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西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感觉被“精神内耗”掏空,每天在焦虑和自我怀疑里打转?我以前也是。但来到新西兰留学,这一切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这里没有那么多让人窒息的“卷”,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我开始把时间“浪费”在看海、徒步和躺在草地上发呆这些“没用”的小事上,才发现原来快乐可以这么简单。新西兰的壮丽自然和当地人那种“没什么大不了”的松弛感,真的有种神奇的治愈力。如果你也累了,想听听我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与自己和解,找回内心平静的故事,那就点开看看吧。

写在前面:一些掏心窝子的话
这篇文章不是一碗“快逃”的鸡汤,也不是说新西兰就是没有烦恼的乌托邦。它更像是我个人的康复日记。精神内耗这东西,换个环境不一定能根治,但新西兰确实给了我一个喘息和重建内心秩序的空间。如果你也在挣扎,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微光和勇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深夜?凌晨两点,图书馆的灯还亮着,你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献,咖啡因和焦虑在血管里一起冲撞。手机屏幕亮起,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大厂的offer,有人拿了国奖,有人在环游世界。你默默关掉手机,心里那个叫“自我怀疑”的小怪兽又开始啃噬你的自信。我曾经就是那个困在深夜图书馆里的灵魂。

出国前,我活在一个巨大的、无形的“比较”力场里。从成绩、实习、到社团活动,每一步都像是在升级打怪,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人甩在身后。“卷”是常态,停下来就是一种罪过。直到有一天,我为了赶一个DDL连续熬了48小时,交上作业的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轻松,只有一种被掏空的麻木。我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吗?就在那时,新西兰这个选项,像南半球的一缕微风,轻轻吹进了我的心里。

当“内卷时钟”被强行拨慢

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文化冲击,而是一种“时间错乱”的震惊。在国内习惯了24小时便利店、午夜不打烊的外卖和随时待命的学习模式,而在这里,下午三四点,街边的咖啡馆就开始准备打烊了。周末,我的Kiwi(新西兰人)同学讨论的不是去哪个图书馆刷夜,而是去哪条步道徒步,或者去哪个海滩冲浪。

我记得第一次小组讨论,我提前一周做好了PPT,列出了详尽的分工和时间线,紧张地发给大家。结果收到的回复是:“Awesome! Looks great. Let's chat about it over a beer on Friday?”(太棒了!看起来不错。周五我们喝一杯的时候再聊?)我当时就懵了,这和我熟悉的“收到,马上开始”剧本完全不一样。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更像是在引导你“如何思考”,而不是“记住什么”。这里的课堂,教授会花大量时间鼓励提问和辩论,甚至会因为一个学生“离经叛道”的想法而兴奋。成绩评定也很多元,平时作业、小组项目、课堂参与度都占很大比重,期末考试不再是唯一的独木桥。根据新西兰教育部(Education New Zealand)的数据,其八所公立大学全部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3%,但他们更引以为傲的是其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这种环境让我慢慢明白,学习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我开始学着放下那种“赶超”的心态。我不再因为别人比我多读了一篇文献而焦虑,而是会因为自己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而开心。我发现,当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的“更高、更快、更强”时,我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大自然,是不要钱的心理医生

如果你问我新西兰最治愈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这片被称为“长白云之乡”的土地,好像被上帝偏爱,把全世界最美的景色都揉在了一起。在这里,自然景观不是遥远的景点,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背景。

精神紧绷的时候,我不再选择刷手机或者暴饮暴食,而是会坐半小时公交车,去奥克兰西区的Piha黑沙滩。看着塔斯曼海的巨浪一次次拍打在沙滩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的那点烦心事,渺小得像一粒沙。新西兰环境保护部(DOC)管理着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大约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壮丽的自然风光都近在咫尺。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走了南岛的胡克谷步道(Hooker Valley Track)。全程往返三小时,路平坦得像公园散步。一路上,我们跨过三座吊桥,脚下是冰川融水汇成的碧蓝色河流,远处是新西兰最高峰库克山的雪顶,在阳光下闪着神圣的光。路上遇到很多家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孩子。大家见面都会笑着说声“Hello”,那种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简单又温暖。当我最终到达冰川湖边,看到巨大的浮冰静静地漂在水面,那一刻的震撼和宁静,足以冲刷掉内心积攒已久的所有疲惫和尘埃。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大自然中行走90分钟的人,与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的人相比,大脑中与“反刍式思维”(就是翻来覆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相关的区域活跃度显著降低。在新西兰,我切身体会到了这种“自然疗法”的神奇效果。我开始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上——在海边等一场日落,在森林里听鸟叫,在牧场的草地上躺着看云。我发现,当我与自然的连接越深,我与自己内心的连接也越紧密。

“She'll be right”,一种神奇的松弛感咒语

新西兰有一种国民精神,浓缩在一句俚语里:“She'll be right.” 这句话直译是“她会好的”,但实际意思是“没问题,别担心,总会有办法的”。这是一种天塌下来也先喝杯茶的乐观和松弛。

我曾经因为错过了一班去惠灵顿的飞机而急得快哭出来。机场的工作人员看到我慌张的样子,却笑着递给我一杯水,慢悠悠地说:“Don't you worry, love. She'll be right. We'll get you on the next one.”(别担心,亲爱的。没问题的,我们帮你安排下一班。)他那种淡定的态度,仿佛在告诉我,这不是世界末日。后来我发现,这种“没什么大不了”的态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商店会因为“天气太好”而提前关门去海边,人们会为了一场橄榄球赛而全城狂欢,邻居会因为你家花园里的柠檬树长得好而真诚地赞美你。根据美世(Mercer)发布的2023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奥克兰高居全球第三。这不仅仅是因为风景和经济,更是因为那种让人放松的生活节奏和社区氛围。

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不再为打翻的牛奶杯自责半天,不再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彻夜难眠。我学会了对自己说:“She'll be right.” 这不是躺平或摆烂,而是一种与不确定性和解的智慧。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不会因为你的过度焦虑而解决,但你的心情会。允许事情出错,允许自己不完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

治愈,不是逃避,而是换个视角看问题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句实话。新西兰并非没有烦恼的伊甸园。留学的孤独感、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高昂的生活成本,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挑战。根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奥克兰的平均房租每周已经超过600纽币,对学生来说是不小的压力。我也有过想家想到流泪的夜晚,有过因为听不懂本地人的笑话而感到被排斥的瞬间。

但不同的是,在这里,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这些问题。当我感到孤独时,我会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去徒步俱乐部认识新朋友,而不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我为学业发愁时,我会主动去找教授或学术支持中心寻求帮助,而不是一个人硬扛。新西兰的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几乎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数据显示,超过80%的本地学生认为在需要时寻求心理帮助是正常且重要的。

所谓的“治愈”,并不是问题消失了,而是你拥有了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这片土地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逃离压力,而是如何与压力共处。它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从那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上跳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被“精神内耗”折磨得喘不过气,或许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小事,无论你身在何处:

给自己安排一个“无用”的下午。不带任何目的地去坐一趟公交车,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找一块草地躺下,什么都不做,就看着天发呆。

去拥抱一下大自然,哪怕只是楼下的公园。关掉手机,用耳朵去听风声,用鼻子去闻草木的味道。你会发现,大自然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安抚你焦躁的心。

学着对自己说“没关系”。事情搞砸了?没关系,下次做好点。今天什么都不想干?没关系,那就好好休息。放过自己,是停止内耗的第一步。

主动和陌生人说声“你好”。无论是对咖啡店的店员,还是对擦肩而过的路人。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可能会点亮你一整天的心情。你会发现,建立微小的连接,是驱散孤独的良药。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找到那片能让你安心呼吸的“长白云之乡”,无论它在新西兰,还是就在你的心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854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