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王大学读书,是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puppy

还在纠结要不要来女王大学?总听人说在这里读书是“神仙体验”,到底有多神仙?想象一下,每天穿梭在“霍格沃茨”一样的古典校园里,下课就去安大略湖边散步,生活在一个安逸又精致的小镇,这是什么感觉?这里不光学术氛围浓厚,教授超nice还总能叫出你的名字,同学间的“女王自豪感”更是爆棚,校园精神简直燃到爆,归属感超强!这篇文章不跟你来虚的,全是学长学姐的真实分享,从学习内卷到周末怎么嗨,带你全方位解锁女王大学的真实留学生活,看完你绝对会心动!

写在前面:女王大学生存小贴士

这篇文章会告诉你女王大学有多棒,但有几句大实话得先跟你交个底:这里的“女王自豪感”强到有点“排外”,新生周(Frosh Week)的热情可能会吓到一些社恐宝宝。而且,金斯顿是个小镇,如果你是离不开大都市繁华和正宗中餐的“中国胃”,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期。不过别担心,只要你愿意拥抱这里的文化,你得到的回报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在女王大学读书,是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还记得我第一年参加新生周(Frosh Week)的那个下午,阳光正好,成千上万的新生穿着代表各自学院颜色的T恤,像潮水一样涌向体育场。我被夹在工程学院那群穿着金色T恤的人群里,身边学长学姐们脸上涂着油彩,带着我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完全听不懂的口号。那一瞬间,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感觉到心脏在跟着鼓点狂跳,一种莫名的、滚烫的集体荣誉感冲上头顶。我看着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脸孔,在那一刻,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Queen's人。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来女王大学读书,会被称为一种“神仙体验”。它不只是一张文凭,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加冕。

很多学弟学妹在选校时都会问我,女王大学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得来?每次我都会跟他们说,如果你想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而是一个能让你拥有超强归属感、能交到一辈子朋友、能让你在毕业多年后依然热泪盈眶地喊出“Cha Gheill!”(女王大学的盖尔语校训,意为“永不投降”)的地方,那这里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别急,咱们不整虚的,今天就让我这个“老学长”带你一层层揭开女王大学的神秘面纱,看看这里的生活到底有多“神仙”。

“霍格沃茨分校”?这颜值,我先冲了!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校园颜值。说女王大学是“霍格沃茨加拿大分校”,真的一点都不过分。第一次走进校园,你绝对会被那些爬满常春藤的古老石灰岩建筑给震撼到。这些建筑不是现代仿古的样子货,而是真真正正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迹。金斯顿这座城市本身就被称为“石灰岩之城”(The Limestone City),而女王大学就是这座城市最璀璨的明珠。

想象一下,你每天上课都要经过标志性的格兰特礼堂(Grant Hall),它那高耸的钟楼,无论在哪个季节看都像明信片里的风景。考试周压力大的时候,你会抱着电脑和咖啡走进道格拉斯图书馆(Douglas Library),坐在那个被称为“哈利波特阅览室”的房间里。高高的拱形天花板,彩色的玻璃花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厚重的木质书桌上,周围安静得只听得见翻书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在那种环境下,学习都变得有仪式感了,感觉自己像个正在修炼魔法的巫师。

当然,女王大学也不全是“古典范儿”。比如,我们商学院(Smith School of Business)的古德斯礼堂(Goodes Hall)就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它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校舍外观,内部却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化空间,巨大的玻璃穹顶让整个大厅通透明亮。很多商学院的学生都喜欢在这里的沙发上开小组会议,效率都感觉变高了。还有近几年新建的米切尔礼堂(Mitchell Hall),里面有最先进的健身房、实验室和创客空间,科技感十足。

这种独特的校园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更像一种氛围的烘托,让你感觉自己正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与无数杰出的校友共享这片空间。下课后,你不用急着回家,可以沿着校园走到安大略湖边,湖水的尽头就是美国。春天看湖上帆船点点,秋天看枫叶染红湖岸,冬天看湖面结冰如镜。这种随时能从学术氛围切换到自然风光的感觉,真的太治愈了。

学术氛围:不是吹,教授真的能叫出你的名字

聊完颜值,咱们来谈谈“内涵”。女王大学的学术声誉绝对是杠杠的。在加拿大最权威的《麦克林杂志》(Maclean's)大学排名里,女王大学常年位列医博类大学前五名,尤其在“学生体验”这一项上,几乎年年都是榜首。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班教学”。女王大学的师生比大约是19:1,这个数据在加拿大顶级大学里非常优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坐在几百人阶梯教室里默默无闻的学号。尤其是在大二、大三进入专业课之后,很多课都只有二三十人。教授真的有精力去认识每一个学生,甚至能记住你的名字,知道你上次课堂发言提了个什么问题。

我记得我有一门市场营销的课,教授是个特别和蔼的老太太。有一次我在邮件里问了她一个关于案例分析的细节问题,下次上课时,她竟然主动走到我面前,笑着说:“Hey, 你的那个问题很有趣,我们课后可以再聊聊。” 那一刻,我真实地感觉到了被尊重和被看见。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学习变得更高效,也给了我们这些留学生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你有任何学术上的困惑,都可以大胆地去敲教授办公室的门(Office Hour),他们都非常乐意为你答疑解惑。

当然,学术压力也是实打实的。女王大学的学生普遍都很拼,尤其是在几个王牌专业里。比如史密斯商学院的Commerce项目,是全加拿大最难进的本科商科项目之一,这里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为了找顶尖投行、咨询公司的实习而“卷”生“卷”死。工程学院的学生同样以学业繁重和超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著称。但这种“卷”并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你会看到图书馆24小时灯火通明,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种环境会推着你不断前进。

而且,学校提供了超多的学术资源。女王大学的学生成功中心(Student Academic Success Services, SASS)提供免费的写作指导、学习策略咨询等服务。对于我们这些英语非母语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救星”。把论文草稿拿去给tutor看一看,他们会帮你从结构到语法逐条分析,比自己闷头改要高效得多。

校园精神:这该死的“女王自豪感”!

如果说学术是女王大学的骨架,那无与伦比的校园精神就是它的灵魂。这种被称为“Queen's Pride”的东西,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强大气场。它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社区。

这种精神的第一次集中爆发,就是前面提到的新生周(Frosh Week)。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工程学院的学生会把头发染成紫色(工程师的代表色),穿上金色的皮夹克(Golden Jackets),学习各种传承了上百年的歌曲和口号。文理学院(Arts and Science)的学生则会穿着蓝色的T恤,参与各种有趣的破冰活动。这不仅仅是玩闹,更是一种快速融入集体的仪式。一周下来,你会对自己的学院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另一个将校园精神推向顶峰的活动,是每年十月的返校节(Homecoming)。那绝对是金斯顿一年中最疯狂的周末。成千上万名毕业生会从世界各地赶回母校,整个小镇会变成一片由红、金、蓝三色组成的海洋。你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和青春洋溢的在校生一起,在街上高唱校歌,为女王大学的橄榄球队加油助威。那种跨越年龄和时代的凝聚力,真的会让人热血沸腾。你会深刻地理解,成为Queen's的一员,是一种终身的荣耀。

这种强大的社区感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女王大学有超过450个学生社团,无论你的兴趣是什么,都能找到组织。从“女王大学投资俱乐部”这种学术大牛云集的地方,到“女王大学茶友社”这种岁月静好的社团,应有尽有。对于留学生来说,加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QCSSA)是快速找到同胞、获取生活信息的好办法。他们会组织中秋晚会、春节联欢等活动,让你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走在校园里,你几乎能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件印着“Queen's”的卫衣或帽子。这不只是一个logo,更像是一种身份的宣告。大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会感染每一个人,让你也想成为这个优秀集体中闪闪发光的一份子。

金斯顿(Kingston):一座为你而生的小镇

聊了这么多学校,我们再来看看女王大学所在的城市——金斯顿。它不像多伦多或温哥华那样是国际大都市,但它独特的魅力,恰恰是很多女王大学学生爱上这里的原因。

金斯顿是加拿大的第一任首都,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小城。整个城市安全、干净、友好。因为女王大学是这里最大的“产业”,所以整个城市的节奏都和学生紧密相连。市中心(Downtown)就在校园旁边,步行十分钟就能到。主街Princess Street上遍布着各种有特色的小店、咖啡馆、餐厅和酒吧。虽然中餐厅的选择不如大城市多,但也能找到几家味道不错的,足以慰藉你的“中国胃”。

生活在这里非常方便。大部分学生都住在校园附近的“学生区”(Student Ghetto),那是一片几乎全是学生租住的区域。从你住的地方走到教室、图书馆、超市,基本上都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这意味着你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懒觉,晚上在图书馆学到多晚都不用担心交通问题。根据PadMapper等租房网站的数据,在学生区合租一个房间的月租金大约在700-900加元,相比多伦多动辄上千的房租,要友好得多。

金斯顿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前面提到的安大略湖,就是我们这些学生的“后花园”。天气好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湖边的步道骑车或跑步,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冬天,市中心的斯普林格市场广场(Springer Market Square)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户外溜冰场,在星空下溜冰,浪漫得像在拍电影。

当然,小镇生活也有它的“弊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没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和丰富的夜生活。但这也让学生们更专注于学习和社群活动。而且,金斯顿的地理位置其实很不错,它正好位于多伦多、渥太华和蒙特利尔的中间位置,坐火车或者大巴去这几个大城市玩都非常方便,通常只需要2-3个小时。周末来个“城市逃离计划”,也是女王大学学生常见的娱乐方式。

真实生活:从“学到头秃”到“周末狂欢”

说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那在女王大学的真实一天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就是学习和社交的完美平衡。

一个典型的周三可能是这样的:早上被闹钟叫醒,冲去上9点的课。课后在Tim Hortons买一杯咖啡和甜甜圈,然后一头扎进Stauffer图书馆(这里24小时开放,是期末周的“圣地”)。和小组同学讨论完下午的presentation,傍晚去学校的健身中心(ARC)跑个步,出出汗。晚上回到住处,自己做点简单的晚饭,然后继续预习明天的内容,或者赶due。

听起来很辛苦?确实。女王大学的课业一点都不水,想要拿到好成绩,必须付出实打实的努力。但这里的生活绝不是只有学习。

周四晚上开始,整个“学生区”的气氛就变了。各种house party开始预热,市中心的酒吧也变得热闹起来。The Brass Pub和Ale House是学生们最常去的两个地方。大家会在这里喝酒、聊天、跳舞,把一周的疲惫都释放掉。女王大学的派对文化很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你完全可以选择更安静的周末方式,比如和朋友去看一场电影,参加社团的活动,或者干脆在宿舍里“煲剧”。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刚开始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只要你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去参加社团的招新,去和邻座的本地同学打个招呼,去参加国际学生中心(QUIC)组织的活动,你会发现交朋友比想象中容易。女王大学的学生普遍都非常友好和包容,他们对不同的文化充满好奇。慢慢地,你会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找到属于你的那个小团体。

所以,在女王大学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它是在古老的图书馆里通宵奋斗后,看到成绩单上A+的成就感;是在返校节的橄榄球赛场上,和几万人一起为母校呐喊的自豪感;是在安大略湖边散步时,内心获得的宁静与平和;更是当你毕业多年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遇到一个同样穿着三色戒指的校友时,那种心照不宣的亲切感。

这可能不是适合所有人的“神仙体验”。如果你渴望大都市的喧嚣与无限可能,金斯顿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沉闷。但如果你想要的,是一段沉浸式的、有温度的、能让你找到一生挚友和终身归属感的大学生活,那么,请不要犹豫。

收拾好你的行囊,来金斯顿吧。学长学姐在这里等你,等你穿上那身三色战袍,续写属于你自己的女王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734 博客

讨论