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大金融,直通投行的王牌专业?

puppy

一提到澳洲商科,墨大金融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被传为“投行敲门砖”。但它真有这么神,读了就能进高盛、大摩吗?先别急着上头!这篇文章不吹不黑,我们帮你深扒了一下它的课程设置,从硬核的金融模型到实用的编程技能,看看它到底教什么、值不值。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聊聊那些传说中的神仙社团,比如FMAA和MCCC,告诉你它们是怎么帮你 networking、铺路的。光环之下,想拿到顶级投行的offer,你真正需要补齐哪些拼图?这篇全是干货,帮你看看这张“王牌”到底该怎么打。

读前须知:帮你打破信息差
关于“投行敲门砖”:它能帮你把门敲开一道缝,但能不能挤进去、站稳脚,看的还是你自己。这篇不灌鸡汤,只讲现实。
关于社团Networking:不是让你去混脸熟、尬聊天。我们会告诉你,真正有效的社交是怎么帮你拿到面试机会的。
关于课程含金量:我们会拆解几门核心课程,让你看看它教的技能,跟高盛面试官想考察的到底有多大差距。
关于你的角色:读完这篇文章,别光收藏。把它当成一份行动指南,你的投行之路,从现在就开始规划了。

去年九月,我收到一个学弟 Leo 的微信,他刚拿到墨大 Master of Finance 的 offer,激动得不行。电话里,他的声音都在抖:“学长,我是不是半只脚已经踏进 Macquarie(麦格理银行)的大门了?听说这个专业就是澳洲投行的 Target School 中的战斗机!”

我能理解他的兴奋。在留学生圈里,墨大金融的光环实在太耀眼了。“澳洲第一”、“投行摇篮”、“毕业年薪20万澳币起”……这些标签像一个个闪亮的军功章,挂在这个专业的门楣上,让无数怀揣着金融精英梦的年轻人心向往之。

电话这头的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了他一句:“你知道 FMAA 的 Corporate Cocktail 是什么吗?你知道现在悉尼投行面试最常考的 LBO 模型,课程里会教到多深吗?”

Leo 沉默了。他知道墨大金融好,但具体好在哪,好在哪里能直接帮他拿到 offer,他其实一知半解。

这正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们不当“夸夸党”,也不做“劝退师”。今天,我们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像朋友聊天一样,跟你深扒一下墨大金融这个传说中的“王牌专业”,看看它到底是不是你通往华尔街……哦不,是通往悉尼马丁广场(澳洲投行聚集地)的那张直通车票。

拆解课程:硬核知识到底硬在哪?

一个专业值不值,首先得看它教什么。墨大金融的课程,可以用两个字形容:硬核。它不是那种水水的商科,教一些宏大的商业理论,而是把你当成一个准金融分析师来培养,工具和模型直接给到你手上。

我们先来看点实在的。根据最新的 2024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墨尔本大学在“会计与金融”领域高居全球第23位,全澳第一。这个排名不是白来的,是实打实的学术声誉和毕业生就业力撑起来的。

它的课程设置非常“专一”,几乎所有课程都直指资本市场的核心。比如,像《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衍生品》(Derivatives)这三门核心课,基本就是你未来面试所有金融机构的知识基石。面试官随口问你一个 WACC 怎么算,或者 Black-Scholes 模型是干嘛的,答案全在这些课本里。

但光有理论还不够。墨大金融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术”。比如一门叫《金融建模》(Financial Modelling)的选修课,这门课简直是为投行面试量身定做的。它不教你空泛的理论,而是直接打开 Excel,手把手带你从零开始搭一个完整的财务模型。从三张报表的勾稽关系,到 DCF 估值的每一个细节,这门课学扎实了,你面试时绝对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我认识一个朋友,就因为在面试中清晰地解释了自己课程作业里一个复杂的循环引用(Circular Reference)问题,当场就征服了来自 J.P. Morgan 的面试官。

更与时俱进的是,墨大金融已经把编程技能融入了课程。像《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这样的课程,会要求你使用 Python 或 R 语言来设计和回测交易策略。要知道,现在但凡好一点的金融岗位,都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编程能力。高盛在悉尼的招聘页面上,很多量化分析师(Quant)和证券部门(Securities)的岗位,明确写着“Proficiency in Python is highly regarded”。你的课程作业如果就是一个用 Python 写的交易模型,这本身就是一份超有含金量的作品集(Portfolio)。

不过,硬币总有两面。它的课程强度极大,挂科率也绝非浪得虚名。以为像本科一样考前冲刺一下就能过?那你可就太天真了。这里的每一门课都需要你每周投入大量时间阅读、做题、参与小组讨论。那种感觉,就像把四年的金融知识压缩到一年半里,高强度地灌输给你。如果你只是想混个文凭,那这段经历可能会非常痛苦。

“神仙社团”的入场券:FMAA 和 MCCC 是什么来头?

如果说硬核的课程是你的“内功”,那强大的校友网络和社团资源就是你的“武器”。在墨大,有两个社团是所有想进金融圈的同学都绕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它们的重要性不亚于你的专业课成绩。

第一个,是 FMAA(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学生兴趣小组,它被誉为“澳洲金融界的黄埔军校”。它的会员网络遍布澳洲所有顶尖大学,而它的赞助商名单,简直就是一本澳洲顶级金融机构名录。我们去它官网看一眼,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UBS, Macquarie, J.P. Morgan, Lazard……所有你叫得上名字的投行,几乎都是它的白金赞助商。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 FMAA 举办的任何一场活动,都可能有这些公司的招聘官或业务骨干到场。最有名的就是每年一度的 Corporate Cocktail(企业鸡尾酒会)。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酒会,而是全澳洲最顶尖的金融专业学生和公司代表之间的一场“大型双选会”。去年参加的一个学妹告诉我,她就是在酒会上跟一位瑞银(UBS)的董事(Director)聊了十分钟,凭借自己对市场的独到见解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周后就收到了该部门的面试邀请,最终成功拿下了实习 offer。

FMAA 还会组织大量的 Case Competition(案例分析大赛)。这些比赛的评委,通常就是来自麦格理、高盛的真实分析师。这不仅是锻炼你实战能力的绝佳机会,更是让你在潜在雇主面前展示自己的舞台。一个比赛的冠军,其含金量有时甚至超过你简历上漂亮的 GPA。

第二个要提的是 MCCC(Melbourne China Commerce Club)。如果说 FMAA 是面向所有人的主战场,那 MCCC 就是为我们中国留学生量身打造的“专属通道”。它的优势在于,深刻理解中国留学生在求职中面临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MCCC 的活动非常接地气。比如,他们会邀请在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或本地银行工作的华人学长学姐回来开分享会,用中文告诉你简历怎么改、面试怎么穿、如何跟 local 同事 small talk。他们举办的“导师计划”(Mentorship Program)能为你匹配一位行业内的华人导师,在你迷茫的时候为你指点迷津。这种手把手的帮助,对于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的留学生来说,价值千金。

一位通过 MCCC 找到工作的同学分享说:“最大的帮助是心理上的。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华人前辈在澳洲职场发光发热,你会觉得这件事是 achievable(可以实现的),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所以,进入墨大金融的第一周,别犹豫,FMAA 和 MCCC 的会员资格,第一时间拿下。这比你多刷两道题重要得多。

光环之下,投行的“潜规则”你懂吗?

有了墨大的学历,又加入了顶级社团,是不是就可以躺平等着收 offer 了?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学校和社团为你铺好了路,但路上的每一个关卡,都得靠你自己去闯。投行招聘,有着一套自己的“潜规则”。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Networking is EVERYTHING。在澳洲,尤其是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一份“冷投”的简历(即通过官网直接申请,没有任何内部联系),被看到的概率微乎其微。你必须主动出击,去认识人,去建立联系。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Coffee Chat”。通过 LinkedIn 或者校友录,找到在你的目标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发一封简洁诚恳的邮件,邀请对方喝杯咖啡,聊上15-20分钟。这很考验你的沟通能力和情商。你不是去要工作的,而是去请教经验、了解行业、展示你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一个学期坚持下来,约上二三十个 Coffee Chat,你不仅会对行业有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你的名字会在这些公司的“人才库”里被提前记住。当招聘季开始时,一个内部推荐,比你海投一百份简历都有用。

第二条潜规则:实习决定一切。在投行,几乎所有的全职毕业生岗位(Graduate Offer)都来自于前一年暑期实习生的转正。澳洲的暑期实习通常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但申请季却提前到了当年的6月到8月。这意味着,你 Master 课程刚开始没几个月,就得开始准备这份至关重要的实习申请了。

这个时间线对留学生来说极其残酷。你可能还在适应新的环境,还在为第一学期的期中考焦头烂额,但本地的学生早已经把简历改了八百遍,开始摩拳擦掌了。所以,你必须有极强的规划能力和执行力,提前准备好一切。

第三条潜规则:技术面试是硬仗。墨大教你的金融模型和理论知识,只是基础。真正的技术面试,会问得非常细、非常深。面试官可能会让你现场手搭一个简单的 LBO 模型,或者解释一下 M&A 交易对三张报表的影响。这些东西,光靠上课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自己去找额外的学习资源,比如华尔街绿宝书(俗称 400 Questions guide)、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 (BIWS) 或者 Wall Street Prep (WSP) 的课程,反复练习,直到滚瓜烂熟。

想进投行,你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三项全能选手”:学习成绩要好(GPA 是敲门砖),社交能力要强(Networking 是钥匙),技术能力要过硬(面试是决胜局)。墨大金融能给你提供最好的训练场和最强的装备,但最终上场比赛的,只有你一个人。

真实的数据:墨大金融毕业生都去哪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点最实际的:墨大金融的毕业生,最后都去了哪里?真的像传说中那样,人均高盛大摩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数据挖掘。通过 LinkedIn 对公开资料的检索,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一幅毕业生去向图。结果是,进入顶级投行(Bulge Bracket)的确实有,每年都有那么一些佼佼者能够拿到 Morgan Stanley, Goldman Sachs, UBS 等公司的 offer,但这个比例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绝对不是“大多数”。

那么,其他人去哪了?答案是:同样非常好,且更加多元化。

一个巨大的流向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易咨询/公司金融部门(Transaction Advisory/Corporate Finance)。像普华永道(PwC)和德勤(Deloitte)的 M&A 团队,做的事情和投行非常类似,工作强度相对温和,也是一个极佳的职业起点。根据 LinkedIn 数据,每年进入四大的墨大金融毕业生数量,远超进入投行的人数。

另一个重要去向是商业银行的管培生项目(Graduate Program),比如澳洲四大行 CBA, NAB, ANZ, Westpac。这些项目轮岗机会多,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工作生活也更加平衡。对于想留在澳洲长期发展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稳妥且有前景的选择。

还有一部分顶尖学生,会进入资产管理公司(比如 BlackRock)、养老基金(比如 AustralianSuper)或者精品投行(Boutique Banks like Lazard)。这些地方虽然名气上不如大投行响亮,但专业性极强,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丝毫不逊色。

所以,一个更真实的画面是:墨大金融为你打开了通往整个澳洲顶尖金融圈的大门,而不仅仅是投行那一条“独木桥”。从投行到商业银行,从四大到基金,它的毕业生广泛地渗透在金融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把眼光放宽一些,你会发现机会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这张“王牌”的真正价值,不是保证你一定能进某一家公司,而是给了你进入这个顶级圈层的“选择权”。

王牌怎么打?你的回合到了

聊到这里,相信你对墨大金融已经有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它是一张名副其实的王牌,但绝不是一张能让你“躺赢”的万能牌。

把这张牌打好,你需要从现在就开始布局。

如果你还在申请阶段,那么一份漂亮的 GPA 和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是你拿到这张牌的入场券。别等到大四才开始着急,从现在就开始规划。

如果你已经拿到了 offer,恭喜你,但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落地墨尔本的第一天起,就把 networking 当成一门必修课。去参加 FMAA 的每一场活动,不是去当一个默默吃饭的“小透明”,而是勇敢地去跟每一个你感兴趣的嘉宾聊天。

把你的课程当成一个项目来管理。不只是为了拿到一个 H1 的高分,更要去思考,这门课教的技能,如何应用到真实的商业世界里,如何把它变成你简历上一个闪亮的 bullet point。

别害怕求助。学校的 career service、社团的学长学姐、LinkedIn 上的校友,都是你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在澳洲,大家都很愿意帮助有准备、有礼貌的后辈。

这张“王牌”现在可能就在你的手里,或者在你即将努力去争取的未来里。但牌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赢家,只有懂得如何运用策略、抓住时机、并付出百分之二百努力的玩家。

怎么打好它?从你认真读完这篇干货的这一刻,你的回合,已经开始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854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