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吉尔新生报到前必做清单 |
---|
住宿:确认宿舍 or 租房合同已签,搞清楚7月1日蒙特利尔“搬家日”的特殊情况。 |
财务:准备少量加币现金,对比RBC、BMO、CIBC等银行的学生账户优惠,落地后尽快办理。 |
通讯:提前了解Fido、Koodo、Virgin等运营商的学生套餐,或考虑更灵活的Fizz。 |
选课:登录Minerva系统,熟悉界面,逛逛Reddit的r/mcgill版块,看看课程评价。 |
打包:别带太多夏装!准备一件厚外套应急,但终极保暖装备(大鹅、雪地靴)建议在本地打折季买。 |
恭喜你呀,未来的麦吉尔人!
我还记得三年前的夏天,自己也是揣着那封红白相间的offer,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脑子里全是《爱乐之城》里的浪漫场景,想着在“北方哈佛”的草坪上弹着吉他,和金发碧眼的同学讨论哲学。结果呢?落地蒙特利尔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当时我在一个Facebook群里找房子,被一个“二房东”的精修图骗了,远程交了押金,结果到了地方发现是个没窗户的地下室,一股霉味。更惨的是,我穿着国内带来的“加厚”外套,在十月初的寒风里冻得瑟瑟发抖,本地人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美丽冻人”的傻子。那一刻我才明白,留学不止是拿到offer就结束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所以,这篇攻略诞生了。这里没有官话套话,全是我和身边朋友们用真金白银和血泪教训换来的干货。从租房、办卡到选课、过冬,手把手带你绕开那些我们曾经踩过的坑。希望你能比我们当年更从容、更顺利地开启这段闪闪发光的麦吉尔旅程。
第一站:落地蒙村,先把“家”安顿好
别小看落地初期的准备工作,这决定了你留学生活的基调是“岁月静好”还是“鸡飞狗跳”。
租房:不只是找个睡觉的地方
这是头等大事,也是最多坑的地方。麦吉尔大一新生通常会被要求住校,但如果你是研究生或者想在校外住,那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校内宿舍 (Residence):省心省力,是社交破冰的最佳场所。宿舍楼各有特色,比如Upper Rez(包括Molson, McConnell, Gardner等)以派对文化闻名,想快速融入北美社交圈可以考虑。New Rez(原为万豪酒店)和Carrefour Sherbrooke条件最好,有独立卫浴,但价格也最贵,一学年(8个月)的费用可能高达1.5万加币以上。住校最大的好处是包含了Meal Plan(食堂饭票),不用自己做饭,对刚来的新生非常友好。但缺点也很明显:贵,且自由度低。
校外租房 (Off-Campus):自由度高,性价比也可能更高,但需要你亲自下场“战斗”。
地段选择:
- Milton-Parc (俗称 McGill Ghetto):离学校最近,步行5-15分钟可达。这里是学生的大本营,生活便利,但房子普遍较老,隔音可能不太好,而且租金偏高。一个Studio(单间公寓)现在的月租金大概在1200-1500加币,一室一厅(3 ½)则要1600加币起。
- Le Plateau Mont-Royal:波西米亚风情区,有超多可爱的咖啡馆、买手店和标志性的室外旋转楼梯。离学校稍远,坐公交或地铁约20-30分钟。这里的房子更有特色,租金和Ghetto差不多,但居住环境和社区氛围会好很多。我一个学姐就住在这,她说每天上学的路都像在逛文艺街区,心情特别好。
- Downtown:高楼林立的市中心,生活极其便利,楼下就是超市、商场、地铁站。公寓楼通常比较新,设施齐全(健身房、游泳池是标配)。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一个普通的一室一厅可能要2000加币以上。适合预算充足,追求生活品质的同学。
避坑指南:
- 警惕“二房东”和远程转账:千万不要在没看房、没签正式合同(Quebec Lease)之前给任何人转大额押金。Facebook Marketplace和Kijiji上骗子很多,他们会用假照片和低价吸引你,然后以“人在外地”为由让你先交钱。真实案例:我朋友在网上看中一个公寓,对方发来了逼真的视频和“合同”,催他交第一个月房租和押金共3000加币。幸好他多了个心眼,让在蒙村的我去看一下,结果发现那个地址根本就是个便利店!
- 读懂魁省租房法:魁北克省的租房法律非常保护租客。房东不能随意涨租,也不能收取超过第一个月房租的押金。所有正式租约都必须使用政府统一的Quebec Lease表格。签合同前,仔细阅读每一条款,特别是关于水电暖网谁负责的部分。
- “7月1日”搬家日:这是蒙特利尔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大部分租约都是7月1日开始,6月30日结束。这意味着每年的这一天,全城人民都在搬家,场面堪比灾难片。如果你想在其他时间入住,找房源会相对困难一些。
找房平台推荐:Padmapper, Kijiji, Zumper, Facebook Marketplace以及各种麦吉尔学生租房群。建议落地后先找个短租(比如Airbnb),然后亲自去看房,眼见为实最重要。
办卡:银行卡和手机卡,你的现代人生存装备
搞定住处,下一步就是让你和这个城市连接起来。
银行卡:加拿大五大行(RBC, BMO, TD, CIBC, Scotiabank)在麦吉尔附近都有分行。作为留学生,你可以轻松开到“学生账户”,通常免月费,而且交易次数不限。各家银行为了抢夺学生客户,每年开学季都会推出诱人的优惠。
举个例子,2023年开学季,BMO为符合条件的新学生客户提供了100加币的开户奖励,而RBC则提供了高达100加币的奖励和一张免年费的信用卡。建议你落地后,带着护照、学签(Study Permit)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去几家银行的网点咨询,对比一下当下的最新优惠。办卡时记得顺便申请一张信用卡,这对你未来在加拿大积累信用记录至关重要。
手机卡:加拿大电信业被几大巨头垄断,所以别指望能有国内那么便宜的套餐。主流运营商Rogers, Bell, Telus价格较贵,但信号覆盖最好。他们的子品牌,如Fido (Rogers), Koodo (Telus), Virgin Plus (Bell) 性价比更高,是学生的首选。
通常一个包含15-20GB流量的套餐,月费在45-60加币左右。还有一个本地运营商叫Fizz,它的网络覆盖可能稍差,但套餐非常灵活,可以自己定制流量和通话时间,而且用不完的流量可以滚存到下个月,很受学生欢迎。你可以先办一个月的套餐试试信号,不满意再换。
交通卡 (OPUS Card):这是你在蒙特利尔的“一卡通”,可以乘坐公交和地铁。作为全日制学生,你可以购买月票(Student Monthly Pass),价格比成人票便宜很多(目前学生月票是56.50加币,成人票是94加币)。你需要在学校指定的地点拍照办理带有你照片的学生OPUS卡,才能享受这个优惠。
第二站:玩转校园,从“学渣”到“学霸”的丝滑切换
安顿好生活,就该正式开启你的麦吉尔学术之旅了。别担心,这里也有捷径可走。
选课:一门“神仙课”能拯救你整个学期
麦吉尔的选课系统叫Minerva,界面有点复古,但功能强大。选课如战场,好的课程和好的教授能让你事半功倍。
如何找到“神仙课” (Bird Courses)?
所谓“神仙课”,就是内容有趣、作业量不大、给分还好的课程。这对于平衡你那些硬核专业课的GPA至关重要。寻找它们的最佳途径有三个:
- Reddit (r/mcgill版块):这里是麦吉尔学生的信息集散地。每到选课季,就会有大量帖子讨论哪些课是“bird course”,哪些教授是“killer”。直接搜索“easy courses”或“bird courses”,你会得到一份长长的推荐列表。比如,MUAR 211 (The Art of Listening),ANTH 227 (Medical Anthropology),PSYC 100 (Intro to Psychology) 都是常年被推荐的入门级神仙课。
- RateMyProfessors.com:选课不仅是选课,更是选教授。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看到历届学生对教授的匿名评价,包括讲课风格、作业难度、给分松紧等。一个高分教授能把枯燥的课程讲得生动有趣,而一个低分教授则可能让你痛不欲生。
- 学长学姐的建议: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入你所在院系的中国学生会微信群,大胆地去问,热心的学长学姐会把他们的“私藏”好课分享给你。
选课小贴士:
- 利用Add/Drop Period:开学后的前两周是课程试听期。你可以自由地添加或删除课程,而不会在成绩单上留下任何记录。大胆去试听你感兴趣的课,感觉不对劲就果断换掉。
- S/U (Satisfactory/Unsatisfactory) 选项:麦吉尔允许你在一定学分内,将一门课的成绩模式从字母等级(A, B, C...)改为“通过/不通过”。这意味着只要你及格了,这门课就不会影响你的GPA。这个选项非常适合用来“冒险”尝试一些你感兴趣但又怕学不好的高难度选修课。
- 别把第一学期排太满:刚来的你需要时间适应语言、环境和教学方式。第一学期建议只选4门课(12学分),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我当年贪心选了5门课,结果期中考试周每天只睡4小时,GPA还惨不忍睹。
吃饭:从食堂到校外美食,喂饱你的中国胃
对于吃货来说,在哪儿吃、吃什么,是和学术同等重要的人生大事。
校内食堂 (Dining Halls):如果你住校,Meal Plan是强制的。麦吉尔的食堂在北美大学里算是不错的。RVC (Royal Victoria College) 的饭菜种类最丰富,有沙拉吧、意面站、烧烤区,甚至还有亚洲风味的窗口。Carrefour Sherbrooke的食堂环境最好,像个高级餐厅。但食堂吃久了总会腻,而且价格不菲。一个学期的强制性饭票花费可能在3000加币左右。
校外美食探索:当你想念家乡的味道或者想换换口味时,麦吉尔周边有无数选择。
- 超高性价比:Boustan是麦吉尔学生的“深夜食堂”,一份十几加币的Shawarma(中东卷饼)分量巨大,能让你吃到撑。离学校不远的越南三明治店(Banh Mi Banh Yiu),一个三明治只要7、8加币,便宜又好吃。
- 亚洲胃的慰藉:市中心的康大(Concordia University)附近是唐人街的延伸,那里有无数家奶茶店、中餐馆、日料和韩餐。从兰州拉面到韩式烤肉,从火锅到广式早茶,总有一款能治愈你的乡愁。
- 蒙特利尔特色:来了蒙特利尔,怎能不尝尝Poutine(肉汁奶酪薯条)和Bagel(贝果)?La Banquise是24小时营业的Poutine名店,提供几十种口味。Bagel则要去St-Viateur或者Fairmount Bagel,这两家店的贝果都是手工制作、柴火烘烤,和你在超市买到的完全是两个物种。
第三站:蒙特利尔生存法则,从容应对冰雪与孤独
学会了学习和生活,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在蒙特利尔“活下去”的特殊技能。
过冬:零下三十度,穿搭是门保命学问
别相信天气预报里的温度,一定要看“体感温度 (Feels Like)”。蒙特利尔的冬天,风比雪更可怕。零下20度的气温加上大风,体感温度可以轻易达到零下30甚至40度。在这种天气里,错误的穿搭真的会要命。
终极保暖公式:分层穿搭法
- 内层(Base Layer):吸湿排汗层。千万别穿纯棉的,出汗后湿了会让你感觉更冷。选择优衣库Heattech之类的速干保暖内衣。
- 中层(Mid Layer):保暖层。抓绒(Fleece)或薄款羽绒服是最佳选择,它们能锁住身体热量。
- 外层(Outer Layer):防风防水层。这是你最大的一笔投资,一件高质量的羽绒服至关重要。
- 王者级:Canada Goose (加拿大鹅)。保暖性能顶级,但价格昂贵(通常在1500加币以上),而且有点烂大街。
- 专业级:Arc'teryx (始祖鸟)。户外品牌出身,功能性极强,设计也更低调。
- 性价比之选:The North Face, Columbia, Moose Knuckles。这些品牌同样提供足够的保暖性,价格相对亲民,是学生的主流选择。建议在黑五或Boxing Day等打折季入手。
配件是关键:
- 鞋子:必须是防水防滑的雪地靴。Sorel和UGG的防水款是经典选择。普通运动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会湿透,你的脚会失去知觉。
- 帽子、围巾、手套:头部和手部散热极快,这些配件一样都不能少。手套最好是防水的。
我刚来的时候,觉得穿着笨重的雪地靴很傻,坚持穿我的马丁靴。结果在一个结冰的路口滑倒,摔了个四脚朝天,电脑屏幕都裂了。从那天起,我就老老实实地把Sorel雪地靴焊在了脚上。
融入:学点法语,像个本地人一样生活
蒙特利尔是双语城市,但在魁北克省,法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虽然在麦吉尔校园和市中心区域,你只说英语完全没问题,但学会几句简单的法语会让你在这里的生活体验完全不同。
不需要说得多流利,但一句简单的“Bonjour”(你好)和“Merci”(谢谢)就能让杂货店老板、咖啡师对你微笑。这代表了一种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的姿态。学校也提供免费的法语课程,不妨去听听看。
此外,了解一些本地“规矩”也很有趣。比如,这里的酒类只能在专门的SAQ商店购买,大麻则是在SQDC合法销售。周末去Jean-Talon或Atwater市场逛逛,买点新鲜的本地农产品,你会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留学是一场盛大的冒险,而麦吉尔和蒙特利尔,是这场冒险最精彩的起点。
你可能会在期末周被论文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也可能会在漫长的冬夜里感到孤独和想家。但你也会在皇家山上俯瞰城市灯火时感到心潮澎湃,在爵士音乐节的街头随性起舞,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深夜长谈时,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别怕犯错,别怕提问。大胆去探索,去尝试,去拥抱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凌晨四点的图书馆,还是St-Laurent街上热气腾腾的Poutine。这四年,不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独立、更开阔、更有趣的你。
所以,深呼吸,然后一头扎进这片冰雪与浪漫交织的土地吧!欢迎来到蒙特利尔,欢迎来到麦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