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鸡娃的加拿大教育,如何培养出牛娃?

puppy

一提到加拿大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佛系”、“快乐”。你是不是也总担心,孩子在这里会被“玩废了”?其实,这里的“不鸡娃”真不是放养,而是把劲儿使在了不同的地方。它不卷分数,却更看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培养思辨能力;它不强调刷题,却鼓励孩子通过项目和实践,去主动探索、找到真正的热爱。这篇文章就会带你看看,加拿大学校是如何通过激发强大的内驱力,让孩子在看似轻松的环境里,悄悄积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量,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的。

给焦虑的留学爸妈提个醒
别用“刷题思维”衡量加拿大教育:这里的“好学生”标准不一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标准答案重要。
关注过程,而不是紧盯结果:孩子今天问了什么“傻问题”,比他昨天考试得了多少分更值得关心。
鼓励试错,而不是追求完美:一个失败了但收获满满的项目,比一份靠模板做出来的A+作业更有价值。
多参与,而不是当“甩手掌柜”:参加学校的家长会、社区活动,你会更懂这里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

上周末,我去参加儿子学校的迎新BBQ。你知道的,这种场合就是我们这些中国家长交流“军情”的好时候。聊着聊着,旁边一位刚带孩子过来读初中的妈妈就忍不住开始叹气。

“愁死我了,”她压低声音说,“来了一个月,科学课的作业就是去院子里捡五种不同的叶子,然后画下来。数学老师让他们用乐高搭个模型来解释分数。这不就是玩儿吗?在国内,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函数都开始刷了。你说,这再过两年,不就‘玩废了’吗?”

我还没来得及回话,旁边一位本地的白人爸爸听到了,笑呵呵地凑过来。他指着自己正在草地上疯跑的女儿说:“听起来很棒啊!我女儿去年科学课的任务是设计一个能保护鸡蛋从二楼掉下来不碎的装置。她和小组同学折腾了两周,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最后做出来一个四不像的降落伞。虽然测试那天鸡蛋还是裂了,但你知道吗,她整个学期都在念叨那个项目,还跟我讨论空气阻力和缓冲结构。我觉得,这比背十遍牛顿定律可酷多了。”

这位爸爸的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心里。我们总习惯性地用国内那套“鸡娃”的标准——刷了多少题、考了多少分、超前学了几年级——来衡量孩子的成长。一旦看到孩子在“玩”,内心的警报就疯狂作响。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加拿大这种看似“佛系”的教育,会不会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它到底是如何在轻松的氛围里,培养出那些在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牛娃”的?

别搞错,这里的“玩”是在给好奇心“施肥”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什么是“好好学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考高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脑子里想的是标准答案是什么。但在这里,你会发现,老师更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这种模式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这可不是什么新潮的概念,而是写在加拿大各省教学大纲里的核心理念。比如,安大略省的教育指导文件《Growing Success》里,评估学生的标准除了知识点掌握,还有一大块是“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包括:独立思考、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主动性。分数只是一部分,这些软技能同样重要。

我儿子上小学时,社会研究课学到“社区”。老师没让他们背诵社区的定义,而是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选一个社区里的公共设施,比如消防站、图书馆或者邮局,去研究它为什么会在这里,它为居民提供了什么服务。孩子们要去实地探访,采访工作人员,上网查资料,最后做成海报或者PPT在全班分享。

你看,整个过程下来,孩子不仅知道了社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如何找资料,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这种学习方式,就像是给孩子的好奇心不断施肥,让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不是早早地修剪成一个标准化的盆景。

你可能会说,这听起来很好,但动真格的行不行?数据说话。在被誉为“教育界奥运会”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加拿大常年稳居世界前十。在2022年的PISA测试中,加拿大15岁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这三个核心素养上的平均分,都远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评估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测试中,加拿大学生表现尤其突出。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不鸡娃”的方式,非但没让孩子“变笨”,反而让他们的大脑变得更灵活、更有创造力。

刷题 vs. 造船:为什么项目制学习才是“硬核”技能训练?

如果说“探究式学习”是道,那“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就是术。它是加拿大课堂上最常见的操作。

国内的教育,我们习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喂给孩子。今天背公式,明天刷练习册。这就像是教孩子木工,你只让他反复练习锯木头、钉钉子。他可能技巧很纯熟,但你让他造艘船,他就懵了。项目制学习,就是直接给孩子一个任务:“我们来造一艘船吧!”

为了完成这个大目标,孩子必须自己去想:船要造成什么样?需要哪些材料?怎么设计才能浮起来?怎么分工合作?这个过程中,物理的浮力原理、数学的几何计算、设计的审美、沟通协作的能力、时间管理的技巧……所有知识和技能都被调动起来,在一个真实的情境里融会贯通了。

我认识一个在BC省读11年级的女孩,她选修了一门商业课。期末项目不是考试,而是小组合作,虚拟创建一个初创公司。她们小组选的方向是环保宠物用品。为了这个项目,她们真的去做了市场调研,给温哥华的宠物主发了几百份问卷;她们设计了品牌Logo和产品包装;她们计算了成本和预期利润,写了一份长达30页的商业计划书;最后还要像在《龙穴》(Dragon's Den,加拿大的一个创投真人秀)里一样,向由老师和校外企业家组成的“投资人”做路演。

整个项目下来,这个女孩告诉我,她感觉自己像真的创了一次业。比背一整本《市场营销》教材学到的东西多得多。她学会了怎么跟意见不合的组员沟通,怎么在截止日期前把任务分解执行,怎么面对“投资人”的尖锐提问。这些,你觉得刷多少套题能学会?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参与PBL的学生在概念理解、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技能上都有显著提升。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度和积极性也更高。因为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创造和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硬核”技能训练。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强大的内驱力是怎么来的?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整天做项目、搞研究,孩子会不会觉得累,会不会没有动力?这就要说到加拿大教育最厉害的一点:激发内驱力。

在国内,“鸡娃”的本质是一种外部驱动。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超过邻居家的孩子,我们在后面不断地推。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孩子一旦离开这个高压环境,就容易迷失方向,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

加拿大教育体系则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寻宝游戏”。它通过提供极其丰富的选择和机会,让孩子去探索、去尝试,最终找到自己那张“藏宝图”——也就是他真正的热爱所在。

首先是课程选择的自由度。进入高中后,除了几门必修课,学生有大把的学分可以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机器人编程、法医科学,到烹饪艺术、戏剧表演、汽车修理,五花八门。安省甚至还有个“专才技术主修课程”(Specialist High Skills Major, SHSM),让对某个行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甚至还能去企业实习,提前获得行业认证。当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兴趣挂钩时,那种“我要学”的劲头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其次是五花八门的社团和课外活动。体育类的冰球、滑雪、皮划艇;艺术类的乐队、合唱团、陶艺社;学术类的辩论队、模拟联合国、编程俱乐部……学校几乎把所有能想到的兴趣都变成了社团。在这里,没有“不务正业”的说法。你在机器人大赛上拿奖,和你数学考满分一样,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掌声。

这种对个性化发展的鼓励,也直接体现在大学申请上。像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早就不是只看分数了。他们的申请系统里都有一个叫做“Personal Profile”或“Broad Based Admissions”的部分。你需要写好几篇小短文,回答诸如“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如何为你的社区做出贡献?”“描述一次你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历”等问题。

UBC招生官网明确写着,他们寻找的是“有好奇心、有领导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你在社区做义工的经历、在社团里组织活动的经验、你打工的感悟……这些课堂之外的“软实力”,和你的成绩单一样重要。当孩子明白,自己的热爱和坚持,最终都会成为自己闪光的履历时,他们还会需要你拿着鞭子在后面催吗?

真正的“弯道超车”,是为未来十年储备能量

好了,我们现在把前面说的这些点串起来:保护好奇心、项目制学习、激发内驱力。你会发现,加拿大教育的逻辑,并不是要培养一个在18岁时考试能力最强的学生,而是要培养一个在28岁、38岁、48岁时,依然拥有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这才是真正的“弯道超车”。它不是在某个学期、某个考试上超过别人,而是在人生的长跑中,拥有更强的后劲和耐力。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技能排名前两位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紧随其后的是应变能力、学习主动性、好奇心等等。你看看,这里面哪一项是能通过刷题刷出来的?这些恰恰是加拿大教育从小就在着力培养的能力。

我常常跟身边的朋友打一个比方。国内的“鸡娃”教育,像是在精心建造一辆轨道赛车。它的性能很强,轨道笔直,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在既定赛道上跑出最快速度。而加拿大的教育,更像是在教孩子造一艘能适应各种水域的帆船。它可能启动速度不快,甚至有时会偏离航向,但它教会了孩子如何观察风向(发现机会),如何调整船帆(适应变化),如何应对风浪(解决问题)。

当未来是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大海时,你觉得哪种交通工具能走得更远?答案不言而喻。那些从小习惯了开放式问题、习惯了团队协作、习惯了在试错中学习的孩子,当他们进入大学面对研究课题,或者进入职场面对一个全新的项目时,他们不会手足无措。因为这套玩法,他们从小学就开始玩了。

Shopify的创始人Tobi Lütke,这位在加拿大创造了商业奇迹的企业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在经营一家公司,我是在设计一台能够不断学习和进化的机器。”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加拿大教育环境所推崇的:重要的不是你现在会什么,而是你未来能学会什么。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研究蚯蚓,或者为了一个看似“没用”的学校项目熬夜画图时,先别急着焦虑。

也许,他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十年储备最重要的能量。

放下那颗时刻想去纠偏、想去催促的心吧。你的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等待被加工的标准件,他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加拿大这片土壤,也许不会让他长得最快,但可能会让他长得最舒展、最健康、最像他自己。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用自己的节奏去探索和成长。相信我,等风来的时候,你会看到他飞得有多高、多远。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19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