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s 账单避坑核心指南 |
---|
选套餐前:货比三家,别只看三大运营商(Rogers, Bell, Telus),他们的子品牌(Fido, Virgin, Koodo) spesso 更香。看清楚数据是“无限高速”还是“超额降速”。 |
签合同时:仔细阅读每一条,特别是关于数据超额、国际漫游和提前解约的条款。所有口头承诺都要落在纸上。 |
日常使用:下载官方APP(MyRogers)实时监控流量。给家人打电话多用微信语音,别用手机直拨。 |
出国旅游:去美国前一定关掉数据漫游!提前买好漫游包(Roam Like Home)或者直接换当地卡/eSIM。 |
收到账单:每月必看!发现不对劲的收费,马上打电话给客服。态度要好,逻辑要清,保留好通话记录和客服工号。 |
哈喽,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 Alex。
就在上个月,我还在美滋滋地刷着天巡(Skyscanner),计划着暑假回国的行程。多伦多飞上海,往返机票大概在1800刀左右,咬咬牙,为了回家那口正宗的小笼包,值了!我一边幻想着飞机落地、见到爸妈的场景,一边顺手点开了邮箱里那封来自 Rogers 的月度账单邮件。
就是这个动作,让我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邮件标题很平淡:“Your Rogers bill is ready”。可点开PDF,那个加粗的鲜红数字,像一记重拳打在我脸上——$1358.92。
我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一千三百多刀?我一个月的房租都才900刀。这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我刚刚看好的那张回国机票,直接飞了。那一刻,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巨坑一:名为“无限”,实则“无底洞”的数据流量
我的套餐是 Rogers 的一个“无限流量”计划(Infinite Plan),月费税后大概90多刀,包含50GB的高速数据。当时签的时候,销售小哥拍着胸脯跟我说:“放心,无限流量,随便用,绝对够!” 我信了,毕竟50GB听起来是个天文数字,在国内我一个月也用不了这么多。
问题就出在这个“无限”上。加拿大的“无限”,和我们理解的“无限”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无限”指的是,在你用完那50GB的高速流量后,网络不会断,但速度会降到让你怀疑人生的256Kbps或512Kbps。这个速度,打开微信聊天都得转圈圈,更别提刷视频、看直播了。
我账单里最大的一笔费用,就是数据超额费。我仔细翻了明细,发现我那个月总共用了差不多100GB的数据。因为期末考试,我天天泡在图书馆,用手机热点给电脑查资料、看网课,根本没在意流量问题。我天真地以为,就算降速了,慢点就慢点吧。
然而,Rogers 的系统在我用超50GB后,自动给我添加了“高速流量加油包”(Speed Pass)。这个加油包,每1GB收费高达15刀!账单显示,我被自动添加了30多次。光是这部分费用,就高达450多刀。没有提醒,没有确认,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地扣钱。
这就像你以为自助餐是随便吃,结果吃完告诉你,前两盘免费,后面每一盘都要按米其林餐厅的价格收费。你说坑不坑?
巨坑二:说走就走的旅行,说来就来的漫游费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呢。账单上另一笔刺眼的费用是“国际漫游”。
一个月前,我和朋友开车去了一趟美国边境的奥特莱斯,当天来回。过海关的时候,手机信号从 Rogers 自动切换到了 AT&T。当时我收到一条短信,大意是欢迎来到美国,你可以使用“Roam Like Home”服务,每天12刀,就可以像在加拿大一样使用你的套餐。
我心想,就一天,12刀,还能接受。于是愉快地打开谷歌地图导航,还给朋友发了几个小视频。回来后就把这事忘了。
账单寄来我才发现,这个“Roam Like Home”不是按24小时算的,而是按自然日(东部时间)。我虽然是当天来回,但因为去的时候是下午,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所以,系统给我算了整整两天的费用,24刀。
这还不是最气的。最气的是,我同行的朋友,他的运营商是 Fido(Rogers的子品牌),同样的服务,一天只要10刀。而且,更小的运营商比如 Freedom Mobile,他们的很多套餐是包含美国漫游的,根本不需要额外付费。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去了其他国家,比如回国转机在欧洲待一天,这个“Roam Like Home”的费用会涨到每天15刀。而且,每个账单周期最多会收你20天的费用,也就是光漫游费,一个月最高就能干到300刀!这些细节,在你开通服务的时候,谁会告诉你呢?
巨坑三:打给妈妈的电话,每一秒都在烧钱
作为留学生,谁能不恋家呢?我每周都会给爸妈打个电话报平安。我一直以为我的套餐里包含了“无限加拿大境内通话”,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打国际长途应该会有个合理的收费标准吧。
我错了。账单明细清清楚楚地列着,我拨打中国大陆的手机号,每分钟收费高达 $0.55!我那个月和家里通了大概200分钟的电话,光这项费用就又是110多刀。
我真的想哭。用微信语音通话,一分钱都不用花,音质还好。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要用手机直拨?可能就是一种习惯,一种懒惰。而运营商就精准地利用了我们的这种习惯,来收取高昂的费用。
后来我才知道,Rogers 有国际长途的Add-on(附加包),比如一个月多交5刀,可以获得1000分钟的中国通话时长。但这些信息,你不主动去问,客服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和客服“斗智斗勇”的漫长拉锯战
看到账单后,我立刻拨通了 Rogers 的客服电话。这段经历,简直是对我耐心和英语口语的终极考验。
第一步,等待。我足足等了45分钟,听了无数遍循环播放的音乐,才接通一个印度口音的小哥。
第二步,复述。我把我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小哥非常“官方”地告诉我,系统显示所有收费都是合理的,因为我确实使用了这些服务。
第三步,理论。我开始掰扯。我说:“第一,关于数据超额,我签的是无限流量套餐,销售人员从未告知我超额后会自动添加如此昂贵的加油包,这属于信息不透明。” 我还说:“第二,我是新用户,也是一名国际学生,对你们的计费规则不熟悉,这么高的账单对我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第四步,升级。小哥显然没有权限处理,他把我转接到了“客户关系部门”(Customer Relations)。我又等了20分钟,换了一个听起来更有经验的客服。
我重复了一遍我的论点,并且这次我换了一种策略。我没有一味地抱怨,而是强调:“我一直是 Rogers 的忠实用户(虽然我才用了三个月),我希望能够长期使用你们的服务。这次的账单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和承受能力,我希望你们能考虑到我作为学生的特殊情况,给我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否则,我只能考虑转去其他运营商了。”
这句话似乎起了作用。客服开始松口,她说她理解我的情况,可以帮我申请一个“一次性的信用减免”(one-time credit)。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她同意免掉我大部分的数据超额费用,只保留了一小部分。最后,我的账单从1300多刀,降到了300多刀。
虽然还是要交300多,但相比最初的金额,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了。我挂掉电话,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打赢了一场仗。
血泪史总结出的终极避坑指南
这次的经历虽然惨痛,但也让我学到了太多。我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再踩我踩过的坑。
第一,选套餐要像选专业一样谨慎
别被大运营商的光环迷惑。Rogers, Bell, Telus 是加拿大的三大巨头,信号覆盖确实好,但价格也最贵,套餐里的“坑”也最多。可以多看看他们的子品牌,比如 Rogers 旗下的 Fido,Bell 旗下的 Virgin Plus,Telus 旗下的 Koodo。这些子品牌共享母公司的网络,信号质量没差,但套餐往往更灵活,价格也更亲民,非常适合学生。
签合同前,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看清楚。特别是“Data Overage”(数据超额),“Roaming”(漫游)和“Cancellation Policy”(取消政策)这几部分。所有销售的口头承诺,比如“送你三个月免费服务”之类的,一定要让他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
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的同学在 Bell 签了一个两年合约机,每月85刀拿一台新 iPhone。他以为很划算,但两年下来总花费超过2000刀。而如果他自己花1200刀买裸机,再办一个 Koodo 的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套餐,每月50刀就能有同样的流量,两年能省下好几百刀。
第二,把运营商的官方APP当成你的“财务管家”
不管是 MyRogers, MyBell 还是 Fido My Account,立刻下载!养成每周至少打开一次的习惯。你可以实时看到你的数据用了多少,还剩多少。很多APP还可以设置流量提醒,比如用到80%的时候给你发短信。这个功能一定要打开!
每个月的电子账单,一定要点开看明细!不要只看总额就付款。检查一下有没有“One-time charges”(一次性费用)或者“Third-party charges”(第三方费用)。有时候你可能不小心订阅了什么付费服务,自己都不知道。
第三,关于出境和长途,学会“曲线救国”
去美国旅游,最省钱的方式绝对不是用“Roam Like Home”。你可以提前在亚马逊上花20多刀买一张 T-Mobile 或者 AT&T 的预付费电话卡,流量和通话都管够。现在更方便的是用 eSIM,像 Airalo、Holafly 这样的APP,落地前就能买好当地的流量包,比漫游便宜太多了。
给国内打电话,请彻底忘记手机直拨这个功能。微信语音、FaceTime Audio、Skype 都是免费又好用的工具。如果家里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你可以办一个专门的国际长途Add-on,或者用一些网络电话APP,比如 WeChat Out(微信电话),打国内手机非常便宜,一分钟才几分钱。
别小看这些细节。我一个朋友之前不知道,每个月光给国内女友打电话的费用就上百刀,持续了半年才发现。这笔钱,都够他买张机票回国见真人了。
在加拿大当留学生,每一分钱都是我们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或者是爸妈在国内的血汗钱。因为一张小小的电话账单,就让一张回国机票钱打了水漂,真的太不值了。希望我的这篇血泪史,能让你在面对这些电信巨头时,多一份清醒,少踩一个坑。
记住,你的钱,应该花在和朋友聚餐的火锅上,花在期末后奖励自己的那杯奶茶上,花在那张能带你回到温暖的家的机票上,而不是白白送给这些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