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港大EEE,我的私藏干货清单 |
---|
定位核心:你的GPA不是唯一标签。招生官想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潜力、有思考、对专业有热情的人。找到你的“闪光点”,哪怕它现在看起来很微弱,然后把它放大。 |
科研/实习:深度比广度重要。一个你从头到尾参与、能讲出无数细节和反思的小项目,远胜过五个你只挂了名的“水实习”。质量永远大于数量。 |
文书灵魂:不要写成说明文,要写成故事。把你的经历串起来,告诉他们“为什么是我”,以及“为什么非你(港大)不可”。你和学校是双向奔赴,不是单相思。 |
面试心态:面试不是考试,是一场技术交流。把你当成一个初级工程师,对面坐着你的资深同事。自信地展示你会的,诚恳地承认你不会的,展现你的学习能力和热情。 |
嘿,小伙伴们,我是lxs.net的小编。今天不聊官方数据,不说空话套话,只想跟你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
去年12月的某个下午,北京的风特别大,我裹着羽绒服坐在图书馆,第N次刷新邮箱。当那封标题里带着“HKU”和“Offer”字样的邮件跳出来时,我感觉心脏都漏跳了一拍。点开,确认是心心念念的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EEE)项目,我把电脑一合,冲出图书馆,在没人的角落里蹦了三下。真的,不夸张,那种感觉就像是跑了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而你终于撞线了。
回想起来,我的申请季充满了焦虑。我的本科学校是一所还不错的211,但均分只有83。在各大论坛里,动辄88、90+的大神背景下,我的分数显得那么不起眼。我没有发表过论文,实习也并非出自顶级大厂。有好几个瞬间,我甚至都想放弃,觉得港大这种级别的学校,可能连我的材料都不会多看一眼。但最终,我还是拿到了这个offer。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复盘,究竟是哪些环节,让我这个“普通玩家”打出了一手好牌。今天,我就把这些压箱底的干货全部分享给你。
我的背景,可能和你一样普通
先来自报家门,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
本科:华北地区一所211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GPA:83/100,排名大概在专业的30%左右。
语言:雅思7.0(小分6.5)。
科研:一段跟着导师做的课程项目,关于深度学习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没发论文。
实习:在一家做物联网传感器的初创公司实习了三个月。
其他:拿过一些校级奖学金,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但没拿到大奖。
你看,这个背景是不是扔到申请大军里,瞬间就会被淹没?我当时最大的痛点就是GPA。港大官网虽然没有明确的GPA门槛,但根据往年的录取数据(比如在一些留学论坛上大家分享的案例),EEE这种热门专业,录取的学生平均GPA普遍在85分以上,尤其是来自985/211院校的学生。我的83分,无疑是硬伤。
我花了一周时间,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录取案例都看了一遍。我发现一个规律:高GPA当然是王道,但并非唯一道路。有些GPA不算顶尖的同学,却有着非常亮眼的科研经历或者一段含金量极高的实习。招生官看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而是一个立体的、有潜力的申请者。我的策略就是,既然GPA无法改变,那我就要让我的科研和文书,成为那个最强的“加分项”。
在选校定位上,我没有广撒网。我只专注了香港Top3的EEE相关项目。为什么是港大?因为我深入研究了港大EEE系的网站。我发现他们的研究方向非常前沿,尤其是在Computational Imaging(计算成像)和AI芯片设计方面。我注意到系里有一位叫Edmund Y. Lam的教授,他的团队正好在做和我课程项目高度相关的研究。这让我瞬间感觉找到了“组织”。这种精准的匹配感,后来成了我文书里最有力的武器。我不再是一个泛泛地说“我喜欢港大”的申请者,我是一个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港大EEE系里某位教授的某个研究方向”的申请者。这种具体化,让我的申请动机变得无比真实和可信。
申请季,一张不能出错的时间表
对于DIY申请的同学来说,时间规划就是生命线。一旦错过某个环节,后面就会手忙脚乱。下面是我的时间轴,精确到每个月,希望能给你一个参考。
大三下学期(3月-6月):信息搜集与自我评估
这个阶段是打地基。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申请地区和大致方向。定下香港后,我把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的官网翻了个底朝天,把所有EEE相关的项目(包括计算机、数据科学等)都列在一个Excel表格里,注明了课程设置、申请要求、截止日期等。同时,我开始准备雅思考试。语言成绩一定要早点搞定,不要拖到申请季,会非常影响心态。
大三暑假(7月-8月):背景提升黄金期
这个暑假,我all in了那段初创公司的实习。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能为简历添砖加瓦的机会了。我没有选择去刷一段水实习,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项目。同时,我开始整理我那个关于图像去噪的课程项目,把所有的代码、实验数据、报告都重新梳理了一遍,并开始构思我的个人陈述(PS)初稿。暑假结束时,我手上已经有了一份基本成型的PS和一份详细的项目经历总结。
大四上学期(9月-10月):文书打磨与推荐信
开学后,申请季的紧张氛围就开始蔓延了。这个阶段的重心是文书。我的PS前前后后改了不下15稿。每一版我都会找不同的人看,包括我的专业课老师、英语好的同学,甚至是一个完全不同专业的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我联系了三位推荐人:一位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他给我的分数最高;一位是我的毕设导师,也就是带我做科研项目的老师;还有一位是实习时的直属领导。找推荐人一定要趁早,给老师们留出充足的时间。
申请高峰(11月-12月):材料提交与核对
港校的申请系统通常在9月底、10月初开放。我并没有一开放就提交,而是选择在11月中旬。因为太早提交,你的材料可能不是最完美的状态;太晚提交,尤其踩着DDL(截止日期),又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港大EEE项目2024年的申请主轮次是在12月29日截止,我是在12月初完成所有材料的上传和缴费。提交前,我把所有文件(成绩单、在读证明、语言成绩、PS、CV、推荐信)都检查了至少五遍,确保没有任何格式错误或信息遗漏。
等待与准备(次年1月-3月):面试与结果
提交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躺平。我从1月份就开始准备面试了。我把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我那个科研项目的,都用英文写了一遍答案,然后对着镜子练习。果不其然,2月中旬,我收到了港大的面试邀请。
GPA不够,科研实习怎么凑?
这是整篇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我是如何把一段“平平无奇”的科研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实习,包装成打动招生官的利器?
解构我的“平平无奇”科研项目
我的项目,说白了就是一个课程大作业——“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噪”。这个题目在今天看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我没有在文书里简单地罗列我用了什么模型、达到了什么指标。我把它讲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侦探故事。
第一步:赋予意义(The 'Why')。我没有直接说“我做了一个图像去噪项目”。我在PS的开头写道:“在处理一张来自天文望远镜的模糊星系图片时,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噪声’并非一个抽象的物理名词,而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障碍。”我把一个技术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这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第二步:展现过程(The 'How')。我详细描述了我的思考路径。我没有简单地说“我使用了UNet模型”,而是说:“起初,我尝试了经典的UNet架构,但发现它在恢复图像细节时会导致边缘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研究生成对抗网络(GANs),并阅读了近20篇相关领域的顶会论文。我发现,通过引入一个判别器网络和感知损失函数(Perceptual Loss),可以让模型更关注人眼视觉上的真实感,而不仅仅是像素级的均方误差(MSE)。” 这段描述,展现了我的主动学习能力、文献调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一个干巴巴的模型名字有价值得多。
第三步:量化结果(The 'What')。成果必须量化。我写道:“通过改进模型架构和损失函数,我的新模型在Set12测试集上的峰值信噪比(PSNR)比基线模型提升了2.1dB,结构相似性(SSIM)提升了0.08。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效果上,图像的纹理细节得到了显著的保留。”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据。
第四步:总结反思(The 'So What')。最后,我总结了我的收获:“这个项目让我明白,工程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持续的实验迭代,以及跳出思维定势的勇气。这也是我希望在港大EEE的研究生课程中继续深入探索的。” 这就自然地把我的过去和未来连接了起来。
我的实习选择:价值大于名气
暑假时,我其实也拿到了一个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测试岗实习offer。但我最终选择了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初创公司,做嵌入式软件开发助理。很多人不理解,但我有我的考量。大厂的实习,我可能只是流程中的一颗螺丝钉,每天做着重复性的工作。而在这家初创公司,我直接参与了一个智能家居传感器的核心固件开发。我可以接触到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调试到最终测试的全过程。这段经历让我在文书和面试中,能够完整地讲述一个产品的诞生过程,能够讨论我在资源受限的微控制器(MCU)上如何优化内存、如何解决低功耗模式下的通信稳定性问题。这些具体的、充满挑战的细节,远比“我在XX大厂实习过”这个标签更有说服力。
文书,让你从83分变成90分的魔法
如果说硬件背景是你的骨架,那文书就是你的血肉和灵魂,它能让你这个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PS的黄金法则:讲一个“我和港大”的故事
我的PS主线非常清晰:过去的我(科研项目与实习)→ 现在的我(知识的渴望与能力的不足)→ 未来的我(在港大的帮助下实现职业目标)。
在“过去的我”部分,我用了上面提到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我的科研项目。在“现在的我”部分,我坦诚地指出了我的不足。比如,我会说:“尽管我的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意识到我对底层的半导体物理和芯片架构知之甚少,这限制了我从更根本的层面去优化算法性能。”
然后,我立刻将这个“不足”与港大的课程联系起来。“因此,我被港大EEE的课程设置深深吸引。像ELEC6065(Digital System Design)和ELEC7078(Advanced Photonic Devices)这样的课程,正是我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特别是,我了解到Edmund Y. Lam教授的团队在计算成像与AI芯片协同设计方面的工作,这与我希望将算法落地到硬件的职业规划高度契合。”
看到区别了吗?我不是在空喊“贵校很牛”,而是在告诉招生官:“我有病,而你正好有药。”这种强烈的匹配度,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简历(CV):每一行都要有价值
我的CV遵循一个原则:多用动词,多用数字。不要写“Responsible for...”(负责...),要写“Developed... Led... Optimized... Achieved...”(开发了... 领导了... 优化了... 实现了...)。
比如,在实习经历那部分,我没有写“负责固件代码编写”,而是写:
-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low-pow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an IoT sensor node,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by 30%.”(为物联网传感器节点开发并实现了一个低功耗通信协议,将功耗降低了30%。)
- “Optimized the data acquisition module using DMA, increasing the sampling rate by 50% without overloading the CPU.”(使用DMA优化了数据采集模块,在不增加CPU负载的情况下将采样率提高了50%。)
每个点都清晰地展示了我的行为(Action)和它带来的结果(Result)。
面试,别怕,他们只想看看真实的你
收到面试通知时,我紧张得手心出汗。面试官是系里的一位教授,全程英文,大约20分钟。现在回想起来,那场面试更像是一次轻松的技术聊天。
面试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 简单的自我介绍(2分钟):提前准备好,突出重点,不要流水账。
2. 深挖科研项目(10分钟):这是重头戏。教授几乎把我项目报告里的每个细节都问了一遍。“你为什么选择GAN而不是其他模型?”“你的感知损失函数具体是怎么定义的?”“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你会怎么改进?”因为我准备得非常充分,每个问题我都对答如流。
3. 基础知识考察(5分钟):教授问了几个EE的基础概念,比如“解释一下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什么是过拟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不难,主要是考察你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4. 提问环节(3分钟):我问了两个问题:“除了课程学习,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到系里教授的实际研究项目中?”以及“系里与大湾区的科技企业有哪些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实习或就业支持?” 这两个问题表明我不仅关心学习,也对未来的发展有思考。
面试的关键在于“真诚”和“自信”。你做的项目,没人比你更清楚。自信地把你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慌,可以坦诚地说:“教授,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但我认为可以从XX角度去尝试解决,我会在面试后去深入学习。” 这种态度比不懂装懂要好得多。
写到这里,我的故事也差不多讲完了。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的全力以赴,再到最后的惊喜收获,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悟是:永远不要因为某一项短板就否定自己。申请季就像一场资源配置游戏,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手上最好的牌,用最聪明的方式打出去。
你的GPA或许不高,但你可能有一段让你热血沸腾的项目经历;你可能没有大厂实习,但你在一个小团队里独当一面。这些都是你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别怕,别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准备。把你能控制的事情做到极致,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一点点运气。
如果我这个均分83的普通学生都能敲开梦校的大门,你,一定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