来提问的学生,和一个从不露面的学生,在教授心中的印象分是完全不同的,这甚至会影响到你的推荐信。

带着“具体问题”去,而不是带着“情绪”去。

去Office Hour,最忌讳的就是一推门就说:“Professor, I’m totally lost. I don't understand anything.” 这会让教授无法帮助你。正确的做法是,做好准备,带着具体的问题去。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Hi Professor, in your lecture on Monday, you talked about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Hegemony'. I read the assigned paper by Gramsci, but I'm still a bit confused about how it differs from simple political dominance. Could you give me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it?”

你看,这样的提问,显示了三个信息:1. 我认真听了你的课(on Monday);2. 我努力去自学了(I read the paper);3. 我经过了思考,有具体的困惑(how it differs...)。

没有哪个教授会拒绝一个这样认真好学的学生。他不仅会给你解答,可能还会推荐你更多的阅读材料,甚至和你聊聊你的论文想法。我当年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在一个下午的Office Hour里,和导师聊出来的。那半个小时的谈话,比我自己闷头看一个月书还有用。

好了,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心里有底了?

刚来英国,上课听不懂,这真的不是你的错。这就像让一个习惯了在平地开车的人,突然去跑崎岖的山路,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痛苦,有点煎熬,但请你一定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你完全可以征服它。

别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孤立无援的“差生”了。从今天起,试着去做一个主动的“学习策略家”。下一节课前,试着用15分钟“侦察”一下PPT;课堂上,试着用一次康奈尔笔记法;下课后,鼓起勇气,给你最怕的那个教授发一封邮件,预约一次Office Hour。

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你都会发现,那片曾经让你感到窒息的“学术海洋”,会慢慢变得清澈起来,而你,也终将成为那个在其中自由遨游的“冲浪者”。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373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