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住英国寄宿家庭?这些条件你够格吗?

puppy

想到英国留学,住进一个温馨的寄宿家庭,每天吃着home-cooked meals,练一口地道英音,是不是超心动的?但先别急着幻想美好生活!住家可不只是租个房间那么简单哦,人家也在悄悄“面试”你呢。你够不够独立?能不能尊重并融入家庭文化和生活习惯?是会社交的“显眼包”还是更爱独处的i人?这些看似小事,却直接决定了你的寄宿生活是“神仙日子”还是“大型社死现场”。想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以及如何成为人见人爱的家庭成员,就快来看看你是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perfect match吧!

寄宿家庭生存法则速览
沟通是金:遇到问题别憋着,礼貌地沟通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
管理期望:这不是五星酒店,host也不是你的专属保姆,平常心很重要。
入乡随俗:尊重并尝试理解家庭规则和生活习惯,从淋浴时间到晚餐礼仪。
保持礼貌:“Please”和“Thank you”挂嘴边,英国人超爱这个。
主动参与:别总躲在房间里,偶尔和家人聊聊天、看看电视,能快速拉近距离。

想住英国寄宿家庭?这些条件你够格吗?

哈喽,各位准留英华人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今天想跟大家聊个特真实的话题——住寄宿家庭(Homestay)。

来,先给你讲个我朋友小M的故事。她当时刚到伦敦,满心欢喜地住进了申请好的寄宿家庭。想象中,应该是每天和蔼的host mum端上热腾腾的英式早餐,周末一起逛公园,晚上围着壁炉看英剧,英音水平biubiu地往上涨。结果呢?现实给了她一记“温柔”的左勾拳。Host mum人很好,但早餐就是雷打不动的麦片和吐司;淋浴超过15分钟,就会被委婉提醒要注意节约能源;晚上十点后,整个房子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习惯了晚睡的她感觉自己像在“坐牢”。不到一个月,小M就哭着喊着要搬出去住学生公寓了。她委屈地说:“他们家的规矩太多了,感觉一点都不自由!”

小M的经历是不是让你心里咯噔一下?其实,寄宿家庭本身没有错,小M也不是“问题学生”。问题出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错位上。很多人把寄宿家庭当成了体验英伦风情的“快捷方式”,却忽略了它本质上是“寄人篱下”,是作为一名家庭新成员融入进去,而不是当一个纯粹的房客。所以,在你激动地递交申请前,不如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适合住寄宿家庭吗?寄宿家庭想要的,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生呢?

第一关:你的“独立值”够用吗?

别以为寄宿家庭就是找个“洋爸洋妈”来照顾你。恰恰相反,大部分英国host family非常看重学生的独立性。他们愿意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但绝不希望你是个事事依赖的“巨婴”。

这里的“独立”,不只是说你会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能自己研究Google Maps,搞明白怎么坐公交和地铁去学校吗?还是习惯性地一出门就想让host开车送你?你能自己去银行开户、去GP(全科医生)注册吗?还是遇到一点小麻烦就立马求助host?

我认识一个在曼彻斯特的host mum,她跟我“吐槽”过一个学生。那个男孩什么都好,就是太依赖人了。从买什么样的电话卡,到作业里的一个单词不认识,甚至是想吃零食了,都会第一时间去敲她的房门。一开始她还觉得孩子刚来不适应,很有耐心地帮忙。但时间一长,她感觉自己不像host,更像个24小时待命的私人助理,自己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了。最后,那段寄宿经历对双方来说都挺煎熬的。

根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的一些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18岁以下初次留学的低龄学生会选择寄宿家庭,看中的就是那份安全感和语言环境。但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这个比例会大幅下降。为什么?因为年龄稍大的学生更追求自由和独立。这也反向说明,寄宿家庭的模式,天然就需要你具备相当的自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的寄宿家庭服务机构,如HFS London,在他们的匹配问卷中,通常都会包含关于学生独立生活经验的问题。他们希望找到的是一个能“照顾好自己”的年轻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第二关:你准备好“入乡随俗”了吗?

文化差异,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却是寄宿生活里最大的“雷区”。你以为的“小事”,在对方眼里可能就是“没礼貌”。想愉快地相处,你必须得是个愿意观察、学习和适应的人。

先说说吃的。别再幻想天天都是《唐顿庄园》里的精致下午茶和烤牛肉大餐了。英国普通家庭的日常饮食,讲究的是简单、快速。早餐可能是cereal(麦片)配牛奶,午餐通常是自己做一个sandwich(三明治)带走,晚餐才是正儿八经的一餐,但也可能是pasta(意面)、shepherd's pie(牧羊人派)或者……速冻披萨。如果你是个“中国胃”,天天吃这些可能会抓狂。但请记住,host mum没有义务为你做四菜一汤。如果你吃不惯,可以礼貌地沟通,问是否能偶尔自己使用厨房做点简单的中餐。但如果你每天都对人家精心准备的饭菜皱着眉头,然后转身去泡一碗康师傅,那真的非常伤人。

再聊聊生活习惯。英国人对能源节约的执念,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这几年英国能源价格飙升,根据Ofgem(英国能源监管机构)的数据,一个普通家庭的年度能源账单动辄就是上千甚至近两千英镑。所以,当你被告知“洗澡请在15分钟内结束”、“出门请随手关灯”、“冬天暖气不会24小时开着”,请千万不要觉得是host抠门。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共识。同样,英国大部分房子都是木质结构,隔音效果一般。晚上10点后保持安静,不大声讲电话或放音乐,既是家庭规则,也是基本的邻里礼貌。

最后是沟通方式。英国人说话以委婉和礼貌著称。他们很少会直接说“You must...”(你必须……),而更喜欢用“Would you mind...?”(你介意……吗?)或者“Could you possibly...?”(你是否可以……?)。听到这种句式,别以为是在征求你的意见,这其实就是一种客气的指令。还有,“Please”、“Thank you”、“Sorry”、“Excuse me”这几个词,请把它们刻在DNA里。无论是递东西、问问题还是打了个喷嚏,多说这几个词,绝对能让你的好感度瞬间up!根据一些寄宿家庭中介的反馈,超过50%的寄宿矛盾,其实都源于沟通不畅和对这些“软文化”的误解。

第三关:你是“社牛显眼包”还是“社恐i人”?

你的性格,也直接决定了你的寄宿体验。寄宿家庭不是旅馆,它是有“社交属性”的。Host family通常都希望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温暖的关系。

如果你是会社交的“显眼包”(外向型人格):恭喜你,你有天然的优势!你活泼开朗,喜欢聊天,能很快和家庭成员打成一片。你可以主动分享你在学校的趣事,聊聊中国的文化,甚至教他们几句中文。这种互动是host family非常乐于见到的。根据一项针对寄宿家庭主人的非正式调查,超过80%的host表示,他们最享受的是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进行交流。但是,“社牛”也要有边界感。不要把寄宿家庭当成自己的社交俱乐部,没有经过允许就随便带朋友回家。也要懂得察言观色,如果家庭成员看起来很疲惫或者正在忙,就不要一直拉着人家聊天。记住,热情要用对地方,才能恰到好处。

如果你是更爱独处的“i人”(内向型人格):别担心,这不代表你不适合寄宿家庭。你安静、体贴、尊重他人隐私,这些都是非常棒的品质。Host family会很欣赏你是个“不惹麻烦”的好孩子。但你需要稍微“主动”一点点,避免被误解为冷漠或不开心。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尬聊,但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晚饭后主动提出帮忙洗碗,或者在客厅遇到时,微笑地问一句“How was your day?”(今天过得怎么样?)。周末可以问问他们有什么计划,如果他们邀请你一起去超市或者散步,尽量不要拒绝。这些微小的互动,是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它告诉你的host family:“我虽然话不多,但我很享受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 很多成功的寄宿案例里,学生和家庭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安静但舒适的默契。

说到底,寄宿家庭寻找的,是一个能融入他们生活节奏、尊重他们文化习惯,并且愿意沟通交流的新成员。他们提供一个“家”,也希望你能把这里当成“家”来爱护。

所以,在申请之前,别光看中介网站上那些美美的房间照片和诱人的“home-cooked meals”描述了。冷静下来,做个自我评估。你是不是一个足够独立、有弹性、愿意敞开心扉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完全OK,那太棒了,一段美好的跨文化生活正在向你招手!如果你发现自己某些方面还不太够格,也别灰心。这不代表你不好,可能只是现阶段,更自由、更少社交压力的学生公寓或自己租房更适合你。选择没有对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能让你的留学生活从一开始就充满阳光,而不是乌云。

最后给个小彩蛋建议:确定要住寄宿家庭后,出发前给你的host family准备一份小小的、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比如茶叶、丝巾或者一些精美的小工艺品。这绝对是开启你们友谊的最佳破冰方式,屡试不爽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57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